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贤
(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应用型高校利用现有资源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人文”是人类文化成果的统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人文素质教育即教“人之所以为人之道”,笼统地讲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的濡染与涵化的教育;具体来说是通过夯实学生的人文知识底蕴,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锤炼学生的人文行为,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书达理的人的教育过程。以往学者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作用、路径进行过系统研究,但是对于应用型高校如何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鲜有涉及,笔者不揣浅陋,对该问题进行研究,请教于方家。
人文知识的全称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应用型高校传授人文知识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讲授思想政治理论,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四史”教育、形势与政策等,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二是传授道德和法律类知识。道德理论帮助学生明确社会道德规范,培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法律类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培育法治思维,明确法律底线,树立守法观念。三是文史哲艺术类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四是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的人文理论,如系统论、语言学、逻辑学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人文精神”一词是由humanism翻译而来的,也可称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狭义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幸福和尊严,广义的人文精神是指具有人类情怀,即对人类未来的关切和维护,以及对人类精神文化的爱护。应用型高校涵养人文精神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从人格发展层面,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与人和谐,热爱社会,热爱生活,愿意成为一个积极进取、服务社会的人。第二,从道德教育层面,引导学生不断向善,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信念,培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意识,形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德行为。第三,从社会价值观层面,引导学生追求社会的自由和平等,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法治。第四,从终极关怀层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利弊,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关心人类的命运与前途。
应用型高校锻炼学生的人文行为重点是要锻炼学生的爱国行为、道德行为、环保行为,固化学生明礼诚信的意识、遵纪守法的意识、关心社会和关爱他人的意识以及提升自我调适能力。锻炼学生人文行为的方法有很多:第一,在校园内组织读书活动、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辩论赛等。第二,组建大学生心理社团、读书社团、艺术社团、互助社团等。第三,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文化遗址等。第四,带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到福利院、养老院、科研所等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第五,带领学生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
古语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立德树人”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普遍重视应用性,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在课程环节的设置,评价方式的选择上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使得应用型高校的毕业生专业技能普遍比较强。但是具体到人文素质教学方面,应用型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比较少,“这样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到处充满量化评估的教育体系中不可能被重视,也不能真正触及大学生的灵魂深处,更不可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4]唯有从教学理念、教学大纲、教学体系、考核机制等各个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改善学校整体人文环境,加强学生人文素质锻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老爱幼、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个性品质,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德有才的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
创新型人才是指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创新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人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积累到一定量后产生飞跃的结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包含着科学知识的教育,也包含着理性思维能力和非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实践中判断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哲学素养。非理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具有的情感、意志及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5]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神话故事、诗歌、寓言故事等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历史故事尤其是名人传记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非理性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应然选择。
复合型人才是指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多功能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有适应社会竞争的人文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感、学科交叉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挫折抗压能力等。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重要作用:第一,学生通过学习政治、历史、哲学、伦理类人文知识,明确人生意义,端正人生态度,从而爱惜生命,关爱他人和社会。第二,学生通过学习语言、逻辑、写作等人文知识,提升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第三,学生通过学习诗歌、神话、寓言、艺术等人文知识,能够培养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第四,学生通过心理学、法律、社会学等人文知识,能够更好地自我调适和适应社会。总体来说,应用型大学要想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达成目标的现实路径。
