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双双
所谓民族钢琴曲,是指作曲家把民族音乐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运用在钢琴曲的弹奏上。钢琴曲作为西方音乐发展史衍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点是音域宽广,音量变化幅度大。在钢琴曲和民族音乐的彼此交流、彼此融合过程中,产生了双向交融的艺术现象。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创作,借助于钢琴曲的形式赋予了民族音乐崭新的生命力,让全世界人民认识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
《百鸟朝凤》原本是一首流传于河北、山东、安徽等地的唢呐独奏曲,这首作品充满了典型的东方式审美意象,而且在音乐创作形式上,也凝聚了典型民族音乐特色。这首难度超高的唢呐曲,一直都广受国内音乐爱好者的重视,并且多次代表民族音乐出国交流,征服了不少国外听众。
为了能够让《百鸟朝凤》进一步为世界人民所了解,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先生于1973年将这部唢呐独奏曲改编成钢琴曲。对这部作品的改编,充分展示了王建中的民族音乐理解力和深厚的钢琴功底。这首作品一经改编成功之后,就成为民族钢琴曲的经典之作,并且成为各大院校的典范教材。
钢琴曲《百鸟朝凤》的成功改编不仅展示着国内民族钢琴曲的发展达到了全新的高度,也对民族音乐的走出去,以及民族音乐和钢琴音乐的有机融合带来了较多的启迪。
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中的《百鸟朝凤》虽然运用的是钢琴手法,钢琴的表达方式创作而成,但在其创作形式上,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音乐韵味。下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民族性在钢琴曲《百鸟朝凤》中的体现。
首先,在旋律音调上,钢琴曲《百鸟朝凤》对唢呐曲《百鸟朝凤》进行了旋律方面的改编,但是旋律基本上维持了原貌。并且王建中在创作过程之中,大量吸收了地方性音调和戏曲音乐的元素,尽显民族韵味。
王建中的钢琴曲《百鸟朝凤》总体上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旋律上虽然有所差异,但都主要是以E徵调创作而成的。以主部一为例进行分析,开头的第一句,出现了短暂的五声E宫调,但是进入第二句之后,就开始变化为六声E徵调。
而在钢琴曲《百鸟朝凤》的主部旋律和插部旋律中,也都延续了E徵调。主部旋律位置是以五声主部旋律为主,用以烘托灵活欢快的景象;而插部旋律位置,则主要以六声E徵调为主,将一幅百鸟欢腾的画面展现在听众面前。
其次,王建中所创作的钢琴曲《百鸟朝凤》的曲式结构采用了传统非规整性和自由性特点。西方音乐曲式结构往往讲究结构严谨,而东方的音乐则讲究变化。王建中在创作钢琴曲《百鸟朝凤》的时候,就灵活地融合了这两种音乐形态的特征。
王建中在创作钢琴曲《百鸟朝凤》时,为了表现百鸟和凤凰之间一问一答的状态,句式较为工整。在其具体的表现过程之中,又存在弱起、重音等技巧的运用,从而让作品的节奏,富有传统民族音乐的非工整变化。
另外在结尾部分,王建中也采用了大量同音反复、音型反复等创作技巧,来迁就钢琴曲的规整性要求。在这一段落之中,作者通过各种传统乐器声音的模拟,让节奏在工整中也透出自由灵活的节奏变化。
再次,钢琴曲《百鸟朝凤》对和声的运用,也充分体现出民族性特色。关于和声,中西方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各自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主张。东方音乐强调淡雅空灵的和声审美,而西方音乐则强调厚重饱满的和声审美。显然,王建中在创作《百鸟朝凤》的过程之中,充分兼顾了东方的和声审美,运用大量的四五度音程、二度音程以及八度音程来构造和声,以表现民族音乐的和声特点。
最后,对装饰音润腔的运用,也体现出《百鸟朝凤》浓郁的民族性特点。装饰音润腔是很多作曲家在创作民族钢琴曲常见技法,其目的是借助于钢琴来模拟各种传统音乐的乐器特色,以保持民族音乐的韵味。王建中在《百鸟朝凤》也运用了这一技巧。比如为了体现《百鸟朝凤》原曲的唢呐特点,他采用了大量的颤音、波音、震音等技巧,而这些技巧的运用,不仅在钢琴上表现出了唢呐的特色,同时也借此展现出群鸟欢腾的画面。再如在结尾之中,就有对交替颤音的灵活运用,忽强忽弱的颤音,展现出百鸟飞翔的诗意画面,这也是原曲的高潮所在。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王建中在创作钢琴曲《百鸟朝凤》的时候,虽然采用的是钢琴这一西方乐器演奏,但是却通过自身高超的技巧,把民族性特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此作品之中。
除了在艺术创作上,《百鸟朝凤》展现出较多的民族性,在美学特征上《百鸟朝凤》也具备较多的民族特点。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
第一,对民族音乐中地域性元素的运用。《百鸟朝凤》的原曲流行于山东、河北、安徽等地,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反复提炼而来的。为了保持这种民族音乐中的地域性,王建中在创作过程之中积极汲取了大量的地域性元素。比如王建中在创作时所采用的E徵调,就能够再现鲁豫地区的地域性音乐风格。结尾部分王建中也采用了装饰音润腔的技巧,对鲁豫地区的多种乐器进行了模仿,再现了鲁豫地区的乐器风格。通过这种区域性音乐元素的运用,让其钢琴曲《百鸟朝凤》在美学特征上充满了民族性。
第二,对民族音乐中戏曲性元素的运用。《百鸟朝凤》原曲是经过多次加工改编而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之中,吸收了大量的戏曲性元素,从而让作品更加充实饱满,为了能够保留这种特色,王建中在创作过程中,借用钢琴尽可能地还原了这些元素。比如结尾部分的创作,是用钢琴的形式来对传统戏曲进行了模拟,无论是在节奏还是乐器音色上,都充满了传统戏曲的风格。这种戏曲式的创作风格,不仅让整个音乐作品显得更加热闹非凡,而且能够凸显出浓郁的中国风审美意识。
