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誉
(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地区发展模式或称社区发展模式,是社区社会工作的三大模式之一,由美国学者杰克·罗斯曼根据其长期的在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社区项目实施等多个领域的工作经验中凝练出来的一种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地区发展模式是社区工作中运用程度较高的一种工作模式。该模式强调居民参与,在社区中鼓励居民以自助、互助的方式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投入到社区发展的相关事务中去,通过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引领和指导,挖掘社区和居民具有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来满足社区当中的福利需求、解决居民问题和社区问题,从而提升社区中居民的幸福感,推动社区更好地发展。
首先,地区发展模式是有针对性地对于不同社区的特点,探索出一套符合社区需求的发展方案。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来说,不同的地区有独有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特点,例如吉林市曾通村是包含了满族、朝鲜族两个少数民族的乡村。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所以在该村的文化建设上就要全面考虑两个民族的文化内涵,预防两个民族在生活方式上产生矛盾,解决居民之间出现的交往问题,满足该社区中居民的生活需求。其次,地区发展模式的工作立足于社区基层群众的利益,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对社区现阶段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与彻底解决。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对居民的尊重与关怀,还要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现有的文化内涵,了解到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并把我国倡导的主流文化引入到居民的生活当中。
地区发展模式对于人的假设是,个人本来在传统的自然社区中是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致使社会组织科层化愈加明显,人也因此变得冷漠、孤立,陷入一种封闭状态。人与人之间缺乏交往,个人也逐渐对社区中的公共事务失去兴致,社区的问题就难以解决。地区发展模式希望通过社区工作者的引导,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加强民主沟通与合作,使社区问题迎刃而解。
地区发展模式的任务目标是指在社区中要完成的、具体的实质性内容项目,包括社区经济开发、社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发展等;其过程目标是在具体项目落实的过程中重建各种社会网络、增加居民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使参与主体受益。例如,开展乡村妇女的手工刺绣活动,可设置的具体任务有:成立手工刺绣工作室、给予刺绣的材料的资金支持、由专业人员教授网店经营的经验等;妇女们在学习刺绣、进行刺绣工作和经营刺绣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彼此联系、合作,不仅掌握了可以获得稳定收入的手艺,还扩大了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这就是在社区文化建设的项目中,完成具体的任务同时还在此过程中建立居民及团体之间紧密的联系。
地区发展模式注重社区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社区成员自发、有效地解决问题;采用渐进的工作手法,强调居民与团体间的互助合作。这利于建立多样的社区网络,形成互相关怀的社区氛围;社区内的居民和组织在参与过程中易于找到共识并提升民主意识。地区发展模式在关注发展项目完成的同时也注重居民、机构、工作者在互动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所以它较为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对于我国的乡村社区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
我国的乡村振兴是生态、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振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也成了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新农村建设少不了农村社区的建设,农村社区是农村居民生活的共同体,社区承载了许多重要的职能——面向全体居民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及社会公益服务、对社区中的弱势及边缘群体提供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与帮助等。“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前提,是乡风文明、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能否使中国乡村真正兴旺发展起来直接影响着“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环节。而乡村文化建设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是一个乡村的灵魂,是乡村居民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的重要前提,它影响着我国发展的战略安排。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助力乡村文化繁荣,让一村文化推陈出新与时代接轨,促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推动国家现代化发展。可以说,乡村文化建设是振兴一个乡村、发展一个乡村、激发乡村活力的重中之重。
