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皮影保护与传承路径探析

2021-11-26 09:55习化娜郑以墨
关键词:皮影文化遗产物质

高 健, 习化娜, 郑以墨

(河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乐亭皮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民间美术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说唱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族戏曲表演艺术。乐亭皮影在音乐、造型、念白、雕刻、操纵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国影戏园中一株瑰丽的奇葩,是中国皮影戏的一个主要剧种[1](P106-109)。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审美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逐步减小了城乡差别,原属于城市的生活理念不断地渗入农村,产生于农耕社会的传统文明和历史文化符号,逐渐发生了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曾经拥有的生存土壤已慢慢不复存在[2](P69)。在这一背景下,乐亭皮影面临着市场萎缩、观众流失以及观众老龄化等诸多问题。如何结合新形势、适应新需求,保护和传承好乐亭皮影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研究现状

(一)关于乐亭皮影历史及特色方面的研究

“影戏”的研究最早出现在王国维编写的《宋元戏曲史》(1912年)中,书中对“影戏”的研究为中国学者研究“影戏”打下坚实基础。魏立群教授通过实地走访、拜访皮影艺人,积累了丰富的皮影资料,编写了《皮影之旅》《中国影戏探源》《中国皮影艺术》《滦州影人》和《中国唐山皮影艺术》等大量关于皮影研究的著作。鲁杰[3](P60-63)研究了乐亭皮影的发展进程、历史脉络和艺术特征。王丽梅[4](P31-36)对乐亭皮影的唱腔和皮影造型进行深入阐述,展示了乐亭皮影独特的艺术魅力。《乐亭县文化志》对乐亭的传统文化做了全面梳理,包括乐亭皮影、乐亭大鼓等。王俪臻[5](P16-20)对乐亭皮影的历史,皮影造型、雕刻、操纵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牛明会[6](P54-55)以演唱方式为切入点,简述了剧目、观众审美、伴奏的逐渐丰富对皮影表演带来的影响。

(二)关于乐亭皮影保护方面的研究

关于乐亭皮影保护方面的研究不多,学界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刘桂莲[7](P62-63)指出对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应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在各级政府统一的组织领导下,由各地文化单位牵头来实施。朱贵祥[8](P27-30)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实行立法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贺学君[9](P106)指出“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广大民众才是其创造、传承的主体。李光华[10](P30-35)以乐亭皮影剧团为研究对象,结合人类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对乐亭皮影的“活态”艺术形态和文化特征进行多元、立体的文化视角阐释。魏力群[11](P5-11)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活态传承,以及如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使它能够活态传承下去,因此,完整的、群体性的、可持续传承的保护更为重要。

(三)关于乐亭皮影传承和发展方面的研究

张欣[12](P140)对乐亭皮影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从塑造品牌、商标名称、强化品牌形象等对乐亭皮影发展提出了建议。刘玉莲[13](P46-50)从唐山皮影的历史演迁、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发展现状、传承与发展等5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皮影传承与发展的方法。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乐亭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历史、发展现状、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为社会各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搭建了交流平台,为各级政府的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但从整体来看,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结合特定区域文化进行的实证研究相对不足,关于乐亭皮影传承和保护路径创新研究还需加强。

二、乐亭皮影保护和传承现状

乐亭皮影,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历史悠久,形成于金代,清朝乾隆年间达到全盛时期。在表演乐亭皮影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双手操纵着皮影人物,用当地方言唱述着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10](P30-35)。乐亭皮影多用驴皮制作,影人色彩艳丽、雕镂精细、外简内繁、美轮美奂,又被称为“驴皮影”[14](P31-34)。“生”“旦”“净”等不同的皮影人物,根据个性特征的不同,刻画出相应的脸谱,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视觉印象。

