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聪
(哈尔滨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6)
中国的 “脱贫奇迹” ,无论是脱贫力度,还是脱贫速度和效度,都堪称首屈一指的世界壮举。就力度而言,减贫人数让世界瞩目。新中国建立伊始,几乎全体人民都劳苦于贫困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党中央推进的扶贫工作过程中逐渐富起来。但是,直到2012年中国仍有近1亿贫困人口,人数之多和覆盖地区之广都堪称世界各国减贫事业的世纪难题。2012年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2021年年初,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累计脱贫人数高于欧洲大国德国的人口总数。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实现了全体人民脱贫的壮举。就速度而言,减贫速度让中国蜕变。中国的扶贫事业曾出现过两种困境:一是贫困人口数量按当时的扶贫标准停滞不减,二是贫困县的数量只增不减。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把脱贫攻坚作为底线任务,在独创性的举措下连续8年递交了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优秀成绩单,几乎每分钟就有20多个中国人过上 “两不愁三保障” 的好日子。即使在2020年新冠疫情和洪涝灾害的严峻挑战下,中国仍然如期完成了全体脱贫的目标,成为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在人类反贫困斗争的历史上刻下了一座里程碑。就效度而言,脱贫效度让人民满意。 “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2]与此同时,国家重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档升级,因为中国的脱贫不只是简单提高贫困地区和人均收入,而是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脱贫。2015年年底,最后一个无电村的用电问题彻底解决,中国真正实现了村村通电的梦想,而此时全球还有11亿无电人口。截至2018年,全国已建成1100多万处供水工程,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已得到解决。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1],6亿农民实现了出行是 “硬化路” 和 “上客车” 的梦想。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减贫到扶贫再到脱贫的举世创举,再一次向全世界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3],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实质上,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奴隶制度都是建立在经济剥削基础之上的社会制度,即使是发达国家的富裕也存在贫富差距的社会问题,但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并非资本主义国家的追求。全球新冠疫情暴发,西方国家对于所有人的生命都不能平等保护,更遑论为所有人的富裕而发展和奋斗,这也深刻表明了资本主义的虚伪和无力。而对比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奋斗的70多年,让8亿人摆脱贫困,实现了全体人民走出贫困的伟大壮举。义无反顾并且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的。中国的脱贫奇迹正以生动的实践向全世界、全社会和全体人民宣告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优越性。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1]。消除贫困,是全人类难以攻克的巨大挑战,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夙愿。然而,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没有彻底消除贫困的 “盛世” 。历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之久的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随处可见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贫民。中国共产党是探索和开创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力量,一直把消除贫困作为现实课题贯穿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始末。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就已经萌生 “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 的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分阶段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着力解决和改善农民的贫困问题,把农民的生存问题作为迫切的革命任务。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早期探索,而赢得民心顺应民意正是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新中国成立后,取得政权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式向贫困宣战,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消除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消除社会主义国家的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分阶段开展有规模的扶贫开发,致力于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消除贫困。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起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体人民摆脱贫困的人间奇迹。百年红色征程,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消除贫困作为奋斗目标,一代代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付之以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对抗贫困。2021年中国向全世界宣告脱贫攻坚战,如期取得全面胜利,社会主义国家再一次用事实诠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198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强调 “共同富裕” 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之一。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5]中共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共同富裕” 成为报告中的高频词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体人民继续向共同富裕前进,以实施精准扶贫、消除贫困作为共同富裕的基础,以发展为动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以 “共享” 理念充分体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核心本质特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把 “走共同富裕道路” 列为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融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中,要求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在宣告全体人民脱贫的基础上,2021年政府报告中再一次重申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这是社会主义道路优势的连续性体现。