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里,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是,如同其他发达国家,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财富不平等的程度不断加剧。当前阶段,对研究财富不平等问题的国内外学者较少。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财富不平等的测度与分解、财富不平等的成因和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对财富不平等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希望为财富不平等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于财富不平等程度和财富分布的测度是建立在微观的调查数据基础之上的,用以分析一国内部居民个人或者家庭所持有财富的数量、结构以及分布情况。在国外,Baker et al.(2004)使用加拿大微观数据测算出财富基尼系数从1984年的0.691上升到了1999年的0.727,且同期中法国、西德等欧洲主要国家的总财富基尼系数则在0.7左右[1](P99-152)。Wolff & Zacharias(2009)对美国1982年至2000年间的财富不平等程度进行了测算,发现财富净值的基尼系数一直处于0.799—0.826的高位[2](P83-115)。Crawford & Hood(2016)拓展了财富衡量指标,将包括国家和私人养老金纳入财富范畴,测度出英国财富基尼系数为0.57[3](P55-75)。自从Piketty(2014)的《21世纪资本论》问世以来,许多研究试图对财富集中的长期趋势作出新的估计,从而更好地获得财富分布的信息[4]。Saez & Zucman(2016)将所得税申报表与调查数据和宏观经济资产负债表相结合,以估计1913年以来的美国财富不平等程度。这一方法被若干国家学者用来对财富集中程度进行比较估计[5](P519-578)。Alvaredo et al.(2018)发现在过去几十年里,许多国家的财富不平等程度有所加剧,尽管不平等增长速度不同。虽然人们越来越关注财富不平等,我们衡量财富不平等的能力仍面临重大限制。由于很少有国家征收财富税,且富人有很多避税的措施,更难全面捕捉社会的财富分布[6](P103-108)。Zucman(2019)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利用行政税收数据并将其与宏观经济资产负债表结合起来,重点分析了“避税天堂”的税收数据,发现包括中国、欧洲和英国在内的所有国家财富集中度正在上升。在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所占的财富份额从1980年的28%增加到2016年的33%,而最穷的75%的人所占的财富份额在10%左右徘徊[7](P109-138)。
关于中国财富不平等最早的研究是依托CHIP团队在1988、1995、2002、2007、2010年实施的城乡入户调查中搜集的财产信息。Mckinley & Griffin(1993)、Brenner(2000)分别对1988年和1995年中国农村的土地和财产分布进行了研究,测度结果显示两个年度农村居民净财产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和0.35[8](P71-84)[9](P36-67)。李实等人(2000,2005)测算1995年中国城镇家庭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为0.52,农村的为0.33,总体家庭财富的基尼系数为0.40[10](P16-23,79)[11](P4-15)。而赵人伟(2007)测度的2002年中国人均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55[12](P5-11)。Gustafsson et al.(2006)认为,中国在1995年前后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相比,财产分布情况是相对平均的,但是罗楚亮等人(2009)在研究中发现中产阶层家庭财富比例严重偏低,虽然整体上财产不平等程度并不高,但是不平等程度的上升却应引起研究的注意,毕竟7年间财产基尼系数上升了15%(从1995年的0.40到2002年的0.55)是非常罕见的[13](P73-188)[14](P90-99)。
此后,一些新的调查数据补充了上述结论。陈彦斌(2008)利用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的家庭资产调查数据对我国2007年的城乡财富分布进行了测度,对城乡财富的分布、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了较详尽的描述,发现城市的富裕人群要比农村的富裕人群更加富有,而城市的贫困人群要比农村贫困人群更加贫困[15](P87-100)。陈彦斌(2008)还研究了财富为负的家庭的财富分布情况,发现整体上我国城乡的无财富家庭比例较低[16](P64-71)。梁运文等人(2010)在2005年、2007年的调查数据中发现:农村的财产分布基尼系数在金融资产和房产方面已经超过城市,尤其是房产的不平等导致财富的不平等加剧[17](P33-47)。
