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宇/黄青蓝/陈存根
虽蕾,在壮话中表示唱诗,也称读虽,讲究平仄与押韵,是防城港市上思县的特色地方民间艺术,它来源于壮族山歌,是上思县壮族山歌的一种称呼,是珍贵的文化瑰宝。随着社会和信息的不断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虽蕾是壮族人民的生活写照,地域色彩浓厚,内容朴实写真,节奏鲜明,但是现阶段对虽蕾的研究甚少,虽蕾应引起人们的重视,让人们重新认识其重要价值,从而进一步了解壮族民间文化的发展。
采用当地方言演唱。上思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坐落在风景绮丽的十万大山北麓,河流纵横交错。环山抱水的地理环境孕育着淳朴的民风,加上山歌文化的影响,当地人喜欢用“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那里的人几乎都说壮话,亦称之为“土话”。独特的“唱虽”就是在村民们在下地干活、上山放羊、进林子砍柴时心有所感,用诙谐幽默、比喻恰当的地方方言来抒发心中所感,借以展示虽蕾独特的地域色彩。
1、演唱上,讲究停顿间歇和拖声,节奏富有规律。
虽蕾山歌中的七言山歌,亦称“春牛山歌”,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山歌形式,除了七言式,还有四六式、七五七式、三五七式,本文重点介绍春牛山歌。春牛山歌通常是二二三句式。二二三是指停顿的位置,与七言律诗的停延类同,例如“养鸡/也想/变成凤,养儿/个个/盼成龙。遵纪/守法/做好事,五好/家庭/多光荣。”拖声,就是发音时延长音长,抬升音高。拖声技巧的运用,体现在每句歌词尾字上,特别是上声结尾句上,如上文中“遵纪守法做好事”中“事”字,就要特别突出运用拖声技巧。节奏的划分,拖声技巧的运用,既是虽蕾表演的内在要求也是表情达意的需要。
2、讲究用韵和谐,以汉字记壮音,采用方言入韵。
南壮方言区域包括邕南土语区——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隆安县、扶绥县、上思县、钦州市、防城港市。本区域山歌的形式特点为以汉字记壮音,用韵要求一韵到底,开头下联句韵脚定韵后,后面每逢双数句必须压韵,单数句可压可不压。押韵也是虽蕾山歌自身的一种生命形式,它存在于文学的艺术世界中。德国符号学家卡西尔也认为:“如果在一首抒情诗中,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语词、一个重音或一个韵脚,那我们就有破坏这首诗的韵味和魅力的危险。”[1]基于这一形式要求,上思虽蕾的用韵采用上思方言特有的发音来作为韵脚,以汉字记壮音,在对唱、创作山歌中应遵守不换韵的要求。如《领导关爱》一歌中,以汉字记壮音表现为“领导翁翁都志情,关系人我老百姓。传经送宝麻南许,科学种田多得吃。”意释“领导对我很知情,关心疼爱老百姓。传经送宝到家来,科技兴农好收成。”这里壮音中“姓、吃”符合虽蕾的押韵规则。押壮韵,是构成虽蕾山歌的基础,即用上思方言做韵脚。
虽蕾是上思县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风情酝酿独特的壮族山歌,是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乐趣,其社会生活得到展现,而且创作角度是以劳动人民特有的感受来观察现实,虽蕾描绘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拉近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距离,其价值便是讨论的一点。
虽蕾山歌来源于壮族人民的生活,直接的内容、节奏的韵律以及唱时的欢快都能带给壮族人民快乐,让他们在创作中体味和感受生活,愉悦感是壮族人民在唱虽蕾是的普遍反映。今天,在面对劳作的辛苦,生活的压力时,虽蕾可以让唱作人一时忘记现实的辛苦和压力。同时,虽蕾以鲜明的节奏和动听的语言说着身边事,不知不觉将心中的情绪宣泄出来,面对压力,开嗓歌唱,成为生活的需要。
另外,在作品中,多是以自己的经历、前人的故事和想象来创作,快乐瞬间涌来,而且其中的道理,让听者更加容易接受,通过虽蕾山歌音乐的力量,让其中美好的道理胜过说教。也是这种道理的熏陶,使唱作人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完善,感受力日渐敏锐。
壮族自古就有唱山歌的习俗,广西山歌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狩猎时的呐喊为壮族山歌埋下了火种。真正意义上的壮族山歌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中开始。从创作到歌唱,虽蕾始终是壮族人民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如《家祭(林献忠追悼会)》等一类悼念山歌则记录了不少当地抗日英雄的事迹:“日寇侵华,为民族而雪恨,投身革命。诚心爱我中华,宣传马列,挺进山区游击。大功告捷,出任思州官宦,以党为荣,爱民如子如孙,忠心耿耿……”凝练简短的歌词记录了逝者年轻时投身革命,保家卫国,驱逐土匪,建功立业的伟大事迹。英雄们同仇敌忾、自强不息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当下壮族人们砥砺前行,他们“爱国、为国、保国”的精神也仍然在校园、社会里被传承者。“山川不改仗英雄,浩气能排岱麓松,”当地英雄事迹更能激发当地人甚至是整个民族学习他们身上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唱山歌本就是一种抒发感情,表露心声的方式。虽蕾唱词通俗易懂,唱者通过声音和演义让听者深情感叹。“唱虽”的独特发音和明了的内容更容易打动人。所以“虽蕾”很大一个特点是不仅是唱者本身抒发了心中所感,同时身边人也更能感同身受。作为独特的壮族文化,虽蕾的魅力在不断散发。
