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荣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 南宁 53000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取得新的成功”的历史必然,对于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和行动,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地方志工作承担着“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重要使命,在新的起点上,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服务并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在服务中心、服务社会的大方向下,推动地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使地方志工作真正“立起来”“热起来”“活起来”,是当前赋予我们的新命题。下面,从四个方面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新形势”“高质量”这几个词近年来大家谈得非常多,各行业各部门都在讲。但是“新形势”“高质量”意味着什么?尤其是“新形势”应该从什么角度把握?却不甚了了。个人认为,可从如下三个维度把握。
首先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角度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去年4月份到陕西秦岭考察,6月份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都反复谈到一个问题,就是“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
要了解“国之大者”,必先了解国之大势。从外部环境看,大家知道,近年来中美交恶,全球经济也因为疫情影响而整体下滑,我们的外部发展环境越来越严峻,这是一个大背景。在这样的形势面前,中国经济交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呢?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我们今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超过了8.20万亿元,同比增长9.8%。进出口是最能够体现经济活力的,10月13号,海关总署发布的今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8.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7%。其中出口15.55万亿元,增长22.7%;进口12.78万亿元,增长22.6%。约有2,800亿元的顺差。其中,东盟继续保持第一贸易伙伴地位,进出口4.8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21.1%;依次为欧盟3.88万亿元、美国3.52万亿元、日本1.78万亿元、韩国1.70万亿元。再来看中美贸易,从特朗普到拜登上台担任美国总统时期,美国集中力量打压我们,主要采取了增加关税等举措来压缩我们的发展空间,以迫使制造业回流解决美国当前的贸易逆差问题。尽管美国采取了诸多措施,上半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仍达到1600多亿美元,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6%,这就充分说明,美国尽管多方压制我们,不惜将世界贸易的“头把交椅”让给了东盟,但对我国市场仍有很深的依赖。更有意思的是美联储几次“大放水”,但大量的生活必需品都来自中国。所以美国增加数千亿美元关税之后,大部分的关税却转嫁到美国民众身上。由此看出,美国和中国打贸易战,最终是自食其果。还有,中国在全球疫情防控当中,“风景这边独好”。取得这样的成绩,都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像定海神针一样牢牢稳住大局,领航中华民族复兴号这艘巨轮劈波斩浪、一路前行。
再回过头来看看国内,也有一个关键词要把握,那就是“三个新”。2020年10月29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是什么?第一个百年过后,我们马上进入第二个百年了。新发展理念有哪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什么叫新发展格局?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这“三个新”成为绘制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到2035年远景目标宏伟蓝图的重要指针,也是我们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根本遵循。
回看广西,从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明确提出广西发展“三大定位”,到2017年4月视察广西提出“五个扎实”的新要求,再到今年4月份来广西视察,提出广西“四个突出特点”和广西工作“四个新”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制定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系统谋划了我区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工作思路、总体要求、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形成了建设壮美广西“1+1+4+3+N”的目标任务体系, 为未来广西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要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对广西发展的大方向,也要心中有数。
地方志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可以用“三个前所未有”来概括。
第一,史志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前所未有。将历史的重要记忆保存下来,让历史的发展血脉延续下去,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基因。中华民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历史的记载始终没有中断过,国史、方志、家谱被誉为中国历史的三大基石。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度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探究,并把它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一环,作为推动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的、更深层的、更持续的力量”。强调“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要求,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神提炼出来和展示出来。早在1989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地区地方志工作会议上就强调“要把地方志当作一个事业来办,地方志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一种有文化的表现,一种有远见的表现,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并且说“修志”是一项相当“得志”的事。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首都博物馆时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这几年中央相继出台的系列重要文件,包括2015年国办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规划,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乡村振兴规划》以及今年6月出台的《乡村振兴促进法》,史无前例地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其中。在今年纪念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讲话中,习总书记9次提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四大历史飞跃”“五大历史意义”“两个确立”“十个明确”“十个坚持”等方面对我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做了全面总结。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大势,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是我党百年奋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兴国的显著特征!
