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于2021 年6 月1 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依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代的到来。全面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的全面振兴,涵盖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全部内容。目前来看,农村发展依然存在基础相对落后、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需要通过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实现农村发展要素的市场化运作,增强农村自身发展动力和活力,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工商资本下乡给农村带来了稀缺的资金要素,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这为激活重组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实现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活力。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领域逐渐拓宽,表现在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观光和休闲旅游等农村的新业态新模式为其主要投资方向。既投资于农业生产环节,又投资于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环节,最终渗透到服务业,这能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如从蔬菜种植到产品加工再到发展乡村旅游,在盘活农村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一条龙服务,既开拓了消费市场,又带来农村发展的新活力。
工商资本下乡落地于各类企业项目。各类企业项目通过土地租金收益、订单保底收益、社会化服务收益和入股分红收益等方式,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同时,项目劳动力需求也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工作,年轻人既能养家糊口,又不会耽误农事活动。对部分仍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来说,他们还可以参与到打扫环境卫生等物业服务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杂事,极大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水平。另外,工商资本的进入也为农民提供了创业的诸多机会,工商资本搭建起农村发展的平台,很多涉农项目门槛较低,部分具有敏锐商机的青年创业者会自发地向资本平台进行靠拢,寻求增收致富的契机。
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资本下乡推动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融合,这着重体现在村集体与资本主体的相互影响过程中。农业大国下的小农思想在现代农村社会中依然根深蒂固,宗族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圈层结构依然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制约和规范。在农村,村“两委”干部是村集体的代表和发言人,村集体经济想要发展,必须要改变保守的观念,用开放的方式“欢迎”工商资本的到来,在频繁的交往博弈中,村“两委”干部是最先接受新鲜事物和解放思想的人群,文化振兴的推动有了内部力量。老百姓在工商资本带动下增收致富的同时,传统观念逐渐得到改善,比如在集体荣誉、价值评判等方面,会潜移默化受到所从事的企业项目文化的影响,渐渐地汇聚成摒弃陋习、文明和谐的强大力量。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红线,对乡村而言,更是乡村发展的“生命线”。工商资本下乡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先在于适度开发,这是很有必要的,主要针对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最大程度保留其原始风貌,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立旅游景区。随着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红线逐渐确立,较早开发的自然资源景区更加具有稀缺优势,经营主体想要获得回报,必须要更加珍惜和利用好当地生态资源。其次,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逐渐完善,直接带动了徒步、自驾等旅游方式的兴起,不同地域、城乡人群的交流更加直接和频繁,居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当地老百姓生活和就业方式的逐渐改善,再加上政府各种公益性倡导,诸多因素使得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心照不宣的习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组织振兴是关键。资本下乡为农村提供了职业发展机会,随着乡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和发展空间持续拓展,农民的素质也不断提高。这也有助于在党员和群众之间架起“连心桥”,党员帮助群众出点子、谋增收、解难题,激发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首先,基层政府要立足实际,对所辖范围内各个项目、农村、配套等资源做到准确了解。充分发挥当地优势资源,比如产业基础好,或者是生态环境好,或者是文化底蕴深等等,以相应市场需求为定位,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其次是科学规划。基层政府在考察选择设计院时,一定要选择懂农业农村、有相关设计经验的有资质的设计院,摒弃闭门造车的“假设计”,才会合作出具有真正指导意义的规划方案。