要统筹应用型高校的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校园文化、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协同功能,“三域协同”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设置可以采取“三三三”模式,把课程群内经过认真筛选的人文教育课程书目放在三种学习目标下,分别是应读、应知、应会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并根据这三种目标把课程确定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必修课程、限制性选修课程和非限制性选修课程。
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应读课程也可以称为非限制性选修课程,就是从课程群中选择比较通俗易懂的书目或者学生感兴趣愿意读的书目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所有在规定时间内读完规定书目的学生都可以申请相应的测试并获得一定的学分,学校同时通过举办阅读竞赛、诵读经典、读书笔记交流、板报展示等形式给以促进和鼓励,应读阶段一般放在大学一年级;应知课程也可以称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就是从课程群中选择比较重要的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和课程细分为不同类型的模块,例如哲学、文学、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以选修课、慕课或讲座的形式讲解,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规定的学分,应知阶段一般放在大学二、三年级,以考查课和课程实习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应会课程也可以称为必修课程,就是从课程群中选择特别经典、特别重要的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课解读,例如政治公共课或者公选课,并辅以演讲、辩论、社会实践等形式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应会课程的开设通常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每门课程都以考试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大学校园的人文化建设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校园建筑的人文化建设。包括教室、宿舍、实验室、操场、道路、花坛等校园建筑的人文化装修或者装饰,使学生在美丽的富有人文情怀的校园内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仰望苍穹,激扬文字,畅想未来。第二层次是校园制度的人文化建设。包括校规、校纪、校训、培养方案、管理条例等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渗透人文思想,关心学生成长,尊重学生人格,把制度的刚性和人文关怀的柔性结合起来。第三层次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开设人文讲堂,组建人文素质类社团,开设人文沙龙,设置体验空间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人文活动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第四层次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建设集文学美学艺术等为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网站,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献,观看优秀影片,聆听名家授课,抒发心灵感悟。总之要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形成人文化校园,使得大学生时时处于人文精神的浸润和涵养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教育。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需要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公益组织,包括党史馆、福利院、展览馆等机构的协作育人功能,共同参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1)可以协作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第一,爱国主义与优良传统教育基地。包括英雄纪念馆、烈士陵园、党史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使学生能感悟今天中国社会和平统一稳定的局面来之不易、能认识到当下中国老百姓总体的富裕程度前所未有,作为大学生应该保持与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第二,道德实践基地。包括福利院、敬老院、贫困山区支教、社区困难家庭帮扶,培养大学生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情怀与能力。第三,环保教育基地。可以是对癌症村、塌陷村环境和村民生存状况的现场感受;也可以是到环保产品生产企业参加环保技术展示和生活体验、环保产品研发销售等活动;还可以到环保教育部门参加环保教育志愿者培训、环保信息交流、环保慈善活动、垃圾分类回收示范等。使学生在深入环保教育基地的实际过程中,切身体验环保理念,掌握环保技能。第四,创业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定期为学员组织创新创业培训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学员在基地可以获得创新思维、创新素养、职业技能、人际沟通等培训;每个学期举行基地创新创业人才选秀活动,优秀成员可以进一步被引进创新工作室或创业孵化室,参与创业创新项目实践活动。第五,法制教育基地。由律师事务所、法庭、监狱、管教所等机构组成,通过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培育法律素养。第六,文化熏陶基地。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机构,使学生通过参观考察能把书中所学的人文知识和现实环境结合起来,切身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高雅,增强文化自信。
(2)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式。第一,参观学习。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参观学习主要是根据事先安排好的计划,组织人员深入实地进行学习考察,主要形式是“听、看、谈、悟、写”五个环节。“听”就是听人文知识介绍,“看”就是看现场、看实物、看过程,“谈”就是整理考察内容、互动交流、谈所思所想,“悟”就是获得人文体验与精神提升,“写”就撰写学习考察心得体会。第二,社会调研。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和兴趣,在实践基地通过访谈、观察、调查等方式,提出问题—分析论证—撰写调研报告的过程。社会调研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实践的了解,以培养运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意识。第三,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去养老院、福利院,留守儿童家中,通过清理房间或倾诉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深入癌症村、塌陷村等地进行义务劳动,深刻理解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恶果,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担当。第四,智力支持。组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科技及各相关专业的知识,参与实践基地的产品研发、包装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良好素质;通过组织文科学生参与基地的人文科研项目的调查研究,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应用型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协同功能,构建“三域协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显性隐性多层面、多渠道、多领域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完成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