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华,胡一梁
(1.浙江传媒学院发展规划处、质量监控办公室,浙江杭州310018;2.浙江传媒学院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浙江杭州310018)
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的深度融合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疆界,传媒产业的革命性变革带来对传媒人才需求的巨大变化。对传媒人才培养既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就目前的传媒人才培养而言,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对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传媒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难以满足传媒业的发展需求。厘清全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找准传统实践教学中制约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建设推动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引擎,不断提升传媒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才能使传媒人才培养跟上新时代发展步伐。近年来,浙江传媒学院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建设具有传媒特色的“浙传云”,依托“浙传云”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搭建融合媒体生产创新平台、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媒体云成为推动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引擎。
媒体的融合不仅仅是媒体介质的融合,更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产品形态的融合、经营模式的融合、产业发展的融合。[1]传媒教育应适应全媒体时代传媒产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变化,面向新的传媒业态、新的传播过程和新的产业发展态势,不仅要培养传媒产业所需的内容人才,而且要培养懂产品、技术、运营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传媒人才应具有交叉融合的复合型知识体系,具有跨媒体、跨学科的知识融通能力,具有适应全媒体发展的实践创新能力。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融合生产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是培养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三个核心要素。
一是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传统的传媒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都是围绕专业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也是围绕传统专业,仅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媒体快速融合发展的需要,必将面临传媒教育改革的阵痛。媒体融合不仅体现在传媒产业发展和传媒格局调整,还体现在信息传播范式变迁和现代传播体系的重建,更体现在一种融合文化正在生成,新闻与信息交叉、技术与艺术交互、传播与文化交融。[2]在这样的时代现实语境下,传媒人才只有拥有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复合型知识体系,才能适应传媒产业的发展需求,才能为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二是融合生产能力,即以最佳方式生产和呈现媒体信息内容的能力。[3]目前,移动智能终端成为信息传播和接收的主要介质,通过图文、音视频、H5等各种融合形态来呈现内容。融合生产能力包括内容生产、内容包装、媒体技术、广泛传播等四方面的能力。这四种能力互相交叉渗透,综合起来就是融合生产能力,传媒人才必须具备这样的融合思维和生产能力。[4]全媒体时代的融合生产能力需要传媒人才在“一技之长”外还能“多才多艺”,要有“一专多能”,既要懂内容生产,也要懂技术与运营,了解和掌握数据分析应用,还要有整合能力。
三是价值判断能力,即传媒人的社会责任能力。传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将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大学新闻教育的全过程,为增强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提供强大有力的人才支撑。[5]传媒人才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同时,还要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这个媒体融合快速发展、传播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敏锐的思维、深刻的洞察和明辨是非的判断力,能够彰显“人文关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把关人”。
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关键是实践教学。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实践教学没有紧跟传媒业发展的步伐,仍然在沿用传统的模式,与传媒业发展脱节,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落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一是实践教学的内容难以反映现代传媒业发展的实际。传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围绕具体的专业来构建,实践教学则是按专业围绕传统单一媒体及其业务设置,与媒体融合发展的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实践教学的设施普遍落后于全传媒发展的实际,学生的实践教学距离“全媒体、实战化”仍有较长的路,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理论、新业务、新技术、新平台还没有引入课堂、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导致传媒优质教学资源无法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在这样的培养场景下,难以实现对学生媒体融合生产能力的培养,无法使学生获得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和融通的实践能力。
