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

2021-11-26 21:25:24万遂如
养猪 2021年4期
关键词:死胎种猪毒株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又称为猪繁殖障碍综合征,是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弱仔、母猪不孕、公猪不育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目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在我国养猪场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母猪生产性能低下、产仔数少,仔猪死淘率高,生长缓慢等,严重危害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养猪场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目前我国养猪场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引发因素、流行状况与防控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场参考。

1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引发因素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一个综合症状,其引发因素非常复杂。除了母猪的品种和遗传因素之外,总体上可分为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两大类。

1.1 传染性因素

1.1.1 病毒性因素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病毒有蓝耳病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细小病毒(PPV)、乙型脑炎病毒(JEV)、猪流感病毒(SIV)、轮状病毒(RV)、口蹄疫病毒(FMDV)、脑心肌炎病毒(BEP)、猪水疱病病毒(SVDV)、尼帕(Nipah)病毒、猪巨细胞病毒(PCMV)和蓝眼病病毒(BEP)等。

1.1.2 细菌性因素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细菌有布氏杆菌、链球菌、李氏杆菌、丹毒杆菌、葡萄球菌、副猪嗜血杆菌、猪放线杆菌、变形杆菌、钩端螺旋体和衣原体等。

1.1.3 寄生虫因素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寄生虫有附红细胞体、弓形虫、猪肾虫(猪冠尾线虫)、猪毛滴虫和日本分体吸虫等。

1.2 非传染性因素

1.2.1 管理因素 在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因素中对后备母猪、妊娠母猪、泌乳母猪及种公猪的良好饲养管理非常重要。种猪的饲养环境是否清洁干燥,温度与湿度是否与种猪的需要相适宜,饲养密度是否合理,空气是否存在污染、光照与运动是否充分,各种生物安全措施是否真正落到实处、母猪生长与各个不同的生产阶段所需的营养物质与能量是否能得到保障等。这些因素的存在与处理的好坏,对种猪的生产性能、免疫功能与疾病的发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种猪的科学饲养管理。

1.2.2 营养因素 母猪在妊娠阶段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与能量供给过少或过量对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比如饲粮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时,由于参与肾上腺、性腺及胎盘中类固醇合成的维生素A减少,因而造成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胎儿畸形及胎衣不下。缺乏维生素B2时,会引起妊娠母猪早产、产死胎、弱仔、仔猪出生后48小时内死亡。缺乏维生素B3时,会引起妊娠母猪出现胎儿吸收、畸形、不育。缺乏维生素B12时,会引起母猪繁殖机能紊乱、易发生流产、产死胎、胎儿发育不全、畸形、产仔数减少、仔猪活力差、出生后不久即死亡。缺乏维生素E时,会引起母猪产后无乳综合征、乳腺炎、子宫内膜炎、不孕等。猪体内铜缺乏常会引起母猪发生性异常、流产与不孕。缺乏锌会引发母猪繁殖机能障碍,表现为流产、产死胎、畸形胎和木乃伊胎等。缺乏锰可引发母猪繁殖机能障碍,表现为母猪乳腺发育不良,发情期延长、不孕,出现流产、死胎、弱胎等。缺乏碘可引发母猪繁殖性能下降,胎儿吸收、流产、产死胎、弱仔,无毛等。缺铬可引发母猪产仔数减少,分娩率降低。母猪妊娠前期要保证饲粮的营养水平,但在妊娠初期(第1个月)如果饲喂高能量水平的饲粮,可使胚胎成活率明显降低,因为能量过高可引起猪体过肥以及猪皮下、腹膜、子宫周围脂肪沉积,导致子宫壁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导致胎儿死亡。母猪妊娠后期胎儿发育加快,对营养物质、矿物质与维生素等需求量增大,应注意补充。母猪哺乳期的营养对母猪断奶后的发情会有重要影响,如果母猪哺乳期体重损失过多会降低母猪的繁殖性能。初产母猪哺乳期体重损失超过5%、经产母猪超过10%,则会明显增加断奶至配种间隔的天数,显著降低窝产活仔数。

