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2021-11-26 20:02:25林丽萍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中华小学生传统

林丽萍

(广东省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冈镇骑鳌小学,广东 阳江 529532)

近年来,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加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传统文化,可见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占比越来越重。为了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普及度,应该从小学生做起,让传统文化贴近少年儿童的思想境界和生活环境,并激起少年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师在小学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榜样带动作用。教师本身应该学习精进传统文化,跟随时代的脚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变化,践行创新传统文化。而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外界事物的懵懂阶段,针对他们的天性选择传统文化的输出,才能让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越发融洽,以取得完美的宣传效果。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局限性

(一)校方不重视,师资水平差

学校本身更关注教师的执业水平与行政安排,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方面不太看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更是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实力。校方或许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学校乃至整个国家的优良发展,吸纳人才时却未将教师传统文化方面的能力素养纳入其中。

学校在录取执教者的时候,更看重的是小学语文教师个人的能力素养以及工作经验,却并不重视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执教能力。学校本身不看重,教师本身也就不会主动对这一能力进行培养和精进,从学校、执教者以及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未必有好处。

(二)方式太老套,剖析不深入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学方式较为传统老套。如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限极少,社会群体又多看重学习成绩,并以此将学生划分为三好学生和普通学生,但小学生未来走向社会,靠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更多的是有用的学习成果。

现今教育系统看重的“语文考试内容”,以培养小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基准,反对以分数作为评价教师执教能力、学生考试成绩的唯一标准,这不仅是学校管理模式的一大改革,也是小学生考评的重要改变之一。

传统教育观最大的弊端就是以知识积累为唯一目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多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执教者只能刻板强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强迫学生熟练背诵课本知识,将麻木掌握书本知识的学生视为“人才”。这种应试教育只会将学生天性中的好奇心和创新力消磨在无尽的应考试题中,并让人渐渐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的主导作用,无法真正学以致用。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思想内容,赋予了当代社会崭新的思维角度,更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个性发展和创新动手能力,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知识求索最重要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扬,让学校管理者深思自身的不足,不再一味地强迫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让学生明是非、懂道理,爱上学习,并将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国之栋梁。

(三)理念相矛盾,融入不彻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小学生个人的共同积极参与,尤其是小学生,占据主权地位。但在实际宣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社会、校方和家长更注重的是从自身开始了解传统文化,反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根本观念相矛盾,必然会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常宣传。

在现今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是按照自身偏好及需求,选择一些自认为经典的传统文化思想及故事作为教育主题,教导学生进行学习,而学生本身没有选择权和个人偏好,每个人对于传统文化都有着不同的认知,许多观念的传达容易产生偏颇,这就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输出与小学生自身的文化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

社会及学校正在积极改善这一问题,许多小学为此开设了专门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立成为一个专门的课程栏目,贯穿于整个小学年级的整体管理和学习中,尽量避免传统文化的边框化和模糊化。当小学生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最先表露出的并非学习成绩和文化知识,而是道德素养,无声无息却至关重要。可很多时候学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形式,却没有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生之间的重要影响力。

小学文化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根本和核心,必然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的主体,并保证其能够长久稳定地发展下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创建和谐学习环境,加强教师文化素养

每个学校的文化氛围不同,人文环境更是迥异。小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校园就是小学生生活玩耍、学习知识的瑰地,其中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对小学生的性格发展、知识储备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小学校远的教学氛围良好,小学生就能在更加轻松自由的环境下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营造一个讲礼仪、具有书香气的读书环境。在学校的宣传栏以及班级的宣传板报上张贴传统文化知识,并利用图书馆、读书角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讲述历史文化故事,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奖励认真参与的小学生。还可以开辟出一个专门的文化区域,不断更换学习内容,让小学生经常能够学习到新的文化知识,让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洋溢在整个小学校园中,成为激励小学生自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环境,让小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好。

加强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教学能力。教师不仅要提升教学能力,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不仅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形象,私下也要努力汲取新的文化知识。充分发挥教导者的作用,以经典文化故事与书目为方向,和学生以书为媒介,引导、带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二)了解传统文化经典,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确教育主体,即小学生本身,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并根据学生特性因人而异制定一系列计划,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去。比如可以针对小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低年级读写绘:低年级小学生认识的字不多,对许多概念也不甚了解,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给小学生诵读经典语句,讲述孔儒文化背后的小故事。也可以组织主题绘画,将经典人物与情景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增加小学生的熟识度,激发好奇心。

中年级日记画: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也可以独立完成读写计划,教师可以在班级统一购买适合这一阶段学生阅读的中外名著,并组织学生有序阅读,还能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所看书籍的感想。

高年级读书卡: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自主行动的自由,可以给学生发放图书馆读书卡,根据学生性格特点为其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籍,在培养其阅读兴趣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

(三)开展传统文化全民活动

除去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教师还可以和家长一起配合,为培养祖国下一代接班人的传统文化意识做一些实质性的活动,比如每晚睡觉前给孩子讲传统文化故事,周六日还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传统文化竞赛活动、读书教学志愿者活动,去敬老院参加敬老活动,带领学生走上社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

榜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那些书本里所学不到的,我们在生活中都可以真实感触。只有真正做到榜样生活化,才能让传统文化扎根于生活。

三、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是每个中国人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增进民族感情,加深民族了解,提升民族自我认同的思想源泉。通过本文的调查分析,笔者进一步认识到强化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知识中的有机融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激发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推动社会文明素养的程度,达到借助优秀文化内涵来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目的,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让青少年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自觉树立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思想长城。

猜你喜欢
中华小学生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