第二,社会各界读志用志的热情前所未有。20世纪80年代,有个美国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Alex Haley)写了一本书叫做《根》(Roots),在全球掀起了寻根问祖的热潮,至今未衰。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曾经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著名作家冯骥才做过统计,十年前我们还有360万个乡村,现在已经减到270万个了,每天有80—100个村落在地图上消失。改革开放之前,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那个时候大家无心修志,也无力修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城镇化发展浪潮的推进,寻根问祖、寻找乡愁、留住乡愁,成为各方共同关注的话题。修家谱、建祠堂、编村志,在许多地方蔚然成风。与此同时,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对史志工作也日益重视。2019年,为配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自治区方志办和自治区卫健委、自治区档案馆联合开展了“天津支边医生在广西”史料收集整理工作,受到各方的高度肯定。现在,网络上有很多人“热心人”在做“寻找桂林记忆”“寻找南宁记忆”“寻找柳州记忆”等工作,发掘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重要史料,这个领域长期被我们忽略。我们做地方志工作,不能把眼光仅仅停留在自己那狭小的“一亩三分地”上,还必须放眼四周,对影响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整个“生态系统”有一个清醒的把握。
第三,数字革命给地方志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也前所未有。20多年前,著名未来学家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曾经写过一本书《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风靡全球,其中,有句名言“计算不仅和计算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其洞见卓识至今仍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经常调侃说地方志是一座“旧庙”、一棵“古树”,能否让“旧庙冒新烟,古树发新芽”,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应对新技术革命、尤其是数字革命的挑战。能不能走出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向数字化收集、数字化储存、数字化检索、数字化传播改进?能不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推进地方志工作的资源重整、格局重组,进而推进形象重塑?如果永远局限在传统思维下思考问题,局限在传统模式中推进工作,局限在传统圈子内孤芳自赏,不能与时俱进,我们的整个事业就不能有新的突破,就谈不上什么高质量发展。
与各方的高度期待相比,对我们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概括起来,至少有“三个反差”。
第一个是“快”和“慢”的反差。许多从“一线”部门到地方志工作的同志都有从“跑步”变成了“散步”的感觉。二轮修志,相当多的市县耗时一二十年方赶工匆匆完工,就是一大例证。
“快”和“慢”是一个相对比较的矛盾体。应该看到,修志编鉴是一个浩大的文化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就像建造一栋大楼,前期从项目论证到审核报批再到公开招投标,这是必走的程序;具体到施工过程,从工程设计、投资框算、材料配备,到人员调配、监理把控以及后期装修等,也是每个环节都不能少。如果论证不严密、设计不科学、备料不充分,搭起一个草台班子便匆忙赶工,甚至拿一些伪劣材料草草应付,最后可能就是做成一个“豆腐渣工程”。修志自然也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建设周期”,二十年一轮是经过反复论证过的。我们当然不能违背这一客观规律,用“大跃进”的一套做法来考量广大修志同仁。我们追求的是在合理建设周期内、在“慢工出细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前提下的快速度!跳出方志看方志,为什么别的行业热火朝天创造了这样那样的速度,包括当年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以及抗疫期间创造的惊艳世界的10天一座医院的中国“火神山速度”?而我们仅仅一部志稿却二三十年都拿不出来?这里面当然有方方面面的复杂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项目的精细化管理问题,“囫囵吞枣”的粗放型管理是我们这个系统的通病。在即将进入第三轮修志的重要关口,如何合理地做好设计论证,合理安排好每一道工序,合理调集各方力量,通过精细化手段运筹好每个环节,充分挖掘潜力取得超常规的速度和效率,对我们各级地方志机构组织者是一个水平能力的重要考量。现在正组织开展前两轮修志评估,有不少人仅仅把眼光停留在框架设计上,像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与解剖,难免会在三轮修志中重蹈覆辙。
第二个是“冷”和“热”的反差。许多同志在谈起自身工作时经常做自我调侃:“在哪里呀?在一个冷庙里当班”。一些同志羡慕一线经济部门的热火朝天,感叹自己长期缺少关爱,个别甚至发出“得志不修志,修志不得志”的感慨。这个“冷”和“热”的反差实际上也是一个中心和边缘的反差。