CFPS数据团队同样分析了中国家庭财富的存量和分布状况。根据《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就家庭财富的结构来看,房产是家庭财富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乡家庭财富中房产所占比例的中位数分别为80%和60%左右。报告还进一步指出,拥有自我强化功能的财富不平等是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18]。根据《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6》,2014年我国家庭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7比2012年的0.73下降了0.03。同时,2014年顶端1%家庭占有总财富份额和顶端5%家庭以及底端25%家庭占有总财富的份额,相比2012年也有所下降。由此可知,底端家庭与顶端极富家庭的财产差距进一步扩大,家庭财富更多地向中部家庭集中[19]。Piketty et al.(2019)利用CHIP、CFPS以及胡润财富榜的数据分析中国家庭的财富分布时发现,从1995年至2015年间,中国顶端10%家庭拥有的财富占比由40%上升至67%,财富不平等进一步加剧。此增长速度与大部分欧洲国家(比如法国的55%)相比都略高,与美国72%的财富占比份额相近,可见,中国财富不平等程度高于世界范围平均水平[20](P2469-2496)。
西南财经大学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也收集有关家庭财富方面的信息,甘犁等人(2012)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指出,中国家庭财富净值的均值和中位数为115.43万和18.10万,城市家庭财富净值的均值和中位数为237.52万和37.30万,农村家庭财富净值的均值和中位数为32.20万和12.23万,城乡之间和城乡内部财产均值和中位数的巨大差距表明中国家庭财富分布的严重不均[21]。此外,杨灿明和孙群力(2019)利用2017年和2018年中国居民收入与财富调查(WISH)数据,测度我国居民人均净财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65和0.61,分解研究发现我国居民财富差距主要由家庭房产所导致,其对财富差距的贡献超过了70%;且我国的财富差距主要来自城乡内部、地区内部和行业内部,它们对财富差距的贡献度均超过了80%[22](P3-13)。
除了基于调查数据的样本分析,孙楚仁和田国强(2012)以Pareto法则为基础设计了经济体中最富裕个体及其排名的计算基尼系数方法。以此算法,用胡润中国富豪榜的数据计算了中国2000年至2010年的财富基尼系数,发现2000年至2010年间我国的基尼系数由0.826(2000年)至0.349(2004年)而后回升至0.767(2007),此后保持在0.62左右,财富不平剧烈波动。他们认为,这一结果更加符合我国作为转型经济体的贫富差距剧烈变动现实和直觉感受[23](P1-26)。
李实等人(2000)研究发现,户主一生财富积累会出现两个峰值,与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并不符合,户主财富积累的低谷正好处于子女需要接受高等教育以及结婚成家的年龄段[10](P16-23,79)。而梁运文等人(2010)认为,我国职业差别加剧了财产分布的不平等程度,财产分布符合生命周期理论,城镇中公务员、个体和私营企业、教师及科研人员的财产均值高于其他行业,党员群体的高于非党员群体[17](P33-47)。
房产是家庭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2](P3-13),所以房价的变动成为影响财富分布的重要因素。国外学者发现中产阶层财富迅速增长的主要来源是中产阶层房产持有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上涨,从而带来财富不平等的下降[24],但2008年金融危机阻断了中产阶层财富持续增长的趋势,房价暴跌使得中产阶层拥有的财富迅速下降,从而导致财富不平等上升[25](P21-43)[26]。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中,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价上涨推动了中国财富差距的扩大[27](P21)。陈彦斌和邱哲圣(2011)构建了Bewley模型,研究发现:富裕家庭受到房价快速增长的影响,多进行投资性购房,导致房价提升。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部分年轻家庭倾向于提高储蓄率,部分贫穷家庭买不起住房,导致家庭财富不平等程度的恶化[28](P25-38)。
