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组曲《巴蜀之画》创作技法分析

2021-11-26 11:45:23崔平洋石凯
黄河之声 2021年3期
关键词:乐段乐章和弦

崔平洋/石凯

引 言

《巴蜀之画》这部钢琴组曲,属于新组曲的范畴。本文将通过对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通过作品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织体、旋律发展手法、作曲技法等不同角度的分析,探讨黄虎威在创作技法的特点以及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特色。对作品的整体做初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同领域问题奠定基础,也能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作曲家简介及其背景

黄虎威先生祖籍四川,是当代知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教授。他创作的作品大部分采用四川音乐素材,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他的作品结构非常严谨,具有鲜明的形象,情感真挚、朴实。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感情。

钢琴组曲《巴蜀之画》创作于一九八五年。这部作品包括六个乐章。《晨歌》《空谷回声》《抒情小曲》《弦子舞》《蓉城春郊》《阿坝夜会》,这六个乐章的主题采用了不同民族的作为素材,按时间为纽带组合在一起。组曲中每个乐章都是独立的小曲,如同六幅风景图画,将巴蜀山水的美丽自然景色、民风民俗展现在大家面前。黄虎威先生曾谈到自己当初创作时的情况:“1958 年刚从乡下回来,那时正在强调‘民族化’,就精选了几首四川民歌,带着一种很纯朴的想法写作。当时26 岁,写这首曲子只是表现了一个年轻人对家乡的朴素感情吧”。

二、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的创作技法分析

《巴蜀之画》是黄虎威教授在一九八五年所创作的六首具有四川民歌特色的,描绘生活画面的音画式钢琴组曲,采用与生活贴近的原始民歌为主题材料,其中包括汉族民歌、藏族民歌,来表现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六首不同主题的乐曲,通过作曲家巧妙地融合后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表现出民族音乐所独有的特征,是钢琴作品中难得的佳作。

(一)旋律及和声

1、组曲中民歌素材的运用

《巴蜀之画》中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各乐章中四川民歌主题素材的运用。六首小曲中,一、三、五乐章采用了汉族民歌作为主题素材,第一乐章《晨歌》以歌曲《割草》为主题,这首歌是蒲江汉族的民歌;第三乐章《抒情小曲》以表现男女爱情为题材,采用的是江油县汉族民歌《隔山望见姐穿青》;第五乐章《蓉城春郊》采用的则是宜宾县汉族民歌《大河涨水》。第二、四、六首乐曲采用四川藏族的民歌为主题,第二乐章《空谷回声》所描绘的是四川的风景以及山水,所采用的民歌为茂县藏族民歌《卡瓦托拉额墨朵》,第四乐章《弦子舞》是一首舞曲,是阿坝藏族的男、女在黄昏时跳的舞,更多是来表现爱情;第六乐章《阿坝夜会》采用藏族曲调为主题,表现人们充满了欢腾的情绪。因为在四川省汉族和藏族人口数量较多,所以作曲家采用汉族和藏族的民歌作为音乐素材来描绘四川的风土人情就会让作品更加有变表现力。《巴蜀之画》这首作品中民歌主题运用的一个特点是根据音乐需要来自由运用名额的素材,而不是局限于描写民歌具体的来源地。所以六首都是依据写作内容的需要被赋予了更有诗意的标题,用它们来展现出四川的风土人情。

2、五声性和声

(1)省略宫音

《弦子舞》乐曲最后一小节,E 羽调结束。乐曲中最后的和弦,低声部采用省略三音的七和弦,高声部采用三和弦,变换结构,用商音代替宫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羽和弦用了不同的结构,就是宫音被省略或者被替换。把宫音省略的原因是不想让宫音的色彩把羽调式的色彩柔和稀释。

(2)四度音代替三度

《空谷回声》为G 商调,其中最后一小节作是全曲的结束,用四度音代替三度音的七和弦形式,把商调式的主和弦的结构进行改变,这样就增强了民族调式的色彩。

(3)空五度和弦

《阿坝夜会》以空五度和弦,均匀、有力的跳音为引子,描绘一种空旷的效果,像是舞曲的开始。这首乐曲整体旋律轻快、活泼,是想表现藏族人民在欢乐的歌舞中沉浸的,是一首描绘幸福生活的民歌。

(二)结构

这六首民歌的曲式布局作曲家作了精心的安排。前三个乐章采用了乐段变化重复,重复时进行力度或者音区的变化进行对比。第四乐章结构为乐段群,在重复过程中移调对比。后两乐章运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这些小曲的结构都属于小型曲式结构,非常适合作品的整体艺术构思。