再次,是加强工商资本下乡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配套扶持的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可以在政府、企业、农户、乡村间采取多种合作模式解决配套资金问题,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要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以贴近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平等对待各类企业,与企业长期保持沟通,时刻了解企业发展的动态及需求,引导企业积极投资。要破除妨碍市场和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障碍,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积极推进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保障企业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并平等参与交易活动。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一是坚持自主决策,企业自由发展。政府兑现承诺,这是吸引工商资本落地的关键,然而资本下乡以后,让企业项目高效、科学的运营,政府必须尽可能少加干预,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也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的重要一环。
二是完善创新机制,激发企业活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乡村振兴也不例外。工商资本下乡,上游连接的是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下游面对的是广大消费者,与其他工商资本运作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从事资本运作的人要懂农村,包括充分了解当地农村风俗、发展现状、优势资源等;更要懂农民,要以人为本、要将心比心、要入乡随俗,最终要带领农民过上好日子。因此,需要企业从机制上进行创新创造,来做好上下游的连接。
一是基层政府要与资本经营主体一道,构建信息畅通的渠道。让双方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的沟通,这并不是某一方就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畅通信息渠道始终贯穿资本从下乡到经营的全过程,因为信息接受的客体不仅只代表他们自己,只有信息畅通了,才可能被所有老百姓认可。首先是要及时与村“两委”干部沟通,这其中村支部书记往往会起到很大作用;其次与党员和群众代表沟通,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只有当开会有效、表决有效、过程完善,并根据村规民约执行,这件事才算是有了一定的效力;最重要也是最难的是与全体村民沟通的过程,这是一项很需要技巧和方法的工作,往往很多项目推进过程中,就是在最后这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工商资本与农民本身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需要双方都进行让步,博弈与达成一致的过程,就是尊重农民意愿的过程。
二是要始终坚持政策姓“农”。任何吸引工商资本下乡的行为,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富民强村,使农村发展,使农民获益。因此,政策的出台首先要保护好村集体及老百姓的利益,土地是农民最大的资源,进行土地流转的同时,要以农民的利益为中心,政府要做好监督责任,绝不允许出现任何“非农化”的资本运作行为。
三是增强农民群众的参与性。工商资本下乡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非劳动密集型项目,而农民群众往往知识水平较低,能力达不到企业用工要求,虽然土地补偿款和租赁费拿到了,但在失地的同时也伴随着失业。因此,地方政府在考察筛选项目时,配套政策要跟上,出台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或是为村集体和老百姓预留发展空间,虽然暂时没有好的结合点,但等土地增值后,村集体和老百姓仍然会享受到工商资本下乡带来的长远红利。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全面振兴要在两个方面做好培训工作。
一是深化政策培训,主要解决农村信息闭塞,农民对国家政策方针把握不准的问题。从地方发展趋势和规划,小到村庄的发展规划,都需要农民实质性参与其中。政策培训非常重要,既要传达好从中央到地方的想法及做法,又要有专人从事这项工作,基层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策培训是不定期的,最终实现常态化运行,而不能等到政策与老百姓发生误会了再来解释,这是解决问题前置的方法。
二是要放大优势培训,主要解决的是立足村庄实际,整合优势资源,做到精益求精的问题。每个村要专门找一个有心人去“思辨”村庄的发展,这个人可以来自于社会公益组织,也可以是村民自发的,毕竟老百姓才是最了解村庄、关心村庄的。资本运作也无非是资源整合再造的过程,只有做好基础工作,找到村庄发展的痛点,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加快乡村振兴的推进步伐。
维护好村集体和农民权益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
首先是建立风险研判机制。基层政府对乡村振兴的有关项目综合性审查审批,拿出具体意见,协商解决。另外,基层政府扶持村庄发展也不应该是撒芝麻盐、大水漫灌的方式,要有侧重点。基层政府的决策一般会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的很好,积极争取上级扶持,但也要向村集体、村支部书记进行有效沟通,问题前置,这也是避免未来误会冲突的技巧和方法。
其次是建立过程监督机制。要监督好工商资本运作过程,保证不违法违规,不侵害老百姓利益,按照既定方案实施。要监管营造好优质的营商环境,做好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积极申请上级政策扶持,为企业排忧解难,为项目做好推介和宣传,营造和谐的“政-企-民”相互关系,对标先进地区,打造全方位优质的营商环境。
最后是建立矛盾化解机制。有矛盾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化解的过程与方法。老百姓普遍法律意识淡薄,相比之下更需要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法。现如今,法律顾问、包村律师基本已经实现全覆盖,农民要习惯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人民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都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