二是实践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学模式以教师根据教材单向讲授为主,教学被定位为“传授知识”,有些教师则“照本宣科”。这种教学模式同样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过程按既定步骤单调机械完成,实践目标单一,缺乏大量交叉性、融合性、综合性的实践教学项目和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实践实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难以跟上传媒产业发展的步伐。媒体融合语境下的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平台支撑。从传媒教育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办学理念的偏差、办学经费的制约,大多高校实践教学平台难以满足全媒体时代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有些应该进行实验和实践的教学环节就用操作训练来替代,有些还停留在传统媒体实践平台上。
传媒教育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全媒体时代传媒产业的巨变带来了对传媒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有新要求,传统的实践教学难以适应这种培养需求,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并寻求新的突破,构建与传媒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践育人新模式。为了适应全媒体时代对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新要求,浙江传媒学院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优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学校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全国高校率先建设了媒体融合云平台,即“浙传云”。平台覆盖了电视、广播、微信等各类媒体,集课程教学、实验实训、媒体生产与运营、创作研究、对外宣传等功能为一体,初步实现了实践教学媒体化,形成了“业务化+专业化+慕课化”的全媒体实践课程体系和实践培养(第一课堂)、生产培养(第二课堂)、创新培养(第三课堂)三种培养场景。[6]“浙传云”成为推动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引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平台等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有力推动了实践教学模式、生产创新培养平台、“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的改革创新。
“浙传云”基于“内容+平台+渠道+终端”的基本构架,整合了各类实践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等教育资源,具有虚拟仿真、云端教学、媒体业务融合、社会服务、智能管理等多种功能。依托“浙传云”开展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场景置于全媒体生产运营的真实状况下,教学资源共享,线上线下结合、虚实结合,还可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扩充和拓展。以融合媒体新闻选题策划实践教学为例,学生可在各类终端设备上通过媒体云桌面登录平台,访问所需的软件和云端虚拟资源池,平台通过汇聚多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具备传播和推广价值的新闻主题,挑选相应的互联网、台内历史等资料内容制定后续传播途径,比如网站、微信、App、电视等,完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后续流程是将选题策划的内容进行具体的生产制作和互动发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学习融媒体新闻选题策划的全部流程,利用真实的数据信息以及与新闻传媒机构相同的新闻线索,自主进行选题策划,在后续实际新闻的传播和推广中,获得相应的业务反馈和效果分析。
相对传统实践教学,从“浙传云”建设而言,是建立了一个全媒体、跨行业的实践教学平台,打破了传媒类各专业原有的界限,改变了实践教学中各个专业各自为阵的局面,构建了媒体信息一次生产、多形态展示、多渠道传播的实践教学新格局,对培养学生跨学科、跨媒体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从实践内容而言,学生获得与传媒机构完全相同的数据和信息,在完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升融合生产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与业界的同步发展,从而改变了传统实践教学根据现有的实践设施、按教材内容要求完成实践过程的现状,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传媒业发展等实际问题。从实践场景而言,“浙传云”构建了不受时空、学习方式、终端限制的实验教学环境,形成了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等多样实践教学形式,利用媒体云桌面, 学生和教师可实时互动,从而改变了传统实践教学过分依赖实体设施和受时空影响的困境。从学生学习模式而言,实践教学由传授学习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实践教学的焦点是学生的“学”及学生“学”的效果,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在一个完全真实的融合媒体生产培养环境下学习、实践和创作,是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学校依托“浙传云”整合未来之星广播电台、实验电视台等校园主流媒体成立了全媒体中心,给学生提供“全媒体、全实战”生产及创新培养环境。全媒体中心在承担学校内外宣传及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也是学校实践育人的一个重要基地,其媒体生产运营任务主要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有来自全校播音主持、新闻传播等各专业的学生1300多名。如通过“浙传云”对“下沙资讯”栏目形态进行改版升级,运用云端演播室、云端融合新闻及新闻场景虚拟等多种技术手段,丰富了栏目的视听元素,提升了播出效果,与钱塘新区合作形成了电视资讯品牌栏目。同时,运用“浙传云”丰富的资源还打造了“浙传阅读”“浙传新闻”“浙传视界”等一系列全媒体品牌产品。
