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视唱《5A》之25的创作手法及弹唱技巧

2021-11-26 02:45:20
黄河之声 2021年14期
关键词:大调调性和弦

姚 嫔

一、法国视唱及《5A》内容

法国视唱全套系列丛书,是我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外国视唱教材,也是学科成立以来使用最久的外国视唱教材。整套教材系列丛书从《1》至《10》,每一分册分为带钢琴伴奏版本和旋律(无伴奏)版本,适合不同阶段、能力的学生练习。其中《1》、《2》系列是G谱号和F谱号视唱练习,《3》~《5》加入了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C谱号,以及三线F谱号的视唱练习,《6》、《7》是二声部视唱练习,《8》是三声部视唱练习,《9》是四声部视唱练习,《10》是带歌词的艺术歌曲视唱练习。整套教材按数字分册,由1至10,代表了视唱练习由单声部到多声部的循序渐进。此外,每一数字分册内,又按A、B、C等英文字符进行难度分级的区分和过渡。如《1A》和《1B》均为G、F谱号的视唱练习,但《1B》略复杂于《1A》,同时《1C》和《1D》为针对F谱号而作的视唱练习。且《1C》是把《1A》中G谱号转化为F谱号,同样的方式也体现在《1E》和《1D》上,相同的视唱练习条目分别用G谱号和F谱号分别谱写,进行针对性的练习。由此可见,此套视唱丛书在编写内容安排上有纵横两个线索贯穿始终:纵向上,通过数字1—10代表了单声部到多声部的递进,横向上由英文字母A到E甚至F,展示了难度和针对性练习的过渡。

《5》系列仅有A、B、C三个分册。本文所研究的《5A》是整套教材单声部高阶练习部分第一册,融合了七种不同的谱号,旨在通过频繁的更换谱号,提升视谱能力,提高视唱技巧,为乐队中的移调乐器视谱培养必备基本移调技能。因此是视唱练习的重要技术性练习。《5A》共25首,且涉及到大部分大小调式,节奏部分也上升到细分的变化节奏型,特殊划分节奏,以及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连线、休止的节奏型,钢琴伴奏声部为更加复杂化的织体形式。因此无论是视奏还是视唱,篇幅也有完整清晰的曲式结构,对音高,调式,演奏和视唱等各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下文将对《5A》最后一首,第25条(带钢琴伴奏版本)展开关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特点、织体形式、谱号更换等方面的写作手法研究论述。

二、《5A》之25的创作手法

整首作品共107小节,分为五个部分A、B、C、A’、C’。1-2小节为引子,A部分从第3小节持续到36小节,E自然大调,为a8+b16+a’8的再现单三部曲式。其中a8是由4+4的模进组成的旋律主题。a的主题动机为连续两次的由#G开始的隐伏声部形式的上行二度模进:B-#C-D、D-E-#F。b的主题动机则和a成逆行状态,为连续的隐伏声部形式的下行二度模进:#F-E-#D;E-D-#C;D-C-B。再现的a’8依然紧紧围绕二度上行的主题动机,进行了两次上行进:G-A-#A;B-C-#C。A部分由于不断的模进,和声色彩也随之变化,因此整个A段调性不断地游离,从最开始的E大调,到a8的第一次模进,就离调进入到四级的属七,却阻碍解决到了六级和弦,为对比段落的转调做准备。b16直接以E大调的重属导三四作为转调中介和弦,转入b和声小调,后又通过模进转入C自然大调。但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通过和声持续低音E,作为连接主题a和再现a’的重要桥梁。整个A部分长达32小节,经历了4次转调,而和声低音却几乎一直停留在E大调的主音E上。再现的a’又回到E大调,但却通过降三音重属导五六为B部分的转调留下开放式的悬念。由此可见,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主题旋律的动机,还是和声进行的序进,都紧紧围绕着最初的动机发展变化:横向旋律上,对比段落b的动机是主题a的逆行,纵向和声上无论历经多少次模进转调,主调E大调的主音E依然从始至终的在低音声部有条不紊的延续。这一横一纵的线索,像紧紧缠绕的绳索,互相制约但又达到一种平衡的新高度。

