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钢琴作品创作中的音色解读

2021-11-26 02:45马丽莉
黄河之声 2021年14期
关键词:德彪西踏板和弦

马丽莉

一、浓郁的印象主义色彩观

色彩观的诞生以印象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为首要前提,印象主义音乐的发展深受同一时期绘画及诗歌作品的影响,即更倾向于表达一种瞬间消逝的印象,区别于绘画艺术中的实体轮廓及诗歌艺术中的行文大意,更加强调一种模糊的、朦胧的气氛,钢琴音响的丰富性及多变性也得到了更多关注,这对演奏者及创作者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色彩观念应运而生,无论是钢琴演绎中的旋律、结构抑或是和声,都充满了色彩要素,以器乐音色为例,其发声过程相对复杂,与发声体振动方式以及发音多少具有密切的相关。钢琴兼容高音弦与低音弦,音域相对较广,配合踏板产生的音效进而形成鲜明的对比,音色效果更加丰富,其艺术表现力也相对更强,作曲家更倾向于以高音音程体现出作品本身的朦胧意境,通过色彩运用来实现整体气氛的有效渲染,创作及演绎时均运用到了较为独特的技法,进而用于准确的表现出千变万化的器乐音色,实现了由视觉印象向听觉印象的快速转变,同时这也是印象主义钢琴色彩音乐的核心所在。

以德彪西为代表的一大批艺术家将钢琴本身的音色色彩展现的淋漓尽致,除了钢琴本身的音响变化及层次之外,还充分考虑到了乐队配器的演绎效果,始终以追求极其丰富的音响色彩为根本目的,以《焰火》及《月光》等作品最具代表意义,光影的流动、色彩的变换,给予观众以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享受,德彪西在创新调式调性的同时还设计及了许多装饰音,希望以此来为其作品添加更多的东方音乐色彩,利用指法演绎细微变化,同时利用踏板控制突出印象主义色彩。

二、调式的创新

德彪西进行音乐创作时注重强调调试的色彩变化,这也是音乐色彩运用的重要体现之一,不仅创新了全音音阶,更是在此基础上大胆采用不协和音程,这种创作技法较为独特,打破了原有调式调性,通过突然转调的方式方法来达成音高的色彩变换,由此可见,音阶应用及调式创新是德彪西钢琴作品创作之中音乐色彩的重要体现。除较为传统的大小音阶之外,他还创新创作并广泛应用了全音音阶调式,希望可以实现钢琴音响效果的有效增强。分析全音音阶特点可知,音阶不受限制,可自由行进,每一个音程都较为饱满,且音阶之间较为和谐,德彪西偏爱这种调性调式,以《前奏曲》中的《帆》最具代表意义,通过对各类音阶的灵活应用,他创造出了新的音色,并营造、渲染了一种更为模糊的音乐氛围,恰好符合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创作思想。深入分析全音音阶可知,其主和弦及属和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音高组织形式更加自由,对于变化及调整音色具有重要意义。德彪西还倾向于采用五声音阶来展现东方色彩,以《格拉纳达之夜》这一作品为例,德彪西灵活运用了西班牙民间音乐以及哈巴涅拉舞曲的节奏,联合弗里几亚调式调式来凸显西班牙的民族色彩及音乐风格,且在这一作品之中,德彪西不断变化节奏设计并采用不协和和弦,大量的属七和弦的平行行进使得音乐氛围得以烘托。情感也得以准确表达。

除特性音阶调式之外,德彪西也希望通过频繁的调性转换或是模糊调性的方式来体现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特点,模糊的调性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全新的音乐色彩,即增强了乐曲本身的色彩性,与此同时其功能性被大大削弱,这种做法并非德彪西首创,他在借鉴李斯特及瓦格纳等音乐大家的创作经验之后进一步推广,试图以此打破古典音乐在调性调式上的局限性,而这种模糊的调性恰巧体现了创作者精神上的自由状态,使得音乐色彩表现力得以极大丰富。