如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踏上新征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指引党带领人民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接续奋斗。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简洁而又深刻的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人民幸福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经过新中国70多年的持续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攻坚克难持续发展,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攀升,经济体量不断增大。与此同时,中国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成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全民幸福为政绩,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战、深化改革促发展、全面从严治党,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基础,奋力实现 “两个一百年” 目标。2020年的3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困难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仍然铿锵有力地讲道: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2]中国共产党坚持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贯穿脱贫攻坚战始终,不仅体现在领航掌舵的宏观布局,更体现在扎实有力的举措落实,为中国摆脱贫困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第一条即是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7]。这一论断其根本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纵观世界各大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把消除贫困作为己任;其二,纵观国内民主党派,只有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消除贫困,从始至终把 “实现共同富裕” 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和使命。中国脱贫攻坚战能够如期完成,是9000多万共产党员舍生忘死扛起使命的真实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兑现庄严承诺最有说服力的实际行动。从纵向看,从推翻压在穷苦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到探索和确立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社会制度,再到为走向共同富裕不断摆脱贫困的接续奋斗,脱贫攻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底线任务取得了全面胜利。从横向看,从扶贫开发工作,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再到坚决实现全面脱贫,这是中国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最终完成的有益于全人类的伟业。正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破解了中国的贫困难题,宏观布局的伟大决策绘就了消除贫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最终战胜了困扰人类千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带领人民全面持续向贫困宣战,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宏观布局协调各方,与时俱进谋局定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扶贫事业的创新,最终绘就了宏伟的中国独创性 “脱贫蓝图” 。
1.持续奋斗扶贫开发事业
解决全体人民温饱、持续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事业。在新中国扶贫政策的历程中,虽然学术界对于扶贫政策的阶段划分并不一致,但是扶贫开发事业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伟大事业,不因发展阶段的改变而改变,不因核心领导人的更迭而停滞或中断。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几十年,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实现了七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扶贫开发从此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 ,比联合国制定的减贫目标整整提前了十年。中共十九大把 “打赢脱贫攻坚战” 写入三大攻坚战之中,把全体人民的脱贫当成一场战役,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扶贫、脱贫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2.循序渐进深化扶贫举措
新中国的扶贫政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同频共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道路上提速增质。改革开放前,中国主要实行物资、人力、财政及技术上的支持,逐步从单一性到区域性又到全国性进行救济式扶贫。20世纪90年代,伴随全体人民温饱目标的实现,中国开始实行参与式帮扶,扶贫主体从国家扩展到省和市。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面对城乡差距拉大的现实格局,中国扶贫政策主要向农村贫困人口倾斜。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脱贫攻坚的全新阶段,脱贫攻坚全面打响。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将 “扶贫攻坚” 改为 “脱贫攻坚” ,一系列部署紧锣密鼓地相继展开。从 “扶” 到 “脱” 一字之变,意味着扶贫任务的艰巨,也意味着脱贫必胜的决心。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2016年颁布的《 “十三五” 脱贫攻坚规划》,为脱贫攻坚战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构建了全面联动的贫困治理体系。脱贫攻坚的八年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七场专题座谈会,每次座谈会的主题都直抵当时突出的矛盾和难题,层层深入步步攻坚,并随之落地配套政策深化扶贫举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引着方向,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聚焦重点攻克扶贫难关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发生率降到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到 “最艰难阶段” ;当贫困发生率降到3%以下时,减贫就进入到 “难中难阶段” 。按此标准,2012年年底的中国贫困发生率正好为10%,中国共产党向贫困发起了总攻,迎难而上连续每年减少1000万以上贫困人口;2017年年底的中国贫困发生率接近3%,剩余贫困人口或重疾或无生存技能,中国共产党向贫困发起冲锋,终于在攻坚克难中如期实现目标。2017年脱贫攻坚进入难中之难的时期,覆盖中国西北、西南最险峻、最高寒的 “三区三州” 是中国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其成为主战场。《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印发之后,国家相继形成一整套系统性的扶持政策,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集中力量解决这些地区社会文明程度低、群众受教育水平低等突出的现实难题。