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鸣
(上海图书馆,上海 200031)
所谓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指的是少数民族除书本家谱外,尚保存了大量的比较简单、比较粗糙、比较原始的记述家族世系的载体,主要有口传家谱、实物家谱、单页家谱、石碑家谱等类别,已具备家谱最重要的元素,即血缘世系,系“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我们统称之为原始形态家谱。
口传家谱,也称口述家谱,就是心授口传流传下来的反映家族世系的家谱,这是中国家谱文化中形态最原始、最古老的家谱。实物家谱,也称实体家谱,就是以某个物体作为记载家族世系的载体,这是少数民族家谱中最具特色的一类家谱。单页家谱,简称谱单,就是从本家族始祖或始迁祖开始,将历代家族成员按世系先后次序或按分支世系先后次序用文字平列记载在一幅或数幅纸、布上,包括姓名、任职等内容。石碑家谱,简称碑谱,就是将家族世系、人物、事迹等宗族资料以文字镌刻在石碑上的家谱。上述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是中国家谱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当下又面临几将消亡的紧迫境地。
由于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深藏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寨村落,甚至是崇山峻岭,因此,上海图书馆为实施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抢救与整理”,自2011年起,对深藏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地方,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田野调研,努力做好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工作。
为实施“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抢救与整理”项目,自2011年开始,课题组即开始对中国少数民族居住的东北内蒙、西北、西南、中南东南地区,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田野调研工作。
本地区主要包括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7个少数民族。
本地区满族的“子孙绳”、锡伯族的丝绳等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少数民族实物家谱的内涵,满族、蒙古族等色彩鲜艳的谱单更称得上是少数民族单页家谱的典型代表。
2016年9月15日上午,课题组一行4人来到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胡家乡小韩村满族石文继家,石氏宗族理事会的三位负责人石文继、石文学、石清友接待了我们。采访时,他们从“锁口袋”中取出“子孙绳”,向我们作了展示。
“子孙绳”又名“索络条子”,是一条由红、黄、白、黑、蓝等五色线拧成的绳索,曾经广泛地存在于满族民间人家。石文学说,每年农历十月或十一月,新粮入库时,先要祭祖,族人将家谱供于西墙的“祖宗板”上,摆上供果,烧香拜祭。再从“祖宗板”旁边墙上的“锁口袋”取出“子孙绳”,自西向东,从“祖宗板”挂到“佛多妈妈”上面,或挂在屋外的柳枝上,约有20米长。
过去一年家有添丁,如果生育男孩,就在“子孙绳”上拴一个小弓箭,如果生育女孩,就在“子孙绳”上拴一个红色或黄色等彩色布条。石文学一边展示“子孙绳”,一边解释说:“我们这条子孙绳有200多年了。五彩布条可以是红、黄、白、黑、蓝,但忌讳绿色,八旗里面就没有绿色的嘛!以前,隔代之间会用猪的后膝骨隔开;现在,人多了,不分辈分,笼统计数。”从这条“子孙绳”上,可以看出石氏宗族有多少男子,有多少女子,若用猪后膝骨隔开,则还可看出石氏宗族经历了多少代,这条“子孙绳”就是石氏家族的实物家谱。
居住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锡伯族的丝绳,长约两丈,记载家族世系的辈数、子女人数更加清晰。锡伯族称这根丝绳为“喜利妈妈”丝绳,绳上有几块背式骨,表明本家族经历了多少代;有几个小弓箭,知道本家族有多少男子;有几条红布条,知道本家族有多少女子。锡伯族对于这根祖传下来的“喜利妈妈”丝绳的保护很到位,不随意外传。只有重大节日杀猪宰羊时,锡伯族人才会请出他们的“喜利妈妈”丝绳。2019年5月25日上午,我们课题组一行参观了位于沈阳市北郊的锡伯族博物馆,在展示锡伯族民居室内,我们就看到了一根悬挂室内顶端的锡伯族“喜利妈妈”丝绳。