三、和声技法的革新

和声色彩不仅体现在和弦结构之上,同时也展现在和声转换的过程之中,德彪西是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和声革新者之一,早在音乐学院时就开始思考和谐和弦、不协和和弦以及并列和弦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创作时更是打破了传统规则,从和声色彩的角度另辟蹊径,且对于和弦结构的安排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德彪西对一连串琶音构成的和声非常感兴趣,其钢琴音乐作品中常见三连应颤音设计,同时还会运用高叠置九和弦来营造神秘的音乐氛围,擅长以平行四度或平行五度来突出较为庄严的音乐色彩。以《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一作品为例,德彪西在连接声部时并未常用常规和弦,反而突出每个和弦的独立性,即都可以脱离调性而独立存在,创作时更加自然洒脱,并不强调其中的逻辑关系,更加注重情感色彩的展现,通过运用大小三和弦、平行和弦、加音和弦以及叠置和弦等多种形式来加强音乐作品的戏剧性效果,除此之外还添加了大量不协和音程,充分体现了德彪西不同于他人的色彩观念。

四、织体中多层次音色的构建

德彪西独特的色彩观念还体现在多层次的音乐织体之中,这也是德彪西钢琴作品创作风格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之一。纵观德彪西钢琴音乐作品可知,其中大约包含着两至四个数量不等的织体色彩结构,以《德西前奏曲集》这一作品为例,分析其曲谱可知,绝大部分均使用三行谱表这种记谱方式,详细的对演奏者的左手及右手操作以及二者的相互配合予以描述,要求演奏者双手既能够独立的控制其音色层次,由应当能够基于双手的配合营造出三层、四层乃至更多层次的音乐织体结构。德彪西在创作钢琴作品时巧妙利用了织体中多层次音色,而这种构建方式实现了音乐作品表现力的有效提升,以《透过枝叶的钟声》这一作品为例,其中包含了四个层次的织体,其色彩给不相同,属于不同的四种节奏,其中以低音层次模仿深沉的大钟音色,而次低音层次以模仿小钟的柔和音色为主,德彪西在高音层设计了一些零碎的旋律用以模仿铃的音色,而次高音层次的音色则时隐时现。这四种音色可以单独存在,又可以通过组合排列为作品增添色彩,使得整个作品的音乐色彩更加飘忽,全曲始终为清晰明亮的织体色彩与沉重压抑的织体色彩交替行进的,由此可见,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之所以能够充分体现其色彩观念,与多层次织体色彩的灵活应用密不可分。

五、自然音响模仿的应用

德彪西在进行钢琴音乐创作时更加倾向于模仿自然音响,对于自然色彩的重视程度也相对更高,这是因为他始终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且事实证明艺术表达确实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德彪西对于大自然中的声音十分熟悉,对各类音响效果的敏感度也相对更高,创作时得心应手,他始终认为我们能够听到的、周围的每一种声音都可以经过精心的设计进而完整再现,他的这一观点在他的钢琴创作之中体现的淋漓极致。以《帆》为例,德彪西精心设计只为模仿徐徐和风,顾名思义,《雨中花园》则重点在突出细雨的音色,《飘荡在晚风中》则重点突出风的凄凉,除此之外,《阿娜卡普里山》等作品也广为流传。经过德彪西的不懈奋斗,这种追求自然音效色彩的音乐审美观念逐渐推广开来,对钢琴音乐艺术的影响非常深远,尤其是在1990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他听过瓜哇佳美兰乐队的演奏之后更坚定了这一信心,后期在创作时多次模拟东方音乐特点并深入探究体现其独特色彩观的重要方法。以《踏》这一音乐作品为例,曲子以大二度和声为开端,并重复出现,虽然这种音效在西方观念之中并不和谐,但实际上其音响效果更接近于体鸣类乐器,为此用于模仿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十分适用,为此德彪西创新的运用大二度和声来模仿寺院中的钟声及敲木鱼的声音,对表达音乐内容、营造音乐意境及引起观众共鸣均具有重要意义。

六、钢琴音色的再挖掘

在创新精神的驱动下,德彪西不断对钢琴音色层次进行深入挖掘,他认为钢琴音色之所以存在不同层次,是因为力度不同等因素导致,他所追求的以及想表达出来的音响效果相对特殊且音色层次更为丰富。德彪西在创作时为突出恬静的音乐氛围以及妩媚的音乐情调通常会以弱奏为主要表达方式,并以此作为力度变化的基础,且为了加强音乐表现力,德彪西并不主张扩大钢琴的音量幅度,反而尽可能在弱音的范围内挖掘其潜在的音色,其中以钢琴作品《金鱼》最具代表意义,他曾经在创作时于弱音范围之中使用了大量的渐变色彩才层次,分析其钢琴图谱可知,以p、pp、ppp甚至是pppp等曲谱标记最为常见,同时还穿插了f及ff等记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大多时值较短即一闪而过,但基于这种强弱对比而形成的音色层次印象转瞬即逝。