1、乐段

《晨歌》这首乐曲只有九小节,是一首小慢板,由两个乐段构成,创作手法独特新颖。为非方正性二句体乐段。民歌主题出现在右手声部,高音区干净,出现了装饰音,力度非常弱,连音居多;左手几个和弦轻轻衬托,整体的色彩基调非常柔和,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色彩联想。前四小节为一个乐句,后五小节变化重复,音区移高八度,仿佛太阳慢慢升起,天空越来越明亮。

2、乐段变化重复

《空谷回声》是一首中板,是由乐段和乐段重复组成的,主题音调出现在右手声部,以一个乐段为中心,上下句分别重复一次,强弱力度不断交替,好似一问一答的感觉。旋律以级进和小跳为主,富有动感。前十小节为一个乐段,第11 小节到乐曲结束为第二乐段。11到14 小节与1 到4 小节材料相同,只是把1 到4 小节的主题内容移高了八度。15 到23 小节运用了5 到10 小节的材料。

《弦子舞》这首乐曲的结构为乐段的变化重复,旋律活泼,通过改变节奏,使音乐具有律动感。第一乐段分为5 个乐句,2 个小节为一个乐句,5、6 小节与9、10 小节的主题相同,只是旋律的声部不同。第二段为第一段的变化重复,节奏、音型大致相同,只是在调式上做出了变化。调的反复交替,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藏族小伙子和姑娘们矫健的舞步和身姿。

3、乐段群

《抒情小曲》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是一个乐段群,曲调为情歌对唱。二至五小节是第一乐段,主题音调在右手声部出现,两小节为一个乐句,6 至13 小节为第二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旋律在左手的低声部,好像主人公在对唱着情歌,温柔且浪漫;右手是连续的六连音,是在羽音的基础上构成的几种不同结构的和弦,好似流水一般。第三段是在第二段的基础上移高了八度,最后在结尾进行了补充,音乐欢快轻松。

(三)调式调性

1、五声调式与七声调式结合

调性包括调性转换与调性扩张两个方面。黄虎威先生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自身独特的创作特点。调性灵活、技法多样、转调多样,顺应五声性旋律的特点及风格,是作品具有艺术效果。

《晨歌》这首乐曲的左手伴奏部分的调式调性是A羽七声清乐和七声雅乐相结合,右手旋律声部调式调性为五声A 羽调式,运用多调性复合的创作手法,使清乐与雅乐相撞,描绘出四川盆地地区清晨烟雾缭绕的景象和弥漫在空中的春天的气息,这首乐曲中作曲家运用了极具色彩的变格和声连接手法。第二小节是乐段的半终止,结束在主和弦的三音上,第四小节为乐段的完全终止,使用色彩鲜明的变格终止,结束在主和弦的根音上。

《空谷回声》这首乐曲右手的旋律部分为G 商五声调式,左手则是G 商七声调式,每一句都稳定的结束在商音上,所要描绘的是山谷间悠扬荡漾的回声。柱式和弦贯穿全曲,渲染了回声所处空间的空旷感。这首乐曲多是三度、二度的和声连接,通过和声本身具有的色彩功能来表现山与山之间的空间感。

2、五声调式

第六首《阿坝夜会》为五声性调式。五声正音为主,偏音为辅。呈示段中为F 宫D 羽调式,曲调热情奔放,旋律热情活泼。

3、转调

第四首《弦子舞》这首乐曲旋律欢快明亮,由两部分组成,为乐段的变化重复,这首乐曲调式调性非常有意思,运用了民歌中下五度转调的特点,调性转换频繁。第一部分为G 宫系统的E 羽五声调式,第五小节转到同宫系统的A 羽调式。在乐段反复时,将主题移高五度,转到了C 宫系统的B 羽五声调式。在第十四小节处转回主调,转到了C 宫系统的E 羽调式。整首乐曲流畅自然,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

(四)织体

音乐创作中要着重突出主旋律,注意织体的虚实中所表现出的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多声部织体根据结构形态分为主调织体、复调织体以及综合织体。

1、持续音式

《抒情小曲》中为声部持续,运用连续的切分,与八分音符的节奏形成了交叉错位,让音乐具有更强的动力性和流动性。

《阿坝夜会》为低声部主音持续,固定的音型织体有衬托背景的效果,它是织体中的基础声部,用于左手伴奏声部,处于外声部的地位,低音部的横向线条与高音部的旋律线条相结合,形成两个外声部的二声部骨架;其次,对主旋律有衬托作用,感受旋律横向线条的流动。

