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0的艺术特色和成因分析

2021-11-26 02:45卞莹玥
黄河之声 2021年14期
关键词:奏鸣曲莫扎特乐章

卞莹玥

一、莫扎特和钢琴奏鸣曲K330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1—1791.12)奥地利作曲家,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巨匠。其自幼学习音乐,并表现出了超常的音乐天赋,素有“音乐神童”的美誉。幼年时期跟随父亲在欧洲多地巡演,并创作出了《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1772年被聘为宫廷乐师,1781年则摆脱了对宫廷贵族的依赖,成为了最早的自由作曲家。此后创作出了诸多歌剧、交响乐、钢琴曲等,数目多达六百余部,对后世音乐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体裁之一,自巴洛克时期开始,诸多音乐家都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而莫扎特则是一位集大成者。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曾先后创作出了近二十首钢琴奏鸣曲佳作。其中在1774年至1775年间,莫扎特在家乡萨尔茨堡创作出了K279—284七首作品。整体风格是热情洋溢的。1777年至1883年,莫扎特在欧洲各地游历,创作出了K309、K330等作品。由于个人经历的变化,该时期的作品情感表现也更加丰富。1784年—1785年,莫扎特先后创作出了K457、K576等七首作品。作为其生命晚期的作品,这几首奏鸣曲明显带有孤独和凄凉的色彩,但是却仍然给人以温暖之感。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莫扎特都为奏鸣曲体裁形式的确立和内容的丰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奏鸣曲K330是莫扎特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当时的莫扎特年仅22岁,正值人生的黄金年华,对生命的感恩、对未来的憧憬、对现实的不满等,均在这部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同样也让该曲呈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对这种特色和成因的解读,无疑是打开莫扎特奏鸣曲艺术宝库的一扇窗口和一把钥匙。

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0艺术特色

(一)规范严谨的曲式

古典主义音乐素以严谨和规范著称,而莫扎特和他的奏鸣曲则将这种严谨和规范发挥到了极致。奏鸣曲K330的结构清晰合理,分明有序。该曲共包含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组成。其中呈示部为前58个小节,包含主题、连接部、副部和结束段。展开部为59—87小节。莫扎特通过三次转调,将该部分自然的分为三段,巧妙发挥出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再现部是88—140小节。在与呈示部基本相同的同时,安排了两个结束句,而且经过一系列转调后回到了C大调,实现了收尾呼应。第二乐章采用了复三部曲式。前20小节为第一部分,由两个独立乐段构成。而且这两个乐段中的乐句都采用了4+4的结构,呈现出了完全对称的效果。两个乐句后是一个过渡乐段,随后则回到了F大调,最后的结束材料使用了副部主题的变奏,呈现出了强烈的结束感。第三乐章是奏鸣曲式,与第一乐章的区别在于,该乐章展开部是由插部代替的,插部的加入起到了避免重复和丰富内容的重要作用。呈示部由C大调开始,旋律明亮而抒情,整个过程也没有发生调性变化。第二部分69—95小节的插部。从之前的C大调转为了G大调,仍然采用了4+4平行乐句的结构,并经过变化后回归到C大调,并落在了C大调主和弦上。通过对乐曲结构的简单梳理可以看出,莫扎特对该曲的结构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崇的自然、适当、均衡等发挥到了极致。但是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作品结构虽然是规整的,但是并不意味着音乐表现效果是刻板和机械的。相反,莫扎特通过转调等手法,赋予了乐曲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正是莫扎特精湛作曲技法的直接展现。

