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复营
(辽宁省北票市自然资源局,辽宁 北票 122100)
为了大力助推我国社会建设与发展水平的持续性提升,全面细化以及完善全国国土利用的基础数据,切实掌握详细、准确的全国国土利用现状以及自然资源变化情况,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势在必行。该项工作于2017 年10 月8 日启动,以2019 年12 月31 日为标准时点,至2020 年10 月完成标准时点更新工作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全面完成。通过国土调查工作可以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工作的全面向前推进,从而实现对国土空间生态的有效修复,全面强化国家对国土的综合治理能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是对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以及权属进行调查,充分掌握全国的耕地、种植园用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湿地等利用现状并形成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汇总表。建立互联共享的国土现状数据库,从而为我国各项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提供数据参考,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起始于2017 年,测量数据更新到2019 年。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等因素的影响,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部分结果的真实性受到怀疑,部分调查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再加之调查时间久远,土地调查结果变更不及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其土地调查结果不能有效、准确地反映实际土地利用状况。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规避了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存在的缺陷,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全面真实地反映土地利用状况。
不同于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更加广泛地利用遥感、物联网等新技术,使得图像更加清晰,图像传输更加及时,调查数据的准确度更高。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效率和精准度,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所有权现状以及土地使用权现状等。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数据信息更新完毕后,重点就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使得调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为了有效保护耕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合理确定土地类型。若耕地不再种植农作物,而是改作他用,则要查明耕地有没有被破坏。若没有对耕地造成破坏,则仍然按照耕地类型进行统计;若已经对耕地造成破坏,则要按照非耕地类型进行统计。这样可以使得耕地、建设用地等土里利用类型的面积核查更加精准。
实施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一是确定调查负责人。各级地方政府成立调查小组或者办公室,组织本地区的国土调查人员,并落实调查方法。
二是确定调查范围,确保边界调查不会出现重复和漏掉。土地调查的边界包括省界、市界、县界、乡界、行政村界和国有农场所有权界。边界不同,调查要求也不尽相同。
三是确定土地分类。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国家的最新规定为标准,依照当前土地管理要求,适当对分类内容进行细化,保证土地分类调查能够满足总体要求。
四是确定调查方式。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采用综合测量、实地测量及遥感监测等方法进行土地测量。根据正射影像数据和前一年的土地变化调查数据,国家或省级专业小组确定耕地、建设用地等关键土地类型的一致性,并根据有关影像和数据资料,分别提取一致的部分和不一致的部分。本地测量单位主要利用先进的测量和定位技术,获取土地实际状况,并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信息数据库。若土地定级初步结果不一致或者重点土地类型发生变化,有关部门可以利用移动终端设备生成证据数据包,提交省级审查,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利用网络技术对其进行审核。
五是确定调查资金。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是一项全国性调查。根据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原则,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经费由中央与地方财政依据国家和地方的任务分摊。全国国土调查资金要列入相应的年度预算,依照时间进行拨付,保证足额。
另外,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由国家提供,基础测绘图也由国家统一编制。地方政府负责组织专业队伍,根据国家提供的基础地图进行实地测绘。地方政府要根据分工对所需经费进行估算,将其列入年度预算,以保证土地调查有序进行,按时完成。
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遥感技术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类型,该项技术属于一种探测技术类型,基于电磁波理论发展而出。在应用遥感技术阶段可以通过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之后对电磁波信息进行分析达到成像的目的,进而对地面的各种景物进行精确的探测以及识别,并且形成相应的遥感影像,属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当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国土调查可以获得优于1m 分辨率的遥感影像,之后对获取到的遥感影像进行数字正射影像制作,即BOM,之后将其运用于制作调查底图。在我国各省国土调查当中皆应用到了遥感技术,同时也有部分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购了分辨率超过0.2m的遥感影像,用于制作县级的数字正射影像图。