紧接着进入的B部分从37小节开始,持续到第44小节,此部分比较短小精炼,共8小节。但却是与A性格迥异的一个新主题:采用了上行的分解和弦:如#D-#F-A-#C,和紧接着二度下行,如#G-#F-E-#D-#CB-A。虽然主题的所有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依然能看到A部分二度动机的影子。由于此部分短小精练,每次模进以2小节为单位,从E大调的属和弦进入,转入#f小调、#c小调和#F大调,最后通过终止式停在#F大调的主和弦。且在终止前,出现了乐曲的第一个拿波里和弦,再一次将和声色彩丰富的变化莫测。

C部分从45小节到64小节,为d8+d’11,其中d’11转连接,为A’的再现做了充足的准备。C部分直接从#d小调进入,主题旋律为下行纯四度进行,如#D-#A,#A-#E。此部分保留了和A段一样的模进节奏,4小节为单位进行模进。在b小调和D大调中反复徘徊前进,仿佛在寻找通往再现A’的钥匙。最后在结束此段落前,进入到了降E大调,最终依然通过降三音重属导五六转入主调E大调,无缝衔接主题A’的再现。

再现从第65小节开始,持续到80小节,为缩减再见,E大调,仅有a8+a”8两乐句,明显短于A,上行二度的主题材料动机通过不断的模进,以及和声低音属持续音,强化主题的主调再现。开放式的结尾直接接入了C’的再现。C’共18小节,从81至98,为d8+d’10两乐句乐段。值得仔细探讨的是,此时的C部分再现最大的特点是调性的回归:从之前的#d小调进入,进行调性变化,到此时,依然延续主调E大调展开。虽然到89、90小节,短暂的转入#g和#f小调,但仅仅维持两小节后马上转回E大调。最后再现的曲终有9个小节的Coda作为尾声。

综上,由于C部分再现时,调性回归,因此具有奏鸣性原则。笔者更倾向于将整部作品分为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其中A、B、C为呈式部。A部分为主部主题,再现单三部曲式,E大调,B为连接部,从E大调进入,经历了#f小调、#c小调,最终停在#F大调上,但非标准的连接部写作形式。C为副部主题,#d小调进入,此后随着乐曲的发展,通过模进不断的进行转调。A’和C’是再现部:主部主题缩减再现,省略的对比段落,始终围绕上行二度的音高材料发展,将材料的集中创作手法体现地淋漓尽致。而副部主题的再现则通过调式调性的回归,从E调进入。这也是将此作品划分为奏鸣曲曲式的重要依据。此外还有一些创作手法的细节值得深思,如主部主题再现前的调性布局上,副部主题部分从D大调转入降E大调,最后回到E,其中D、bE、E又为二度关系,和横向旋律主题动机完美呼应,这一特点在乐曲结束前的副部主题再现段落依然存在:E-#f-#g。

三、《5A》之25的弹唱技巧

乐曲为3/4拍E大调,开篇的两小节引子为钢琴伴奏声部的引入。右手为E大调主和弦,以柱式和弦均匀平稳的方式不断重复,宛如清风微微拂过平静般的清澈湖面,低声部左手采用分解和弦式的琶音,从下往上演奏分解主和弦。与右手背景化的织体不同,左手的分解和弦律动宛如在平静湖面上掠过的蜻蜓点水,营造了一种动静相结合的舒适意境。旋律声部意外地采用弱起的方式进入,打破了引子规整的三拍律动且采用了更为歌唱性的长线条,多以二分音符加四分音符相结合,宛如在平静湖面上缓缓游荡的一叶扁舟。旋律声部四小节为一个小乐句进行小憩,此时画面又进入钢琴伴奏声部的“蜻蜓点水”式的补充和过渡。因此在钢琴演奏上,右手持续的柱式和弦应采用平稳柔和的触键方式,但却同时要有流动性,彷佛平静又缓缓流动的湖水。左手由下至上的分解和弦式的琶音,应更具有颗粒性地演奏,像湖面反射的阳光一样,晶莹剔透,波光粼粼。旋律由于是弱起进入,需提前呼吸做准备,彷佛娓娓道来地歌唱湖面的风景。乐曲的开头钢琴和人声声部均为p的力度,因此需要共同营造一种隐隐约约的朦胧感。人声的音色也应该与钢琴右手相结合,更加圆润饱满,与左手低音的颗粒感做出对比。从乐曲第13小节带起拍开始,进入到主部主题的对比段落,钢琴左手低音声部变为四分音符,八度演奏的分解和弦。因此在演奏过程中,由开始部分的“蜻蜓点水”式演奏转变为更加深情一些的演奏方式。通过不同的演奏方式,结合钢琴声部稍加改动的织体,将音乐推动到一个新的层次。对比段落的旋律声部依然保持4小节一句的呼吸感,却省略了之前句与句之间的“小憩”,连接更为紧密。同时通过三拍的长音巩固高音旋律位置,再缓缓引入对比段落下行的四分音符二度的动机,利用音符长、短时值的搭配和对比,将音乐的节奏感从缓慢一点点推向游动不安的状态。因此在演唱过程中,人声需要更加激动一些,推动音乐的发展,与钢琴声部几乎一层不变的背景化织体形成更加明显的对比。值得关注的是此时,和声的变化:从第13小节开始,乐曲第一次出现离调和弦因此低音声部的分解和弦,及钢琴右手变化音的出现需要格外的强调,如钢琴13、14小节内声部出现的还原D-#C-#B,最后回到#C,需要突出。旋律声部的演唱过程中需提前准备好气息,保证长句子长线条的完美演绎。