1.2.3 药物因素 母猪妊娠前期不要使用硫酸钠、氯前列烯醇等药物,不要大剂量使用驱虫药物,这些药物易引发母猪流产。母猪妊娠中后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和抗蠕虫类药物等可引起母猪流产、畸形胎、胎儿肾炎和听觉障碍;长期使用四环素类药物能引起母猪产后无乳(乳头阻塞);超剂量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使母猪胚胎发育不良、种公猪精子畸形等。母猪妊娠期间禁止使用巴豆、牵牛子、水银、砒霜、雄黄、马钱子、蟾蜍、川乌、胆矾、瓜蒂、甘遂、芫花、大戟、班螯、蚖虫、商陆、水蛭、麝香、三棱等中药制剂。慎重使用的中药有红花、大黄、附子、干姜、肉桂、芒硝、木通、牛膝、桃仁、冬葵子、瞿麦等。这些中兽药有的其毒性作用强、作用激烈,影响胎儿发育与母体安全、造成流产;有的中药活血化痰、攻下导滞、辛热温里作用强烈,对母体和胎儿不安全,影响胎儿发育或引发流产等。

1.2.4 热应激因素 热应激对种猪的危害,不仅会损伤机体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还在于其导致的氧化应激对种猪的生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热应激可使后备母猪采食量下降,造成营养缺乏,免疫力降低,发情推迟,屡配不孕;对妊娠母猪造成内分泌紊乱,导致繁殖机能障碍,表现为返情率高、受胎率下降、胎儿发育不良、产仔数减少,甚至发生流产、产死胎等。泌乳母猪由于食欲下降、营养缺乏,导致泌乳量大幅减少甚至无乳,乳水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仔猪生长增重与断奶成活率,母猪断奶后发情延长或不发情。热应激严重能使种公猪性欲减退,精子数量减少,精子品质降低、活力差。

1.2.5 中毒因素 目前,养猪场常见有毒的植物、发霉变质的饲料、化肥农药污染的饲料、防治疾病长期超剂量使用药物等可引发母猪中毒,造成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如霉菌毒素中的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可引起母猪阴户肿胀、乳腺肿大、阴道黏膜出血、过早发情、早产、流产、产死胎或弱仔等。引起种公猪性欲减退、睾丸萎缩等。棉籽饼中毒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与畸形胎等。酒糟中毒与马铃薯中毒均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猪屎豆中毒可引起母猪产死胎和弱仔,阴道出血。硒中毒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与弱仔。有机氟化物中毒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与木乃伊胎等。

2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流行状况

2.1 病毒性疾病

2.1.1 猪蓝耳病(PRRS) 我国猪群中流行的猪蓝耳病病毒(PRRSV)毒株以基因2型为主(北美洲毒株),主要为谱系8和谱系1(类NADC30毒株)。谱系8中的毒株较复杂、分支多、毒株多,包括野毒株(类高致病性毒株)、高致病性PRRSV MLV以及返强毒株、演化毒株等。目前蓝耳病病毒毒株变异频率加快,新毒株NADC30检出率逐年上升,一个猪场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变异毒株。蓝耳病疫苗种类繁多,毒株各异,临床免疫效果褒贬不一。蓝耳病目前在养猪场呈现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母猪感染病毒后,多于妊娠后期发生流产、产死胎与弱仔,初生仔猪死亡率高。种公猪感染病毒后,可导致公猪精子品质下降,配种能力降低。临床上发病多见蓝耳病与猪瘟、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流感等共感染,并继发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肺炎、弓形虫病及附红细胞体病等,造成病原体多元化,病情复杂化,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危害性增大,更加难以根除。

2.1.2 猪瘟(CSF) 我国猪群中流行的猪瘟病毒(CSFV)为2个基因型的4个基因亚型,即2型中的2.1、2.2、2.3亚型和1型中的1.1亚型。以基因2型为主要流行毒株,占74.66%;其中优势流行毒株为基因2.1亚型,占60%,基因1型中的1.1亚型只占25.34%。近几年又检出了新的亚型毒株2.1d亚型,基因3型目前还没有发现,只流行于韩国、泰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目前我国猪群中流行的猪瘟病毒毒株与疫苗毒株的同源性为75%~87.9%;与石门经典强毒株的同源性为75.4%~83%,所以用石门系毒株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目前我国猪群中流行的猪瘟所有基因野毒株都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目前,猪瘟在全国各地猪场均以散发流行为主,中等毒力毒株一般引起亚急性猪瘟和慢性猪瘟(非典型猪瘟),症状不明显但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发生流产、产死胎与弱仔。母猪持续性感染病毒,并向外排毒,病毒侵入子宫中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仔猪先天性感染病毒,导致免疫耐受,抗病力低下,仔猪出生后死亡率增高。低毒力毒株感染初生仔猪可导致死亡;感染母猪可引起胎盘感染与持续性感染。无毒力毒株感染猪只能引起高度病毒血症,但不表现任何症状,能呈现持续性感染。目前临床上发病多见猪瘟病毒与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病毒等共感染并继发多种细菌病或寄生虫病,使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加大了防控的难度,影响了对猪瘟的净化。