计算机技术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当中也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数据资料的准备、生产及验收,同时计算机技术也贯穿了整个国土调查过程,对国土调查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通过遥感技术完成数字正射影像图之后便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对影像特征的分析,通过计算机读取其中的各项信息,从而充分明确土地的利用类型,随后根据土地利用特征所呈现的影像纹理提取图斑,将其制作成调查底图,然后便可以将调查底图下发到各省之后开展全国性国土调查工作。在底图下发到各省、市、县之后,县级单位在国家所发放的调查底图基础之上对底图进行补充提取变化图斑以及各类信息完善,从而使底图内容更加丰富。在此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人机交互功能,根据影像所传达出的特征,结合地区范围之内的各项土地资源利用信息等情况,以及地区内各部门所提供的土地使用及管理信息资料进行内业图斑的边界勾绘,为实现对我国国土资源的有效调查,制作成外业调查数据。此外,在国家和各个省对调查成果内业核查过程中同样采取计算机的自动对比以及人机交互检查,从而保证调查成果质量。以上过程均对计算机技术做出了综合应用,也全面保证了国土调查数据的精准性,有利于助推该项工作高质量完成。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开启于2017 年,各地及时编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预算,并将其纳入2018 年财政预算。若没有明确的国土调查成本标准,各地可以依据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的资金标准,编制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预算,倘若资金不够,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确保国土调查有序开展。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坚持试点先行和逐步推广的原则,首先确定国土调查的技术方案,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积极性较高的地区进行国土调查试点。人们要及时总结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然后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推广,以全面提高全国国土调查效率。
“互联网+”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当中,主要在县、市级进行国土调查阶段使用具有卫星定位功能以及方向传感器的手机,通过统一下发的“互联网+”举证软件,对需要举证的图斑进行拍摄,在拍摄的过程中根据举证说明综合信息确定拍摄的方位角、定位坐标、拍摄时间以及实地的照片,之后将其制作成加密举证数据包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将其上传到国家统一的举证平台。在此阶段国家单位以及省级单位对“互联网+”技术进行了充分的应用,使用在线核查软件,通过在线互联的方式指挥县级单位到现场拍摄视频以及照片,用于有效核查图斑地类。
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初步阶段,认真总结和分析了以往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根据现阶段实际调查技术,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取消了以往土地调查中线性地物的调查方法,即以地图点的形式直接调查上图中面积最小的线性地物,如道路、沟渠和河流。这种调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数据调查的准确性,保证土地调查结果的数据完全符合土地利用现状,提高工作质量。
创新耕地详查工作也是我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重要方法。其主要目标是巩固耕地数量和质量,实行“三位一体”保护措施。同时,这一办法也有利于改善我国耕地占用与补偿的平衡,完全符合党中央制定的耕地轮作休耕政策,确保全面实现耕地精细化管理。在实际调查阶段,根据耕地的位置和场地条件,对河流耕地、湖泊耕地、森林耕地和石漠化耕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全面掌握调查区低效耕地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同时,根据其利用情况,在种植属性中标注了耕地的种植和利用(种植粮食作物、种植非粮食作物、粮食与非粮食轮作、不种植等六种种植属性)。这有利于全面掌握我国耕地状况,为国家持续开展耕地“非农”“非粮”监测提供数据依据。
图斑细化标注也可以全面提升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精确度,同时提升调查成果的适用性和可追溯性,为了解我国的国土利用的多样性、衔接性,将该项调查工作与林业、农业、工业等方面数据充分衔接并进行细化标注。例如:对于原(二调)地类为耕地,本次调查为园地、林地及坑塘水面的,根据现状恢复为耕地的难易程度,分别细化标注为“即可恢复JKHF”与“工程恢复GCHF”,为后续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提供对象;针对调查为工业用地的图斑,根据工业行业类型,分别调查为火电厂图斑标注“HDGY”属性、煤矿图斑标注“MKGY”属性、水泥厂图斑标注“SNGY”属性、玻璃厂图斑标注“BLGY”属性、钢铁厂图斑标注“GTGY”属性、电解铝厂图斑标注“DLGY”属性,为国家各类宏观调控指标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我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对以往两次国土调查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结合了当前信息化时代下较为先进的技术,应用了全新的调查方法,有效提高了调查的水平以及真实性,进而也为我国的各个方面规划与部署提供真实的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