此外,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增加乡村居民对于自己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近些年,乡村人口外流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老人村”“空心村”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在现阶段很多乡村中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打工而忽略了对于自己家乡的建设。大量的人口外流是造成乡村经济不景气,特色产业发展停滞,乡村儿童教育缺失及老人养老困难等问题出现的原因。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技术上的支持,唤起年轻群体对家乡建设的信心,让年轻人在乡也能工作、创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乡村的特色产业才不会枯竭,村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及精神成就的总和。我国的乡村文化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不同地区的乡村文化有着自身独具的特色。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外国文化逐渐进入中国,虽然给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让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倍受冲击。一些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乡村技艺、民间娱乐活动由于乡村人口的锐减和市民化而濒临失传、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为了扩大生产量而过度追求产业化致使一些特色食品、手工艺品制作由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制作,导致很多传统的制作手艺得不到发展,乡村手工业者纷纷失业、转行,而工业产出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同时也缺少文化内涵。
乡村文化的作用是促进村庄团结,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民族归属感。自建国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加之改革开放的推进,许多地理位置闭塞、交通落后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市场经济给乡村居民开拓了新视野,但同时也让很多乡村居民受到了消极的影响。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贫富差距让许多乡村居民纷纷离开乡村,尤其是乡村中的年轻人群体,他们对村规民风的认同感逐渐降低,使乡村文化的凝聚功能减弱。
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和乡村生活方式中发挥着教化作用。而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破坏了乡村原有的扎实纯朴的风范。这使乡村文化的教化性作用被大大削弱,出现了很多伦理失范,甚至是违法犯罪的现象,这让原本民风纯朴的乡村发生了负面的改变。文化自信是使一个民族更稳定、持久的力量。我国的乡村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有实力在文化传承方面展现自信的。
地区发展模式的重点在于强调社区中的居民参与,所以这一社区工作模式是最适用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无论是乡村振兴目标对于乡村社区未来的基层管理,还是关注乡村社区的文化建设,地区发展模式都强调一种由居民到社区工作者,由基层到政府的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在发展项目前,地区发展模式强调让村民参与到社区项目的决策当中;在项目具体进行时要让村民参与实施;在项目获益时让居民获得利益。地区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居民的劳动成果,给乡村社区的居民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和话语权,居民不再只是政策要求的执行者,乡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项目也不再是政府计划的延伸。另外,地区发展模式关注社区的共性问题,通过培养社区居民的自助的能力来实现社区整合等,以上都是该模式对于乡村文化保护的作用。
1.发展围绕居民需求。社区工作的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社区中的居民应当是最重要的受益对象,而发展项目不应该是政府单独的策划分析,也不是某些社区领袖的一家之言。所以,在乡村文化建设需要考虑居民们切实的文化需求,并通过这些实际性需求展开项目的设计、目标的制定等工作。2.明确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制定的任务目标可能会涉及:成立乡村公共文化馆、建设乡村历史发展博物馆、举办民俗交流会、儿童学前教育班等等。过程目标则注重乡村社区中居民的参与程度、助人能力、团结合作、培养优秀乡村文化领袖等。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居民的事务参与,只有居民积极参与到项目中来,才能更好理解乡村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更能表达自己的见解,增强自身对于乡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3.社区工作者的动员。地区发展模式是强调居民是利益主体,由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动员广大居民参与的工作方式。社区工作者可以针对乡村社区中居民们所面对的文化焦点问题,立足于整个乡村社区及居民的共同利益来开展相应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工作者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民主沟通,预防可能会产生的冲突问题,应对亟待解决的矛盾。社区工作者要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技术水平,迅速拉近与乡村居民之间的关系,并获得居民们的信任,从而更好地开展各种工作。4.乡村特色文化氛围的营造。社区工作者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来吸引乡村居民的注意力,让他们彼此之间增进交流,更主动地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工作者还可以举办活动,如端午节原创粽子馅比赛;开展民主讨论会,如村小学当地戏剧课程是否开设等等。在主体活动的积累中,鼓励居民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交流自己的成就经验。使村民的成就得到广泛的肯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激发起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此外,社区工作者还要链接各种丰富的资源,将乡村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关注到乡村文化的魅力。
地区发展模式是一种相对缓和、渐进的社区工作手法,它重视居民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不是盲目的政策延伸。它是适合我国乡村振兴下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工作方法。但是地区发展模式单靠利用社区中的资源和鼓励居民参与是远远不能彻底解决社区问题的,工作者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还要结合我国乡村的实际状况,联系乡村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进行理论方法的本土化研究,在实践中发现实施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在项目推行过程中充实和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坚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