一方面,必须看到,地方志肩负着“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重要职责,承载着传承历史记忆,延续文化血脉的重要任务,绝对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全党的工作重心调整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方向下,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各级领导不可能每天花很大精力研究地方志工作。一句话,地方志是重要工作,但不是中心工作。
“冷”和“热”是一个可以互相转换的矛盾体。在一线核心部门工作,也不是个个都有成就。反过来说,在相对边缘弱势的部门和岗位做出成绩、做得出彩的也大有人在。同样在地方志这个系统,为什么有的地方做得风风火火,而有些地方却冷冷清清?这里面关键还是一个情怀问题,一个价值追求问题,一个担当作为问题。我们是把地方志工作当成一份解决一日三餐温饱的工作呢?还是当作一项实现自身价值和抱负的事业?这不仅关乎自身的未来走向,也关乎整个事业的格局构建。香港有一位经济学家叫张五常,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为什么邓丽君的一首歌会比几千个产业工人创造的价值还要多呢”?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资源,获取注意力是邓丽君的歌能够创造超越普通价值的主要原因,就像物理学上的“散光”和“聚光”产生不同效应一样。如何进一步激发方志动力,挖掘方志价值,体现方志力量,做出“聚光”效应,实现由“冷”变“热”的转化,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第三个是“新”与“旧”的反差。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最大的变化就是社会的多元化。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是当前的主基调。回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灰色、蓝色、草绿色基本上是那个时代的主色调。如果哪个女孩子穿上艳丽的裙子,肯定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如果哪个男孩子是大背头并穿上喇叭牛仔裤,肯定会与不良青年联系在一起;如果哪个穿了花衬衫、休闲装,肯定被认为是港澳同胞、归国华侨。现在,大街上一走,五光十色、五彩缤纷,令人炫目。个别甚至穿着一身破洞、一身暴露的衣服招摇过市,还美其名曰“时尚”。如何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多维度需求,这既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事业发展面临的一大考量。好些领导私下曾直言不讳跟我谈到“你们花这么多时间,投入那么多精力,编成一部志书、年鉴,有没有想到,编给谁看?有几个人在看?能不能像年轻女孩子一样多整几套漂亮的衣服,而不是几十年不变的一部大部头?”这简短的几句话很有深意,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在企业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业内有“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的说法,但万变不离其宗,设计并制造各种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最大限度获取市场份额进而取得超值的利润回报,始终是企业生存壮大的法宝。在设计开发产品之前,首先要做市场调查,弄清楚我这个产品的特定消费群体是谁(英文叫target market)?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与诉求?同类竞争对手是谁?他们的产品设计及价格定位、营销及服务策略有什么特点?在这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策略设计产品推向市场。新产品上市后,还要开展市场回访,并据此优化产品设计,调整营销及服务策略,如此循坏反复,推动企业发展。从来没有一个企业没弄清市场需求便盲目生产,也没有一个企业生产后将产品放在仓库“一堆了之”。除非是一个百年老字号,也没有一个企业的产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始终一个模式、一个调子不变。
回到前面谈到的问题。志书年鉴“编给谁看?”“有几个人在看?”其实就是启示我们,尽管地方志机构不是企业实体,但同样要有经营眼光,要有市场意识,要弄清楚我们的消费群体是谁,他们有怎样的读志用志需求,弄清楚哪些是地方志的既有“存量”,哪些是未来开拓的“增量”。而“多整几套漂亮的衣服,而不是几十年不变的一部大部头”问题,则是告诫我们,志鉴编修也要借鉴企业的做法,根据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产品,不能“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几十年下来始终“涛声依旧”。在新的形势下,推动地方志高质量发展,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