2016年9月12日上午9时,课题组一行到达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学东街129号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流通部主任伯苏金高娃(蒙古族)研究馆员在古籍书库阅览室热情接待我们。伯苏金高娃介绍:内蒙古社科院图书馆共收藏蒙古文文献7000多件,其中110多件为单页家谱。蒙古族出现文字记载的谱单与蒙古贵族的爵位、职级继承有密切关系。蒙古黄金家族所修家谱通常备有二份,一份家属自留,一份上交到清廷的理藩院,用于世袭爵位的认证。接着,高娃向我们介绍了“镇馆之宝”——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现在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巴图蒙克达延汗三子巴斯博罗特始十九代家谱》,散叶的谱单共72幅,每幅高88厘米、宽46.4厘米,各幅之间用骑缝章相连,防止拼接错误。由72幅构成的《巴图蒙克达延汗三子巴斯博罗特始十九代家谱》,在数量上称得上是中国单页家谱之冠了。
本地区主要包括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裕固族等14个少数民族。哈萨克族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而且各部落都具有口头背诵和用本民族文字记载家族世系的文化习俗。锡伯族原居在东北内蒙等地区,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世代延续编修家谱等文化习俗,几乎姓姓户户皆编修、保存家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2019年6月18日上午,为做好赴新疆调研准备工作,课题组邀请上海市民委一处阿扎提处长来上海图书馆与我们座谈,请他为课题组西北之行提供线索。阿扎提先生是哈萨克族,原在新疆民委古籍办工作,5年之前调至上海市民委工作。在组织撰写《中国少数民族家谱通论》专著时,曾请他撰写《参天之树必有根,怀山之水必有源——哈萨克族族谱研究》一文,从宏观上介绍了由200多个部落和部族组成的哈萨克族,每个部落和部族都有自己的系谱和系谱传记人的概况,是《中国少数民族家谱通论》中一篇重头文章。阿扎提在文中介绍了哈萨克族家族成员一般都具有背诵7代家族世系名字的文化习俗。
阿扎提在了解课题组这次调研的主要需求后,向我们推荐了一位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哈孜木·阿勒曼。这位老先生居住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库克阿哈什乡,据说可以背诵100多首哈萨克族的文化长诗,以及一些哈萨克家族的历史与家谱。阿扎提又向我们推荐了目前在新疆民委古籍办工作的胡安,还介绍了哈萨克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许多历史文化信息。
与阿扎提座谈两个月后,8月20日,课题组一行4人就直飞新疆乌鲁木齐市。21日下午5点,课题组一行赶到位于青年路270号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宗教局),与胡安等4人进行了座谈。
胡安全名胡安德克·阿布旦拜,出生在当地的文化世家,与很多哈萨克族的文化名人有联系。胡安介绍:在哈萨克族的传统中,背诵世系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成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哈萨克族的小孩三四岁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就开始教子女背诵家族世系,为巩固记忆,父母会随时抽查,要求子女作答,所以一般的哈萨克人在他们五六岁时便可以背诵至少7代世系。在哈萨克族的共识中,如果无法背诵自己的7代家谱,就会被嘲笑。
采访最后,我们请胡安背诵自己的家谱。胡安说道,他的家族属于哈萨克族克列部贾恩塔开氏族,其先祖依次为贾恩塔开——萨曼别特——叶萨哈斯——巴依别特——别根——贾尼别克——苏依尔胡勒——吾特克勒拜——哈尔斯拜——巴加依——哈布丁——阿布旦拜,共12代。其中阿布旦拜即是胡安的父亲。我们请胡安将所背世系写给我们。
哈萨克族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根据阿拉伯文创造了哈萨克文,所以许多哈萨克的民间文学和家谱等都是靠口传继承下来的。哈萨克族每个部落都有专门背诵本族历史文化和家谱的祭司,称为“谢吉列西”。经过胡安的联络,我们与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统战部取得联系,采访了福海县当地的祭司,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哈孜木·阿勒曼。