2.1.3 猪伪狂犬病(PR) 我国猪场伪狂犬病流行毒株以亚洲型毒株为主,但自2011年以来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株感染阳性率逐年上升,从7%上升到26%。据杨汉春教授(2017)报告,对全国25个地区不同规模的356个猪场送检的18 764份血清样本进行伪狂犬病野毒感染gE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检测样本平均感染阳性率为40%、gE抗体阳性猪场占75.28%,其中有8个猪场阳性率达100%,gE抗体阴性猪场占24.72%。目前猪群中流行的伪狂犬病毒株已发生基因变异,基因测序显示流行毒株在TK、gB、gC、gE等基因位点发生了多个碱基的标志性突变和连续缺失。流行毒株与欧美国家的猪伪狂犬病经典毒株(Barth-k61)的同源性为93.9%。PRV全基因组进化树分析显示,我国目前的流行毒株与经典毒株(Barth-k61)处于不同的分支,而流行毒株与猪伪狂犬病病毒HB-98毒株遗传关系最亲近。目前大多数养猪场出现了伪狂犬病经典毒株与变异毒株共感染,而且变异野毒株毒力增强,致病力增强,发病率与死亡率升高。妊娠母猪于妊娠中后期感染病毒可引起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哺乳仔猪感染病毒发病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死亡率高达90%以上。种公猪感染病毒后可通过精液传播,母猪感染PRV后会造成终身带毒,病毒定植于脑神经节里面,难以清除。长期向外排毒,可在猪群中造成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引起伪狂犬病在养猪场循环发生。目前在临床上多见猪伪狂犬病与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病、猪流感等共感染,并继发多种细菌感染,导致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致使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从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1.4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PCV2) PCV2先后检测到PCV2a、PCV2b、PCV2C、PCV2D、PCV2F等5个亚型血清型。我国猪群中流行的PCV2毒株主要是PCV2b亚型毒株,占总分离毒株的95%以上,其毒力强、致病力高、危害性大。PCV2b亚型毒株可分为PCV2b-1A/B、PCV2b-1C两个亚群。PCV2b-1C亚群为变异毒株,已成为当前猪群中的优势流行毒株。研究证实,我国猪群中流行的PCV2毒株与北美洲地区的流行毒株非常相近。近3年来,我国从全国13个省、市及地区的猪群中又检测到1株新的PCV毒株,称之为PCV3毒株。我国猪群中PCV2感染阳性率高达91.7%,种公猪感染病毒后可经精液传播;母猪感染病毒后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妊娠后期的母猪感染病毒可引起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断奶仔猪与保育期的仔猪感染病毒后,可引起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道病综合征(PRDC)等疫病。目前在临床上多见PCV2病与蓝耳病、伪狂犬病、猪瘟与流感等疫病共感染,并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支原体肺炎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导致病情加重,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危害性增大。

2.1.5 猪乙型脑炎(JE) 猪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吸血雌蚊传播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7~9月份炎热季节,热带地区可常年发生。各种年龄与品种的猪只均可感染,但以6月龄之内的猪易感性最高。母猪感染乙脑病毒后表现为繁殖障碍,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或延期分娩,产死胎与木乃伊胎等;胎儿水肿、脑膜充血、淋巴结充血、肝脾坏死等。种公猪发生睾丸炎,多为一侧性,睾丸肿胀、疼痛、发热,最后丧失配种能力。

