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研究

2021-11-26 02:56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习者监控互联网+

郭 磊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互联网+”背景下,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深远变革。“办好继续教育”,不仅是继续教育部门的基本任务,更是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事业服务全民学习的重要举措。当下,越来越多的线上教学支撑体系不断建设,线上与线下教育模式的对接,化解了“教”与“学”相分离的难题。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等已经渗透到继续教育的方方面面,对于传统班级面授教学模式,逐渐走向个性化、远程化、分散化教育生态。[1]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更要勇抓科技创新,不断优化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促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技术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据统计,截至2020年4月28日,由CNNIC牵头开展的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4.5%,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2小时。[2]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通过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获取电子书籍、网络课程、微视频等学科教学资源展开个性化学习。“互联网+”背景下,各高校微课、网课资源更加丰富,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如国家鼓励高校组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全国共建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249个,整合了5.1万门优质学科课程资源库。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共享共建,为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奠定了基础。如一些高校通过组建继续教育网络园区或平台,将优质的网络课程推送给学习者,一些教育机构也积极开发优秀的微课视频素材库,与更多的学习者免费共享。这些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课件、视频库,为学习者开展网络化、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便利。一些经验丰富的高水平教师参与到线上资源建设中,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满意度。在线式教育模式的实施,契合更多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更应该充分整合网络化学习平台,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将学科知识进行科学、全面的整合与部署,让继续教育学习者能够获得跨时空的远程学习。

(二)面临挑战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多次强调“创新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这些文件的出台,对于高校继续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3]但从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内涵层面来看,相关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尚不明确,高校在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与改革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改革思路模糊、目标不明晰、监督方式单一、监控体系不健全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推进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加大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学习者的岗位职业技能和创新素养。事实上,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中,“普教化”问题突出,高等院校实施的是普通教育,属于职前教育,继续教育实施的是职中教育,两者具有显著差异性。一味地“普教化”教学,导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与普教趋同性,无法对接职业特征、岗位需要,降低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和针对性。同时,“普教化”模式,未能贯穿“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形式、考核标准上,无法对接成人学习特征与规律,缺乏应有的激励与监控机制,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效率偏低。另外,“普教化”教育,在教育管理模式上,缺乏明确的学科定位,忽视人才培养规格的细化,未能建立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相一致的监督体系,导致教学方式固化,缺乏灵活性,教育资源整合不充分,难以满足成人多样化学习需要。

二、做好办学规模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整体匹配

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教学体制的完善,要制定合适的招生规模,不能随意设置招生专业,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效益,要遵照国家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发挥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责。

(一)专业设置要体现高校优势特色

不同高校,在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过程中,要从院校自身学科结构、优势专业特色上,整合师资、课程等教育资源,要狠抓人才培养质量,要打造院校学科特色。各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强调对学习者职业素养的提升,提高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参照《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方面,细化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同时,要结合学习者个体、地域差异性实际,着重从三方面来完善教学保障体系。[4]一是做好师资队伍组建,集合优势专业、优秀师资,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确保专业课程教学。二是搭建立体化专业课程资源平台,特别是充分挖掘和整合院校优势专业、特色精品课程,为学习者提供线上学习条件。三是注重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二)办学布局要满足教学支撑服务需要

根据《普通高等学习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要求,高等院校在函授教育工作中,要做好学科专业设置、机构编制等方面的总体规划。如生师比标准是衡量办学条件、核定年度招生规模的重要参考依据,要结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需要,设定合理的生师比。对函授教育、远程教育校外教学服务机构的设置,要参照《普通高校函授教育辅导站暂行规程》,从专兼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上,按照“函授生100人配备管理人员1人”的比例进行按需配置。[5]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线上学习方式的推广,各高校要积极做好校外学习中心开展远程教育服务场地和设施建设,做好远程教育所需的软硬件系统的升级,选派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善用远程教育教学软硬件的师资,来完成相关教学任务,提升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在校外函授站布局方面,要重视对民营教育培训机构的倾斜,发挥民营教育机构场地、师资、实习实训资源优势,让更多的学习者能够获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各院校下属函授站,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监督与考核工作,各高校主管部门,要对各函授站进行综合评估和全面审核,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和考核,确保各函授站更好地服务学习者,履行好教学支持服务职能。

三、构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要积极顺应信息化教学需要,充分融入微课、微视频、优质资源库等内容,为学习者搭建课堂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学习空间。

(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互联网+”背景下,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时代特色,要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对现有育人环境的深刻影响。借助于泛在化网络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平台。不同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灵活选择学习方式。高校要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育人目标,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融合,体现学科综合性、实践性需要。

(二)优化学科课程体系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顺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结合院校自身特色专业,将学科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相关联,引入模块化课程体系,突出学科育人的职业化,提高学习者的岗位适应力。课程结构的设置,要对接市场需求、行业动态,高校要主动参与行业调研,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建立契合学习者需要的课程内容。建议遵循理论适度化原则,适当减少专业课比例,加大选修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比例,将学科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衔接起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三)创新信息化教学手段