第三,对民族音乐精神特质的保留。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之中,不仅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原则,同时也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理念,而《百鸟朝凤》作为一部具有典型性民族音乐特征的作品,在凸出民族音乐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反映了民族音乐的审美意识。中国音乐的审美特征表现,虽然时而低沉犹豫,但在民间传统音乐上却基本是以乐天精神示人的,轻快的节奏,强烈的色彩,表现出中华民族乐天知命又敢于奋斗的精神特质。而王建中所创作的《百鸟朝凤》这部作品,借助塑造出一系列的百鸟意象,将充满喜悦的精神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所以这部作品虽然是以西方乐器表现出来的,但是却展现出传统民族音乐的精神特质,对民族音乐的一贯主题做出了很好的延续。
通过上述三点的分析,不难看出王建中所创作的钢琴曲《百鸟朝凤》在审美特质上,也符合民族音乐的风格。
王建中所创作的《百鸟朝凤》,是我国众多民族钢琴曲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一系列作品的出现,对我国的音乐创作带来诸多正面影响,由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百鸟朝凤》为代表的民族钢琴曲创作,让国内的音乐创作领域得以拓宽。在民族钢琴曲这类作品创生之前,国内的音乐作品要么是照搬西方音乐的创作经验和创作形式,而丧失对民族艺术特色的坚守;要么是固守民族音乐的疆域,从而让创作的范围日益狭隘,无法催生出更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作品。而以《百鸟朝凤》为代表的民族钢琴曲的大量涌现,让中西合璧成为可能,赋予国内民族音乐的活力。
其次,以《百鸟朝凤》为代表的民族钢琴曲创作,让民族音乐有了更多走出去的可能。东西方音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之中,形成各自的审美意趣和审美观念。这种审美领域的隔阂,也直接限制了国内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步伐。但借助于民族钢琴曲的创作形式,民族音乐找到了一个和世界音乐接轨的绝佳契合点,同时,又能够巧妙地把民族音乐的个性推广到全世界范围之中。可以说,民族音乐能够给世界各民族更广泛的认知,跟民族钢琴曲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后,以《百鸟朝凤》为代表的民族钢琴曲的创作,让民族音乐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创作效果。而西方音乐的传播,为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借鉴素材。民族音乐借助于钢琴曲的形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而能够打破陈旧单调的审美思维,获得现代人的广泛喜爱。另外,从形式上来看,钢琴曲所独有的形式特点和审美特点,也赋予了民族音乐得以展现的风格面貌,从而能够使现代年轻人所接受,这无疑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与继承有着很大的裨益。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以《百鸟朝凤》为代表的民族钢琴曲创作让民族音乐获得了崭新的、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对以《百鸟朝凤》这一民族钢琴曲的创作特点分析,可以对民族钢琴曲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第一,未来将有更多的音乐作品被创作为民族钢琴曲。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产生了大量的优质民族音乐,而得以被创作为民族钢琴曲形式的民族音乐数量,总体来看还是相对较少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参与到民族音乐的钢琴曲创作中,从而赋予更多作品全新的生命力。
第二,随着大量的民族音乐钢琴曲创作,民族音乐将获得越来越多的认知。随着民族钢琴曲的不断创作,民族音乐将打破和西方音乐的隔膜,从而能够为全世界的人民所欣赏。
当然,民族钢琴曲的发展也应该合理的处理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民族钢琴曲在创作过程之中,应该积极拥抱先进的元素,来为自己注入新鲜的艺术血液,来获得崭新的生命力,实现更为长久的发展。但是在积极和西方音乐接轨的同时,也应该坚守自身的民族性特色,不能够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尤其是应该保存民族音乐的灵魂,以钢琴曲为载体,向全世界来传达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民族钢琴曲这一全新的音乐形式获得了长久发展。民族钢琴曲虽然诞生不过百余年,但是却能够通过中西合璧的创作形式,缔造全新的艺术审美特色。本文从概念分析入手,以钢琴曲《百鸟朝凤》为例,分析了钢琴曲《百鸟朝凤》的艺术形式特色和艺术审美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探析了以《百鸟朝凤》为代表的民族钢琴曲的重要影响与创作意义,描绘了民族钢琴曲的宏伟蓝图及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处理。本文认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希望民族钢琴曲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在积极吸取西方创作经验的同时,能够坚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助推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