2.1.6 猪流感(SI) 流感病毒为正黏病毒科成员,是一种单股RNA病毒。病毒分为甲(A)、乙(B)、丙(C)3个型。猪流感病毒(SIV)属于甲型流感,现已发现有16个H亚类与9个N亚类,它们之间的组合构成许多亚型,各亚型之间缺乏交叉免疫力。目前猪群中常流行的有古典H1N1、类禽源H1N1和类人源H3N2等3个亚型。

猪是SIV的天然宿主,各个年龄与品种的猪都有易感性,还能感染其它的动物。本病经呼吸道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暴发于天气多变的晚秋、寒冷的冬季与早春季节。一般突然发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猪是流感病毒的“混合器”,在人流感与禽流感及动物种间传播起重要作用。当前猪场发病常见猪流感与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及猪瘟等混合感染,并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放线杆菌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及支原体肺炎等,可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2 细菌性疾病

2.2.1 猪链球菌病(SS) 根据荚膜抗原的差异,猪链球菌有35个血清型(1~34,1/2),发病猪群中以荚膜2型为主导菌株,其毒力最强,致病力最高,是最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大小猪只对链球菌都有易感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4~11月份)发病多见。在猪群中常见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危害4~12周龄的猪只,特别是4~6周龄的断奶仔猪发病率与死亡率可高达70%~80%。生产母猪感染可引发子宫内膜炎与乳腺炎,造成繁殖障碍。目前临床上常见猪只发生蓝耳病、猪瘟及伪狂犬病等病毒病时继发链球菌病。据有关药敏试验报告,猪链球菌对13种抗生素都具有很强的耐药性,除头孢类、替米考星、氟苯尼考、速解灵及多西环素等药物敏感外,对其它的常用抗生素都不敏感。中兽药制剂如穿心莲、大青叶、金银花、板蓝根、连翘、鱼腥草、蒲公英等制剂对链球菌均有很强的杀伤作用。

2.2.2 副猪嗜血杆菌病(HPS) 副猪嗜血杆菌共有15个血清型,其中1、5、10、12、13和14型毒力最强,常引起猪只发病急性死亡。2、4、8和15型为中等毒力,常引起猪只发生关节炎和浆膜炎症状。3、6、7、9和11型为低毒力,一般不引发临床症状。目前我国猪群中流行的优势血清型为4型与5型,其次为14、13与12型,其它血清型少见。不同血清型菌株,其毒力与致病力差异很大,各个不同血清型和不同的毒株之间的免疫交叉保护力很低。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危害断奶前后的仔猪、保育猪与肥育初期的猪只,发病率与死亡率高达90%以上。生产母猪感染发病率为30%左右,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与弱仔等。猪场发病常见继发蓝耳病、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瘟、伪狂犬病、猪流感、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V)等疫病。也常见本病与肺炎支原体、放线杆菌、链球菌、波氏杆菌等病原共感染,致使病原多元化,临床症状复杂化,发病率与死亡率增高,不仅加大了防控的难度,而且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据华南农业大学研究报告,副嗜血杆菌对四环素、红霉素、氨基糖苷类和林可霉素等17种抗生素都有很强的耐药性。临床上使用替米考星、泰拉菌素、易速达及施美芬等药物防治有较好的效果。中兽药中的穿心莲、大青叶、鱼腥草、双黄连及金银花等制剂与生物抗菌药物抗菌肽及细菌素等联合使用,防治本病的效果更佳。

2.2.3 猪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布鲁氏菌分为5个生物型,血清1~3型对猪有致病性。1型分布于全世界,2型发生于欧洲,3型主要分布于美国、南美与东南亚地区。病猪与带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经消化道、皮肤、黏膜及交配传染,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本病。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大多数猪只为隐性感染,少数猪只可呈现典型症状。妊娠母猪发病表现为流产、产死胎、弱仔及木乃伊胎、不孕,导致繁殖障碍。种公猪发生睾丸炎、睾丸肿大、硬固、有热痛,后期睾丸萎缩,失去配种能力。本病为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是国家重点防控的疫病,应高度注意公共卫生安全。

