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青岛市黄岛区法律援助中心,山东 青岛 266400)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由政府部门支持的,为民众提供法律援助,保护民众合法权益的服务机构或部门,不仅可为身边问题地解决提供法律援助,还可为偏远地区提供各项专业性较高的法律助力,对解决民众困苦,改善民众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该体系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的落实是为适应国家提出的依法治国发展目标,依照法律手段对民众提供合理帮助,加强民众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好地履行国家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人民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完善该体系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加快创新改革步伐,增强民众的获得感。[1]
另外,“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法律知识及作用宣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环境,增强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在发现违法行为时,第一时间上报相关部门,以减少自身损失,维持社会得和谐发展。同时,在“互联网+”推动下,法律援助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积增加,为解决基层民众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在“互联网+”模式推动下,建立了区、街道、村居三者融为一体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将互联网作用优势融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中,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传播、数据及反馈意见收集,且不受空间、地域限制,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不同地区发生的不良事件,给出专业的法律意见,加大执法力度。[2]
“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是依法治国方针落实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加大对“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的重视力度,能够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发展现状,掌握人们的生活实况,为各项政策方针实际作用的发挥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来说,首先,“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可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支持,扩展公共法律处服务体系的覆盖面积,将法律服务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深化民众的法律意识,了解公共法律提供的服务内容,让人们明确依法治国的目标。[3]
其次,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可帮助相关法律部门准确了解民众的真实情况,收集民众建议和意见,并针对存在的违法行为实行严格管控,树立良好的立法环境,加强人们对法律的信心,为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提供助力。
最后,“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将法律服务延伸到基层民众生活体系中,让民众了解法律的本质特征,树立法律权威性,在问题发生后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避免自身权益受损。
人民群众是一切活动开始的基础,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中坚力量。“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作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法律服务体系,为人民服务是其基本原则,一切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加以考量,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进而建设让人民满意的司法行政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时,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活动,对于政府职能树立,政府政权实施也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发展中,为凸显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应做到以下三方面内容:
首先,发展为了人民。“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具有法律服务和宣传功能,通过多样化方式,开展法律宣传和普及活动,深化各阶层人民的法律意识,满足全民智慧普法要求,让公民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利。其次,发展依靠人民。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为法律服务开展提供良好场所,拓展法律服务覆盖面积。[4]最后,发展成果分享给人民。为保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效果,在开展法律服务及体系构建时,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法律知识及时间处理结果的共享,增强人们的获得感,明确法律对于自身的重要作用。
根据现今发展实况,以信息技术推进治理体系完善及现代化治理,目的是希望先进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达到创新目标。“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就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治理模式加以创新和变革。
首先,利用互联网平台,可提高法律咨询的效率,加快信息数据收集速度,便于法律服务机构快速了解民众存在问题,并给出合理地解决方式和方法,化解存在的矛盾和纠纷,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5]
其次,新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一方面可树立良好形象,提高法律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专业的法律解读和分析,为后续调整和问题解决提供帮助。在新媒体监督下,案件处理效率也将得到提升,减少矛盾冲突的产生。
最后,“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将民众与司法部门串联起来,民众提交的数据资料能够快速传递到指定部门,加快事件接收和处理进程,快速便捷地了解人民群众对更深、更广、更高水平的法律服务的需求,利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6]
“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的落实,先要求司法行政部门转变传统的固有思维,建立互联网思维体系,明确互联网优势作用,构建共享、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效率。切实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与公共法律服务深度融合,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做到“以需求定主题”“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司法行政机关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协同服务。[7]
由司法部门带头,建立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做好业务板块划分,加快信息数据处理效率。同时按时间规律编制各类型汇总图形,并将其直观展现出来,以此判断业务类别的发生率,有针对性地制定可靠治理方案,避免问题再次发生,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
再者,大数据平台的构建,还应满足数据收集、调度、信息筛选、查询、决策等工作要求,加强技术前端管控,为数据共享做准备,使其能够有效接入公检法大数据平台、综治平台、政务一体化平台等综合平台,实现共建共享;融入音频、视频、定位、指纹识别、人面识别等多种技术,让人工操作、人工监管向智能化管控转变,从而改进监管质量;对现存的App软件展开融合处理,加快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从而满足远程执法要求,增强应急指挥便利性,减少矛盾冲突的产生。[8]
结合工作要求确定服务指标,科学选择考评方式,完善考评机制,对“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提高体系完整度,促进其功效的发挥。党及政府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落实联动机制,做好工作上的协调处理,加大执法力度。最后建立专门机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服务工作的落实提供坚实保障。对现有员工予以专业指导和培训,优化其技能水平,从而加强信息化操作的规范性、标准性,为“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的落实提供助力。
“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的落实,有助于落实依法治国方针。相关部门及人员务必加大重视力度,不断尝试体制改革,完善考评与保障机制,且做好资源整合,丰富服务功能,提供更多法律服务,最终促进现代社会得和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