一要坚持修用并举、修志为用,“两手抓”“两手硬”。大家都知道,修志编鉴是我们地方志工作的主业,所谓的“一本书主义”的说法,盖源于此。但修志编鉴仅仅是基础和手段,目的还在于开发应用。因此,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修用并举、修志为用的方向。如果说“修”是地方志的力量支撑所在,那么“用”则是地方志的力量展示所在、价值体现所在、地位提升所在。如果说修志编鉴仅仅是为了“存史”而制造产品,而不考虑“谁来读、谁来用”的问题,就难以发挥地方志“资政”“育人”的功能。如果说,前几年大家因为“两全攻坚”的压力,无心顾及、无暇顾及“修志为用”,在二轮修志收官、三轮修志启动的节点上,我们应该花点时间来好好琢磨一下怎样做到修用并举、修志为用,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二要坚持地情开发高端化与大众化的“两翼并举”。我们常把地方志比作一座“富矿”,照此理解,我们编纂的志书年鉴还仅仅是来料加工的初级产品,更能体现地方志价值的是后续开发的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而这恰恰是我们的一大短板,也是地方志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这几年,我们组织力量尝试编印了《八桂地情参阅》内刊,专门给各级领导了解广西区情提供了一道“零食”“佐餐”,受到各方的充分肯定。这一“高端”产品开发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地方志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大有用武之地。下步应重点围绕“三个结合”即结合当前中心工作,结合社会各方需求,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做好地方志资源的专题开发。在这基础上,设计出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地方志的系列产品,推动地方志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实现地方志高端化与大众化的“两翼并举”。
三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事业发展,关键靠人,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进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首先,必须坚持把提升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官修史官”的身份以及党和国家“历史代言人”的角色,决定了我们的立场与价值取向。我们常说地方志“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这三个“为”字背后,也表明它有个导向问题。如果我们编修出来的志书年鉴和其他地方志成果偏离了党的大政方针,就不仅仅是一般的质量问题,而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广大修志干部必须切实提升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并最终落实到修志编鉴的具体行动中,落实到志鉴编修成果的最终检验上。其次,必须切实增强方志自信,进一步激发地方志工作的情怀和动力。有无方志情怀,有无内生动力,既是衡量广大方志工作者事业心及责任感的重要表征,也是地方志干部队伍建设首要破解的重要命题。从这几年各地“两全目标”推进的情况看,凡有方志情怀,凡有内生动力的,要么领跑全区,要么后发赶超,其他工作也往往出彩。而缺乏工作动力和激情的大都得过且过,自甘边缘,自甘平庸。地方志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正视这一问题。要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明确地方志的价值所在、意义所在,进一步增强方志自信,进一步焕发工作激情。再次,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必须看到,各级地方志机构,不仅仅是志鉴编修的统筹实体,同时还是区域血脉挖掘传承的重要基地,区情资源汇集开发的重要枢纽,区域形象展示推介的重要平台。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在这个领域工作的同志除了具备一定的统筹协调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较高的业务能力;除了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水平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就像一个医生,如果连一个小小的临床手术都做不了,光会讲一大堆理论,在医疗界是无法立足的。一句话,衡量地方志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尺,不是当了什么“长”,而是能成什么“家”。业务型、专业型、专家型是这支队伍建设的主导方向。在这个系统工作的同志,理应成为当地志鉴编修的权威人士,成为地方史志领域的头号专家,成为当地熟稔地情民情的“活地图”。最后,必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强化地方志干部队伍的担当作为意识。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忠诚是政治底色,也是为政之魂;干净是做人底线,也是立身之本;担当是做事本分,也是成事之要,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必须清醒看到,慵、懒、散、浮、拖的现象,办事拖沓、遇事推诿、退缩躲闪、执行力不强、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的情况,在地方志系统中仍然存在。随着二轮修志收官,松松气、歇歇脚的心态也在一些地方开始冒头。面对新形势赋予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广大地方志干部必须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直面矛盾、直面问题,敢于担当。绝不能只想占位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绝不能有了困难就逃避、遇到挑战就退缩。必须按照高素质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本领素质,解决本领恐慌问题,既要勇于担当,还要善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