虽蕾山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这种抒情性让长期生活在封闭山水环境的上思居民得以更好的沟通交流。传统的上思居民含蓄内敛,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缺少自我的表达。“愉悦”虽蕾的演唱者能够利用讽刺、逗趣以调侃生活,逗乐观众,传递他的价值观等等,而观众也会对演唱者的表演进行接受和解读,这是演唱者和观众之间思想的交流。“相亲”虽蕾往往出现在大型歌圩节上,男女双方通过歌唱来找寻自己的意中人,这是男女双方之间人际的交流。可以说,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虽蕾为上思居民提供了很多交流沟通的机会,双方可以通过对唱,感受得出对方的情感,“歌逢知己千言少,唱不投机半句多”,通过对歌,有缘人终成眷属;通过对歌,共志者义结桃园。含蓄内敛的上思居民们抒发所思、表达对舞台的热爱,或是委婉的吐露、或是直率的抒情,皆展现了当地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他们也用歌声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随着交通的便利,人们的语言也逐渐统一。从满口的方言到易懂的普通话,由于求学以及工作的需要,普通话方便了交流,但也阻碍了交流。年青一代不再说方言,或者说方言中大多数的词都变为普通话。
虽蕾是壮族说唱艺术,是为广西所独有的。独特的壮族语言说唱,是更值得保护和调查的。但年青一代,对于家乡方言的掌握度不高,造成了难理解、难学习的窘境。
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由于长期在外求学、工作等原因,对家乡的山歌文化知之甚少,自然就对虽蕾山歌产生了距离。加上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离开,越来越少的人会在公开场合说唱,年青一代听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所以,他们对本土的虽蕾说唱艺术的关注度不高,甚至不知道有虽蕾山歌,导致出现一些错误的认知。例如,认为虽蕾存在的意义不大。
据调研可知,精通虽蕾的艺人们大多年事已高,对于虽蕾的唱法和内容都有一定记忆和保存了一些纸质材料,但是由于较高的年纪,他们也开始忘记自己的创作。随着艺人们的老去,虽蕾也会慢慢被遗忘,甚至出现“人亡歌亡”的情况。在对非遗传承人兼歌王的岳建霄老师的采访中发现,根据歌王回忆,20 世纪80 年代时,上思县的歌手曾达到八九百人,县城几乎每个村都有几十个山歌手,如今已经剩下不到80 个歌手,且年事已高,歌手老龄化日益严峻。在采访刘丙良老歌手时,老人家已经86 岁,年老体弱,根据其儿媳介绍,老人家时不时将以前记录山歌的笔记拿来翻阅,后就稀里糊涂的撕毁过半,笔者在征得刘老歌手儿媳的同意下,让刘老歌手试唱片段,发现歌手仍能唱,但已力不从心。2020 年夏天,笔者得知刘丙良老歌手已辞世,根据当地丧礼传统,儿媳将老人生前的山歌笔稿付诸一炬,人亡歌亡。
壮语的发音不同于普通话,其音色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对于听不懂壮语的人,较难欣赏到它的魅力。虽蕾的内容包括哭嫁、哭丧、婚嫁、说教等内容,内容贴近生活,但音律却很难吸引人。
随着网络的发展,世界各地的音乐涌入中国,人们都可以从手机、电视等多媒体获得音乐。流行音乐更加富有节奏,歌词更加直白,再加上现在的粉丝经济和名人效应,流行音乐对民俗民风音乐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随着网络的发展,娱乐的形式丰富起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王者等游戏以及头条等快新闻类APP吸引着大批用户,快娱乐放松的方式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喜欢这种简单获得的愉悦,部分人们不愿意在田间地头思考着如何对歌和编创山歌。
大众媒体是多种媒体的综合,一般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信息通过文本、图片、音频、光盘等形式保留下来。对于现存的山歌话本,应该及时地利用计算机整理出电子版的文件资料,延长保存期;对于现存的山歌歌曲,应该及时利用摄像将说唱艺人演唱时的神态、动作、音准全程记录下来,为后期研究其曲调和表演特点提供素材。现阶段,通过多媒体记录虽蕾山歌的主体过于单一,缺乏零活性。往往是在重大节日时举办的大型虽蕾山歌表演、比赛现场,地方官方传媒才专门组织宣传报道,对于平日里歌圩对唱、传唱、单唱中可能出现的优秀作品则显得力不从心,而一些优秀即兴虽蕾往往会出现在平日的歌圩中,它们也是作为不可多得的作品,同样具有收录价值。
