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士不可久于瘴乡:瘴疠对明代安南之役的影响

2021-11-26 13:00高君丽
广西地方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永乐安南朱棣

高君丽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0)

自古以来,安南都被中原王朝认为是“瘴乡”或“瘴海”,有“锐士不可久于瘴乡”[1]6760之说。中原王朝的南下大规模的军事活动,莫不受到瘴疠的限制影响,因爆发大规模的疫病,造成众多人员伤亡,所以中原王朝绝不轻易开展南下大规模战役。关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安南之役,目前学界已经从战争爆发的原因、安南政策的转变、出兵人数、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郡县其地的统治政策及其影响等方面做了详细深入的论述。①战争原因参见廖小健:《论1406年明朝与安南战争的原因》,《印度支那》,1988第1期,第11-15页。政策转变参见朱亚非:《明初中越关系与成祖征安南之役》,《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60-68页;张清涛:《论明成祖对安南政策的转变及安南之役》,《安顺学院学报》,2018第4期,第91-94页;刘涵:《明洪武到宣德朝安南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出兵人数参见王桃:《明成祖出兵安南人数考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153-155页;与郑和下西洋的关系参见杨永康、张佳玮:《论永乐“郡县安南”对“郑和下西洋”之影响》,《文史哲》,2014年05期;统治政策和影响参见陈文:《试论明朝在交阯郡的文教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第2期;郭声波、魏超:《安南属明时期政区地名变动初探》,《东南亚研究》,2012年第4期,第106-111页。但是少有研究者从疾病史的角度谈论瘴疠对安南之役的影响。因此本文从疾病史的角度,探讨一下瘴疠对安南之役影响,以及导致两国关系变化的因素。

一、前代经验:锐士不可久于瘴乡

安南,在今越南北部。古称“交趾”“交阯”或“交州”。五代以前,皆属于中国领土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中央管辖。但由于距离中原王朝的统治中心较远,自然环境、文化风俗与中原地区迥异,天高皇帝远,中央难以管控,离心力强。五代十国时期,交趾趁中原战乱之际脱离了中国的统治,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国家。双方经过多年的博弈较量,一直到南宋孝宗时期,南宋才承认安南独立自主的地位。自此以后,安南“奉正朔”,成为朝贡体系中的一员,和中原王朝维持相对稳定的宗藩关系。

在中原人眼中,安南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瘴乡。学者张文曾在《地域偏见与族群歧视:中国古代瘴气与瘴病的文化学解读》一文中说过:“从有关史实看,瘴气一说之产生,源于中原王朝在岭南一带进兵受阻后的历史记忆。”[2]在中原王朝与安南的多次军事较量中,中原王朝多次损失惨重。东汉建武年间马援平定交趾的征侧、征贰反叛时:“二十年秋,振旅还京师,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3]840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宋朝和交趾爆发的宋黎战争。作战中,侯仁宝贪功冒进,不听部下劝阻,急于行军,援军迟迟不来,导致“时诸军冒炎瘴,又多死者”。[1]491瘴疠给军队巨大打击,《安南志略》记载:“交趾炎热瘴疠,士卒未战死者十二三。”[4]381战后,好言时务、身居谏官的大臣田锡谏言:“交州谓之瘴海,得之如获石田。愿陛下念征戍之劳,思用度之广,爱人惜力,无屯兵以费财,修德服荒,无略内以勤远,亟诏执事,宽其诛锄,又何必蕞尔蛮陬,劳于震怒,此大体之一也。”[1]496

熙宁八年(1075)十一月到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之间,宋越熙宁战争爆发,熙宁九年六月,张方平在《上神宗论交趾备御九事》论述了瘴对作战的重要影响,他认为:“窃闻岭外岚瘴,八月、九月尤甚,谓之黄茅瘴,草黄时,瘴气方盛,十月以后气候始肃。”[1]6763“今兴师十万,日费千金,锐士不可久于瘴乡。”“傥今冬蛮未扑灭,则前春兵须抽退,更图后举,臣窃难之。”[1]6760-6761显然,“锐士不可久于瘴乡”这一认知,是历代南下战争受阻后的结果。