“浙传云”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实践创作及展示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如素材资源就包括背景素材、音频素材、特效素材、实拍素材和AE素材,仅背景素材又包括简洁素材、浪漫唯美、水墨素材、金属质感、节日素材、复古怀旧、三维3D、倒计时等各类素材资源,且资源库的建设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拓展和扩容。巨大的教学资源库为学生的作品创作及实践创新提供了极大便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原创作品,仅2020年度学生作品“云尚展”,就推出融合电影、新闻、动画等各传媒门类的400余件(部)原创作品,浏览量达百万,新华网等多家媒体平台进行了报道。同时,依托“浙传云”进行毕业生作品联合创作,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强化学院、部门间联动,培养学生跨媒体、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融通能力,形成了一批优秀毕业作品及品牌。如由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文化创意策划、播音等不同专业学生联合打造的“出壳”毕业大秀,产生了很高的社会影响,在ZAKER、浙视频及爱奇艺、腾讯大浙网等各大网络平台进行了直播,成为浙江传媒学院学生毕业作品的一个知名品牌,每年定期举行发布。通过毕业生作品联合创作不仅呈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创作作品展示的热烈反响也激励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到学习创作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作品创作水平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将实践教学环节提前融入传媒产业、融入社会实践,更快适应全媒体时代传媒业的变革和发展,为学生将来进入传媒业打下基础,这是提高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浙传云”与华栖云、中国蓝云、阿里云组成混合云,形成了联合开发、技术、资源、业务、成果共享新机制,将传媒业界的新业态、新技术、新信息等及时转换为实践教学内容,使得学校的实践育人与媒体发展无缝对接,建立了“政产学研用”这样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依托“浙传云”又可将政府、新闻媒体、学校教育教学与传媒研究紧密结合,共同研发课题和创作节目,共同开展实践育人的研究。
依托“浙传云”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有其特殊优势。一是学生受惠面更广。“浙传云”是与传媒业界合作建设的混合云,从源头而言就是一个资源信息共享的平台,所有使用云平台的学生都能受惠,都能同步获得传媒业界相关数据和新信息,都能享受合作成果。二是成本更低。“浙传云”采用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多样实践教学形式,摆脱了对实践实体环境的过度依赖,业界学者专家还可通过“浙传云”进行指导,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三是更方便快捷。通过“浙传云”桌面, 学生的实践学习和创作不受时空和终端限制,并可将传媒业界的最新动态和信息及时传递到“浙传云”上。依托“浙传云”,学校还可根据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进行“政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如与浙江广电集团共同创办“飘萍班”,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践育人模式及师资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依托“浙传云”解决融合媒体前沿实际问题,形成了培养卓越传媒人才的新模式。
浙江传媒学院依托“浙传云”推动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已初见成效,在反映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国大学生竞赛中的获奖人数、获奖层次都逐年上升。据中国高教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2016—2020)》,浙江传媒学院在2016—2020年全国高校大学生竞赛中的获奖数为153项,相较2015—2019年的113项、2014—2018年的63项,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学校在全国1199所本科高校中的学科竞赛排名从第296位上升到第258位,全国人文社科类学校排名从第18位上升到第12位。
依托“浙传云”推进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学校的实践育人模式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是一次全新的实践教学变革,打破了学科、专业和传统媒体的原有边界,改变了实践教学依托单一媒体及其业务设置的各自为阵的局面,实践教学模式、实践实训场景及学生学习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解决了传统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落后、实验教学与传媒产业发展脱节等深层次问题,冲破了制约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推动实践教学理念的更新。在实践教学生态体系上,实现了基于媒体云的“云+场景+端”的实践教学新场景,将实践教学向全媒体生产运营转型,构建了媒体信息融合生产、展示、传播等要素与传媒业界完全无缝对接的新局面,创建了全媒体时代传媒人才实践教学培养的全新模式,为传媒人才的融合生产、作品创作及创新实践提供了新的平台,探索了一条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路径。媒体云已成为推动传媒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引擎,将为传媒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