哈孜木自称是1926年出生,他的父亲是一位宗教人士,十分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不但邀请熟习文化的好友教授哈孜木知识,还在哈孜木稍大后,送其上了小学,在学习中哈孜木渐渐展露了他过目不忘的天赋。
20世纪40年代,新疆地区战乱迭起,在哈孜木小学三年级时,阿勒泰地区陷入了混乱之中,学校停课解散,哈孜木辍学在家,在福海和阿勒泰一带辗转避难。尽管处于战争环境,但人们的生活还是要继续。每逢婚庆、节假日,都要请当地的文化名人阔克水根·卡廷或是波客依·加哈什演唱哈萨克族的口述诗歌。哈孜木因为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两位名人每唱一首,他便能记住一首。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哈孜木顶着战争的烽火,一点一点地继承了哈萨克的口传诗篇。新疆人民出版社曾经整理出版了《哈孜木演唱精髓》一书,一套4册。
随后,我们邀请哈孜木背诵他自己的家谱,哈孜木背诵道:“坚铁克依——拜杰格提——别克艾达尔——冲阿勒——伙加汗——阿勒曼——马勒格热颜。”这一共是7代人,其中,马勒格热颜是哈孜木的父亲,阿勒曼是哈孜木的爷爷。我们请求老人再背一些,老人说背7代就可以了,不用再多了。
本地区主要包括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侗族等25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居住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也是保存和流传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数量最多的地区。
中国西南地区,深山纵谷,空间封闭,地理环境比较恶劣。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为求生存、求发展,有着强烈的氏族观念与家族观念。与此适应,本地区的彝族、怒族、哈尼族、纳西族、羌族、苗族、佤族、珞巴族、藏族、傈僳族、普米族、拉祜族等都流传和遗存有心授口传家谱的文化习俗。这些口传家谱大多为连名家谱,就是将上一代名字的末一个或两个乃至三个音节,置于下一代名字之前。这些口传连名家谱,既可区分辈份,又易于记忆,便于琅琅上口流传。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举世瞩目,哈尼族的口传家谱也颇具特色。2016年4月16日,课题组一行6人来到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听取县人大原副主任、对哈尼族家谱颇有研究的卢保和介绍哈尼族的口传家谱。
哈尼族有200万人,主要有哈雅、豪白和碧卡三大方言区。碧卡方言区约占百分之十的哈尼族人口,他们没有口述家谱的习俗,哈雅方言区和豪白方言区,约占百分之九十的哈尼族人口,他们保留了口述家谱的习俗,几乎家家都会口述家谱,多的80多代,少的十几代、二十几代。哈尼族都是父子连名家谱,女子不连谱。
笫二天下午3时左右,在卢保和的帮助下,在州博物馆我们采访了红河州绿春县大兴镇龙丁村“摩批”(“摩批”是哈尼族的祭司)龙元昌。龙元昌介绍自己:我1956年出生,红河州绿春县大兴镇龙丁村人,是土生土长的哈尼族人,高中学历。平时喜爱哈尼族传统文化。我们哈尼族几乎家家都有家谱。我祖父、父亲是乡官。在我读小学时,父亲就教我背家谱。我家的家谱:神谱有12代,人谱有48代。
他说,神谱只有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背,今天我只能背48代人谱:1.苏米语,2.语退雷,3.退雷宗,4.宗咪烟,5.咪烟恰,6.恰提实,7.提实力,8.力保本,9.保本伍,10.伍木然,11.木然撮,12.撮莫语,13.莫语咀,14.咀孔伍,15.伍里飘,16.飘莫躲,17.莫躲谈,18.谈多数,19.数莫作,20.莫作娘,21.娘松,22.松古,23.古许,24.许马,25.马处,26.处土,27.土呸,28.呸觉,29.觉斗,30.枇木,31.龙仁,32.仁昂,33.昂洪,34.洪汝,35.汝高,36.高才,37.才嘎,38.嘎黑,39.黑伟,40.伟然,41.然黑,42.黑鲁,43.鲁苗,44.苗鲁,45.鲁沙,46.沙者,47.者普,48.普波。我在上述父子连名谱中,名波忠,属49代,儿子为50代。我的名字叫龙元昌,但在连名谱中名波忠,两者是不同的。
2017年4月13日,课题组一行在云南普洱市图书馆馆长李光泽(彝族)和西盟县图书馆馆长李有兰的陪同下,来到云南省佤族历史文化传承人岩聪的家里进行采访。岩聪是佤族的“巴猜”(佤族的祭司),中等个子,穿一身玄色服装,头上包扎一块黑布,颈上戴一个银圈和一个装饰有牛头的挂件,赤着脚,脸色红通,下额留一束花白胡须,据岩聪自己介绍,这是作为“巴猜”的一个象征。
岩聪在墙四周挂满各种音乐器材的房间内接待我们。岩聪是个能人,墙上挂的锣、鼓、笛、琴等76件乐器,均为他本人制作。岩聪介绍了自己家族的情况。他的爷爷是佤族的头人,在马撒一带,管理7个村寨。佤族十分重视家族世系的传承,佤族没有文字,有自己的语言,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背诵自己的家族世系。于是我们请他背自己的家谱。