连接部B从拍号、速度、节奏型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改变:表面上2/4拍的律动下,配合更慢的速度,实则作曲家又通过通篇的三十二,甚至六十四分音符的细分节奏型,将音乐的律动感推动地更加密集且激烈。钢琴右手声部多以一拍切分和四十六的节奏型演奏柱式和弦,左手则负责一拍2个甚至更多的和弦低音的巩固与持续。因此这部分的钢琴声部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灵巧性,和颗粒性,既担任好和声陈述的角色,又营造好热情活泼的动态氛围感。旋律声部的节奏出现大量的附点节奏型,但却将附点休止,既保留了附点节奏型带来的动态感,又通过休止和32、64分音符配合轻巧灵动的音乐形象的表达。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区别于主部主题的歌唱性旋律的抒情,而是更富有表现力的弹跳力演唱。同时因为B段采用分解和弦的动机,对于快速、轻巧的演唱有较大的技术要求,因此需要加强音准的控制。

副部主题C的钢琴声部又回归柱式和弦,且多为四分音符,与B段活泼好动相比,稍显安静。但是由于C部分的旋律不停的模进,在结构上承担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再现的主部主题做铺垫,因此看似呆板的四分音符柱式和弦,承担了大量的转调工作——大量的属七到一级的解决,巩固调式调性,以及在第48、54、56、58小节,与人声旋律声部相互呼应,造成一种一问一答,你停我走的互动关系,也加速的调性的变化脚步。副部主题的旋律声部采用了四度大跳的动机,节奏型也由B段的密集节奏型改为普通节奏型前十六后八与密集节奏型的搭配,既凸显了旋律性格,又不慌张凌乱。纵观A、B、C三个段落,旋律声部由抒情到调皮的热情,到稳定的活泼,显得有张有弛。

再现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第89小节到91小节,为全曲最高音区,钢琴声部达到了小字二组的#g,演奏旋律主题,人声则与其相隔八度演唱长音。因此作为高音区,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音色的透亮清澈,演唱中要注意音色的质感与气息的稳定。最终全曲在分解和弦的演唱和演奏中落下帷幕,相比于钢琴声部的跑动,人声声部持续了将近6拍的高音#G,需要反复练习,营造出一种炊烟袅袅,缓缓漂浮又散去的朦胧意境。

综上,此条视唱练习已具有独立的曲式结构,且结构清晰,段落之间既有鲜明的对比,调性布局和主题动机又紧密结合,在艺术特征上,值得在演奏之前仔细分析,便于演绎出不同情绪的音乐形象。难点在于人声旋律声部,几乎每个小节换一次谱号,因此对于视唱的视谱要求极高。因此在上文所探讨的音乐技术、理论基础之上,练习者还需要针对旋律声部进行大量的换谱号视唱,确保弹唱时,与钢琴声部完美结合。视唱练耳弹唱训练作为视唱练耳课程的高级阶段,是培养学生多声音乐思维能力并提高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每一次练习前,都需要做足理论分析,更好地将弹唱结合。■

猜你喜欢
大调调性和弦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艺术品鉴(2021年26期)2021-10-25 09:49:56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乐器(2021年9期)2021-09-18 02:00:04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乐器(2021年7期)2021-09-10 07:22:44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黄河之声(2021年13期)2021-08-15 00:52:01
D 大调赋格 (钢琴小品)
当代音乐(2020年11期)2020-11-24 05:15:27
G大调随想曲
ViVi美眉(2020年2期)2020-08-04 13:20:14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趣味(语文)(2019年4期)2019-08-20 05:37:02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 06: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