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视角下戏曲的改编
—— 评黄梅戏《仲夏夜之梦》

2021-11-26 03:17盛梦青
黄梅戏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仲夏夜风月黄梅戏

□ 盛梦青

2020 年冬天,这个坎坷之年的最后之际恰逢再芬黄梅青年团成立十周年的日子,再芬剧院举办了名为“再芬黄梅·守正创新”——再芬黄梅青年团成立十周年展演活动,共推出七场饱含黄梅气息的大戏,其中《仲夏夜之梦》更是继黄梅戏《无事生非》后的第二次将莎剧搬演上黄梅戏舞台,又是一次创新性发展。

黄梅戏《仲夏夜之梦》改编自莎剧的同名喜剧小说《仲夏夜之梦》。该剧讲述了大家闺秀鱼儿与书生高尚青梅竹马并自幼定亲,后来高尚家道中落,鱼儿的父亲悔婚,要将鱼儿嫁给贵公子吴铭。鱼儿拒绝无果后与高尚约定私奔,而心仪鱼儿的吴铭和迷恋吴铭的玲珑也跟随他们来到了树林里。林中的清风神看到了一切,为了促成两对情人,于是偷了明月神的风月之水,命令仙童将仙水滴在吴铭的眼睛里,让吴铭爱上玲珑,结果仙童没搞清楚对象,又将仙水滴在了高尚的眼睛里,于是吴铭和高尚同时爱上了玲珑。清风神得知真相后,命令仙童恢复原状,阴差阳错后,玲珑的真情打动了吴铭,最终两对有情人得以终成眷属。该剧的演员为清一色的90 后,虽然舞台表演略显青涩,但却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喜爱,两场演出的上座率都很不错。黄梅戏的经典唱腔,安庆方言的念白,传统与现代语言的结合,让人暂时忘却了原版的情节,完全沉浸于黄梅戏创造的仲夏夜之梦中。

一、自然文化:中国化的爱情主题

爱情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自然文化精神,为人类所独具,这可谓是爱情的人性。正因为爱情是人类所独具的,我们在看到《仲夏夜之梦》中鱼儿与高尚之间的爱情以及吴铭与玲珑之间的爱情时会觉得美好,甚至是清风神看到玲珑追求吴铭却不得时,都想偷明月神的风月之水滴入吴铭的眼中,促成吴铭与玲珑之间的美好爱情。但当我们看到风月之水不小心滴入了明月神的眼睛里,结果让明月神爱上了一头驴时,我们就会觉得荒诞,觉得可笑和不可思议。这个情节可以用来调节舞台的气氛,但最终要恢复原状才会符合社会发展与自然文化的规律。

主题是剧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用戏曲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现象,向人们阐明一种思想和真理,也是剧作家对生活现象是非爱憎的立场。莎剧《仲夏夜之梦》的创作背景是政治上的动乱,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战争不断,资本主义对人的压迫,各种文艺思潮的涌现,因此莎翁的《仲夏夜之梦》就是通过爱情的主题来表现当时的人们强烈地想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的不满以及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而黄梅戏改编的《仲夏夜之梦》的创作背景是社会安定团结,百姓安居乐业,不再满足于物质享受而追求精神享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同一剧目的演出,必然会进行改变,因此黄梅戏《仲夏夜之梦》的改编就将反封建的思想进行了淡化,重点突出了两对有情人之间对爱情自由向往的这样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主题。

二、民族文化:本土化搬演的故事情节

民族文化是世界各个民族在自己所处的一定地域内,在一定的自然文化前提下,通过特定的历史过程,创立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改编版黄梅戏《仲夏夜之梦》为了适应戏曲本土化的传播进行了增添与删减,从中国观众的角度进行了情节化的改编,适应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观念和需求。