二、瘴疠对安南之役的影响

(一)乘冬月瘴厉肃清:安南之役的作战方针

明永乐四年(1406)七月到五年(1407)六月,明朝和安南爆发了战争,史称“安南之役”。这场战争改变了朱元璋制定的两国外交原则和格局,安南从独立自主的国家,变成了明朝的一个省,实现了“奉正朔”到“建郡县”的转变。然而,明朝对安南的统治只维持了二十年,最终不得不放弃“郡县其地”的做法,将明朝所有的军队、官员从安南撤回。这个过程,瘴疠于无形中影响着明朝政府的军事活动,进而影响了政府的决策。

安南之役虽是明朝主动进攻的,但却是安南黎氏多次挑衅后的结果。永乐四年七月,朱棣部署军队完毕,以朱能为东征夷将军,沐晟为左副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分东西两路,从广西和云南两路夹击,直取安南。朱能是朱棣最信任的大将之一,被朱棣看作是“辅我成业者”[5]卷20,但令谁都想不到的是,朱能刚到广西不久,就患病去世了。《明史》记载:“十月行次龙州,卒于军。年三十七。”[6]4086《明太宗实录》记载:“戊子,征讨安南总兵官成国公朱能以疾卒于龙州,右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代总其众以进,且遣人驰奏。”[7]865黄道周的《广名将传》记载:“又明年,安南黎氏弑其主,且拒皇命,诏拜征夷将军总兵讨之上。亲饯龙江,师抵广西,而能病瘴,以兵属副军而卒。”[5]卷20

东征夷将军朱能感瘴而死,加重了朱棣对瘴疠的担忧和焦虑。同十月二十五日,朱棣敕书张辅、陈旭等人,命张辅为征夷将军,陈旭为右参将,并对作战方针做了重要指示:“尔等宜立志自强,取法前人,乘来冬月瘴厉肃清,同心协谋,殄除逆贼,建万世勋名,以副朕之委任。”[7]878朱棣的指令,源于他熟读兵书和历代典故,对瘴疠有一定的认知。

永乐四年(1406)十一月壬午,朱棣下令:“闻官军与贼相持,贼计正欲延缓,以待瘴疠,破之宜缓,必以明年二月灭贼班师。”[7]885以班师督促张辅速战速决。十二月,张辅军队驻扎在富良江北,遣骠骑将军朱荣破安南军于嘉林江,与沐晟合军进攻多邦城。安南军驱象迎战,张辅画狮蒙马,以神机火器作为掩护,冲破重围,大破敌军。结果“斩其帅二人,追至伞圆山,尽焚缘江木栅,俘斩无算。进克东都,辑吏民,抚降附,来归者日以万计。遣别将李彬、陈旭取西都,又分军破贼援兵。季犛焚宫室仓库逃入海,三江州县皆望风降。”[6]4220这一战,张辅基本按照朱棣“乘来冬月瘴厉肃清,同心协谋”的指示,一路势如破竹,避开瘴疠盛行季节,基本奠定了明军的胜利局面。

(二)恐瘴疠雨潦:班师回朝时间延后

1.催促班师回朝

按照朱棣的计划,本该于永乐五年(1407)二月班师回朝,可是因为安南残余势力未消,回朝的时间一推再推。朱棣不得不多次就如何应对瘴疠与何时班师对张辅等人多次催促提醒。