2.2.4 衣原体病(Chlamydiosis) 鹦鹉热衣原体是立克次氏体纲衣原体目衣原体科的衣原体属成员,其基因组中既含有RNA也有DNA,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具有滤过性。衣原体的抗原类型有属、种、型特异性抗原3种,可利用血清型方法进行区分。大多数猪只隐性感染,病猪与隐性感染的猪只为主要传染源。鼠类与鸟类可感染衣原体,成为猪场潜在的传播媒介。一般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感染,种公猪可通过精液传播。猪只不分年龄与品种都可感染,人也可感染发病。病原体虽然可在猪群中长期存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多呈慢性经过和地方流行性。妊娠母猪的流产多数发生在初产母猪,流产率可达40%~90%,经产母猪流产率低。发病时表现为母猪妊娠后期突然流产、产死胎与木乃伊胎及弱仔等,此后部分母猪返情率增高。种公猪发病主要发生睾丸炎、附睾炎、阴茎炎和尿道炎等,精子活力降低,配种受胎率下降。

2.2.5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钩端螺旋体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目前全世界已发现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有25个血清群和200多个血清型,我国至少有18个血清群和70多个血清型,对猪有致病性的主要血清群有犬钩端螺旋体、黄疸出血钩端螺旋体和波摩那钩端螺旋体等。各种年龄的家畜均可感染,但以幼畜为主。发病或带菌动物为主要传染源,我国南方主要传染源为鼠类,而北方则是猪。主要经皮肤和黏膜感染,也可经消化道感染或经胎盘传给胎儿,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于夏季,春夏多雨、洪水泛滥季节是高发期。猪感染钩端螺旋体非常普遍,所带菌群超过13种之多。引起猪只繁殖障碍,妊娠母猪常在妊娠期的后1/3表现发热,流产,黄疸,血红蛋白尿,泌乳下降。流产率可达20%~70%,流产的胎儿有死胎、木乃伊胎,产下的弱仔多于1~2天死亡。本病为人畜共患病,应注意防控。

2.2.6 附红细胞体病(Swine eperythrozoonosis) 附红细胞体有众多的宿主,马、驴、骡、牛、羊、猪、狗、鸡、兔、猫、鸟类、骆驼和鼠类等都可感染附红细胞体。发病的动物、隐性感染的动物及病愈后的动物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及媒介吸血昆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发生在炎热温暖、多雨的季节,特别是吸血昆虫大量繁殖的夏秋两季。猪群中多为隐性感染,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只都有易感性。发病率高,死亡率低。20~60日龄仔猪发病较多,成年猪发病较低。流行形式呈散发性和地方性流行。母猪感染后表现为发热、全身皮肤发红,妊娠母猪流产,早产,临床上母猪的流产率与早产率比较高;不流产母猪产死胎,产弱仔,仔猪出生后死亡率很高。随后母猪出现不发情,屡配不孕,有的出现乳腺炎、阴部水肿。种公猪发病率为2%~10%,表现为死精子多、精液稀薄、精子密度低、活力下降、配种率低下。

2.3 寄生虫病

2.3.1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猫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猪、牛、羊、人等为中间宿主。易感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和人类等200多种。猪主要是通过摄入被其污染的饲料与饮水中的卵囊而感染。速殖子也可通过眼、鼻、呼吸道、肠道、皮肤等途径侵入猪体。有的猪只对弓形虫有一定的耐受力,感染后多不表现临床症状,在组织内形成包囊后转为隐性感染。猪的弓形虫病主要引起猪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发生病症。猪群中感染后如暴发性的发病,其死亡率可达80%。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产出的弱仔一般会很快死亡。急性期耐过之后,包囊在猪体内最终形成,可存在数月甚至终生。

2.3.2 猪肾虫病(猪冠尾线虫病) 本病是由齿冠尾线虫寄生于猪肾盂、肾周围脂肪和输尿管壁等处引起的猪的一种寄生虫病。常见地方性流行,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猪的主要寄生虫病。我国南方多发生于每年的3~5月份和9~11月份。除猪易感之外,牛、马、驴、豚鼠等动物也可感染。母猪感染发病表现为发情异常,屡配不孕,妊娠后流产;种公猪性欲降低失去配种能力。

2.3.3 猪毛滴虫病 本病是由毛滴虫引起猪的一种原虫病。母猪感染后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 ℃,阴户红肿,阴道流出灰白色或乳白色黏性分泌物。妊娠初期(40天左右)可引发流产、产死胎。随后母猪发情周期紊乱,屡配不孕,导致繁殖障碍。种公猪感染后表现为包皮肿胀,分泌脓性分泌物,阴茎黏膜上有红色小结节,性欲减退,配种能力下降。