一是戏剧中“巧合”的巧妙安排。在喜剧艺术里,巧合的手法之所以具有笑的魅力,是因为它和喜剧的气氛、喜剧性的矛盾失调(偶然性)联系在一起。《仲夏夜之梦》中的巧合就是清风神让仙童将“风月之水”滴在吴铭的眼睛里,让吴铭能够爱上玲珑,但仙童将“风月之水”滴进吴铭的眼睛里后,原以为等吴铭醒来看到玲珑后就可以成就美好的姻缘。巧合的是当天晚上森林里不是只有吴铭与玲珑一对情侣,因此仙童看到衣服款式与吴铭一样的高尚时就傻傻分不清楚了。没办法就给两个人都滴了“风月之水”,为了完成任务,仙童将鱼儿给送走了,这也就导致了后面两个人醒来后同时爱上了玲珑。这一系列的巧合使得戏中的矛盾就逐渐显露出来,伴随着两个人喜欢同一个女人的矛盾,到争夺一个女人的矛盾升级再到鱼儿的出现,使得矛盾达到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急需要去解决。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就是清风神将“风月之水”化解。矛盾解决后吴铭被玲珑感动了,最后两对恋人终成佳偶。仙童将仙液滴入两个人的眼睛里的这一巧合是整部喜剧的经典所在,没有脱离原版剧情。

二是删掉戏中戏的情节。我们在读莎翁的作品时,就会发现莎翁一贯会用戏中戏的情节,当然戏中戏的情节在剧中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原版《仲夏夜之梦》中庆祝公爵与女王的婚礼所排的一部悲剧戏,在整个喜剧中穿插着悲剧的戏显然与整个喜剧的氛围是不合适的,然而它的存在又揭示了现实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没有仙王仙后的帮助,最终会以悲剧结尾,这也显示了神的强大。而黄梅戏版中删掉了这一部分,只留下了一个戏班的班主,他的存在为后面仙王将其变做了驴子与仙后相爱的一部分,同时也在提醒着观众这是一出戏,一出戏班演出的戏,最后的大团圆昭示着戏的结束,观众要回归现实生活了。

三、科学文化:戏曲化的转变

莎翁的《仲夏夜之梦》从最开始的首次上演只不过是为爵士婚礼助兴的作品,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电视的出现,逐步被改编成了电影、故事、游戏、绘画到今天适应中国戏曲文化而改编成的黄梅戏《仲夏夜之梦》。既然要适应中国的戏曲文化就要在改编的过程中有戏曲化的改变。

角色设置上,采用了双生双旦的人物设计理念。双生双旦的戏中主要就是要围绕两对生旦来叙述故事,塑造出丰富的人物形象。戏中鱼儿与高尚是才子佳人的形象,玲珑与吴铭是敢于追求爱情的形象,两组不同的形象,两种不同的线索,一起表达了同一个主题,也让观众能够印象深刻。同时双生双旦的戏历代以团圆结尾,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并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引起了观众对另外一种结局的思考,使团圆更加风趣。原版《仲夏夜之梦》虽然也是以团圆结尾,但它的关键在于仙王没有给狄米特律斯恢复原样,最后促成的大团圆。而黄梅戏版本中仙王给所有人都恢复了原样,吴铭被玲珑感动,最后促成的大团圆结局。一个是外界干预的,一个是自发形成的,两者都让人印象深刻,但自发形成的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期待。

戏曲语言的设置也非常见其功力。在黄梅戏的戏文中要特别注意“韵”的应用。如鱼儿与高尚私奔到了森林中,两个人互诉衷肠时对唱的戏词的韵脚就遵循了十三辙里的规律如:“含情脉脉两相望,戚戚一心情义长,今生情定读书郎,妹妹惊魂仍未定,天上人间月相映,点点热泪又盈眶,眼帘澹澹起波光,有我作伴莫慌张,有你护佑不仓皇,任那风嘶雨涤荡,绿叶来遮红海棠。”可以看出在整个唱段中,韵脚的使用可以使这一句唱词甚至是一整段唱词都有一种随着音乐节奏而变得更加唯美的感觉,还有助于演员的情感表达。这样的韵脚在黄梅戏中,不仅增强了音乐的节奏感,更是朗朗上口有助于流传。在这个唱段中的“望”“长”“朗”“眶”“光”“张”“皇”“荡”“棠”的韵母都是ang,在十三辙中属于江阳辙,让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面部表情可以更好看一点。可见戏曲在改编时不仅要增加唱词,还要符合黄梅戏的唱腔要求,同时要注意符合演员表演时面部表情的要求,这些都体现了改编的困难,需要改编者有强大的剧作功底,才能完成一部好的受观众喜爱的剧作。

总体来说《仲夏夜之梦》是一次成功的改编,既丰富了莎剧的演出形式,也是中国戏曲向世界传播的一次尝试与跨越。

猜你喜欢
仲夏夜风月黄梅戏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
此事无关风月
柳湘莲:一身风月不染尘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
妆成几阙风月寻
海滨仲夏夜比基尼的终极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