岩聪非常流畅地背诵了自己的家谱:付、聪、章、松、肯、乐、相、雷、车、听、朋、盖、平、克、克勒、揑娘、生、吹、冷、很、配、额、司感、司岗、里……共29代。其中“聪”是他本人,第28代,“付”是他的儿子,第29代。以上谱系是由岩聪背诵,当地文化站的同志据读音记录下来的。岩聪告诉我们,他是1960年出生的,到5岁的时候,他爸爸“章”就开始教他背家谱,经常背诵,家族世系就一直印在脑子里。
从上述记录可知,佤族口传家谱与哈尼族等口传家谱不一样,属于逆反上推类型,即从本人算起,一代一代往上延伸,追溯到最老的始祖或始迁祖。而哈尼族等口传家谱则是以始祖或始迁祖为第1代,自上而下延伸,直到本人,为最后的世系代数。另外,哈尼族等口传家谱一般是连名家谱,即上一代姓名的后一二个音节是下一代姓名的前一二个音节,这样便于记忆传播,而上述佤族岩聪家谱世系,则是不连名的,这样背诵记忆传播要困难些。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民族。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仅3682人。珞巴族是否有保存口传家谱的文化习俗呢?2017年7月24日至29日,课题组成员来到西藏米林县进行采访,先后采访4位珞巴族朋友,都会背诵口传家谱。在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采访了副村长达隆玛西(藏名扎西),他说:我们珞巴族虽然没有文字,但历史文化悠久,从我们的族姓来说,祖祖辈辈口传家谱。我就可以背诵7代家谱:阿多吉那——吉那那格——那格各东——各东东娘——东娘娘玛——娘玛玛西——玛西西林,我是第7代。
在西南地区,也保存有许多实物家谱、谱单和碑谱的文化习俗。由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举例介绍了。
本地区包括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土家族、畲族、黎族、京族、高山族等9个少数民族。
本地区为平原丘陵地区,为民族交往、交流、融合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本地区少数民族成份相互交错,不少书本家谱揭示本族族源时,时苗时侗时瑶时土时畲,或与汉族交错,为我们提供了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过程的重要资料。本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则更是为我们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中华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具体发展过程。
保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谭家世谱碑》《谭三孝墓碑》,向我们生动地描述了湖南常德地区的士人如何南迁至环江,通过婚姻与毛南族融合的过程。
2019年2月1日,课题组成员来到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经县博物馆谭家乐馆长介绍,于2月2日来到下南乡,通过波川小学谭志德校长,寻访到了保存在校园内的《谭家世谱碑》。谭家乐馆长很热情,又向我们提供了有关谭氏的两页内容相近的拓片,一是《谭家世谱碑》拓片,一是保存在环江下南乡堂八村凤腾山古墓中的《谭三孝墓碑》拓片。
《谭家世谱碑》,碑高158厘米,宽105厘米,汉文,28行,青石,楷书,清乾隆戊申年(1788),李明才抄刻。《谭三孝墓碑》,碑高65厘米,宽40厘米,汉文,10行,青石,楷体,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李明才抄刻。这两块碑均以谭三孝为始迁祖,为谭三孝后人所立,时间相隔3年。前碑文字较多,主要简介了谭三孝以来家族谱系,后碑无此内容。而两块碑介绍谭三孝的来历则是一致的:毛南人谭氏始祖谭三孝,原籍湖南常德府武陵县东关外城太平里通长街古灵社,幼习诗书,“嘉靖元年取中八名举人,二年会试,复中五十名进士”。特授广东肇庆高要知县,后擢升广西庆远府河池州知州。“莅任三年,厂务水灾,归贡(亏空)厂税银八千,无由填足,罢职归农,逃散异乡”。后移居毛南土苗地方,“卖货生理,苗语难通”,“始而结盟,继而姻娅”,遂与当地女子结婚,育有四子。《谭家世谱碑》《谭三孝墓碑》载述湖南常德士人谭三孝迁徙广西环江地区情况及发展经历,特别是通过与当地女子结婚而“生男育女,玲珑智慧,由是父而子、子而孙”,而逐渐融合成为毛南族人,为汉族通过婚姻融合为少数民族提供了生动的第一手资料。
台湾高山族是本地区的重要少数民族。台湾居民与大陆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1987年编纂的《台湾区族谱目录》,所载10613种家谱中其祖籍地在大陆的占了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充分揭示了台湾人民根在大陆,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
