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春华 河池学院
《刘三姐》是一部在壮族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下,充分展现少数民族绚丽色彩和传统的民族文化习惯,并通过山歌文化,真实地展现壮族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电影。电影中穿插着众多的山歌,人们以歌唱山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将歌唱山歌作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1]。该部电影诞生于20 世纪,在充分展现少数民族生活的同时,进一步为人们展现了伟大光辉的女性形象,上映至今受到了各地人们的喜爱,让刘三姐这一女性形象变得家喻户晓。同时,电影《刘三姐》除在国内备受人们的关注外,更是蜚声海外,成为从上映以来,一直到当前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仍然被人们熟知的电影[2]。在当时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刘三姐通过展现歌文化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女性权利的渴望,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依然极具生态女性主义色彩,并为人们塑造了一位勤劳勇敢、爱憎分明、聪明智慧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当时阶段女性特质和自然地位的巨大变化。
在电影《刘三姐》中,由于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压迫机制的存在,当时出现了严重的父权制扭曲的现象。在当时社会阶段,女性之于男性,充分体现了自然之于人类的特性,并且均存在“他者”思想[3]。同时,在电影中,启蒙阶段还向人们展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在受到男性、父权和社会三种不同程度的压迫时是如何通过歌唱山歌的方式,实现女性意识的觉醒的,又是如何通过对唱山歌的形式进行反抗,并获得人们的认同的。刘三姐是唐中宗时期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电影《刘三姐》便是基于这一时期社会封建思想的背景展开的。在开篇序幕中,刘三姐载荷渔翁对唱时的内容,充分暗示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女性在强权压制下的领悟[4]。歌词中将女性暗指为水,虽然表现了女性柔弱的特点,但滴水石穿,能够以弱胜强的女性意识在这一阶段已经逐渐展现。
在刘三姐和刘二哥投亲一段中,刘三姐被看似老实的刘二哥管束,要求她少闯祸。在刘二哥心里,刘三姐经常闯祸,而怕事的刘二哥希望刘三姐能够老老实实地待在家中,即要求刘三姐做到传统女性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此时,刘家二哥参与了老渔翁的对话:“老伯呀,你就不要夸我妹了,她呀便是容易唱山歌,惹是生非!”而电影中的刘三姐则喜爱打抱不平,如电影中展示了这样一幕:刘三姐正在与村子中其他小姑娘采茶,这时,村里的地主派管家到村里霸占山中茶园,与村中的另一名采茶姐妹产生了冲突。在这种权利相差悬殊的时刻,刘三姐唱起了山歌,也正是山歌起到了作用,击退了霸占茶园的地主管家,由此刘三姐受到了大家的赞扬。但在当时社会,女性的自由权利仍受到了社会中“重男轻女”意识的压迫,因此,这名采茶姐妹在遭受地主对她的欺凌后,并没有意识到地主的“坏”,而是想到了不要让刘三姐再次惹是生非。感受到穷人的屈辱后,刘三姐无力反抗,只能将山歌作为对抗社会的武器。因此,在电影中,刘三姐唱道:“撕下莫家鬼脸壳”,而村里的地主因被骂得十分狼狈,只能以逃窜告终,这一次“战争”的胜利不仅代表基层群众对社会不公正待遇的反抗与抵抗,还代表了强权压制时代的告一段落[5]。刘三姐的这种反抗意识,不仅激发了采茶农对不公的反抗斗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社会强权压制现象的抵抗勇气与担当。
随着启蒙阶段的不断发展,男性逐渐认识到女性不再是以附属品的形式存在,而是有更加重要的价值。电影《刘三姐》中通过女性划破时代的控诉比百万男子怒吼似乎更加有效的方式,充分彰显出男性对女性的高度认同和对“他者”的认同。在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通过唱山歌,巧妙地施展计谋,歌唱“抓人逼债怀鬼胎”让莫怀仁必须按照庄家的规矩进行对歌结亲[6]。并且,在刘二哥等众人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刘三姐利用壮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习俗,摆脱了自己被强抢的命运,以此更进一步地证明了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并开始真正为了自身利益抗争,开始不断为自己奋起反抗。
电影《刘三姐》第五幕将整体剧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其中刘三姐与剧中三个秀才比拼唱歌大赛,此时,刘三姐充满自信地唱出:“一把芝麻撒向天,我唱山歌万万千。”这句话不仅代表了刘三姐会唱的山歌数不胜数,还表现了刘三姐对这次唱歌比赛的自信。在这场唱歌比赛中,刘三姐先声夺人地唱道:“毛竹烂在深山底,你们嘴笨难唱歌”,演唱过程中不仅胸有成竹,还声音洪亮,当时便气的三个秀才浑身发抖。
尽管这场唱歌比赛属于一场贫富之战,不论性别还是贫富差距,都存在较大的悬殊,但刘三姐仍不畏困难,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秀才进行“搏斗”。柳亚子在后期对这部电影点评时说“应以欢迎赞美对待社会女性”,他认为女性不应受到社会的剥削,女性应具备不服输的精神,正视社会对她们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不是值得同情的,而是值得被社会所关注的,女性更应认同电影中这样的角色。这不仅是一场社会战役,还是充满感情色彩的社会到来的表现。而在电影《刘三姐》中,尽管社会中女性的力量仍较为微弱,但刘三姐这一代表人物形象的出现,使这场贫富之战的斗争展现了一个社会发展方向,进一步表现了社会女性对“他者”意识的崛起。
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已经将歌文化作为其精神的重要寄托,通过漫长岁月的发展,独具壮族人民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电影《刘三姐》通过演唱山歌的形式,将远山青绿的风光充分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电影中表现了四面八方的人纷纷来拜访刘三姐的场景,大家共同唱着山歌,以此不仅展现了壮族人民生活环境的秀美,还体现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女性抗争和得到认同的现象。外乡人通过歌唱山歌的形式,学会了反抗剥削压迫,女性在向刘三姐学习唱歌的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希望被认同和肯定的心理。
在狂欢阶段,女性摆脱了社会伦理的束缚,更加勇敢地歌唱山歌,并将自己的生活、心里话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充分体现在歌唱中。曾有研究学者认为,当前社会中产生的所有偏颇、过错均由对女性天性的严重流失问题所引发,同时受到男性意志膨胀的影响。电影《刘三姐》中最后一部分山歌,体现了女性重拾天真和烂漫,并通过歌唱的形式唤醒了男性的良知,以此净化了人类的心灵,并在充满诗意的环境中,体现了男性与女性的和谐共生。电影《刘三姐》在现代重新焕发了生机,在时代不断发生巨大改变的过程中,刘三姐的这一形象魅力始终延续。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电影《刘三姐》充分展现了原本的核心价值和内涵,无论在电影的放映还是唱歌的形式中,充分体现了歌文化的重要性。同时,电影中的大部分歌曲演唱均保留了壮族人民山歌的原汁原味,其将山歌作为推动整部电影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山歌的魅力,并提升了观影者对山歌的认知度。
本文通过研究电影《刘三姐》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得出,现代新媒体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传统民族文化特色和审美价值取向。通过对电影《刘三姐》的重新审视,我们能感受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曾经有一名壮族女性在为女性权利不断抗争。电影《刘三姐》在为人们展现美妙的歌文化的同时,描绘了女性自强不息的不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