2、和声音型式

固定的音型增加音乐的流动感和跳跃感。《抒情小曲》是表现情人对唱的钢琴,作品全曲舒缓安静、婉转抒情,连续的切分音符改变重音的节奏,好像在为右手的旋律打拍子,利用左手的低音重复,使情绪始终保持平静,仿佛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有烘托音乐情绪的作用。

《阿坝夜会》这首乐曲从引子部分就开始导入贯穿全曲的节奏音型,左手连续的变换音程的跳音好像模仿鼓点的声音,声音结实有力,对音乐情绪的烘托有推动作用,表现了藏族人民豪迈的性格和欢天喜地的生活场景,到处都充满着欢乐。然后和旋律声部的结合,把藏族夜晚载歌载舞的情景描绘的淋漓尽致。

3、对比复调

《空谷回声》高声部与低声部是各自独立的旋律,旋律线与节奏也不相同。通过力度不同的乐句的重复进行对比,折射出作品标题的含义。左手为三度双音的叠加,主题音调向下进行,右手高声部节奏流畅具有歌唱性。乐段第二主题的旋律中,所应用的分解和弦,像清风吹过山谷,使乐曲更有色彩。

(五)发展手法

1、重复

如《晨歌》取材于四川民歌《割草歌》,旋律线条简要明确,在乐曲的第二乐句中运用了重复的手法,从第五小节处开始把乐曲移高了八度,重现主题音调,深化了乐曲的主题,力度也变得极弱,高音区的装饰音做了一个短小的填充,来表达一种语气,并利用中高音区的色彩对比表现出山雾迷蒙的感觉。

如《抒情小曲》中开始旋律在右手高声部,中声部为固定的切分音型,音乐主题舒缓婉转。从第五小节开始,主题旋律移至左手的低声部,右手为连续的六连音,在高音区进行伴奏,好似潺潺的流水声,旋律在中低音区优美舒缓的进行着,与第一段中的主题形成对比,非常恰当的表现出四川人温文儒雅的特点。

2、模进

是一种具有展开意义的重复。模进,采用并保持了该主题的旋律与和声结构的基本轮廓,只是对旋律作音区、节奏进行变化,从而使主题得到新的发展。模进这种手法在这一作品中运用较多。在第四首乐曲《弦子舞》中,乐曲主题开始时在G 宫系统的E 羽调,第11 小节处开始向上模进移至G 宫系统的B 羽调,将音区抬高像是一种力量的积累,旋律与模进前的音乐主题相同,只是调性发生了变化。

3、展开

展开属于主题加工,将主题中的动机(包括分动机),作各种变形,不断重现,以为乐曲发展的一种作曲手法。《蓉城春郊》是《巴蜀之画》中展开幅度最大的一首作品,曲调宽广自由,音乐流动飘逸,乐曲中出现的长颤音,仿佛远方传来的竹笛声,为听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

在《抒情小曲》第8 至12 小节进行了扩展,先将第八小节的音乐主题反复了一次;然后分裂成更短的乐节,反复一次,随后一个小节的七和弦分解琶音向上进行,最后再分裂成四分音符的单音,力度渐弱。

结 语

作曲家格鲁克说过“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原则”。黄虎威老师的创作注重体现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和地方音乐特色,他的作品就是他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他认为“一首音乐作品,只有当它引起了演奏家和听众心灵的共鸣,并为人们所接受,才有艺术生命。”

本文通过对《巴蜀之画》这首作品的创作技法分析,以四川民歌的特点为切入点,结合旋律、结构、调式调性、织体、发展手法来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了解黄虎威先生的音乐创作特点,体会这首作品的重要价值。也给钢琴学习者一些启示,推动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在我国音乐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中,逐渐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作品。其中《巴蜀之画》是我国最经典的中国民族风钢琴曲目,完美的为人民展现出了六幅精美巴山蜀水人文画卷,另外在旋律中寄托作者对于故乡、对于祖国美好山川的向往与眷恋,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与借鉴《巴蜀之画》这首经典作品!■

猜你喜欢
乐段乐章和弦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艺术启蒙(2022年4期)2022-04-25 08:00:32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艺术品鉴(2021年26期)2021-10-25 09:49:56
谱写肌肤新乐章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乐器(2021年9期)2021-09-18 02:00:04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乐器(2021年7期)2021-09-10 07:22:44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黄河之声(2019年24期)2019-12-16 01:11:52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趣味(语文)(2019年4期)2019-08-20 05:37:02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长江丛刊(2018年28期)2018-10-31 08:51:22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北方音乐(2017年11期)2017-01-28 22:52:47
音乐作品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非常规”曲式类型
——以乐段范畴为例
文教资料(2012年13期)2012-08-15 00: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