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一涵
弗朗茨·舒伯特(1797年-1828年),奥地利作曲家,音乐评论家。《a小调奏鸣曲》是舒伯特晚期创作的一首经典之作,曲中若隐若现的忧郁气氛,营造出一种唯美的优雅格调。曲调在创作时综合了各种出人意外的转调过渡,时而优美,时而平静,当慢乐章开始的时候,会让人感觉到痛苦缠身,这些情绪在《a小调奏鸣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给听众视觉上的冲击,这首作品恰如夏日天空变幻不定,时而阳光明媚,时而阴霾灰云。舒伯特处在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因此他的作品兼具古典和浪漫音乐的特点,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
舒伯特在作品《a小调奏鸣曲》中釆用了传统的奏鸣曲结构框架: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则运用相对简单的复二部曲式,第三乐章的回旋奏鸣曲式收尾。《a小调奏鸣曲》不论是从动机色彩还是和声调性方面,都反映出作曲家音乐创作上淳朴的音乐风格,他利用简单的重复以及和弦内部的“小动作”,将音乐的情思诉说一般的倾诉出来,让这首奏鸣曲的内涵丰富充盈起来。
《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融入了动机式写作手法,a小调贯穿于第一乐章始终,感情基调为忧伤的。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是此曲的整体或宏观速度,在这一乐章充分展示了大提琴所擅长的“歌唱性”的旋律特点。曲式结构为:呈示部(1-73小节)、展开部(74-123小节)、再现部(124-205小节)。在呈示部,主部与副部形象在调式和节奏方面对比鲜明呈示部的主部(1-30小节)主题为a小调,关系大调旋律从31小节处,开始进入连接部(31-39小节),调式上同主部形成对比,副部(40-73小节)以大调为主,副部主题旋律表现出欢快的感觉,同主部旋律在节奏速度方面也构成对比。连接部的表现手法为欲扬先抑,通过运用二度下行级进以及后三度上行跳进,形成一个小的高潮,随后引出副部主题旋律的起伏。副部的节奏型采用了连续四拍的十六分音符组合,通过反复和模进让旋律奔跑跳跃起来。在经过了五个拨奏琶音和弦后,使用pizz记号来结束热闹的场面,随后进入重复呈示部的忧郁情节。
展开部(74-123小节),这一部分的旋律顺延呈示部的拨奏方式,对呈示部副部主题以a-b-a'-b-a”的顺序进行扩展。在引出展开部之前为F大调的上行分解和弦,并且以DVII6结束。之后的调式变化从D大调经过d-F-f-d,再次回归a小调D7,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124-205小节)扩展了调式调性,结构上完全再现呈示部,包含主部(124-148小节)、连接部(149-156小节)、副部(157-205小节)。第132小节奏出主部主题,出现上行分解和弦使再现主部旋律更为丰富,暂时转向大调色彩,第140小节出现转调,从a小调转为e小调,此时的旋律表现出不稳定,采用下行四度,力度标记为PP。再现部的主、副部之间的连接部仍以不稳定的调式调性为过渡,将旋律转接到A大调副部。副部第173小节出现第二个兴奋点,旋律跌宕起伏,运用了八度的大跳、连续进行的上下音节跑音,三度跳进等写作手法,最终让高音升至C4,一直到第185小节处,随着旋律移低八度,让热烈的气氛削弱下来。第188小节回到最初的a小调,减弱的力度变化为p-pp,第一乐章也随之进入尾声。
《a小调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是一个带连接部的单二部曲式,Adagior揉板,旋律气息延绵悠长,拍子为3/4拍,为复二部曲式,A(1-33小节)为第一部分单三部曲式,B(34-71小节)为第二部分,发展为不同于前一部分的新主题。这一乐章的旋律十分平缓,乐句中散发着诗人般的忧郁气质。主要围绕E大调进行调性调式转换,1-9小节为E大调,快进入b部分时,调式色彩进入同主音小调,之后在b部分进行关系大小调的相互转换,到再现a’段,旋律再次进入大调式,在C部分做G大调到E大调的调性转换,最终全曲结束在E大调上。