高山族指的是长期居住在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泰雅、赛夏、布农、邹、鲁凯、排湾、卑南、雅美、阿美、邵人、噶玛兰、太鲁阁、撒奇莱雅、赛德克等14个族群。据2015年台湾当局统计,台湾少数民族人口540023人。
2012年11月,课题组成员赴台湾专题调研高山族家谱。在台湾,我们采集到20世纪初面世的《台湾高砂族系统所属の研究》,是一部有关高山族的重要资料著作,记载了所访问的291个部落与309份根据当地族人口述整理的谱系资料,大多为各部落头目或氏族大家长的口传家谱,由整理者进行记录,刊载了该家族自口述者起上溯的第一世祖先至最新的一代族人世系及相互间的传承关系。从家谱中反映高山族留存着父系、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如泰雅、赛夏、布农、邹、鲁凯、雅美等族群,而阿美人则是母系继承,卑南人也有母系继承的倾向。唯独排湾人是长嗣继承,不分男女,只要是长嗣,就可以继承。高山族的口传家谱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综上所述,自2011年开始,特别是自2016年至2021年这6年的调研时间里,上海图书馆“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抢救与整理”课题组,以调研少数民族口传家谱、实物家谱、单页家谱和石碑家谱为重点,先后有计划地前往少数民族地区调研共26次,每次调研人员,多的时候六七人,少的时候一二人,一般每次三四人。每次调研前,课题组对采访的重点、采访的对象、采访的路线等均充分做好功课,并事前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每次调研时间,长的十三四天,短的仅二三天,平均每次调研8天左右,累计采访调研时间达230天。其间,我们课题组先后寻访了蒙古族、满族、白族、纳西族、高山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羌族、藏族、朝鲜族、彝族、傣族、布郎族、佤族、哈尼族、畲族、达斡尔族、珞巴族、水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苗族、满族、锡伯族、鄂温克族等民族保存或收藏有原始形态家谱的单位或个人,包括党政、文教、图书、档案等部门的干部、教师、专家和少数民族的祭司、族长、老人、能人以及热心抢救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人士等,或座谈,或个别访问,或通讯采访,甚至邀请有关人员来上海图书馆座谈,共计300余人次。有些少数民族则多次前往调研。
随着田野调研的不断深入,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中国家谱文化宝库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尽管比较原始、比较简单、比较粗糙,但具有诸多独特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寻根认宗价值。
我的祖先是谁?我的根在哪里?这是包含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儿女共有的寻根情结。与汉族不同,少数民族由于历史上受压迫,地理上遭驱逐,文化上被歧视,往往生活居住在或崇山峻岭或深山老林等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加上大多数少数民族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这种寻根情结只能以口传、实物、谱单、碑谱等比较原始、简单、粗糙的载体形式表达出来。
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至今仍有20余个少数民族保存、流传口传家谱的文化习俗。他们之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保持了这种通过一代一代口传将世系流传下来的文化习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口传家谱具有寻根认宗的功能。
以彝族为例。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达800余万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比较多的彝族支系。目前较大的几个支系是:阿细、撒尼、阿哲、罗婺、土苏、诺苏、聂苏、改苏、车苏、阿罗、阿扎、阿武、撒马、腊鲁、腊米、腊罗、里泼、葛泼、纳若等。作为一个彝族人,如何在繁多、繁杂的支系中,寻找自己的祖先,辨别自属的支系呢?口传家谱!