永乐五年正月初九日,朱棣对军队运粮问题做了部署,同时提醒张辅等将领把握时机及时班师,因为:“今天气向暖,军士不宜多留,宜昼夜用心,严督诸将,火速火速,急忙急忙,平定地方,剿灭贼寇,及早班师,恐瘴疠雨潦,不便,故勅”。[8]卷2这年春天,张辅带领军队乘胜追击,清远伯王友“悉破筹江、困枚、万劫、普赖诸寨,斩首三万七千余级”。进而拿下东潮、谅江诸府州,与黎季犛战于木丸江,“斩首万级,擒其将校百余人,溺死者无算”。黎季犛逃至富良江入,张辅与沐晟夹岸迎战,柳升等人以战船横击“大破之,馘斩数万,江水为赤,乘胜穷追”。此时的明军有如天助,本来天旱江水浅,敌军不得不弃船逃跑,突然下大雨,水涨船高,“遂毕渡”。[6]4221虽然明军胜利在望,但是黎季犛逃脱,其残余势力仍然十分顽固,张辅希望将其剿灭殆尽,所以将回朝的时间推迟到了十月份。

朱棣十分害怕瘴疠会影响军队,永乐五年二月十五日,小心嘱咐张辅等人:“前者勅尔于二月中班师。今曾日彰来奏贼之残党尚未尽灭,欲大军镇守,且言交趾无瘴疠,丘温、龙州数处,此时瘴疠雨潦正作,尔等宜详审会议,度事相机,可班师即班师,如未可班师,果无瘴疠,则择高亢向阳之地,屯营驻兵,则百疾不作,尤须严固守备……俟十月班师,交人为黎贼困虐已久,抚治之道,必先宽恤,故勅”。[8]卷10“择高亢向阳之地”是古代行军经验的总结。古人一般认为,瘴疠的发生与水土、气候、草木、阴阳等因素有关。宋代的许洞在《虎钤经》中总结特别到位:“结营须象山川,卑湿之地,其湿燥毒气,袭人口鼻者,则山瘴之疟疠生焉。又若寒暑之气不节,夏寒冬燠,或夏伤于大暑,热气盛藏于皮腹之间,加以士卒之众,气相蒸为温臭,则时疫生焉,抑又所营之地,士卒不便水土之性,温凉之气,致阴阳二气紊乱,于肠胃间则霍乱吐泻生焉,斯之三者,众气生疾之地十有五六焉,故临戎之士得不预备之乎。”[9]卷10

永乐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朱棣勅令张辅、陈旭、刘儁等人:“见今摆堡,但有瘴疠去处,止令土军在彼守堡,土军盖练习风土,其余守堡官军移散于无瘴地面,或出或入,权蹔屯驻,侯瘴疠清时,仍令各还原堡,其来降大头目,仍以好屋宇居其家小,令其子侄亲人看家,遣之来朝”。[8]卷2遭遇瘴疠,土军驻守原堡,其他军队暂时撤离,这样的安排,显然是认为土著对瘴疠有免疫能力,瘴疠只针对外来人员。五月,“获季犛及其子苍,并伪太子诸王将相大臣等,槛送京师”。[6]4221宣告安南之役的胜利。

2.将士受到瘴疠的侵袭

夏天是瘴疠的高发时期,事态也正如朱棣所担心的那般发展:“今瘴疠大发,军士病且甚,一旗有一二十名者有之,有二三十名者有之,岂可不思处置,尔宜急与西平侯沐晟等审思详虑,如有善策,从便行之,随即奏来,务在两无所妨。”[8]卷2明代的《武备志》提到:“每五十授以一旗”。[10]卷42一旗的士兵大约五十人,其中有十二到二十三名左右人员感染瘴疠,感染率在24%-46%之间,算是比较高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在交通和信息传播手段不发达的古代,信息传递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所以朱棣授予张辅、沐晟等人便宜行事的权力。在此之前,朱棣希望张辅等人班师回朝,张辅言残余势力未尽数扫除,并说交趾无瘴,丘温、龙州数处瘴疠正作,丘温、龙州等处是回朝的必经之路,由此影响了军队的行程,张辅恳请留苗军在交趾。朱棣批复:“朕闻有瘴,则促使班师,及奏无瘴,则唯令留镇,朕之此心,无非欲为军士之便。”[8]卷2