清朝乾隆年间,乐亭人杨德润成立了第一个专业皮影戏班。19世纪后乐亭皮影进入一个新阶段,民间小影班如雨后春笋出现,如崔家聚德堂影班、刘家庆和堂影班、张家中兴堂影班、史家翠荫堂影班、西新庄陈文礼影班等。20世纪30年代,乐亭县已经有80多个皮影班。宝利、高亭等唱片公司发行了大量乐亭皮影的唱片,现存的唱片有128张,当年的火爆场景可见一斑。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皮影艺术家离开了家乡,皮影艺术受到重创,大多数皮影班都解散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乐亭县组建了工农影社,后改名为乐亭县皮影剧团,此剧团一直保留着[15](P51-53)。20世纪50年代后,乐亭皮影剧团多次进北京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和高度评价。1987年乐亭皮影在全国皮影大赛中获得二等奖。1996年6月,乐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自2005年起,乐亭县正式启动包括乐亭皮影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打造乐亭县的地方特色,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创新传承和表演形式,建立“乐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吸引和培养了更多的皮影优秀人才,实现了在传承中发展。

(一)打造乐亭皮影基地

2017年,为了有效加强传统文艺在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和影响,唐山乐亭县与北京市顺义区九洑地民俗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双方政府共同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基地,并挂牌乐亭皮影传承基地,实现资源共享,逐步扩大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成果。该基地位于北京顺义区一座占地300亩的生态庄园里,集餐饮、观光、住宿、采摘、户外拓展、非遗展示展演等综合项目于一体[16](P41-42)。随后,乐亭县皮影剧团入驻基地,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向人们展示传统民间艺术,演出经典皮影戏。基地面向社会提供社会实践机会,越来越多的人接触乐亭皮影、了解乐亭皮影、传承乐亭皮影,一起参与皮影玩偶的制作和开发,让人们对皮影戏的制作和操控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乐亭皮影与产业相结合

乐亭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皮影之乡”称号,为乐亭皮影正本溯源。2011年,乐亭县渤新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公司致力于宣传和弘扬地域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推介乐亭文化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公司以皮影雕刻产业为主业,不断深挖“中国皮影之乡”品牌效应,收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被评为2012年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9年,唐山进行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宜居旅游城市。在南湖设立了第一座饮食文化博物馆和一站式特色的唐山餐饮基地——“唐山宴”,三千平方米的建筑空间,结合唐山特色饮食与传统文化表现,为唐山传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发掘和保护等方面提供了互动经验的典型案例[17](P27-28)。乐亭皮影作为代表性传统文艺入驻“唐山宴”,从皮影形象制作到皮影戏表演全方位展示,游客亲身体验,近距离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使其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传统文艺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

(三)乐亭皮影对外文化交流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皮影学院院长拉罗兹邀请乐亭皮影剧团齐永衡进行讲学、演出,他的讲学与皮影表演深受欢迎,欧洲多国进行了专题报道。随后,乐亭皮影剧团多次出访欧美、日本等多个国家进行讲学和演出,乐亭皮影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2013年,乐亭皮影戏参加了由中国文化部、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和河北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演艺周”展演活动[18](P57)。2015年,乐亭皮影代表团在“第二届漫步中国·中韩文化节”第二站——首尔“中国日”期间,演出了《火焰山》《鹤与龟》《魔女巧梳妆》等经典剧目,表演通俗易懂、技巧高超,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情节还融合了韩国当地文化素材,引发了当地观众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乐亭皮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演出结束后,影戏艺术家与观众互动,让他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年12月,乐亭皮影戏参加了在印度拉贾斯坦邦首府斋普尔举办的“河北文化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19](P282)。

综上所述,乐亭县作为“文化大县”,对包含乐亭皮影戏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工作是比较富有成效的,这与乐亭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是密不可分的。但也应该看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及发展中仍然面临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解决。

三、乐亭皮影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保护和传承的层次、水平不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层次与水平受多种因素制约,如政府调控的有效性、社会参与的专业性与主动性、资金投入的规范性与持续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政府起到主导作用,社会群体是重要力量,而资金投入则是关键。当前,乐亭县委、县政府对乐亭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有扶持,但经费支持还是不足,致使皮影的演出效果不是很理想。乐亭县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4项、市级12项,但由于缺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性、形象性展示,宣传平台和普及手段不是很丰富,社会知名度和参与度都不太高。同时,乐亭皮影戏主要集中在一些农村地区,虽然工匠们制作皮影的技艺高超,但是由于社会宣传的缺乏,只能对周边的乡村和县城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传承后继乏人