2.3.4 日本分体吸虫病 本病是由日本分体吸虫寄生于人和家畜及野生动物的门静脉与肠系膜静脉内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据有关研究报道,从江苏江宁地区的猪只粪便中检出阳性率成年母猪为66.7%、肥育猪为60%。安徽贵池某猪场发生本病时,仔猪死亡率高达90%以上。本病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的12个省、市,分布于亚洲东部地区。急性发病时病猪表现为发热、体温升高到41 ℃左右,精神沉郁,不食,被毛粗乱,粪便干燥带有血丝或血块。发病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死亡率很低。妊娠母猪发病常见流产、产死胎与弱仔,随后出现繁殖障碍。

3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防治技术

养猪场的生产应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智能化群养,生产数据实行数字化管理,各项生物安全措施与生产技术操作要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与科学化实施,防止从各个生产环节传入病原体与引发应激,避免造成各种疾病与事故的发生。

3.1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3.1.1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 养猪场要实行分点分群隔离饲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猪舍内饲养的猪只全部出栏后,对猪舍、猪圈、用具等要彻底清扫,刷洗2次,然后连续全面消毒3次,干燥、空舍3天后再进入下一批新猪。猪舍内只准养猪,不准在舍内饲养犬、猫及其它动物,并驱赶鸟类。

3.1.2 管理好饲养人员与物品 “管重于养、养重于防”,三分饲养、七分管理。首先要管理好饲养人员,凡进入生产区的人员一律要经淋浴后更换工作服、鞋、帽等,人员定向流动,不准串舍,不准带入未经消毒的物品。进入猪舍的饲料、药品、用具及其它物品经消毒后由净道进入,尽可能减少带入传染源的可能性。

3.1.3 做好“四定”工作 猪舍内外要坚持定期消毒、定期灭鼠、定期杀虫,猪体定期驱虫。猪舍内每天一定要彻底清扫干净,少用水冲洗,粪污与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猪舍每周带猪消毒1次,发生疫情时每天消毒1次,用具与物品、通道每天消毒1次。猪舍外环境要彻底铲除杂草与污物,排除污水,清除吸血昆虫孳生场地,每月大消毒1次。猪舍内外每季度灭鼠1次;炎热季节每周杀虫1次;按防疫计划定期给猪只驱虫。

3.1.4 给种猪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 后备母猪舍、妊娠舍与产仔舍一定要保持清洁卫生、干净干燥、通风良好、冬暖夏凉。舍内每天要保持猪只适宜的温度与湿度,适中的饲养密度(种公猪单栏饲养)。每天给予适度的光照与运动,给与充足、干净、符合标准的饮水。总之,要重视猪的福利,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对种猪的健康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2 确保种猪的营养水平

根据种猪生长发育不同的日龄与不同生产阶段饲喂营养全价、优质的环保绿色饲料,以确保种猪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的需要。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严禁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添加剂,以免造成种猪霉菌毒素中毒,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损害,生产性能与抗病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3.2.1 后备母猪的营养需要 后备母猪要饲喂专用饲料,不准使用肥育猪的饲料。营养水平不能过高,过高会使母猪过肥,影响排卵,发情周期异常,配种率下降;营养水平也不能过低,营养不全会使后备母猪生长发育受阻,发情期推迟,繁殖性能下降。使用全价蛋白质与氨基酸平衡饲粮完全可保证后备母猪的营养需要。

3.2.2 妊娠母猪的营养需要 妊娠母猪要饲喂妊娠母猪专用饲料,可采取前低后高的营养水平。妊娠前期可适度降低营养水平,如妊娠第1个月采食的能量水平过高,会导致胚胎死亡率增高,同时母猪体内沉积脂肪过多,又会使哺乳期母猪食欲不振,采食量减少,影响泌乳力发挥。母猪失重过多,将会推迟下次发情配种的时间。母猪妊娠后期胎儿发育加快,对营养物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的需要量增大。因此,在母猪妊娠后期要在饲粮中添加矿物质与维生素预混合饲料。