张辅欲扫清残余势力,故迟迟不愿班师。现如今感染瘴疠的人数如此之多,朱棣非常生气,怒斥张辅等人:“今瘴疠如此,尔等乃坐视不顾,惟事饮酒,忿争私气,又不预为奏闻,兼往来之人,相传不一,不知尔等用心何为?”[8]卷2从朱棣的话语来看,张辅等人应对瘴疠缺乏积极的防护措施,朱棣因此十分生气和万分焦虑,需要迅速了解具体情况,所以他说:“朕命尔为将,军中利害,必预先奏闻,今不见奏闻,但人来言瘴疠,有无难信,果有瘴无瘴,从实具奏,庶不负朕委托之意”。[8]卷2不久,张辅就交趾瘴疠的问题,给了朱棣明确的回复。确认了交趾地平无瘴,但凭祥、丘温、鸡翎、坡垒、龙州等地,瘴疠难行。永乐五年五月二十一日,朱棣勅谕总兵官张辅:“从征将士,远离父母妻子,跋涉山川,劳勚筋骨,勤苦至甚,方今夏熟,即拣高爽之地,以休息之,养威畜锐……”“但俟瘴疠肃清,即便班师。”[8]卷2

随着天气变热,感染瘴疠的人数增多。永乐五年五月二十九日朱棣下诏:,“今天气炎暑,鸡翎、坡垒等处皆有瘴疠,尔等不用心计较,又不奏来,往往差人至中途,间多染瘴疠,成疾一二十人之中止有一二人得达者,然亦因病不支。”[8]卷2张辅的应对自然是滞后无效的,因为瘴疠阻碍了交通路线,致使消息无法传达回中央。朱棣又说:“凡有所问,皆昏愦不能荅,应致人如此,尔等何不仁之甚,今后果系紧要事务,不可缓者,则差人来,如非紧急重事,可以缓者,姑俟秋凉,途中瘴疠稍清,却一一奏来,若由广东路便无瘴,奏事者则由广东而来,故勅。”[8]卷2事情分轻重缓急,紧急之事,需要绕过烟瘴之路,从广东路立即上报,若是非紧急的事情,可以等到天气凉爽再报。

永乐五年九月二十九日,眼看就到了预定的班师日期,朱棣勅令总兵官张辅、右参将陈旭、兵部尚书刘儁及交趾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官,提醒他们:“今冬月瘴疠肃清,可及期遣行,不可稽缓”。[8]卷2但朱棣从内官苗贵那得知新安、建平、凉江等府及东湖太原等州以及生蕨等江蛮民不服,聚众作乱后,严厉要求张辅等人:“勅书到日,即便设法剿捕恶徒,必使尽绝,班师之日,毋得更留余孽,庶几可释前罪”。[8]卷2因为此时天气已经转凉,瘴疠最轻,朱棣稍微宽心,希望他们能剿灭残余势力。

但天气一热,朱棣又开始焦虑了。永乐六年(1408)春三月十三日,又下诏交阯总兵官新城侯张辅等曰:“交阯布政司奏坡垒、丘温、隘留三处乃交阯咽喉,其地瘴疠,官军难处,欲于近附思州、太平、田州等处量起土库,设立卫所,如陕思、西潼关、四川瞿塘之例,军隶民,广西隶交阯为便,尔等其议行之”。[7]1046胜局已定,残余势力已基本剿灭,班师在即,朱棣思考长治久安之策,仿照关陕地区的卫所制度,由土兵把守要害之地。同月二十二日,敕交阯总兵官新城侯张辅等曰:“得奏班师,去冬朕念将士久劳在外,命尔等及时班师,今天气已热,瘴疠方作,而始就道,踰其时矣,宜善加抚恤,无间将校军士,但有一人病瘴死者,尔等不得为全功”。[7]1049残余势力已清,已经可以班师,可是此时“瘴疠方作”,张辅平定安南,实现了自宋以来郡县安南的抱负,功劳相当大,朱棣一句“尔等不得为全功”,目的是督促张辅重视瘴疠问题。同年夏天军队班师回朝,接受封赏。