2017年11月,中国扶贫史上首次出现了 “三区三州” 所在六省区负责人单独向中央作专项汇报的场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较真碰硬 “督” 和各省市区凝心聚力 “战” 的合力中,深度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打赢了中国减贫史上最艰巨的战役,全体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实现 “一步千年” 的历史跨越,同全国人民共同享有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个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 “精准” 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脱贫攻坚最显著的特征,更是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策。中共十八大之前,中国扶贫开发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1986—2000年,中国以县为单位开展扶贫工作;2001—2012年,扶贫工作以村为单位展开。但是无论是以县为单位,还是以村为单位,都存在靶向不够精准的致命问题,即扶贫对象不精准、扶贫措施不对症,致使剩余贫困人口脱贫艰难。中共十八大之后,自2013年首次提出了 “精准扶贫” ,一场摆脱贫困的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打响。随着 “精准扶贫” 逐步深化和持续扩展,2015年正式提出 “精准脱贫” ,这是中国共产党为消灭最后的贫困存量在扶贫开发模式上的一种独创性的创新。实践证明, “精准” 让消除贫困的靶心更准确,脱贫的成效更扎实。
1. “六个精准” 预判扶贫思路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面对千差万别的致贫原因,针对如何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破解之策。2015年 “六个精准” 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要求正式提出,为精准扶贫指明了主攻和前进的方向。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和脱贫成效六个维度的精准,系统回答了 “扶持谁” “谁来扶” “怎么扶” 和 “如何退” 四个关键问题,真正体现 “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 的精准,真正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扶贫方式的转变。在 “六个精准” 的方法论指导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在中国减贫事业中最生动的运用、最鲜活的体现,成功开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扶贫道路。
2. “五个一批” 定位扶贫路径
锁定扶贫对象并找准贫穷根源,精准扶贫踏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而接下来的 “怎么扶” 更为关键。当脱贫攻坚进行到一定程度,剩余存量的贫困人口都是困中之困,不仅贫困程度较深,而且分散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信息闭塞的落后地区,严重缺乏自身发展能力,因此,脱贫的成本和难度都前所未有。面对中国贫困类型多样、贫困人口众多等复杂的现实国情,为了如期完成脱贫的艰巨任务,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的 “五个一批” 实现脱贫目标。至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路径日臻成熟。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 “五个一批” 的脱贫方式进行了任务分解。随后 “五个一批” 成为中国全方位根治 “穷病” 、辨 “症” 施策的一剂良方。
3. “四个创新” 构建扶贫机制
在精准施策的指导思想背景下,中国的扶贫构建出全新的扶贫机制,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的创新:其一,创新扶贫开发的路径,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分析帮扶需求再实事求是地制定帮扶措施,坚持因人因地、因贫困和类型施策的原则,最终达到脱贫的成效。其二,创新扶贫开发的资源利用方式,从多头分散转变为统筹集中,结束了以往项目安排不精准、资金难以落地的窘迫状态。其三,创新扶贫的开发模式,从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激发人民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推进贫困地区脱贫的进度。其四,创新扶贫的考评体系,从注重考评生产总值转变为着重考评脱贫实效,实行史上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建立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机制,真正脚踏实地的做到真扶贫、真脱贫,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保障脱贫成效经得起考验,贫困群众真正收获幸福感。 “四个创新” 有力激发了贫困地区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了从 “别人扶贫” 到 “自己致富” 的转变。
1.信念启蒙唤醒扶贫决心
“久困于穷,安于贫困” ,这是很多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的常态,说到底是祖祖辈辈在贫穷挣扎中丧失了对抗贫困走向富裕的信念。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的讲话中明确脱贫攻坚的信心和目标。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给了贫困人口以信念, “两不愁三保障” 的基本目标给了贫困人口努力的方向。可以说,这次讲话最重要意义就在于点亮了贫困人口的脱贫信念,坚定了贫困人口的脱贫决心。在脱贫的战场上,无数扶贫干部和扶贫科技工作者用信念传递信念,用行动筑牢信念,用生命守护信念,真正把 “论文” 写在祖国贫困山区,带领穷困的人们真正摆脱了精神上的贫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打赢脱贫攻坚战更是对贫困人口的一场信念启蒙运动。一个个贫困地区陆续脱贫的生动实践证明,在信念启蒙的觉醒下,在实践成绩的说服下,久困于穷的人们经历了一场思想洗礼,终于坚定了脱贫致富的决心。他们相信扶贫干部,配合扶贫措施,在依托精准扶贫又依靠自力更生的道路上,终于打败贫困,创造了幸福的美好生活。
2.集中优势凝聚扶贫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加大各方帮扶力度” ,中国的扶贫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合力攻坚。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动能,而这股力量主要来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帮扶和全社会参与。其一,东西部扶贫协作。1996年,党中央作出东西扶贫协作的战略部署,福建率先与宁夏结成了帮扶对子。电视剧《山海情》真实重现了 “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的西海固在福建对口协助帮扶下从贫到富的变迁。此后,中国构建了东部9省市14个城市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的格局模式,确定了东部343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结对西部573个贫困县,为西部贫困地区注入了脱贫的强劲的力量和信心。其二,以中央单位和军队为主的定点扶贫。在中国精准扶贫的战役中,中央单位立足行业资源优势,从制度层面把脉设计,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政策支撑,而他们的定点帮扶,又让一项项政策释放出了最大效能。截至2012年,中央单位已经实现了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部定点扶贫。另外,全军定点帮扶发挥了兵民优势,就近就地定点帮扶革命老区、民族边疆地区和深度贫困特困地区的4100个贫困村,助力贫困乡亲开启新生活。其三,各行各业的全社会参与。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中央企业各展所长不断改善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搭建扶贫平台,民营企业在 “万企帮万村” 行动中成为积极贡献的力量,开辟了民营企业扶贫的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事业,是集中优势凝聚扶贫力量的合力攻坚战,始终彰显着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3.强化责任确保扶贫效度