2016年11月23日中午,课题组一行与云南宁蒗县文化系统干部共进午餐,席间,谈到少数民族口传家谱等问题,在座的县文化体育管理局局长张达峰(彝族)脱口而出:他家是属于大小凉山的黑彝,姓瓦扎,他的彝名叫瓦扎马加,解放初,瓦扎改为张姓,于是他起了个汉文姓名张达峰。瓦扎家族有70多代,他能背诵18代,说着,就流畅地背了起来。张达峰还说:自己从四、五岁开始就学习背诵本家族的世系,凉山彝族男子都将背诵本族系谱作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认为具备了这个条件就能在社会中获得许多方便。张达峰说:“别人一听我们的始祖从‘瓦扎’开始,就知道我们属于彝族哪一支了。”
据统计,彝族家谱数量达1473种,主要是口传家谱的笔录。数百万彝族同胞,正是依据流传至今的数以千计的口传家谱,寻到自己的祖先,明辨自己的归属。
其次,家族优生价值。
由200多个部落和部族组成的哈萨克族,普遍保留了口传7代家族世系的习俗,这与哈萨克族的婚姻观、特别是优生观念有着密切关系。哈萨克族男女结婚前,需要背诵自己家族的7代世系,以核对是否是近亲。在哈萨克族的道德观念中,7代之内属于近亲,是不可以结婚的,如果强行结婚,就会被视为道德不端,受到家族成员的歧视。正式婚礼上,背诵家谱也是重要的一环,新郎新娘一般会邀请各自家族的小娃娃,背诵7代家谱,向来宾们证明他们的婚姻是正当的。
云南地区的佤族等背诵口传家谱也与同姓不能结婚的习俗有关。
再次,重要史料价值。
少数民族原始形态的家谱,保存了许多独一无二的史料。如保存在辽宁喀左县档案馆的蒙古族《喀喇沁左旗王爷乌梁海氏家谱》谱单,长约8米、宽约1.8米,原件已被封存,复制品足足占了档案馆一整面墙。2016年9月21日,课题组一行到达喀左县档案局时,副局长计晓丹(蒙古族)就在谱单展品旁向我们作了介绍:《喀喇沁左旗王爷乌梁海氏家谱》谱单以蒙古文按宝塔形写于宣纸上。记录喀喇沁左旗王爷乌梁海氏家族时间从清朝天聪九年(1635)起,至道光十一年(1831)止,谱单上可辨认的共有14代,计1920人,其中,塔布囊(蒙古语,意为驸马)1049人,扎萨克(旗长)13人,郡王1人,贝勒3人,贝子2人,镇国公4人,卓索图盟盟长4人,内务府大臣1人,理藩院大臣8人,此外还有御前行走、协理、喇嘛等等。《喀喇沁左旗王爷乌梁海氏家谱》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末代驸马图琳固英家族的谱单,因此也叫《图琳固英族谱》。计晓丹兴奋地说,该谱单不仅记载了一个家族近300年的历史,由于图琳固英系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末代驸马,因此也折射反映了近300年的蒙古历史,从而完善了蒙古族1000年的历史追踪,填补了蒙古政权及元顺帝之后蒙古王朝沿革研究的某些空白。
第四,珍贵文物价值。
在云南禄劝县摩崖上有一块摩崖石刻《罗婺盛世贤代碑》,镌刻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2017年11月18日,课题组访问云南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时,该院研究人员欧丽向我们介绍了用玻璃框罩着的古彝文碑谱拓片《罗婺盛世贤代碑》,长3米、宽1米有余,581个字,记载了罗婺部世袭土司凤氏从先祖阿珀阿俄到凤昭(汉名)共14代约350年的历代承袭、祭祀、征战等史事,是一部重要的彝文碑谱,反映了彝族土司融入中央朝廷、接受汉族文化的过程。《罗婺盛世贤代碑》不仅对了解彝族历史有重要的资料价值,作为一块有着400余年历史的完整的彝文碑谱,其珍贵的文物价值更是弥足称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和文化教育等部门大力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抢救和整理工作,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进展。
但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比较原始、单薄、粗糙、直观、分散,因此,容易被人忽视,对其重要价值认识不足,更缺乏顶层整体的全面整理规划。当下,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更面临几将失传消亡、亟待抢救整理的紧迫境地。
我国至今仍有20余个少数民族保持了口传家谱的文化习俗,特别是哈尼族、彝族、哈萨克族、苗族、佤族、纳西族等,保持口传家谱文化习俗的人较多,比较普遍。但近几十年来,都出现了能背诵口传家谱的人越来越少的趋势,从年龄上来说,年岁大的人能背诵的较多,年轻人能背诵的较少,从地区分布来说,居住在农村的人能背诵的较多,居住在城镇的人能背诵的较少。数十百年后,数千年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口传家谱的文化习俗将趋向失传消亡,这不是危言耸听。
祭司,智者,彝族称“毕摩”,纳西族称“东巴”,哈尼族称“摩批”,拉祜族称“摩巴”,佤族称“巴猜”,苗族称“释比”,哈萨克族称“谢吉列西”,等等,是各民族的宗教祭司和高级知识分子,职责主要有主持节日祭祀、葬礼、祭祖、治病、驱邪招魂、算卦占卜、观测天象、保护古籍和背诵家谱等项,为各族历史文化的承继者和传播者,经常应邀参加各种类型的礼仪活动,穿法衣,行法事,朗读各种经本,传承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承各家族的口传谱系等。
