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藏族音乐调查与传承保护研究
——以丹巴县中路乡为例

2021-11-26 13:29:13
黄河之声 2021年7期
关键词:嘉绒丹巴锅庄

罗 杰

中路乡,只是一个小小的乡镇,却披带着“中国最美乡村”的光环,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摄影爱好者和发烧友的摄影圣地。还是嘉绒藏族的主要集聚地和中心地带,嘉绒文化氛围浓郁,有大家熟知的“古碉”文化、“女国”文化,以及丰富的音乐文化,是嘉绒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中路嘉绒历史考

(一)嘉绒藏族

藏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西部、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另在云南的迪庆和甘肃的甘南等地也有分布。嘉绒藏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州的丹巴县、康定县部分地区和阿坝州的大小金川等地。

对于“嘉绒”一词的意释,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紧邻汉族地区的农人”;有的说是“大河谷区”;还有的说“嘉良夷部落的后裔”等等,不同说法尽十余种。在众多说法中,日本学者佐古田喜博通过考证和调查提出了一种说法:‘“嘉绒’应是‘嘉莫察瓦绒’的简称,按照嘉绒语的意思就是‘墨尔多山周围的农区’”。与藏族学者阿旺在其文《略谈嘉绒语》对“嘉绒”一词的解释,以及格勒博士的博士论文《论藏族文化的起源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中对“嘉绒”的解释在观点上基本一致。通过对比和辩证思考,我个人对此三人的说法持认同态度,因三人的解释都是从嘉绒藏族自身实际出发,其观点更具说服力和可靠性。

(二)中路历史文化

1、民间传说

“中路”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向往的美好地方。中路乡名字的由来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位喇嘛想找个好地方居住下来并传扬他的佛法,于是他就求神点化于他,神被他的虔诚所感动,就给了他一只羊并告诉他:“你跟着羊走,羊死的地方就是你的住处。”于是喇嘛和羊就一起上路了,在寻找新家的路上,喇嘛分别在“伢隆”和“金川”两地,分别遇见了康高姆和真知布汝两位姑娘,两姑娘都有神力,喇嘛带着两位姑娘从“阿达山”下来,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三人和羊踏过“里果桥”,来到了“隆日坡”,在这地方有口井,羊口渴喝了井水之后就死了,喇嘛遵照神的指示,从此就和两位美丽的姑娘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地方,这地方就被称为“中路”,后来喇嘛同两姑娘生活在了一起,生了很多儿女,儿女们都有神力,一晚上就在中路修建起了很多碉楼。

在这个故事里面出现了“伢隆”和“金川”两个地名,其中的“伢隆”是什么地方我们也无从考证,如果从中路向北走,依次是金川、理塘、色达县,在色达有一地叫亚龙,有一寺叫亚龙莲花庄严寺(亚龙寺),是藏传佛教大圆满龙钦宁提(心髓)派的康区母寺,是否“伢隆”就是此地,这也不能佐证,其中的阿达山,是否是当地的“墨尔多”山,但故事里面至少透露出了中路的特点:中路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同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相吻合;中路的宗教气息浓郁;中路人对神有崇拜和信仰。

2、官方考证

1987年夏天,甘孜藏族自治州文物普查队在中路乡罕额依村发现了分布范围大,埋葬方式特殊的石棺墓群。第二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孜州文化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1988-1989年间对该地区进行试发掘,判定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该遗址被称为“罕额依古遗址”。该遗址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达6余米,试发掘120平方米,通过对其最表层文化进行“碳14”测定,其下限年代为3500年。该遗址出土有丰富的文化遗物和众多的遗迹,文化遗物中包括了陶、石、骨器,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遗迹有房屋建筑和灰坑。

通过以上考古发现说明:1中路乡是青藏高原上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地区之一,至少新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此生活繁衍;2.中路乡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在此一直有人们生活居住。

二、中路乡的音乐种类

(一)锅庄音乐

锅庄,又叫“卓”、“果卓”,是藏族特有最为盛行的歌舞形式之一。在甘孜州,按区域和表演特点大体可以分为甘孜锅庄、新龙锅庄、木雅锅庄、德格锅庄、德容锅庄、疯装锅庄和丹巴锅庄等7种。其中丹巴锅庄以对装束讲究著称,男的头戴狐皮帽,着氇尼藏装,装饰精细,脚踏藏靴,斜背嗄乌,配饰悬腰。女子头戴方帕,身穿中长外套为水獭皮镶边,下身穿百褶五色裙,踏藏靴,挂银质饰品等等。丹巴锅庄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两种,其大体区别如下:

表演场合:大锅庄主要在大型宗教节日时使用,主要是在很隆重的场合跳唱;小锅庄的表演是在平时的聚会、娱乐、休闲是用。

表演内容:大锅庄包括敬天神、祭先祖、拜图腾、赞佛祖等;小锅庄包括叙私情、歌生活、唱友情等等。

音乐特点:大锅庄节奏缓慢,曲风庄严;小锅庄节奏明快,较自由。

表演形式:大锅庄表演有严格程式,年长者领舞、献酒和哈达,表演是男队领头,中老年妇女随后,年轻女子最后,男队由德高望重、能歌善舞的长者担任,兼任舞蹈总指挥,组织者居其后,担任领唱;小锅庄没有严格的要求,舞步随意,其歌唱形式主要是男女对歌进行。

(二)弦子音乐

在甘孜州地区,巴塘的弦子最为闻名,其表演形式为表演者使用弦胡乐器进行伴奏,一边拉胡一边歌舞,故此而得名。在丹巴中路乡,也有弦子音乐,主要在传统佳节、亲朋团聚的喜庆日子里表演,表演时一人在前拉胡领歌领舞,其余的人们在后边歌边舞相随相和,歌唱内容主要是生活类和表情达意类,旋律优美婉转、结构规整、节奏感十足。

(三)山歌

在中路乡调查中了解到,除了前面提到的锅庄音乐、弦子音乐外,还有大量的山歌,其旋律动听、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明亮、节奏自由。按照所歌内容和表演的场合不同,可以分为男女表情时唱的情歌;朋友相聚喝酒助兴时唱的酒歌;表达朋友之间真挚感情时唱的友谊歌;迎来送往时唱的迎宾歌和送别歌;还有劳动时打趣助兴、转移疲劳注意力时唱的劳动歌;还有具有该地区独特文化气息、男女择偶时唱的毪衫歌等等。

三、中路乡音乐的传承价值

(一)社会价值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承担着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对情感需求,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当男女表达爱慕之情时、喝酒助兴时、迎宾送友时都需要音乐表情大达意,对生活中活动的开展和行为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历史价值

音乐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一个地方文化的主要载体。中路乡的音乐也是当地人文历史的有效载体,在舞者的举手投足间、在表演者的一颦一笑时、在歌者的字里行间,都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在其中我们可以领略久远的女性文化缩影和繁荣的农耕文明。

(三)移风易俗价值

正如《孝经广要道》中所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中路乡的采集中我们发现,歌词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引人为善的痕迹,传递着的真情。如在采风的过程中采集到的作品《孔雀戏水》歌词大意:孔雀我俩一起长大,一起跳舞,一起戏水,一起吃饭。从这首歌词可以看出,歌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心爱的人的爱慕之情,以及不离不弃的承诺和誓言。又如《相聚歌》中所说:今晚大家相聚,心里非常高兴。大家一起开心、唱歌、跳舞,好听不好听大家都相互包涵,不要笑话。虽然从歌词看好像自谦的意思偏多,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歌词中也有教导大家要有谦卑的态度和宽容的心。

(四)经济价值

音乐文化,就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中路乡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是经过漫长岁月不断衍化而来,积蓄了当地先辈人的智慧和心血。有句话叫做“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范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逐渐不满足于现有的社会环境,都想到处走走看看,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践行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名言,享受口舌之欲的同时还想感受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所以,一个地方的音乐文化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有开发和挖掘的必要。

四、中路乡音乐传承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一)传承现状

中路乡的音乐文化传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民间自发性传承;二是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抢救性保护和认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1、民间行为

丹巴县,每年都有众多的传统节日,如丹巴选美节(公历5月21~23日),又叫风情节。要选出一金二银五石榴,还要选出一朵康巴之花,个个美艳群芳;赏花节(农历六月)又称看花节;嘉绒藏历年(公历12月)。同时还有5月的赛马节;6月的成人节;8月的墨尔多庙会;9月咂酒节等等。在这些传统节日上,人们集聚在一起,享受着美食和相聚的欢愉,歌舞相伴。当地小孩从小就浸润在浩瀚的传统音乐文化中,造成了当地小孩“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独特文化现象。