给与艺人一定的福利津贴。说唱艺人是传承虽蕾山歌的核心,也是传承山歌事业的灵魂,政府和当地文化馆应该深入地方考察,挖掘现存的说唱艺人,抢救现存的话本,并且按照相关政策给予说唱艺人一定的福利津贴以保障和鼓励其在继续进行山歌创作、丰富和创新山歌的内容与形式。对于已经成为专业说唱艺人的歌师或歌王,当地政府应该完善奖励体系,在他们享受原来福利的基础上,把创作山歌的数量、教授山歌的时间作为他们的绩效参考,让他们可以劳有所得。当地山歌协会还可以成立专门的虽蕾山歌基金会,帮助那些真正想学习山歌、传承山歌却缺少资金和教学条件的人。
二是加强对艺人的代际保护。现阶段上思县已确立岳建霄为非遗传承人,并确认了虽蕾继承谱系,但对于民间虽蕾山歌艺人,山歌协会可以鼓励艺人确立传承谱系,对于已经成为继承人的山歌手,在重大节日,比如“三月三”山歌文化节中,应为继承人提供山歌演唱、对唱的平台与机会,山歌协会可定期开设线上山歌学习交流经验分享会,让继承人们可便捷的学习与分享山歌传承经验。
一是发挥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接受时间最长的教育。因此,为了更好的传承传统山歌艺术,政府应该制订相关政策将传统山歌文化编入地方学校教材,提高老师和学生对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并将这一课程纳入学生考核评价里,培养真正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此外,当地政府更要积极做好“山歌入校园”工作,尽可能做到给当地每一所初高中聘请说唱艺人进行系统授课,培养青少年学习山歌的兴趣,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挖掘、研究山歌的活动中,真正做到传承加鼓励学习方言。
二是要积极打造虽蕾山歌品牌。虽蕾山歌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本身就蕴含着商业价值,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盘活虽蕾山歌。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民间有小规模自发的录制山歌音频,翻印、创作山歌文本的商业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掘了虽蕾山歌的市场价值,传播了虽蕾山歌文化。与上思虽蕾相比,钦州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专门的录制、创编相关影视产品,经过市场的挑选与回馈,大浪淘沙,进一步让采茶戏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现阶段市场模式运营下的虽蕾山歌未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因此,虽蕾山歌产品经营者应拓宽收集山歌渠道,如与当地虽蕾山歌协会进行商业合作,及时收集和反馈市场需求,收录创编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虽蕾山歌文化产品。比如,《山歌好比春江水》最开始富有浓厚柳州彩调味,地方特色浓厚,后来专家多次研究修改,使其一步步向流行音乐的曲调靠拢,变成了一首在广西家喻户晓的带有浓厚彩调味的流行民歌;此外,将传统的山歌与现代歌舞剧结合也是不错的选择,传统山歌对唱,是民间人的自娱自乐,而将其搬上舞台,则是顺应市场、娱乐大众、传承文化的好机会。例如桂林阳朔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刘三姐》里就结合了许多壮族山歌进行表演,有些是主角直接演唱出来,有些则是作为背景音乐。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山歌创作、改编,积极主动的推动虽蕾山歌适应市场需求,使得传统的山歌在现代聚光灯的照耀下、无数观众的欣赏中焕发新的生机。
虽蕾山歌与大多数传统地方山歌一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发展历程,在当今仍发挥着教化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现阶段虽蕾山歌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地方政府为鼓励广大壮民积极学唱、保护山歌,成立了山歌协会,对传承与保护虽蕾山歌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方言危机的冲击、山歌教材编写难度大、学习山歌基础要求高、歌手老龄化日趋严重等现象都是影响虽蕾山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虽蕾山歌的传承与保护未能得到当地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重视。虽蕾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虽蕾传承人的事,也不仅仅是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的事,它需要全体人民的广泛参与,共同发力,才能推动虽蕾山歌事业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