乐亭皮影以传统的师徒传授方式为主,即口传心授式。显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然而,新的活态传承方法尚未形成。制作乐亭皮影的老手艺人之所以将自己掌握的皮影制作技巧坚持传承到现在,是因为作为手艺人的他们对于自己传承了一辈子的事业感情浓厚。而如今,一方面,现代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影响巨大,使得青少年不了解家乡区域文化,更谈不上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基于生活的需要,农村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家门,到经济水平更高的地区发展,这就造成了老一辈皮影手艺人无人可教的现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皮影的传承与保护[20](P56)。此外,业内的少数老艺人存在吃老本、炒冷饭的问题,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作品,无法吸引年轻人。同时,年轻人对传统文艺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对乐亭皮影提不起兴趣,不愿意学习,这些都限制了乐亭皮影的传承。

(三)缺乏自我创新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乐亭皮影共有500多个长、中、短剧目,主要包括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而传统剧目的比例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现代剧目仅占不到百分之二十[21](P131)。一些传统剧目无法满足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口味,而新曲目又鲜有创作,人们的目光也渐渐地发生转移。乐亭皮影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的流失,使得乐亭皮影戏缺乏新鲜的血液,同时,皮影戏的日渐衰落也导致艺人创作热情的下降。随着社会进步,声、光、电各种媒体广泛运用于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种类繁多且传播迅速,而乐亭皮影从表现形式、传播方式等诸多要素上与现代艺术的发展未能加快融合,这也导致了乐亭皮影很难迅速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从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显得落伍了。

四、乐亭皮影保护和传承的路径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当的生产性保护,有利于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活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生产实践中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强乐亭皮影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将文化传统与当代需求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使乐亭皮影“活起来”“火起来”“亮起来”,焕发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生命力。

(一)唤醒内驱力,让乐亭皮影“活起来”

第一,打造非遗文化品牌。乐亭皮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的灵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精神内涵。乐亭皮影应把握地域独特的文化内涵,保持文化性、乡土性、特色性,并把时尚潮流和乡土人情融合在一起,开发出适应现代消费观念和时代要求、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然而,乐亭皮影的工艺特点和发展现状,导致很难通过规模化广告投放来实现其品牌形象的快速推广。这就需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关注内在价值挖掘,从产品包装设计开始,整合、优化乐亭皮影品牌识别元素,打造非遗文化品牌。

第二,创新和丰富乐亭皮影的表演形式。在唱腔方面,乐亭皮影包括游阴调、花调、凄凉调、平调、悲调五大唱腔,每一种腔调的曲式结构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掐嗓”唱法,相比于以前的传统唱法有着很大的优势,例如掐着嗓子不仅发出的声音响亮,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而且声音的软硬、粗细程度很好把握,变换自如[22](P33-36)。乐亭皮影既要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又要积极吸收其它优秀剧种的唱腔形式或者加入当下的流行音乐元素,让乐亭皮影的唱腔更加多元丰满。乐亭皮影使用的是本地方言,现在大部分的年轻观众是很难理解甚至很难听懂,所以在语言形式上需要丰富,尽量采取观众能够接受的语言类型。

第三,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化投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发展机制,构建符合地方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服务保护体系。民间资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来引导、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要避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误区,不能盲目地开发,更不能把乐亭皮影按照商业规律解构和重组,从而脱离当地日常生活的文化需求,破坏乐亭皮影的传承和再创作。

第四,完善立法配套,保障传承人合法权益。2011年6月1日,中国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施行。2014年河北省出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乐亭县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一方面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主要涉及明晰权利属性、确定权利主体范围和明确权利内容(文化隐私权、文化尊严权、来源标示权、事先告知同意权等),以及建立权利主体与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等方面[23](P194-204)。另一方面建立传承人动态管理台账,对传承人的认定,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认真履行申报、审核、评审、公示、审批等程序,对传承人的保护、培养和帮扶须经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认定;对无故不履行传承义务或已经丧失传承能力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经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核实后取消其资格,重新认定传承人。