“互联网+”背景下,对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要跟上信息化教学需要,特别是在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融入在线式教学手段,将音频、视频、图文、MOOC、微课程等资源进行整合,便于学生线上学习。同时,在教法上,教师要灵活运用情境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手段,搭建直观化、参与性学习环境,增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对于难懂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实时或非实时互动教学,满足差异化教学。积极建立校本网络化课程资源,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等进行在线式推送,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线上、线下互动教学,开展学科知识研讨活动。

(四)完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

对网络化技术的应用,要结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细化和完善多样化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要发挥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优势,对接线上、线下学习需要。[6]在评价方式上,各院校要结合人才培养层次、学科专业实际,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如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设置层级分明、结构完整的成果评价机制,将学习者的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商业计划、工程方案、调查报告等进行全面考核。做好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工作,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学习过程、成果等进行全程性记录,为评价教学质量提供数据支持。另外,引入学科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四、完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动态监控体系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在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及文件要求中,更要立足院校,采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监控机制,全面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全流程质量评价体系

当前,对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估陆续展开,通过办学评估、合格评估、审核评估等手段,实现“以评促建”的改革目标。但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领域,相关部门虽然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却未有相应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部分省份教育厅,通过出台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纳入评价范围,但成效不明显。为此,建议构建涵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全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细化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来确保教学质量评价客观、公正、有效。如分等级评价,对继续教育办学结果和成绩进行评价,该模式属于结果性评估。另一种是过程性评价,通过对办学目标、教学方式、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来规避单一结果性评价的不足。由此,来建立全流程评估标准,确保评价的完整与科学。

(二)依托“大数据”构建质量评价动态评估系统

“互联网+”背景下,对“大数据”的应用,将之引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评估系统中。自2016年国家数据平台正式启用以来,高校也逐步建立涵盖教学、学科、学生、教职工等方面的质量监控系统。[7]通常,以年为周期,对高校基本信息、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进行数据采集,作为反映高校教育动态的基本数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并未列入其中。目前,以全国网络教育阳光招生服务平台、网络教育统考平台、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等平台为主,各平台相互独立,数据缺乏交换与共享,难以实现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为此,建议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综合性动态化监控系统,面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对相关教育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和挖掘,推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监控精细化管理。如对在线课程的学习评价中,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参与学习的学习者进行监控,记录其学习时间、频次、掌握程度、表情及学习成效等信息,为改进教学提供参考。另外,加强高校相关教育教学管理系统间的互融共享,通过对关键节点设置数据接口,来全面掌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实施动态信息,为科学评估创造条件。

(三)细化评价指标,健全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机制

要重视学历继续教育评价指标的细化和完善,坚决杜绝滥发证书问题。从评价指标层面,逐步建立“生源条件” “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状况”“教学效果”五个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如对于“生源条件”,细化“报考意愿”“学历基础”二级指标,从“报考意愿”中对不合格的生源进行淘汰。从“学历基础”指标,再细化“科班学历”“在职学历”“改换专业”等三级指标。再如,在“教学管理”下,细化“组织领导”“教务管理”二级指标,对“组织领导”细化为“组织机构”“政策措施”“重视程度”三级指标。在“教学状况”下,细化“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风建设”“教学设施”“考评机制”等二级指标。利用指标的细化、量化管理,来提高评价的精准度。同样,对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价,要健全管理机制。对各院校对外招生、办班工作进行统一化管理,严禁院校间相互诋毁。通过制度建设,明晰管理重点,完善评价流程,做好严格的归口管理。

(四)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与监管队伍,引入激励机制

针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监控工作,要建立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督管理队伍,来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监管。一方面,各高校要组建专门质量监控职能部门,由主管校长领导,各继续教育院系部门领导成立教学质量评价与监督工作小组,负责各院系具体工作的落实、安排,规范学历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责,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团队,提升从业者的综合业务水平。高校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监控工作,要做扎实,要细化,工作量相对繁重。对招生工作进行项目审批、审查,对招生工作、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进行监督与考核。对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监控体系,要从政策上、资源上、收入分配上,引入激励机制。建议由各院系自主完善收入分配模式,设立奖励经费,激励监督评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加强监督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从业者的政治觉悟,要树立大局观,认真、敬业、细致工作,确保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监控落到实处。

五、结语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从提升质量内涵上,建议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合作共建,特别是引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网络技术,遵照“决策、执行、反馈、调控、激励”指导原则,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全面调研,健全监控督导体系,助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学习者监控互联网+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冬奥项目训练监控方法的研究——TRIMP、sRPE在短道速滑训练监控中的应用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GPS/DR/GIS技术在基于GSM—R列车监控系统中应用
侦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