第二乐章的1-3小节为钢琴伴奏的旋律,作曲家采用这种方式将原来的匈牙利民间曲风变为歌唱式的抒情主题,主题材料也是从第一乐章的动机材料变化发展而来。这一乐章节奏转为三拍子,曲风较为舒缓,大提琴从第四小节开始以叙事的口吻进行倾诉。根据改变节奏,跨小节以及增添装饰音的方式,将第二乐章的四个主题分为两个部分。A部分大提琴的节奏十分简洁明了,其演奏更像是作曲家一种自我表达,用简单的话语去诠释心情,每一乐段起始小节都由三个西分音符或者上行、或者平行运动。B部分的情绪出现了较为慵懒的情绪,低音出现了复附点音符,使得气氛更加沉重,在谱面上作曲家用cresc。和fp>的力度记号,在47-48小节处情绪得以突破,并以第71小节的三连音结束,引出第三乐章。
《a小调奏鸣曲》的第三乐章采用回旋奏鸣曲式的变种,为A-B-A-C-C’B’-A的结构,这种结构由于省略了一次主部的再现,所以形成了倒装,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舞蹈的跳跃性和奔放性。第三乐章开篇的主题就是第一乐章的主题的变化形式,同样采用动机是的发展手法,构成调式调性和规模上的对比。音乐以A大调开始,是第一乐章a小调的同主音大调,二者前后呼应。
第三乐章呈示部为A-B-A的单三部曲式,Allegretto(小快板)为这一乐章的速度,比第一乐章的速度稍微慢些,以A大调开头同样以A大调收尾,主部主题以大调为主,让追更加阳光,副部采用属调性上进行小调旋律,但旋律较为跳动,冲淡了忧郁气息,整体的旋律趋于中和。作曲家擅长运用重复的话语,主部的前40小节里,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相同的语句就重复了三次,作曲家在此基础上又写出新的音乐主题。第三乐章再现部作曲家采用以倒序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副部部分的调性有别于呈示副部,采用了较为欢快的舞曲节奏,加以d小调色彩进行演绎,结束在上行半音阶的350小节处,随后进入A大调回归主部主题。
谱面上出现mf的力度记号,在演奏中要注意使用暗淡的音色保持音乐的发展,并相前推动。11小节跳音上方的连线,在演奏的时候不需要按照普通的跳音进行演奏,而是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24小节是22小节的重复变化,笔者认为演奏时需要注意强弱的对比。之后一直到27小节,要用平稳的力量进行演奏,随着向下跳级的乐句出现时,演奏力度再逐渐减弱,形成“<>”式的强弱对比。“pp”的力度将主题逐渐淡化的同时,31小节转为C大调,演奏时要注重音乐情绪的激昂变化,同时要注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演奏时要注意连贯性,换弦的幅度要小,这样每个音才能演奏的很清楚。
《a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密集的十六分音符。161-163小节处,出现了多组密集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乐句,作曲家通过运用高音的音效,产生巨大的冲击,使得音乐情绪十分激动,体现作品的华彩。在作品中,类似的乐句其节奏都十分规整,体现出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性。
大量的装饰音也是值得注意的。30-33小节处,是主部主题扩展而来的,trill装饰音在此处加入,是作曲家独具匠心的设计,大提琴在演奏的时候需要稍微强调一下。另外,在第一乐章169小节处出现的回音,依附于主音,功能就是对主音进行装饰,主要是体现音乐作品的旋律风格特征,增添音乐的活力。
