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雨昕
文学评论不仅面对着外部环境的挑战,还有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于汉语言文学对文学评论的影响,本文首先从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出发,然后分析全球化、多元化与文学评论的概述;最后指出汉语文学评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意见发表了一些见解,希望对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同学有一些帮助。
汉语言文学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现当代文学都离不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汉语言文学越来越容易被人忽视,尤其是大学专业设立的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应该充分让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了解各种著作才能明白其中的文化底蕴,学好汉语言文学这一门知识,才能在多元化的趋势下更好完善文学评论。
许多人认为全球化指的是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认为世界各地都会进入这样的发展中,这样就把文学评论曲解了,把原本较复杂的汉语文学评论过于简单化。“全球化”是指将经济扩张到全球,提升服务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一种跨区域的贸易,我们往往听到更多的是经济全球化,那么文学与全球化有什么关系呢?金融界的全球化并不代表文化的全球化,在全球化的局势下,汉语言文学评论的研究更加困难。多元化涉及的范围也是比较广泛的,不仅仅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层面还包括文化领域。谈到文化多元化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西方文化,从而忽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比如印度文化、非洲文化等。如果只关注一个地区的文化,那么还能说是文化多元吗?在进行研究时,不能固定在某一外来文化上,只有把眼光放宽放远才能更多地吸收各种文化,这样才能称之为多元化。
汉语言文学一直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定义模糊,不了解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定义以及在汉语言文学内部之间的联系,对于汉语言文学面临的主要困惑有两点:一是汉语言文学没有一个根本,这样的现象称之为“无根”;二是汉语言文学盲目吸取西方的思想而不注重国内的传统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同时而脱离实际情况。
1.汉语言文学界的“无根”情况。汉语言文学评论的“无根”情况主要体现在整体的“异质化”。“异质化”主要是指在文学评论中的知识体系等内容都从西学中移植过来,将汉语言文学评论中的概念转换为脚注等。这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背离了初衷,导致“无根”现象的出现。
2.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背离实际。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的人们崇尚西方文化,尤其是欧美文化的引进,成为了我们学习文化评论的唯一参照。但是随着探究我们越来越发现欧美文化评论并不适合作为汉语言文学评论的标准,因此对西方文论的盲从使我们的文化评论丧失了一席之地,这时在寻找传统的文学理论,恐怕也已经不能支撑整个汉语言的文学评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又不能联系实际生活,比如詹姆斯邦德的通俗小说流行于欧美时,恩贝托艾柯采用结构主义方式对其进行分析,当时就有质疑,称之为“学问家突出,思想家退位”的时代,是理论与实际生活疏远的时代。
我们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与疑惑,应该以本土文化为根基来具体分析,在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时要立足根本追溯到原来的境况下了解通俗文化、精英文化、民间文化。在面对中西方文化碰撞时要结合实际,理解欧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性,巩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只有充分了解了两种文化差异,才能联合实际客观评论。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评论目前面临的就是文化的多元化,例如“无根”“中西方文化碰撞中脱离实际”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学习时要将重点放在理解本土文化上,只有牢固掌握传统文化,才能奠定扎实的根基。在西方文化涌入进来时,要客观看待,不仅研究西方文化更要关注印度文化等其他地域的文化观念,做到真正的多元,这样才能在大的环境下谈论中华文化的问题,在多元化的汉语言文学中也能为文学评论留有 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