3.2.3 哺乳母猪的营养需要 母猪分娩后,第1天饲养营养全价的稀料,第2天开始饲喂优质、易消化、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的湿拌料。第7天正常饲喂标准的哺乳母猪料,自由采食。在其饲粮中可适当添加蛋白质和优质的青饲料,也可添加微生态制剂,并尽可能增加母猪的采食量,以减少其失重过多。过度的失重会延长断奶后母猪的发情期,使配种受孕率降低,母猪产仔数减少。

3.3 不要滥用抗菌药物

严禁在种猪的饲料与饮水中添加抗生素添加剂,用于促生长与疾病预防。妊娠母猪与种公猪禁止使用磺胺类、抗菌增效剂、沙星类、四环素、红霉素、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替米考星、氟哌酸、多黏菌素、硝基咪唑类与激素类和镇静剂类等药物。因为这些药物不仅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严重影响到猪体的免疫功能与疫苗的免疫效果,而且危害到胎儿的发育生长与降低种公猪的精子活动,造成配种失败。同时还会产生多重耐药性菌株与在体内产生药物残留。同时某些中药如巴豆、牵牛子、大戟、班螯、三枝、麝香、水蛭、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桃仁、瞿麦等也不可使用。因为这些中兽药制剂有的有毒,有的作用激烈,易造成妊娠母猪流产与中毒等。

3.4 着力控制好猪群中发生的病毒性疾病

目前,养猪场发生的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由某些病毒病共感染,并继发细菌性疾病而引发的。因此,养猪场在防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时,首先要着力、重点控制好病毒性疾病在猪场的发生与流行。比如常年在养猪场发生的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瘟、猪流感、猪乙型脑炎等病毒性疾病,常会造成猪繁殖障碍,对养猪生产危害性很大。而且这些病毒长期存在于猪群中,病原变异加快,毒力增强,致病力增高,发病时呈现病原多元化,病症复杂化,危害性加大,也给诊断与防控工作带来了难度,应引起高度重视,重点加以防控。

3.5 保健预防,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养猪场应根据养猪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种猪群的状况与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产阶段,制定符合本场实际的保健预防计划,以提高种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与抗病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保健预防方案推荐如下,养猪场可结合猪场实际情况选用。

3.5.1 后备母猪保健预防方案

方案1:黄芪多糖粉1 000克、免疫核糖核酸800克、抗菌肽500克、猪用白细胞介素-4(500克),拌料1吨,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2:猪用干扰素600克、猪用转因子400克、溶菌酶400克、电解质多维600克,对水1吨,连续饮用12天。

以上方案于后备母猪第1次发情配种前10天开始使用,可清除母猪体内隐性感染病原,净化猪体,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与抗病力,有利于促进母猪发情,提高受胎率与胎儿着床。

3.5.2 妊娠母猪的保健预防方案

方案1:三肽(益生菌、转移因子等)1千克拌料1 000千克,连续饲喂12天。

方案2:梅长江(复合酶制剂与复合益生菌等14种有效成分)1 000克拌料1吨,连续饲喂12天。

以上方案于母猪妊娠中期使用1次,可有效抑制多种病毒的复制,解除免疫抑制,提高机体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同时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拮抗肠道有害病菌,提高肠道免疫功能与抗病能力。使用安全,不影响胎儿的发育生长。

方案3:黄芪多糖粉1 000克、干扰素800克、转移因子500克、溶菌酶400、维生素C 200克,拌料1吨,连续饲喂14天。

方案4:鱼腥草散(鱼腥草、蒲公英、黄芩、桔梗、苦参、葶苈子等)600克、清抑(圆环病毒病-蓝耳病复合抗体、MHC-Ⅱ类分子、白细胞介素-4等)500克,拌料1 000千克,连续饲喂14天。

方案5:金富农(微囊化包被复合型干扰素、MHC-Ⅱ类分子等)1千克对水1 500千克,连续饮用14天。

以上方案于妊娠母猪产前10天与产后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扶正祛邪、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抗氧化、提高免疫力与抗病力,预防多种病毒共感染与细菌继发感染,预防母猪子宫内膜炎、乳腺炎与阴道炎等“三炎症”的发生,保障母猪顺利产仔,乳水充足,仔猪健康。