在中国,住房拥有对财富不平等的影响机制还表现为住房改革过程中房产在国有单位和私营部门分配的不均。李实等人(2005)发现整体居民的财产分布随着城乡差距的扩大也在逐渐扩大,农村居民的土地贬值使得农村居民财富下降,而城镇居民以明显低于市价的价格购买政府提供的公有住房,房产价值大幅增长,并且城镇公有住房私有化过程中产生的房产不平等,成为推动全国财产分布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因素[11](P4-15)。Meng(2007)发现在1995年至2002年间,中国城市家庭净财富以每年24%的速度增长,且精英阶层更容易积累财富,此外,拥有政治资本的家庭通过低价购买公有住房获益良多,且党员及其子女的财富积累速度也快于其他群体,所以,制度会导致财富的两极分化[29](P761-791)。何晓斌和夏凡(2012)同样发现干部和国有单位工作的家庭更容易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从工作单位购买住房,随着住房商品化改革,这种住房不平等就造成国有和私营部门家庭财富的更大差距,并且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会进一步加剧财富不平等[30](P28-40,119)。韩文龙和陈航(2018)指出,居民购买房产的方式不同,由于买房成本的差异,家庭财富的增值空间也存在不同,通过经济适用房、单位低价购房、拆迁房等非市场途径购买房产的部分家庭会获得更多的收益,拉开与其他家庭的在财富上的差距[31](P84-105)。靳永爱和谢宇(2015)认为,拥有政治资本的家庭从住房私有化改革中获益更大,这些家庭以低价买房,并通过有效投资,能够迅速积累财富[32](P3-27)。吴开泽(2017)认为,住房商品化打破了福利住房的单一供给模式,让体制内外居民更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且由于体制外居民也能从房地产市场发展中获益,因此降低了住房不平等[33](P64-89,243-244)。
吴卫星等人(2015)研究发现,高财富、高收入家庭的投资组合更为有效,这又会使富裕家庭增加金融投资,因而财富积累速度也更快,进一步加剧财富不平等[34](P159-172)。吴卫星等人(2016)进一步研究发现财富水平较高的家庭的资产收益率、财务杠杆贡献率更高,说明高财富家庭可以通过合理使用财务杠杆,即增加负债获得更多的受益,实现财富增长,从而加剧财富不平等自我放大的趋势[35](P44-54)。尹志超和张号栋(2017)根据CHFS数据研究发现,金融知识对低财富家庭的财富促进作用更大,所以普及金融知识可以显著缩小家庭财富差距[36](P76-86)。Wei et al.(2019)发现拥有股票、房产和私人企业等高收益资产的富人倾向于更为复杂的投资组合,因此,家庭投资组合的回报与财富积累成正比,即富人比穷人获得的收益更多,导致了财富更加不平等[37](P423-437)。杜两省和程博文(2020)发现,降低金融摩擦能够使中等财富的企业家提高财富水平,从而缩小财富不平等[38](P75-94)。
陈彦斌等人(2013)研究发现,较高的通货膨胀会加剧财产不平等:一方面,穷人在通货膨胀中更容易遭受贬值损失,因为穷人持有货币资产的比例更高;另一方面,中国的通货膨胀具有结构性特征,容易恶化恩格尔系数高的家庭的消费结构,导致财产持有量减少、福利损失增加[39](P4-15,130)。谭浩和李姝凡(2017)认为,家庭资产配置不同,对通货膨胀的抵御能力也不同,资产越高的家庭由于持有更大比例地房产、金融投资产品等能更好地抵御通货膨胀[40](P157-160)。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发重视从机会不平等角度探讨财富不平等扩大的原因。Ferreira et al.(2011)研究土耳其的财富机会不平等发现,财富机会不平等中环境因素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的是妇女出生地、父亲教育、母亲教育和兄弟姐妹数量[41](P651-680)。Johnson(2014)认为,美国日益根深蒂固的财富代际传递是造成种族财富差距的根源,并且财富机会不平等还体现在教育资源上,美国学校越来越多地出现种族和阶级隔离[42]。Palomino et al.(2017)研究发现,西班牙财富的机会不平等比收入的机会不平等程度更高,财富不平等中的48.97%是由机会不平等造成的,而收入不平等中这个比例为33.46%,并且遗产继承导致了这种较高的财富机会不平等[43]。
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财富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Alesina & Rodrik(1994)发现土地分配的不平等不利于经济增长[44](P465-490)。Bagchi & Svejnar(2015)认为,在大多数经济不发达国家中,大部分的国家财富集中在精英阶层,与政治有关的财富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45](P505-530)。Islam & McGillivray(2020)通过45个国家的对比研究,也发现财富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随着国家治理的改善,财富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能变成正面影响[46](P1-13)。