班师回朝这个问题,从预计的永乐五年二月,一直拖到了永乐六年夏天,才得以实现。阻碍班师回朝有两个因素,一是黎氏残余未清,二是归途有瘴疠。两个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给军队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锐士不可久于瘴乡”成为时刻萦绕在朱棣心头的噩梦。从中也可以看出,瘴疠是影响中原王朝驻军岭南地区及以南地区的主要因素。

三、安南之役后的余波

安南之役对于明朝来说,是几百年来前所未有的伟大胜利,平定黎氏集团后,明朝政府将中原制度照搬到了安南,永乐五年六月设立交趾布政司。然而,安南脱离中国统治多年,民族意识日益增强,加之派往安南的地方官良莠不齐,从而激起了安南的反叛。永乐六年冬,安南陈氏故臣简定举起反叛的大旗,朱棣于第二年春复命张辅佩征虏将军印,帅师征讨。结果“获简定于美良山中,及其党送京帅”。[6]4221叛乱首领已经抓到,简定所拥立的新皇帝陈季扩也请降,太子朱高炽将张辅召还:“永乐八年二月十七日,皇太子谕英国公张辅:‘……然数年之间,跋履山川,冲冒瘴疠,勤劳为甚,子旦夕在念,余未尝忘之,兹命召还,良用慰怿……’”[8]卷2“跋履山川,冲冒瘴疠”基本概括了几年来瘴疠对行军打仗的影响。

安南时叛时降,阴晴难定。军队后勤供给是个大问题,从广西运粮到安南,需要经过涉鸡陵、隘留、丘温、凭祥、龙州、太平等地,这些都是有名的瘴区。永乐八年(1410)夏四月初七,礼部启交阯布政司掌司事工部尚书黄福趁着皇帝召集诸将商议运粮之事,建议:“今询得泸江北岸小河直通盘滩,下至新安府靖安州万宁县,抵广东钦州水路,止十站,钦州至灵山县,灵山县入广西横州,陆路止三站,通计十三站,比旧行之路水路减半,乞令广东、广西二布政司差官量道里,设水马驿站递运所,并相其要害去处,设卫所巡检司,镇御盗贼,既免瘴疠,又便往来。”[7]1336新路线的开辟,既缩短了路程,也绕开了主要瘴区。永乐九年,张辅和沐晟在安南一同平叛,四月,“以瘴疠徙交阯镇夷关于松岭高爽之地”[7]1466。因张辅处置了当时臭名昭著的宦官黄中,军队士气大振,其年七月于月常江破贼帅阮景异,获船百余,生擒伪元帅邓宗稷等人,又捕斩别部贼首数人。只可惜,“以瘴疠息兵”。[6]4222瘴疠这种无法克服的外在条件,成为明朝军队无法平定安南之乱的原因之一。

永乐十六年二月,交阯嘉兴州四忙县原土官知县车绵子、车三等人杀流官反叛,知县欧阳智、丰城侯李彬派都督同知方政率兵讨伐,结果车三等人逃遁,方政因“山林深阻,瘴疠方作,官军搜索不获,遂引还”[7]2063,李彬只能派人招谕。永乐十七年五月,安南领黎利占据可蓝册,李彬遣都督同知方政、都指挥师佑等领军剿叛,捕获其伪禁卫将军,但阮个立等逃匿老挝,于是留都指挥黄成、朱广于可蓝堡守备,方政等人回交阯,黎利卷土重来,杀了王局巡检梁珦等人后逃跑,张诚领兵追击,叛贼皆败走,只可惜“缘暑雨水溢,岚瘴方作”。李彬只得向朝廷“请俟秋进兵”[7]2137,朝廷同意了这个请求。由此可知,瘴疠阻碍了明朝军队平定叛乱,安南军队趁着瘴疠爆发和明朝军队周旋,明朝军队饱受其害。瘴疠也成为阻碍明朝对安南进行直接统治的重要因素。