祭司是世袭的,找不到接班人是个突出问题。鲁成龙系彝族“罗罗颇毕摩”,为楚雄市树苴乡依七么村鲁氏第13代“毕摩”传承人。2016年11月18日,课题组一行在云南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采访鲁成龙时,我们曾问年近花甲的鲁“毕摩”,第14代“毕摩”接班人定下来没有?他说,自己的儿子不愿意继承,他指了指站在身边的5岁孙子,说准备把他培养成第14代“毕摩”。这个尚未成年的小孩,真能成为他的接班人吗?我们心存疑虑。
实物家谱如“子孙绳”等,尽管有些已由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收藏,但数量众多的“子孙绳”等仍分散收藏在民间,大多为一些老人所收藏,随着岁月流逝,这些数量众多、类别多样、有着重要资料价值的实物家谱面临流落散失的局面。
有些重要谱单尽管已由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收藏,有些少数民族的谱单且已整理归入古籍总目出版,但数量众多的谱单仍散落民间,面临着与实物家谱类似的命运。当今已有部分碑谱经整理作为碑刻资料正式出版,但还有相当部分碑谱尚未搜集,更未得到有效管理,即使是已被整理入目的碑谱,有些保存条件也很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3页。由口传家谱、实物家谱、单页家谱、石碑家谱构成的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具有寻根认宗、家族优生、资料价值、文物价值等多种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今,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口传家谱、实物家谱,还是谱单、碑谱,都面临着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传消亡的危险境地。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将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历史重任担当起来。
若将历史上形成的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如口传家谱,在今天的条件下,要求一代一代人再传承背诵下去,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大环境变了。为此,我们应该审时度势,从当代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这笔重要的精神财富,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各级民族宗教委的古籍整理机构和相关的文化、文物管理部门,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抢救和整理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重要历史责任。建议将抢救和整理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工作列入本地区、本系统、本部门的工作规划,分析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现状,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实事求是,制订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抢救和整理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工作开展起来。
要对本地区、本系统、本部门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现状进行认真的调研。要组织人力,到保存和收藏有原始形态家谱的单位、个人进行普查,特别是要深入到农村少数民族家中进行调研,搜集有关原始形态家谱的信息,及时做好登记工作,掌握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为开展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做好基础性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鉴于口传家谱、实物家谱、单页谱单、石碑家谱等尽管都属于原始形态的家谱,但又属不同类别,且各有特点,因此,要分门别类地做好抢救和整理工作。