(二)适应新需求,让乐亭皮影“火起来”

第一,依托文化机构,展示皮影魅力。让乐亭皮影走出乐亭,走出唐山,走进各省市博物馆、文化中心、大剧院等,通过设立皮影常驻展厅或特展,吸引更多的民众关注乐亭皮影,可以由传承人当场表演,甚至让民众亲自参与其中,激发广大民众的兴趣,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还可以依托河北博物院每周举办的文博讲坛,由乐亭皮影传承人给大众科普乐亭皮影的一系列知识,使民众更了解乐亭皮影;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巡回演出,扩大乐亭皮影这一传统文艺的影响力,使乐亭皮影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第二,让乐亭皮影走进高校课堂。2019年,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首次开设了“乐亭皮影”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乐亭皮影的历史、乐亭皮影基本技法、关于“乐亭皮影”的鉴赏与解读、乐亭皮影的创作、非遗考察、传承人讲座与指导等章节。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同学们对乐亭皮影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兴趣,甚至表示愿意将来从事乐亭皮影的传承工作。河北科技大学将非遗项目引进了校园,受到了学生广泛好评,这是一次有益的实践探索。乐亭皮影应该走进更多的高校,向更多的大学生展示非遗风采。

第三,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酒香也怕巷子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现代人们的娱乐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信息的交流。可以建立乐亭皮影官方网站,增强线上感官体验,结合VR等技术,打造全景乐亭皮影基地、展厅,使乐亭皮影数字化。具体可以参照故宫博物院的官网,故宫的所有宫殿、文物资料都可以在该网站上查到,为观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可研发乐亭皮影相关APP、游戏,并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宣传,使乐亭皮影这个文化资源“火起来”。

(三)抢抓新契机,让乐亭皮影“亮起来”

冬奥会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国际赛事,我们应争取在这个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大国风范,努力树立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和区域发展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新典范。作为北京冬奥会和冬奥组委会所在地,2018年2月19至3月1日相继在北京石景山区和河北张家口蔚县举办发起“亲情剪雪花、万人迎冬奥”京津冀非遗联动大传承专项主题活动助力北京冬奥,乐亭皮影也在其中。这些活动促进和加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向世界展示了乐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乐亭皮影爱好者提供一个切磋交流技艺的机会,有力地助推了乐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同时,可以用皮影制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雪人,将其拟人化处理,穿带上中国的传统服饰,赋予皮影雪人生动的冬奥会文化内涵,并制作衍生品,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推出一批特色冬奥会皮影纪念品。利用冬奥会这个世界级的平台促进乐亭皮影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使乐亭皮影这一传统文艺放射光芒,享誉全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同样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对乐亭皮影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制作、播放乐亭皮影戏专题片,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利用流动大篷车开展乐亭皮影巡回演出、文化下乡等各类展演活动;深入推进“千场影戏进百村”等系列品牌活动,为乐亭皮影提供展演平台,培养受众群体。

抢抓机遇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乐亭皮影衍生文创产品。可以借鉴故宫博物院所做的文创产品,它采用线上和线下等多种方式进行销售,将传统的元素融入到产品当中,每一件文创产品背后都有属于它的故宫故事,其产品集文化、创意和实用性于一身。乐亭皮影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在符合当地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打造专属IP,即知识产权。以博物馆IP为例,博物馆将拥有的商标、品牌、藏品形象及内容授予被授权者,进而进行文创衍生品的开发、售卖,博物馆按约定获得相应的酬劳[24](P61-63),使之成为有故事、有文化、有情感、有群众基础的非遗文化载体。如设计一个乐亭皮影形象卡通,要有高辨识度的传统历史形象特点,又要融入动漫二次元和国画的表现手法,与年轻人的喜好相贴近。乐亭皮影卡通人物会不断地把真实生活的元素融合进去,天然地形成了它的故事属性,从表情包到语音包,从动画到动漫,从电视剧到电影,让这个IP更加鲜活,让乐亭皮影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皮影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月光皮影
不老的皮影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皮影的来历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皮影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