(二)优美洗练的旋律

在西方音乐史上,莫扎特是公认的旋律大师,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作品,他笔下的旋律永远给人以流畅、自然和动听之感。这一点对于奏鸣曲K330来说也不例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作品具有突出的主调音乐色彩。较之于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的海顿、莫扎特等人更加倾向于主调音乐,多使用阿尔贝蒂低音作为伴奏,旨在使旋律声部得到突出。奏鸣曲K330中,三个乐章的右手都是旋律声部,左手以分解和弦的形式贯穿全曲。以该曲的第一乐章为例,开始部分中,右手是主旋律,左手则是规范的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因为左手的伴奏音型相对简单和固定,所以可以让旋律部分尽情发挥。旋律以第一乐句的动机为基础逐渐进行扩大,将C大调的宽广与明亮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说,莫扎特对主调音乐的偏爱,决定了他对旋律的高度重视,优美动听的旋律呈现也自然在情理之中。其次,作品使用了类型丰富的装饰音对旋律进行了修饰。正所谓简约而不简单。该作品的旋律舒展,乐句精致,演奏起来应该难度不大。但是很多演奏者却表示很难演奏出内心的感觉,总有一些意犹未尽之感。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在于演奏者未能把握好作品中的装饰音。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颤音和倚音,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第二乐章的39小节处,莫扎特在使用临时升降记号的同时还加入了颤音,让音乐表现效果更加丰富。而为了节奏上的统一,莫扎特还经常使用倚音,既丰富了旋律,也实现了整体的平衡,可谓是一举两得。可以看出,莫扎特既对旋律高度重视,又善于通过多种方法对旋律进行灵活表现,是音乐史上当之无愧的旋律大师。

(三)变化自如的节奏

奏鸣曲K330听起来起承转合分明,轻重疾徐有致,而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听觉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莫扎特对节奏的精准把控和灵活运用,将多类节奏形式有机组合成了一个整体。以三十二分音符为例,在第一乐章25—30小节处,为了突出旋律的轻快,莫扎特使用了大量三十二分音符组成旋律音阶,从谱面上看十分规整,而在听觉上则表现为无缝连接,而且对乐曲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旋律自然朝着第二个主题发展。同样还是在第一乐章的49—58小节处,莫扎特再次运用三十二分音符,此处的作用在于在结尾之前形成一个小高潮,将紧凑感烘托到极致,最后再用三个主和弦结尾,一气呵成。又如三连音节奏。三连音也是莫扎特钟爱的节奏形式,而且该曲中,其对三连音节奏予以了创新运用。即在左手以分解和弦为主的基础上加入了三连音,形成了三代二的新节奏,这就产生了一种错位感,赋予了整个奏鸣曲以舞曲的味道和感觉。再如跳音节奏。跳音轻快而急促,在表现音乐风格上具有奇效。在该曲中,莫扎特对跳音的运用是准确到位的。以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为例,有近乎一半的音符都被标注了跳音记号,旨在通过跳音所形成的跳跃感和灵动感,为这一段旋律进行总结,并与后续旋律形成对比。所以第二乐章的开始部分中,莫扎特意为跳音加入了连音线,使之听起来更加像顿音,既与第一乐章相区分,也强化了第二乐章舒缓和温润的音乐风格。可以看出,莫扎特对各种节奏形式的特点和作用都有了如指掌,运用起来也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再次展示出了其开放的创作观和精湛的创作技法。

(四)真挚动人的情感

莫扎特生性单纯善良,不谙世事,所以其作品中的情感是真挚而动人的。对此这部作品也不例外。第一个乐章中,前八个小节奏出了呈示部的主题,先后有三个人物登场,一段故事马上就要娓娓道来。9—25小节中,莫扎特运用多种装饰音,对每个人物的心理予以了精致的刻画,而且突出了他们兴奋的心情。一些研究认为,此处是莫扎特对母亲的回忆与思念,在母亲面前,他不再是那个才华横溢的大音乐家,而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可以随意的高兴和苦恼。再现部中,三个人的交谈出现了争议,但是整体气氛仍然是和谐的,最终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交谈。通过此段可以看出,莫扎特追求的是一种中和的情感表现效果,既不过度兴奋,也不沉溺于忧伤不能自拔,而是恰到好处,表里如一。第二乐章是对自身心理的深入刻画与展示,可以用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来形容。旋律以三连音开场,与第一乐章的热闹讨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然后重点展示了自己的苦恼,这其中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未来的迷茫,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欢笑背后真实的莫扎特,或许是感到这种苦恼是无解的,所以该乐章并未像第一乐章一样对结束感进行了强调,而是有一种欲言又止,欲语还休的感觉。第三乐章中,莫扎特已经从苦闷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在长达68个小节的呈示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小男孩正在丛林中奔跑,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在他的脸庞上。展开中,好像来了一位好友,正与他一同回忆过往的美好时光。再现部中,主旋律再次响起,标志着主人公已经彻底走出了阴霾的情绪。最后,整部奏鸣曲像是一部歌剧一样轻轻落下了帷幕。

