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当人们发现音乐能跨越语言不通种族不同国界不同的时候,也就对音乐做出了最高的肯定,在高校开展音乐教育不仅是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是对高校莘莘学子进行艺术鉴赏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的一个主要途径。而钢琴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说是每一个音乐学子的必经之路,推进钢琴教育优化意义重大。然而目前由于起步较晚,我们的高校钢琴教育问题和弊端也是很显著的,这些都客观上限制了这一学科的进步和提升。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目前的高校钢琴教学必须应对时代挑战改革,笔者就此尝试思考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和策略建议,以求推动钢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这个问题其实不单单高校钢琴教学上存在,我国相当数量的学科都存在这种只为考试服务的现象,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钢琴教学仍然是因循守旧的老三样,一直沿用老式教学管理思维,将钢琴演奏的理论和钢琴演奏的技法放在首位,术为先,道为后,偏重甚至是过度强调专业性技巧性,使其往往失去艺术本身的美感而变成一种昂贵工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衰减了钢琴本身作为乐器艺术的高雅情感,追求术而远离道,回到钢琴教育的原本目的上,其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提升学子的艺术素养,培养鉴赏音乐的能力,现在的情况就偏离了最初的目的,教师在比较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将大部分时间花在术法的传授和精炼上,这就间接导致了高校钢琴教学停留在较为浅显的表层,始终难以深入钢琴艺术的本身,也就不利于真正的艺术素养的培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规模迅猛发展,特别是自1999 年扩招后,学生数量,高校数量,开设钢琴课程的数量都在迅速上升,这就对高校钢琴教育的理念提出了反向的要求,倒逼其做出革新和改变,做出顺应当前情况的应对措施,但是我国的高校钢琴教师队伍的问题则是计划并没有赶上变化,多年来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常常有十年前的PPT 还在继续使用的现象,照本宣科屡见不鲜,一言堂式的教育方式和纯灌输式的教育理念往往成为共识,抗拒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成了群体问题,学生不断在变化,而拒绝变化的课堂只能有一个结果,课程枯燥乏味,而老师和学生如同尺子断裂的两端,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1]。
事实上应试为王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仿佛几个数字就可以像函数的参数一样把一个人的人生钉死在固定的图像上,几场考试就把一个人的后五十年圈在了框子里,在高校教育上尤为显著,多年以来,大量的高校钢琴教师已经习惯了分数和考级这一单一的衡量教学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考核不仅仅成了手段和工具,还随着时间变成了目的,久而久之,分数考级成了教师判断学生钢琴素养水平的唯一尺度和最高权重,甚至出现了有部分高校钢琴教师将考级通过和学生的钢琴学习进度水平直接画等号,试想若艺术进行了量化,肖邦会不会因为考级时的失误和音乐无缘,这就背离了艺术的初衷,也没有向学生传播正确对待钢琴的态度,对待乐器艺术的态度,长此以往,只会让钢琴学习在学生心中变成任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经历实践检验的真理,在我国目前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高校钢琴教学往往很难做到从激发学生兴趣出发,教师的侧重点大都是以输出为主,把要做的要讲的一股脑倒给学生,关于钢琴作为艺术的美感这一部分内容完全是缺失的,进而也就导致了学生对课堂没有积极性,同样的由于没有把学生的课程主人公地位重视起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学生自然难以做到在课堂之外主动推进,课堂之上积极思考,这也就更加导致了真正的素质教育在钢琴教学方面难以开展。因此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制造兴趣,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全体进行积极互动,集思广益,倾听学生的想法建议,让学生从课堂的接收者转变为联合创造者。
我们自古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好的教材是能极大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而钢琴作为西方乐器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乐器,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这也就导致了在先入为主的主导条件下,高校钢琴教师们往往在课堂实践部分往往给予西方钢琴艺术作品以普遍重视,优先选择西方的经典的有代表性的曲目给学生去练习,但是一种乐器的产生往往是积淀了这个民族甚至是这个文明的情感和文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学习钢琴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就导致学生难以在演奏西方作品时深入理解其内核中蕴含的文化和情感以及其思想内涵,有其形而无其神,只能对技法进行模仿而不能理解情感,而中国钢琴作为传统和钢琴碰撞的产物,恰恰是文化融合的典范,其对传统文化的演绎和表达,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2],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不应偏爱西方教材和曲目,应当敢于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选择各种题材,增加中国钢琴曲目和中国钢琴教材,同时也要加强音乐背后的文化学习,例如对西方文明简史的学习,深入地理解钢琴的感情。
高校钢琴教师作为高校钢琴教育中的实施者和推进者,其重要性是无需强调的,几乎可以这样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几乎可以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钢琴水平和高校钢琴教育质量的好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要求高校如果想改革钢琴教育就首先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首要地位,重视“鲶鱼效应”,不断引入新鲜血液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对原有的高校钢琴教师队伍开展建设,定期考核定期培训,让吃老本这种教学恶习离开教室,让照本宣科远离校园,然后定时定期组织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吸收先进思想和管理经验,充分融会贯通提升自己,推动教师队伍转变提升自身的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主动拥抱变化,去粗取精,进而推动改革。
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脚踏实地方能行高致远,这就要求高校钢琴教育中要重视学生核心音乐学科素养的培育,并将其作为重中之重来对待,首先要大力组织学生参加诸如高校间艺术文化交流会议等活动,展示钢琴之美;组织参加各种钢琴学科竞赛,以比赛展示风采,以竞争促进提升;组织参加钢琴音乐会等各种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钢琴这一演奏乐器的本来优势和魅力[3]。借此也能锻炼广大学子对于钢琴的理解力和艺术展现能力,同时课堂上的时间也要重视起来,让实践成为习惯,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表演机会,允许自我选择自我创作,为他们提供创作空间,允许想象力也就激发了兴趣,进而有效推进钢琴教育发展。
同样的高校钢琴教育如果希望以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改革,评价体系的革新也是重要一环,必须改变以往以分数和考试为目的判定学习水平的评价体系,考试考级是前往艺术殿堂路上的几级台阶罢了,若说特别也只是有名字的台阶,更不能将其当作终点。应当改变高校教师将期末考试作为唯一标准的习惯,推动建立多元的立体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参与,实践表现,实践态度纳入权重体系,使评价更加科学理性,真实客观。与此同时,发动教师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充分刺激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各个方面推进钢琴教学进步。
结语:综上,伴随时代的高速变更,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艺术教育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因循守旧是走不通的,抱残守缺的态度,注定要被时代所抛弃,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艺术也成了千家万户的必需品,成为人们精神价值的重要支柱,而面对这种需求,提供一份高质量的高校艺术教育就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高校钢琴教育必须立足于时代潮头,通过多种途径创新改革推进高校钢琴教育进步,培养更多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