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萌 戴文阁
(中共黑河市委党校,黑龙江 黑河 164399)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进行拼接,这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积极与时代发展浪潮相顺应。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为外来文化,需要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并实现有效结合,从而才能在中国扎根和得以发展。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融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念成果,可以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流传下来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繁荣景象,而且各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借鉴[1],最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但在一些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中避免不了会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同时也包含着许多积极因素。而且在历史的积淀和洗礼过程中,这些积极因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而且在历史发展和当今社会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由于蕴含着深厚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理念具有相似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思想成为两者融合的逻辑基础。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都向往着理想社会,其核心思想是实现平等劳动和公有制基础上的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在社会理想层面两者异曲同工。而且中华传统文化包容了各种文化,并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吸收各种文化的精髓来提升自身的适应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了继承和改造全体人类知识中,这也使其更易于在不同民族文化中进行生存,因此基于理论特质层面两者都体现出包容并蓄的特质[2]。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属于世界性理论,其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而且针对资本主义时代异化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而且经过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拥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使各种民族和国家都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从而促进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作为科学和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受时空限制,这也使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更具可能性和可行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各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宝藏,其兼容并蓄,通过融合和创造,从而得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可以看作是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一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不断调整,因此在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是促进两者融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动的学习西方无法解决自身的危机,这也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需要寻求新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行指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播传播的背景,而且依托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人民也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而且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当前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国力提升,为了打造文化强国,更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过迷茫,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的心态都有过,可以说从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一直在寻求解决自身的文化自信问题。自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理念的熟练运用,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念,这为解决中国文化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文化自信提出的重要基础。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是其解决的重要历史问题。而且一直以来我们强调的文化自信,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3],可以说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都承担着守护和改革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创者和发展者。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还要避免盲目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取舍还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视野下,以马克思主义理念进行审视和辨别。对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者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成果。因此针对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自信。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传播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要从理论上说服人和从思想上引领人,这样才能团结民心,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在重视提炼新概述,和新表述方式,使其能够为人民所接受和喜爱。而且在当前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和文化强国打造过程中,也需要通过构建和传播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3],利用各国人民都能够接受的新概述和新表达来传播中国声音和贡献中国智慧。
目前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和传播过程中,需要强调中国特色,这就需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重要的要素。这其中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存在时代化问题,两者融合,从而打造出符合时代和中国特色的新的话语体系,在世界舞台上表达中国声音。
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还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核心价值观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可以团结全国上下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促进综合实力的提升,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并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两者融合过程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十分重大的任务。
而且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也能够为其提供理念和实践上的优势。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而且实际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4]。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其活力,使其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引。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过程中,还要强调其实践性,因此在具体践行过程中还要求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重要的思路和方法。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过程中需要参考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文化是其灵魂所在,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新时代的发展特点相结合,需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能够为人类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其自身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使其成为人类多彩文明中浓重的一笔。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支持,在实际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以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作为指导,以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也为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使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更具时代化,使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够与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文化土壤的滋养。在马克思刚进入中国时,由于没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机械化,从而导致中国革命遭遇了挫折。从历史教训中我们总结出马克思主义要贴近我国的国情,并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根植的土壤,无论是在中国发展、中华文明延续还是人类文明进步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新时代环境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采用传统文化语言范式来对马克思主义理念进行解读,积极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为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提供重要的精神食粮。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其文化基因,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其语言风格和文化形式需要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现,这就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构建马克思主义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将中国特色有效的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理念外在形式中,并将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为改造世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更好理解,需要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表达方式,使其与中国人民群众的话语更具符合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表达方式,在具体形成过程中,需要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将其上升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这样利用中华民族的语言素材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诠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6]。在整个过程中,人们还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表达方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避免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等同。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打造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而且通过两者的深度融合,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需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革新保守落后的内容,为中华文化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马克思主义旗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能够随着我国的发展不断焕发光彩,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实现的重要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