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芳
(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岭南小学,广东 广州 510940)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很多国家重点课题,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课题,有助于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帮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提高中华民族的平均道德水准做出积极贡献。少年儿童时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但该年龄阶段的儿童性格也较为叛逆,智力发育和体能发育不平衡,只有教育工作者正确地引导和培养,才能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收获更大的教育成果。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了学生行为要求教育的基本元素,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目标制定一日生活常规,并将日常行为规范标准化、常规化,既能够实现高效率的班级管理,同时能够让小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这是一种通过“立规矩”提升学生情商、理顺社交行为的教育方式,使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内容更加符合养成教育的规范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使养成教育的入手点变得更贴合社会实践、切入点更小、更精准。小学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需要被尽可能地关注、看到、想象和鼓励,
小学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不能好高骛远,小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范围、小幅度的目标,不必喊高口号,而是应该从实实在在的行为中限定行为养成教育的规范化模型。将一些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直观性要求作为行为习惯计划的具体标准,既贴近孩子的生活,同时也便于让孩子理解行为习惯的渊源,帮助其妥善掌握生活实践中的具体行为习惯,理解、掌握和执行行为习惯的标准化要求。如:学生的学习规范是最重要的行为规则,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遵循以下的原则:1.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能随意起来拿东西,也不能发出过大的声音、不得打闹,必须认真听课。2.在课间应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放学后先预习,在复习、整合作业之后才能出去玩。3.不能随意打断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同学们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享有效的学习资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行为习惯的一个分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构建小学阶段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规范模型,并对其予以坚定的支持,学习习惯的训练应贴近生活,每一次训练过程都不宜过长,但是训练的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行为习惯,考虑到学生在每个阶段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不能忽略每一个细节,同时又应切实连接各个教育板块,使其更为系统。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一定的周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教师不能强制要求学生每个阶段都能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是应该考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序性。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的进程中,一定要搞清楚每个年龄段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具体特点,设置班级管理的习惯性环节,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适当兼顾不同行为习惯的学生,实现分层次的习惯培养。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分为不同学习小组,按照行为习惯基础的不同,实现日常学习生活中按部就班的培养进程,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日常学习习惯,让学生的自律性更强,班主任则应该按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大纲”的要求,逐渐增加难度,使学生的行为习惯更符合其年龄的特点、符合其所处年代的社交环境要求。
对于每个班级的小学生来说,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涵盖了很多不同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班主任应该在平时就仔细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目前的习惯“短板”,实现阶段性的习惯训练,教师应该明白,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是一个循序渐进养成的过程,而且不能一蹴而就。在基础习惯养成之后,才能够在下一步遵循行为规范的要求,养成更加具有难度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来说,从每天起床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时刻开始学习适应社会、照顾自己,养成学习的自律性,自己整理书包、完成作业计划,保证学习资料和材料不丢失,保证上学不迟到等等。在来到学校后,既要学会尊重其他学生和老师,也要学会集中精力,提升专注力,在课堂上努力创新,学习新的知识,遵守课堂纪律,上学不要迟到、上课东西带全、及时完成作业并进行课后巩固等。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结合教师的监督,教师和学生形成了关于行为习惯的默契,教师可以在班级内指定阶段性的行为习惯养成计划,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其的行为习惯要求则逐渐提升,要求学生能够时刻以新时代小学生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做好安全教育、完善学习计划、遵守课堂要求,有计划地完成不同课程的学习目标等。此时教师对于学生自律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为未来养成自律、守法的良好习惯打下基础。
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对于班主任老师往往有很深厚的情感,因此,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日常引导作用,可以从言传身教做起。教师在平时不断提升个人的自我修养,通过阅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给学生带来品德熏陶。班主任通过展示自己对于学习和进取的痴迷,教会学生树立自己人生的长远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完成计划,不放弃。并组织学生定期对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其反思形式为:主题班会、队会、道德与法治课程等等途径,结合榜样的故事,借助榜样力量作为激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学习的力量,让学生们从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悟出一个又一个的人生道理。培养小学生的自律性,使其明白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意义,结合小学生原有的道德认知基础,经过不断地学习,逐渐使其认知水平向上提升,当小学生的道德水准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快进步的同时,其感情上将会产生基于道德行为标准的共鸣。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示范性需要教师善于将理论知识与行为相结合,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诱导学生良好行为动机,在学生纯真的心灵中留下良性行为习惯的影子。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律性的约束力量不强,学生对于不同行为的价值观判断能力弱,因此,班主任应该在日常制定更加周详的行为习惯养成计划,不仅定期提醒学生,帮助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教师应言传身教,教会学生尊师重道,从师德规范的角度入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爱心教育、倡导让孩子亲近教师的赏识教育,可以将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规范化,并充分挖掘中的教育性内涵。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微信群内每日制定“打卡”要求,强调学生对于不同阶段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持久性。并且监督小学生在校外的生活,学会能够根据每天的计划完成日常学习等。班主任一样要记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自控力比较薄弱,而且还会出现“反复”的现象,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时候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只有常抓不懈才能够实现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每天都和学生相处在一起,和孩子们的相处时间很长,所以一定要牢记小学生善于模仿的行为特点,率先垂范,实现“一言一行皆教育”的效果,班主任要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被孩子们所关注,因此,一定要在范读和指导的时候,让孩子们感受到真情实感,在生活交流中注重赏识教育,使得小学生们看到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师,并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为学生提供反思和学习的空间,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并非一日之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更加稳定,而且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会有非常明显的进步。矫正一个不良习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小学生不尊重规则、不尊重纪律常有一个渐进的发展阶段,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想要小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就需要反复强化、特殊强调,持之以恒地教会其尊重规律、尊重习惯、尊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