张大永和曹红(2012)研究表明,拥有房产的家庭的消费水平显著高于未拥有房产的家庭的消费水平,且房地产财富对消费的影响幅度大于金融资产,同时流动性高的其他实物资产对消费的影响效应大于不动产[47](P53-65)。吴锟等人(2015)发现收入财富比与消费增长率存在负相关关系,缩小消费者之间的财富差距可以促进居民消费[48](P3-12)。Fisher et al.(2020)发现富裕家庭(前20%)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低财富家庭,意味着拥有更多财富的家庭可以利用自身财富来维持消费[49](P103218)。
由于财富可以缓冲失去或暂时低收入的影响,因此在健康方面,财富可能比收入更重要。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退休人员来说,财富可能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收入相对较低或缺乏[50](P359-388)[51](P805-810)[52][53](P10-17)。财富会产生累积效应,个人财富累积会影响认知功能、心理健康、糖尿病以及死亡率等[54](P809-819)[55](P723-730)。Braveman & Barclay(2009)进一步研究表明,人的一生还存在某些关键时期,比如怀孕期间、从出生到5岁等,这些关键时期的财富状况可能对以后生活中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较强烈的影响[56](P163-175)。Dierckens et al.(2020)发现,贫富差距越大的国家的居民更容易导致心理和身体问题[57](P21-28)。
一些学者认为在经济高度不平等的国家,民主更有可能崩溃[58](P115-144)[59]。胡联合等人(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不稳定导致侵财性犯罪大量增加[60](P34-44,171-172)。王刚和张庆旭(2010)认为,贫富差距会诱发犯罪,危害社会稳定[61](P122-125)。张旭和刘健(2015)认为,由于“仇富”心理作祟,容易形成对社会的积怨,从而诱发报复富人、报复社会的行为[62](P72-76)。
Headey et al.(2008)发现相比于收入,财富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大[63](P65-82)。Diener et al.(2010)发现幸福感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比贫穷国家相比,富裕国家居民更容易感受到幸福[64](P52)。Donnelly et al.(2018)研究了百万富翁们的幸福感,发现拥有非常高财富水平的百万富翁比拥有较少财富的百万富翁略幸福,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比继承财产的百万富翁略幸福[65](P684-699)。
伍再华等人(2017)根据2011年的CHFS数据实证发现,财富不平等会抑制家庭的借贷行为,同时,随着财富不平等的扩大,金融素养对家庭借贷行为的促进作用也受到抑制[66](P71-86)。Frid et al.(2016)分析了财富不平等对创业的影响,发现与最富有的20%群体相比,较贫穷的初创企业家更可能放弃他们的创业机会[67](P895-920)。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气候变化与财富不平等的关系,Knight & Schor(2017)发现在2000—2010年的高收入国家中,财富不平等对碳排放具有稳定的正向作用,意味着财富集中在加剧环境退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68](P403-412)。
在梳理了国内外财富不平等研究的文献后,本文认为,国内外现有的财富不平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虽然部分学者对财富不平等程度进行测度与分解,但缺乏对财富不平等动态演变特征的详细跟踪描述;其次,虽然现有文献有助于了解和考察财富不平等的形成机制,但缺乏从机会和努力角度研究财富不平等成因的文献;最后,国内外学者对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因素研究还不多见,已有文献集中在财富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民主、消费倾向、居民健康等方面,且这些文献也很少给出财富不平等的理论框架,不利于全面了解财富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得出有利于缩小财富不平等的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