第二乐章我们可以从谱面上连续看到两个复附点节奏,是由主题材料中的三度音程发展而来。在第35、36小节处,再一次扩展了三度音程的音乐动机,形成附点节奏的强弱关系,谱面上“cresc”的标记,让音乐开始变得沉重。第二乐章中三连音也在多处出现,但它们的作用却各有不同。第16小节,连续三个四分音符开始进行发问,用二分音符处在节奏重拍的位置,音乐出现了一个小高点。采用渐强的力度记号,是为了引出之后的主题再现,这里的三连音的作用是将运用自然的过渡,延续下去。
第39小节处,三连音又一次出现,作曲家把这部分作为第二乐章的高潮部分,音程跨度较大的上行级进,音乐情绪持续上升,三连音节奏的出现,让原本高音相差较大的两个音程得到了很好的缓冲,这种三连音的上行渐强,配合下一个小节中的附点音符,让枣核型起伏的旋律更加平稳,乐句更加流畅。
第三乐章中较多出现了连续的大附点,它打破了节奏节拍的规整性,音效具有舞曲的性质,给人轻松摇曳的感觉,让整个音乐延绵向前,犹如匈牙利的民间舞蹈,在加上“p”的标记,让整个主题色彩更加鲜明。另外还有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也是这一乐章的典型节奏型,演奏时注意靠近弓根处,弓长稍短些。
首先是离调和弦的使用。在第一乐章中,我们直观的看到呈示部的主部中,钢琴部分使用了大三和弦的分解,以及少量的七和弦,构成收拢性的和声进行。在第一乐章中多次巧妙的运用那不勒斯和弦营造离调效果,离调和弦的加入,使旋律在a小调基础上多次向大调色彩偏移,和声语言更具古典时期的特征。第一乐章第7小节中首次出现了那不勒斯和弦,算是全曲在开头设置的一小部分预告片段,a小调的II级音向上原本是构成剑三和弦,这里将和弦根音向下半音,与和弦中的三音构成大三度,造成短暂的离调色彩,并在下一小节回归到a小调。大提琴演奏离调的乐句时,首先演奏者需要对作曲家的设计意图有深入的了解,这样便于准确把握作品风格。分析离调的部分时,需要很清晰的知道,演奏时要选择什么样的音色,这样在演奏的时候就会根据所演奏的和声来调整演奏时的状态。其次演奏时的音准也十分重要,在演奏八拍的长音时容易出现节奏不稳定,会直接影响到音准。在演奏时把持流畅感,不要出现停滞或者拖沓。
第二乐章出现的那不勒斯的和弦,第二乐章里那不勒斯降II级音出现于第30小节。在这段乐句中,旋律调性从第29小节的#C大调经过,至31小节末转为E大调。那不勒斯和弦使旋律的调式走向与在第一乐章相比,出现了逆向发展,由大调暂时移向小调,构成乐曲色彩的转换。(注释:那不斯勒六合弦,即在降平音的上主音上构成的普通大和弦的第一转位,出现于17世纪的巴洛克音乐中,并被许多浪漫主义作曲家所接受。
第三乐章其音域风格为匈牙利民间舞曲,旋律中出现了大量的利底亚增四度。对答式的旋律线条,穿插在和声的不断变化中,形成舒伯特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
舒伯特的作品的个性独树一帜,《a小调奏鸣曲》是晚期创作的一首经典之作,为阿佩乔尼这个乐器所写,舒伯特也成为唯一为这一乐器创作的作曲家,如果没有《a小调奏鸣曲》,或许这个乐器可能已被世人遗忘。今天这首作品通常用大提琴来演奏,在高音区的快速进行演奏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同时在结构变化上也不那么容易,具有典型的舒伯特风格。曲中若隐若现的忧郁气氛,感情极为细腻,营造出一种唯美的优雅格调,该曲遵循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严格功能和声进行,音高组织材料上的统一性、旋律走向的流动性之间相互包容又各自独立一体。三个乐章按照不同的音乐要素——和声、节奏、节拍、曲式结构等等来分析乐句,在音乐本体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讨大提琴的演奏,经过深入的综合剖析后,得到大提琴最佳的演奏方式。这是一个理性分析的思考过程,以此来作为我们感性演奏的合理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