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庆
(内江市种猪场,四川 内江 641007)
内江猪是我国优良地方品种,具有抗病力强、耐粗饲、肉质好、杂交配合力好等优点,是优良的杂交母本,但瘦肉率低(42%)、产仔数也不算很高(初产8~9头,经产11~12头)等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
四川省内江市种猪场是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内江猪品种资源保护场”,为了提高内江猪的产仔数,从2015年起场部决定建立内江猪“高产仔”种猪群,以期提高内江猪产仔数。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在综合考虑内江猪种猪各生长阶段生长发育特性和营养需求的基础上,从生产管理上制定了各阶段的饲喂方法、发情鉴定及配种技术等目标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
(2)在营养方面,严格按照NRC标准配制饲粮,着重注意可能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元素,特别是维生素A、D、E、叶酸、生物素、有机铬和各种限制性氨基酸的添加,确保平衡营养的供应。
(3)在进行病原监测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专门针对内江猪种猪的科学免疫程序,特别强调对影响种猪繁殖性能的疾病(如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脑等)进行免疫接种和逐步净化。
在原200头母猪和18头公猪中,选择母猪连续2胎总产仔数均在11头以上、公猪所配母猪平均总产仔数在10头以上的种猪,建立30头的母猪和2头公猪的基础种猪群,以后若连续2胎总产仔数低于10头则该母猪就被剔除出高产仔群。
采用家系选择和表型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选种。在后备种猪的选留过程中,按照一年一个世代的原则,在建立的基础种猪群中产仔数实施性能测定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在窝产仔数多于11头,且该窝中母仔猪头数在6头以上的母猪后代中选留后备个体,尤其选择那种脐带以前有4对以上有效奶头的个体。
同时,注重体形外貌的选择,特别对外生殖器官进行严格的表型选择,尤其强调选留个体的有效乳头数必须在7对以上,且排列均匀。对公猪还特别强调肢蹄结构选择,以确保其良好的种用性能。
引入了现代数量遗传学技术,并运用先进的遗传评估技术—BLUP法(最佳线性无偏差分析)进行遗传评估。在对后备个体进行产仔性能测定的基础上,综合缘群的生产性能实施个体遗传评估,获得后备个体在繁殖性能方面的母系指数,再在母系指数的基础上结合表型性状进行选择。
在具体操作中,主要将后备个体的测定结束体重、日增重、背膘厚、总产仔数等性能、亲属的相关性能测定记录及其三代系谱档案逐一输入电脑,运用四川农业大学研制的专用种猪遗传评估软件(netpig 2.1)计算各后备个体的母系综合选择指数,在母系指数值大于100的后备个体中选留种用个体,对指数值低于100的后备个体要及时淘汰或转入扩繁群。
改传统的本交为子宫颈后人工授精(PCAI),精液通过严格的检测,符合要求后才用于配种,进一步提高了内江猪的产仔数。
在该场技术人员和四川农业大学有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该群于2020年10月建立完成,种猪群母猪60余头,公猪5头,平均初产仔数达10.12头、经产仔数达13.68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