针对当下能背诵口传家谱的人越来越少的现实情况,要抓紧组织专人进行抢救工作。要对有口传家谱文化习俗的家族,进行专访,按统一规范要求,笔录口传家谱的世系传承情况,按族别或按地区进行整理,分类入档。有条件的,按地区或按族别正式出版。针对当前祭司越来越少且后继乏人的情况,要选择各民族中有代表性的祭司,仿照新疆对哈孜木口传文化资料进行抢救和整理的做法,进行专人专题采访,整理采访资料,或整理入档,或正式出版。针对实物家谱面临消亡消失的危险,要组织人力,到保存和收藏有实物家谱的居民家中进行采访、录像,登记有关信息,按统一的著录方式,做好实物家谱的资料整理工作。有些重要的实物家谱,可以复制等方式,由文物部门、博物馆等单位统一收藏,并向观众进行展示。针对当前仍有数量众多的谱单散落在民间,面临散失的危险,要对保存有谱单的家族,进行普查,按统一规范要求,拍摄录像,登记笔录谱单的具体情况,按族别或按地区进行整理,分类入档,有条件的按地区或按族别正式出版。针对当前尚有很多碑谱散落在荒山野岭,或深藏破败的祠庙里的情况,要组织人力深入调研,及时拓片原件,或摄制图片保存,有条件的,专题出版碑谱资料集;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碑谱加强保护工作,落实管理措施,改善保存条件,可将碑谱移到文物、博物单位,集中统一管理,这对向群众宣传碑谱的文化价值,无疑也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要大力加强有关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生动形象地介绍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类型,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前面临失传消亡的危急局面,抢救和整理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从而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各界人士的重视,了解这项工作,关注这项工作,支持这项工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从而有力地推动抢救和整理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工作。
也要大力加强有关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理论研究工作。近几十年来,学界已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这一领域,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但大多数只是从介绍各种类型原始形态家谱的角度进行论述,缺乏深入探讨的理论高度。要发动从事少数民族理论研究的学者、从事少数民族工作的管理人员等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研原始形态家谱收藏现状,进一步论述开展抢救和整理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举行经验交流会、学术研讨会,从宏观上探讨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特点、功能、价值等理论问题。
由口传家谱、实物家谱、单页家谱和石碑家谱构成的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是数千百年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保存了许多为正史、地方志等文献没有收录的珍贵资料,对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进行抢救与整理,进行整体保护与利用,不仅能为研究少数民族的渊源、姓氏来源、家族迁徙、历史人物、婚姻制度、宗族制度、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民族交往,以及经济、政治、教育等诸多少数民族历史重要问题,乃至为整个中国历史研究(如中国移民史、中国疆域史等)提供其所特有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对中国这一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社会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差异极大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如何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能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史料。
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时代条件下,从当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套有关少数民族原始形态家谱的传承体系,对这份遗产进行抢救、整理和研究,进行科学总结,给予现代化解释,赋予时代特征,这对于丰富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宝库,完善中国家谱学理论,促进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的发展,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推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融合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