2、政府行为

政府部门在保护地方文化方面的意识也逐渐加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了很多及时的抢救工作,尽量避免当地文化的缺失。如在2010年间,出版了两本关于丹巴原生态民歌和民俗风情的书籍:《丹巴嘉绒之韵》和《丹巴风情拾遗》;县文化馆于2014年、2015年分两次组织专业人士对丹巴全县的锅庄、弦子、民间音乐进行了大规模的录制和采编,对原始素材进行精心编排,由专业演职人员在丹巴县公共场合和相关单位进行公益性的辅导和培训;政府牵头出资,于每年7月、11月分别举办嘉绒风情节和嘉绒文化研讨会暨“美人谷”金秋摄影活动,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打造地方文化特色。

(二)面临的困境

1、受众大量减少

造成这一现状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中路乡地处较偏僻的小金河畔,交通闭塞,虽然近年来政府在该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大部分乡村的人们还是生活贫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乡下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或寻求其他谋生方式,这一现象造成了当地人口主要以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构成;其二,多媒体得到了普及,流行之风吹到了偏远的山村,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觉得传统的音乐跟不上时代,传统音乐老、土、旧,不愿意接受。

2、传承人断层

传统文化经常都会承受“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现实考验,中路乡的音乐文化在传承方面也无可幸免。随着老一辈音乐民间艺人逐渐老去,部分民间音乐也随他们而去,即使还健在的民间艺人,也由于年龄的原因而造成他们身体机能和记忆力的急剧下降,很多人都唱不动和跳不动了,即使能唱能跳,也由于前面所述的因素,出现了动作的变形和演唱时音准大打折扣的现象。再加上年轻人的大量外出,更加大了传承的难度。

3、意识形态跟不上

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走出大山之后,大部分留在了大城市中一直打拼定居了下来,有少部分在外学到了先进理念和技术又回到了家乡,并响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的执政理念,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迎接各地的游客。在调查中同游客进行交谈了解到,他们说当地商业气息较重,不能很好感受到当地的民俗氛围。这主要是开发者没有意识到,越是传统的就越有经济价值,外地人来旅游的目的,就是要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感受当地的传统文化,品尝当地的传统美食等等,而他们好些人把外面的经营理念直接生搬活套的用于当地经营之中,总有种“水土不服”之感。

五、传承及保护建议

(一)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当地政府部门认识到了保护当地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已组织相关的专业人士对当地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传统音乐民间艺人一天天老去,年轻人对这些传统音乐又缺乏兴趣,政府部门应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全方位的进行采集、录制,进行抢救性保护。

(二)拓展传承阵地

结合地方实际,挖掘地方潜力,尽量拓展传承阵地。当地文化馆就是专业人士的集聚之地,文化馆应该定期组织专业演职人员下到基础采集一手素材,然后进行艺术加工后展演,对当地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发展性的保护。同时还要与当地高校联合起来,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抢救保护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以壮大保护队伍,还可以将收集到的音乐素材运用于平时教学中,以便培养出更多传统音乐的爱好者和保护的接班人。

(三)提高眼界,开阔视野

要保护一种文化,首先就要解决其受众的问题,最好的受众莫过于当地土生土长的人们,他们在这里出生、成长、老去,随时都受到当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些文化其实是深深的根植于其血脉之中的。他们不喜欢传统音乐文化的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其价值,尤其是其经济价值。可尝试以某一小片区的民俗、农家乐为试点,由政府介入,专业团队参与,帮组他们打造音乐特色旅游,树立旅游品牌,当音乐文化产生经济效益之后,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起对传统音乐的保护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加入到传承保护队伍当中。■

猜你喜欢
嘉绒丹巴锅庄
口述史视域下的乡城锅庄研究
文化产业(2023年8期)2023-03-23 10:38:26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石头村里杏花开(节选)
青海湖(2022年10期)2022-06-05 12:47:33
丹巴甲居藏寨建筑马克笔表现技法研究
嘉绒藏戏传承发展刍议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西藏研究(2017年1期)2017-06-05 09:26:11
锅庄舞与学校体育文化融合研究
毗卢遮那大师流放嘉绒之原因辨析
西藏研究(2016年1期)2016-06-22 11:09:25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看锅庄舞的活态传承
The Religious Culture of the Rgyalrong Tibetan Community
民族学刊(2015年2期)2015-04-29 14: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