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艺术特色的成因

(一)历史背景方面

十八世纪的欧洲大陆正处于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君主和贵族的统治力量被大幅度削弱,以市民为代表的新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并带给了音乐发展两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社会音乐的普及。音乐创作、欣赏和演奏,已经不再局限于宫廷和教堂,而是走上了街头,走进了普通市民的家中。而且很多城市还组织成立了各类音乐爱好者协会等,就是为了满足市民对音乐的需求。其次是家庭音乐的繁荣。原本宫廷贵族学习音乐的传统,该时期也被普通市民家庭所继承,他们都希望通过学习音乐来充实自我,不仅鼓励子女学习音乐,而且经常开展家庭音乐活动。对于莫扎特来说,其本身就对宫廷和贵族没有好感,而且是第一批摆脱宫廷和贵族束缚的独立作曲家,所以对社会和家庭音乐的发展是喜闻乐见的,对此他主动进行了一些大众化的音乐创作,并表达出了自己喜悦的心情,旨在使音乐作品得到普遍的接受和广泛的传播。在这种创作理念下,洗练、雅致、和谐等创作风格的呈现就成为了必然。

(二)社会思想方面

十八世纪,随着经济和政治变化,社会思想也逐渐开放和多元,特别是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自由、博爱、宽容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用理性的视角重新审视旧的道德标准和制度习惯等。莫扎特作为一名有着鲜明进步意识的音乐家,对此是极为认同的。体现在音乐创作中,就是要进行一系列革新。在奏鸣曲创作中,在结构方面,他巩固了三个乐章的形式,第一乐章直抒胸臆,第二乐章变化对比,第三乐章圆满结束。整个结构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在曲式方面,他常用两个带有对比色彩的主题推动音乐发展,并最终发展至高潮,然后再通过主题再现和主调回归完满解决。充分体现出了启蒙思想中强调的辩证精神和逻辑思维。在调性和声方面,莫扎特通过频繁的转调赋予了音乐强烈的戏剧性色彩,然后又通过各种新奇的和声对音响色彩进行了丰富。可以看出,莫扎特是深受社会新思想影响的,并努力让音乐作品与社会思想发展同步,所以作品也带有了时代特色,并具有了永恒的艺术价值。

(三)个人经历方面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鲜明的艺术特色,与其个人经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从家庭环境来看,莫扎特出生和成长于一个温馨并有着浓郁音乐氛围的家庭,他的父亲和姐姐都是专业音乐创作者和演奏者,母亲则给他的生活以无微不至的关照。在这种和谐氛围下成长的莫扎特,性格一定是开朗的,其笔下的奏鸣曲也是充满童真的。其次,从学艺经历来看,在看到莫扎特有着惊人的音乐天赋后,父亲对他倾注了无限的期望,并带他开始在欧洲游历,旨在开拓他的音乐视野,提升他音乐学习的深读和广度。在长达十年的游学中,莫扎特广泛接触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各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所以能够将多种风格融为一炉。最后,从个人态度来说,莫扎特虽然是一位天才音乐家,但是同样也是十分勤奋的,经常通宵达旦的工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聆听和研读音乐作品,所以他的成功也是必然的。

结 语

综上所述,古典主义时期是人类音乐发展历史上的关键时期,音乐巨匠们不仅在形式方面推陈出新,更表现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风格。莫扎特和他的奏鸣曲便是典范。这既受到了历史和社会的影响,更是莫扎特的心性和艺术价值观使然。由此获得的创作和演奏启示也是十分深刻的。在创作方面,创作者不能孤立于时代和社会之外,而是要尽可能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做”。在演奏方面,则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充分表现出作品特有的艺术风格。这样的作品才能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这样的演奏才能获得与创作者、观众的情感共鸣。■

猜你喜欢
奏鸣曲莫扎特乐章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轻浅不是莫扎特
饥饿奏鸣曲
呼噜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