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婧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通过艺术考察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及反馈,推动学生从课堂走进社会,亲身体验和感受生活,并在此过程中开阔眼界,深化专业认知,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学生通过对各类自然人文景观、行业动态、前沿理念的调查研究,激发了设计灵感,运用影像、手绘写生等专业手段,汲取、梳理并归纳设计创作的艺术素材,运用科学的设计方法,从看、听、画、思、做等多维度视角进行实践,从而探寻设计的规律和方法,以发挥艺术考察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效果,为强化设计创新能力储备能量。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艺术考察课程为例,对该课程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
艺术考察是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实践课程。该课程的开展需要在前期进行充分的调研,合理制订考察时间及地点,科学统筹考察全过程,注重过程性专业指导、目标性素材的有效采集、阶段性成果的系统总结、考察成果的交叉转化和效果评价机制的完善跟进等环节的有机配合。现阶段该课程普遍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二是指导教师的考察知识储备不足;三是与专业课程的交叉性缺失;四是考察成果转化过程的实效性差;五是成果评价机制的执行力差;六是院系经费的配置不足等。诸多院校在开设艺术考察课程的过程中,没有有效地实现该课程的价值,从而使该课程流于形式化及表象化。结合目前高校中艺术考察课程的短板,笔者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导入实践教学,以期真正发挥艺术考察课程的价值和作用。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本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该教学法强调把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解决问题及完成任务、将再现式教学理念转变为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学生在任务动机的驱动下,在教师的辅助下,以统一的学习任务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应用专业知识及个人经验,进行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会提出有效方案,主动进行解决,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整合学习实践活动链。
艺术考察在教学培养计划的构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掌握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学生参与艺术考察实践活动,能够充分提高自身的设计表达能力。基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点,艺术考察课程需符合本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充分发挥效能。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课程的体验和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提升艺术感知力,从而实现课程价值。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和特点,在艺术考察教学计划的安排中,教师应合理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任务驱动法强调教师创设贴近当前学习内容的相关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其借助已有的认知结构,将真实的“任务”更加直观、形象化地带入学习情境,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在艺术考察课程前期,教师需要明确考察的目的及要求,通过各渠道的信息收集和了解考察对象的资料及背景,大量阅读和解析相关知识点,详细制订艺术考察的路线及预期效果,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
要想达成课程既定的目标,教师需充分规划教学过程,如此才能确保艺术考察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所以,教师要科学设计考查路线。在为期两周的艺术考察课程中,笔者带领学生在设计路线前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充分调研。该阶段的工作包括查阅和类比往届采风路线,通过网络及图书媒介收集采风信息,参照各高校视觉传达设计采风路径,调查学生个人意愿及经济承受能力等。结合考察目的、专业关联度等因素,笔者还以考察地的行业动态、前沿理念、设计潮流资讯及地域传统文化、民族风情为考察目标,设计考察路线及制订考察计划,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任务驱动法中该环节致力于确立与学习主题贴切的任务,将其设定为学习的中心内容,作为学生需要立即解决的现实问题。借此,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激活已知领域的经验,用以分析和解决当前问题。在创设考察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应将周密的考察计划和预期效果评价作为学习的任务及中心内容,设计多元化的考察课题,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交叉课程知识解决新问题,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为避免艺术考察流于形式,制订详细的考察计划后,教师还需要明确具体的考察任务和预期达成的目标。该部分包括:一是素材采集,运用所学的专业表现技法,以静态、动态等多种形式记录考察资料;二是课程交叉,将考察实践成果与本学期相关的设计类课程,如印刷媒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家居饰品设计、展示设计等课程进行结合,统一命题以完成相关课程设计实践任务;三是以展促学,按考察路线进行小组分配,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考察成果设计与课程作业联展;四是以赛促学,从优秀的展览作品中择优推送相关设计专业赛事。
该环节强调通过明确的课程任务布置,使学生在考察过程中更具目的性和方向性,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采集,进而有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程教学运行质量和学习效果得到保障。
任务驱动法中该环节强调由教师为学生提供解决任务的关联性线索,给予学生获取相关信息资料的多维渠道,提升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能力。在布置艺术考察课程任务的过程时,教师应倡导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考察资料和成果的采集与梳理,加强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互动性与开放性。
1.考察实践全过程
确立考察路线和任务后,教师需要对考察地的所有讯息和资料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完成考察地各类信息的影像、设计、文献资料的梳理,并配合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资料共享,以提前熟悉和掌握考察地地域文化属性和民族特色,为考察过程中的素材采集提供有力保障。
抵达考察地点后,指导教师需整体介绍考察对象,强调考察目的及要求,确保学生团队按教学计划开展考察活动。该阶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素材采集。学生应用摄影基础、表现技法、速写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根据设定任务对自然景观、传统手工艺、典型人物、民俗建筑等题材进行资料采集。二是指导教师协辅。指导教师在考察过程中要及时给予学生辅助指导,以典型性事物引导学生掌握考察内容及内在规律,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逻辑性。三是协辅机构补充。指导教师应借助协辅机构如解说人员的介绍,对考察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加深学生对考察对象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内容的深入了解,促使学生的设计作品更具有深度和文化内涵。四是考察阶段性总结。将该环节贯穿于考察始终,强调按照考察地进行阶段性总结。指导教师对当天的考察活动及成果进行检查及总结,并通过信息媒介进行实时沟通,以加强师生间、学生间对考察成果和经验的分享与交流。五是强调考察过程中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这样,学生能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完成考察任务,并为后期的成果展览做好充分的准备。
2.设计转化全过程
考察结束后,学生需要完成艺术考察成果及关联课程作业联展。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有资料按照“对比——分析——筛选——归纳——提炼——转化”的顺序,对设计素材进行为期两周的设计转化。其意义在于:一是巩固以往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在考察成果展中,教师要按照考察路径让学生进行分组展示,在展示区域空间设计中会涉及大量已学的课程内容,如三维构成、图案设计、图形创意等基础课程体系,能有效提升学生运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二是统一现行设计课程的作业内容。在考察前期阶段,教师要提前与邻近相关设计课程授课教师积极沟通,实施协同教学,统一设计命题,以实现协同教学及实践成果展览。三是体验预设课程内容。因目前考察团队的学生身处大学三年级,数字影像课程还未开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考察视频创作实践,要侧重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将兴趣较高的学生组建成团队,让影视创作课程相关教师协辅学生进行展览主题性影像的创作,从而使整个考察成果展的展示形式更加丰富。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教学评价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订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进行价值判断[1]。艺术考察课程注重对学生实践、创新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每个任务都是按照“任务描述——任务实施——拓展知识与训练——效果评价”的结构组织进行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对艺术考察课程最为形象的概括。它既能锤炼学生的艺术洞察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使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及时尚设计前沿资讯的认识,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及解决问题的执行能力。总之,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入整个艺术考察的全过程,能有效帮助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及增强教学体验,以实际的设计任务的成果来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建构分析、思考、实践、运用、解决、协同的高智慧学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