种公猪的保健预防可参照母猪的保健预防方案实施。

3.5.3 哺乳母猪的保健预防方案

方案1:腹泻停(干扰素、腹泻病毒结构蛋白、MHC-Ⅱ类分子、益生菌)600克拌料1吨,于母猪产仔后半个月连续饲喂7天。

方案2:穿心莲粉(金银花、黄芩、连翘等)600克、干扰素800克、细菌素400克、电解质多维600克,对水1吨,于断奶前后连续饮用10天。

以上方案不仅能保障母猪健康,乳水充足,断奶后顺利发情,而且能很好地控制仔猪腹泻。

3.6 免疫接种,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养猪场要根据当地猪发生传染病种类和流行规律,结合猪场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疫病监测及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后,制定合理又符合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确定最佳的免疫时机,有计划地实施疫苗免疫接种。种猪群重点要做好猪口蹄疫、猪瘟、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感染、猪乙型脑炎及猪病毒性腹泻等疾病的疫苗接种,以确保种猪群的安全。细菌性疫苗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通过药物保健可达到预防之目的。

目前,猪瘟在全国阳性检出率为3%,流行的病毒毒株以基因2型为主,用石门系经典毒株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可得到完全保护。猪口蹄疫主要流行的毒株为O型缅甸98谱系与新猪毒-2,A型与亚洲1型口蹄疫多为散发,使用口蹄疫O型与亚洲1型双价灭活疫苗免疫,可获得良好的保护。猪伪狂犬病病毒已发生变异,但使用猪伪狂犬病三基因(TK、gE、gI)缺失活疫苗(SA215毒株)免疫接种效果良好,其变异毒株生产的疫苗也将要上市投入使用。猪圆环病毒2型病,现市场上出售的疫苗可放心使用,免疫效果可佳。猪病毒性腹泻,虽然流行性腹泻病毒发生了变异,毒力增强,但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三联活疫苗免疫接种,仍有良好的保护力。猪流感、猪乙型脑炎与猪细小病毒病的免疫接种,使用当前的疫苗,仍然具有坚强的免疫保护力。蓝耳病病原多样,变异不断,种猪群提倡使用灭活疫苗及自然基因双缺失疫苗,尽可能不使用弱毒活疫苗。

接种疫苗时可配合使用动物免疫增强剂、白细胞介素-4或者MHC-Ⅱ类分子等配合疫苗接种。每次每头母猪使用免疫增强剂1毫升,与弱毒活疫苗可混合肌注,与灭活疫苗(死苗)则要分别肌注,不能混合使用。动物用免疫增强剂进入猪体后可快速提呈抗原,激活免疫应答,使抗体产生快,抗体均匀度好,抗体持续时间长,降低免疫抑制与免疫耐受的发生,降低应激反应,可明显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3.7 种猪群驱虫

后备种猪于第1次发情配种前15天驱虫1次,生产母猪于分娩后断奶时驱虫1次;种公猪每年春、秋各驱虫1次。驱虫可选用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3毫克,皮下注射1次,或者用“通灭”和“全灭”,每千克体重1毫升,肌肉注射1次即可。

3.8 重视疫病的监检测

养猪场要定期对种猪群进行疫病监测与免疫抗体水平检测,一般每半年做1次疫病监测,每季度做一次免疫抗体检测,引入后备种猪要严格隔离检疫1个月。检出阳性猪只,进行评估后,坚决淘汰处理,不能留着种用,净化种群。检测出抗体水平低下的猪群,要查找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立即补注疫苗,以保障种猪群的安全、健康与高水平的生产。

3.9 建立健康的种猪群

种猪场发生疫情和监测检出阳性猪只时,不要实施治疗,应立即将病猪与阳性猪只全部淘汰处理。对余下的种猪要进一步进行监测与诊断,确诊后进行评估。在淘汰、消毒、免疫、监测与清群的基础上,净化种猪群,并加速种猪群更换新群的比率,严格控制后备种猪并群,逐步建立起新的健康种猪群。

猜你喜欢
死胎种猪毒株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猪业科学(2022年5期)2022-06-01 23:37:30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科学大观园(2022年2期)2022-01-23 11:05:15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11-26 11:50:54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猪业科学(2021年6期)2021-08-12 06:43:00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3:02
中国减少死胎速度仅次于荷兰
凤凰周刊(2016年5期)2016-02-24 17:40:46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死胎的国际研究进展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
特产研究(2014年4期)2014-04-10 12:54:12
猪瘟强毒株与兔化弱毒疫苗株的LAMP鉴别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