正所谓 “上下同欲者胜” ,中国在党中央领导下,构建了 “五级书记抓扶贫” 的严密组织体系,形成坚强的政治保证以确保扶贫效度。2015年,共计中西部22个省区市向中央签署了 “责任状” ,随后省区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并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 “不摘帽,不调离” 的号召下,压实了县级一把手的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由此,扶贫工作由五级书记一起抓,强化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一体化管理体制,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党政一把手直接负责的重大工程。另外,按照《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的要求,22个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每年接受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此后每年政治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都认真听取汇报和审核结果。立导向、严规矩,在党领导下强化责任制度下,脱贫攻坚战终于攻城拔寨,实现了 “扶真贫,真扶贫” 。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始终坚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 “根植人民、造福人民” 的原则要求,始终坚持 “人民至上” 的执政理念,不断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带领人民不断摆脱贫困的奋斗史: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报告中强调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 “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执政为民” 是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本质, “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 “以人民为中心” 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价值遵循。一个政党的政绩可以从多方面体现,但是中国共产党却坚持以为民造福为政绩。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这场攻坚战,以保障人民的生存权为基本目标,以扶志和扶智助力人民的发展权,以 “共享” 理念保障人民的公平权。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 的现实写照, “以人民为中心” 是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战中一以贯之的价值逻辑。
人权是指在社会制度下人类应该享有的最基本权利,生命是人类存在之本,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权根本无从谈起人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的生命视为最大的人权,在各种困难坎坷中人的生命显得脆弱无力,但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用鲜血甚至生命守护人民的生命,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多达1800多名党员同志将生命永远静止在了战斗的地方,只为保障贫困群众的生存权。首先,满足贫困人口的生存需要。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满足人类吃和穿是最基础的生理需要,而中国脱贫基本目标 “两不愁三保障” 首先就是保障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如期实现了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和满足吃和穿的基本生存需要的目标。其次,实现贫困人口的生存保障。解决了贫困人口温饱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逐步转向贫困人口的健康、教育和住房安全的更高层次保障,实现了从 “温饱” 走向 “保障” 的跨越式脱贫。截至2020年年初, “近2000多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2400多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拿到了生活和护理补贴”[2]。在全国,960多万贫困群众搬进了新落成的266万多套住房,水、电、路、气、网一应俱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8]。中国的脱贫致力于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防止返贫。说到底,中国的扶贫事业是一场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攻坚战。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教育扶贫一直作为重要的发展路径之一,成为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向中西部地区累计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高达1312亿元,并着重向深度贫困特困地区进行适度倾斜投入。2016年《教育脱贫攻坚 “十三五” 规划》以 “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 为重点全面启动,坚决落实基础教育,鼓励开展职业教育,积极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截至2020年底,全国20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辍学学生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保障,全国800多万贫困家庭未就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得到职业教育免费的实惠。贫困群众尤其是深度贫困群众通过教育实现了智慧与志气的双提升,从根源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开启全新美好的新生活。当前,全体人民脱贫的目标已经实现,如何有效带领脱贫人口致富,如何有效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成为新征程上的新课题。注重人民的发展权,激发人民内生动力,依靠人民发挥才智,团结人民共同奋斗,是真正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立场的新发展理念,其中明确而详尽地论述了 “共享” 理念: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9]“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10]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解决社会公平的发展理念,是体现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过程。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到脱贫、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深刻体现了中国经济增长效率逻辑与中国扶贫公平逻辑的统一,中国经济增长与人民共享从不矛盾。脱贫攻坚中公平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体脱贫,二是全面脱贫。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引发社会问题的根源,中国的脱贫从一开始就坚持联合国的 “多维贫困指标” ,囊括了教育、医疗和生活水平多个维度。目前,全体贫困人口实现了 “两不愁三保障” ,与此同时, “两不愁” 质量在提升, “三保障” 突出的问题得到总体解决,人民的公平权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