七、触键技巧带来的音色魅力

分析德彪西钢琴作品可知,其独特的音色魅力主要来源于较为奇妙的触键方法,他在创作时要求演奏者忘记琴锤的存在,演奏应当与肢体动作融为一体,从而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容及内心的情感色彩。为此,演奏者应当掌握正确的触键方法,忽视钢琴本属于击弦类乐器的这一事实,采用除打击性弹奏以外的演奏方法,这种独特的触键法使得其钢琴音乐作品的音色表达更加柔和,随处可见其设计之精妙,当代创作家无出奇有。钢琴在德彪西的眼中既无弦也无键,他所独创的触键方法-抚键更加强调以手直接弹弦而发音,这也是印象派钢琴音乐作品中特有的初见技巧。在抚键时,演奏者应当将手指微微摊平,始终保持指尖与琴键之间呈现一个小角度,以手指尖后部的肉垫来接触琴键进而发声,进而通过演奏者的精准控制来重点突出音乐的柔和之感。演奏者落键的深度需要依据音色需求来决定,较深的落键处理可以突出柔和而低沉的音色,而较浅的落键处理可以表达明亮且透彻的音色。以德彪西钢琴音乐作品《水中倒影》为例,为了重点突出水光潋滟之感,德彪西明确演奏者以抚键的方式来塑造柔和的音色效果,而演奏者应尽可能将手指贴近琴键,速度均匀的、缓慢的落键,同时灵活运用手腕及手臂的力量,进而营造一种波光粼粼的水面意境,左手旋律声部在弹奏时需要放松手腕以带动手指,自然下垂,且落键时其力度应如蜻蜓点水。

八、踏板音色的新探索

德彪西在表现其独特的色彩观念时对踏板的音色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通过灵活的运用各个踏板来实现对钢琴音色的有效控制,且触键方式与踏板的灵活使用使得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德彪西的创作理念独树一格,尤其是在踏板的应用这一方面,即利用踏板产生语音振动进而形成特殊的色彩效果,久而久之,触键与踏板音色、力度音色及织体层次与和声音色相互融合并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了一种色彩交响。以德彪西钢琴音乐作品《阿娜卡普里山》为例,其中的局部踏板设计较为独特,意在让观众感受到核心发音之后的余音,希望以此来引起听众的无限遐想,这种踏板产生的音响并不会过于浑浊,反而能突出音程的精准性以及结构的严谨性,德彪西对于踏板使用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力度方面,更加体现在音色效果表现等方面,它借鉴了贝多芬以左踏板表明音乐结构的做法,同时也树立了李斯特运用左踏板来区别声音明暗的思想。以《洋娃娃小夜曲》这一钢琴作品为例,德彪西利用左踏板产生的音色来进行鲜明对比,同时还设计不间断的连续踩踏动作,以此来突出音乐的活跃气氛。除此之外,德彪西对于踏板的精细控制要求较高,为此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也具有较高的要求,踏板的应用不仅应当以掌握强度来凸显音色变化,同时还应当利用滑音来体现音色之美,德彪西极尽一切手段来追求钢琴音色的多样性,其色彩观念影响着后世钢琴音乐的创作与演绎。

结 语

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钢琴流派的鼻祖不断创新创造,所有的技术手段在他的作品中都有迹可循,无论是二、四及五度的平行进行,还是泛音及踏板的灵活应用,其创作始终以突显钢琴丰富的音色变化为根本目的,这对于提高音乐作品及钢琴本身的艺术表现力重要意义。德彪西在钢琴音色表现这一方面独树一帜,更加强调色彩感受的表达,与追求技术至上的演绎理念有着明显的差别,为此应当从多方面对德彪西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丰富色彩进行分析以加深了解。■

猜你喜欢
德彪西踏板和弦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钢琴踏板的基本用法
论钢琴踏板的正确使用
午后的牧神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