四、余论:瘴疠对明代周边关系的影响

北方军队对南方地区的不适应是研究者的共识。北方军队对南方瘴疠的畏惧,可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丘浚曾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论述,他认为:“大抵南蛮与北狄不同,蛮性阴柔,倚山为军,来则入山远避军,去则外出虏掠,如蝇蚋然,挥扇则飞散,收扇则复集,剿灭之甚难,且其地多瘴疠,中原之人惮入其地,未至固以怯畏,一入其地,气候不齐,蒸湿特甚,往往不战而死,既不可速战,又不可持久,所以自古用兵,未有大得志于南蛮者也。”[11]卷22所以历朝历代,中原王朝很少向南方边远之地发起进攻,更不用说蛮荒之外的安南了。

基于军事的不利,明智的统治者都会选择和安南保持友好的宗藩关系,只要安南履行“奉正朔”的义务即可。明初朱元璋将安南列为十五个不征国之一亦是基于这个考虑。朱棣在安南虽取得了一时的胜利,但因为瘴疠时发,明朝军队无法将叛乱者一网打尽,瘴疠严重时只能退兵,而安南叛军相对适应当地瘴疠环境,明军却无可奈何,安南用兵问题一直困扰着明朝统治者。宣德二年(1427)冬十月,成山侯王通私自与安南的首领黎利议和。在没有皇命的前提下,王通却获得了大多数将领同意议和的支持,原因也很简单:“诸将校以我军相持日久,且瘴疠时作,死亡甚多,遂从通议,与利连和而擅退兵”。[8]卷6可以说,将士“苦瘴疠久矣!”瘴疠是议和主要原因,宣德三年(1428),王通因私自议和被处死。

王通虽死,但明朝军队在安南上耗费太多,明朝政府早有从安南撤离的意图。所以当安南向明朝政府提交议和的书信时,朱瞻基听从了杨士奇、杨荣等人的意见:“陛下恤民命以绥荒服,不为无名。汉弃珠厓,前史以为美谈,不为示弱,许之便”。[6]4135杨士奇的观点,与历代的大臣对安南的认知如出一辙——安南为瘴海,得之无用,不如弃之。从此以后,明朝和安南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宗藩关系。瘴疠也就成为一道无形的屏障,维护着宗藩关系的稳定。双方尽管在边境上时常有摩擦,但和平共处的大方向一直没有变!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和云贵地区多瘴疠,与之联系密切的老挝、缅甸等地也是有名的瘴区:“外藩烟瘴,以缅甸为甚,中土烟瘴,以广西为甚,连毗而及于滇黔粤东,瘴之名目不一,总之是炎方,郁热所蒸之毒气。”[12]杂述3“征剿云南边境,云南、老挝等处,其地瘴气甚毒,进者必死,若不得已而征之,必须调各处土兵资以馈饷。”[13]卷44故而除安南外,明朝与老挝、缅甸等地的军事活动也多因瘴疠而无功而返。比如,与缅甸息息相关且旷日持久的麓川之役,明军多次军事行动因瘴疠而受阻:“正统六年(1441)二月,上命定西伯蒋贵为总兵,骥总督军务。五月至云南,贼困大候州甚急。众谓:瘴月不宜进兵……(骥)命都指挥马让率大理诸卫兵六千赴援”。[14]卷19下甚至在征麓川期间,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晟也因瘴疠退兵,最后忧惧而亡,麓川之役对西南、缅甸社会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鉴于瘴疠造成的军事行动上的不便和国家综合利益,明朝政府在处理周边的关系时,多次以政治、外交等和平的方法解决多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尽可能避免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瘴疠成为明朝与周边外交格局形成过程中一双看不见的推手。

猜你喜欢
永乐安南朱棣
高熊徵《安南志》版本之审定
朱棣“魂牵”建文帝
彩色笔动起来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病逝享年80岁
『影帝』朱棣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
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疑案:《永乐大典》流失何方
寻找《永乐大典》
史上最有骨气文人
贵阳乌当罗吏目村发现永乐公主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