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培育探析

2021-11-26 02:49李益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

李益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将“风险”解释为“遭受损失或破坏的机会或危险”,突出强调人类社会行为带来的不确定性后果。风险防范意识是基于对风险的科学认知和把握,主动预防风险并积极创造条件转化风险的一种自觉的思维、态度和观念。“居安思危”“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等都表现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风险防范的深刻思考,于今而言仍有积极意义。风险防范意识培育成效关乎着大学生的长远发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支撑,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风险

新时代大学生由于身处社会圈层单一、社会经验匮乏等原因,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又缺乏防范意识,极易暴露在复杂的社会风险之中。其中,政治风险、学业风险、就业风险、健康风险、网络风险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带来的挑战尤为突出。

(一)政治风险

习近平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的政治风险是指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等方面易受错误思潮影响的风险,表现为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缺乏自信。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青年别有用心的争夺一刻也没有停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择手段地向大学生输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尤其是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大搞“技术霸权”,在中国培养所谓“公知分子”“意见领袖”等以输送西方话语体系,利用大学生的好奇心向其灌输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抹黑中国制度,这些分散化、渗透化、伪装化的不实言论与错误思潮从四面八方包围新时代大学生,严重干扰大学生对事实的判断力,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健康风险

正如《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所言,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健康程度则关乎着国家人力资本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健康风险内在地包含着身体健康风险与心理健康风险两重含义。

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17年《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出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江崇民介绍,“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只是下降速度趋缓。与此同时,身体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肥胖率持续上升,每5年提高2%到3%。此外,2015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7岁到19岁的学生体质状态,大学生下滑最严重”[2]。其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熬夜、常吃外卖、缺乏锻炼成了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的头号健康杀手,由此带来各种疾病隐患。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38。这一提法的出现正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学业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不和谐、情感受挫、对未来感到迷茫等,都能够导致心理问题的量的积累。大学生群体中抑郁症患有率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完成学业乃至正常生活,使其难以融入社会。

(三)学业风险

根据2017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成长白皮书》,“大学生最困惑的十个主题是学业、职业、组织、日常、实践、自我管理、情感、精神与价值、烦恼、未来。其中,‘学业’又位于大学生十大困惑之首,具体内容包括‘专业课’‘考研’‘成绩’‘挂科’‘考试’‘四六级’等。重视程度不足、学业投入偏少、完成质量较低是大学生学业困惑的主要表现”[4]。这表明很大数量的大学生缺乏对大学生活的合理规划,而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是造成学业风险的思想根源。此外,个人性格、心理特质、学习投入、外部环境都是造成大学生学业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

学业是大学生的主业,学业发展不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是影响大学生保研、就业等自身长远发展,甚至影响向上阶层跃升的可能性。二是导致家长的失望情绪增长,影响大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和谐度。三是影响大学生的专业自信,对未来感到迷茫。大学生在四年打基础的时候没有认真学习,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竞争力,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四是因为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品质发展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四)就业风险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就业风险突出表现为因社会结构性矛盾、学校培育目标与用人需求不匹配、大学生个人职业观偏差等多种因素造成大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在就业过程中因经验不足而被骗或发生不公平待遇等风险。

就业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毕业即失业,“慢就业”“啃老族”现象突出。这些现象的出现既有主观意愿,又有客观因素,但无论哪一种原因都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影响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以及社会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分配。二是就业不公平现象带来不良社会影响。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强势一方,部分单位存在对高校毕业生的性别、毕业学校、学历等进行限制的现象,违背了国家用人政策和法律法规。三是就业风险还表现在求职过程中,因缺乏法律知识和社会经验,遭遇求职骗局,造成时间和金钱损失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求职过程中时有发生,使大学生求职受挫,甚至出现轻生的严重事故。四是突发事件影响大学生就业大环境,如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许多小微企业倒闭,就业岗位减少,同时也影响大学生创业前景,更多人涌向体制内工作。

此外,就业不顺畅也会造成社会人力资源分配问题,国家伟大复兴中国梦缺乏人才支撑,家庭的教育投资长期得不到回报等。在环环相扣运转的社会中造成了某些环节的停滞,势必会带来多方面消极后果。

(五)网络风险

网络风险是指大学生因网络参与行为给自身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后果。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的网络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世界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而沉迷于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影响学业。二是大数据筛选与精准推送导致“信息茧房”的出现,“当个人被禁锢在兴趣偏好的自我构建中时,好比作茧自缚,不知不觉中便会失去总体性的视野”[5]。这种看似针对性很强的信息推送实则阻碍了大学生探索新鲜事物和全面认识世界的脚步。三是给主流价值认同带来挑战。网络空间环境复杂,因政治立场、身份背景、学识素养等不同,针对同一事件,从自身出发诉求不同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结论。甚至还有别有用心的人混淆视听,使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认同面临挑战。四是带来人身财产安全风险,如电信诈骗、网恋陷阱等。

网络本身只是一种传播媒介,它是现实社会的延伸,若运用不当,就会在风险发酵和传播过程中变成“放大镜”“催化剂”“隐形衣”,放大风险事件影响,加速风险事件演化进程,让风险变得更加隐蔽。因此,要充分关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的状态并及时给与引导,预防复杂隐蔽的网络风险给其成长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新时代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培育的核心内容

在科学认识风险的基础上,风险是可防可控的。从大学生的主观因素方面培养抵御风险的思维、心态和意识,并以此指导行为,最大程度地化解风险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带来的潜在影响。

(一)突出的底线思维能力

底线是事物的最低阈值,是一种事物转化为他物的临界点,是实践主体应该达到的最低目标。底线思维能力是从最低心理预期出发,通过积极行为,努力争取事物发展的最好结果的一种辩证的、系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6]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底线思维能力,是防范化解大学生面临的政治风险、学业风险、就业风险、健康风险和网络风险的必然要求,是立德树人的题中之意。

首先,要划定底线,找到风险转化的红线。划定底线要求目标定位的准确性,考验实践主体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前瞻性思考能力。大学生在划定事物底线时,应该充分了解所处的大环境并进行调研,找到符合实际的最低目标;要根据不同事物的发展进程及时对底线进行合理划定;找到底线之后还应该反复确认无误,方可划定底线。划定底线意味着找到可做与不可做之间的界限,在遵循规则的基础上行动,减少人为因素诱发风险事件的可能性,因而使得大学生在面临众多的风险挑战之时能防患于未然。

其次,要守住底线,遏制风险转化。守住底线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需要内心对底线的高度认可和身体力行的行动力,体现了实践主体的主动性和原则性。在诱惑当前时守住底线,面临金钱诱惑时不为名利蒙蔽双眼,面临网络游戏时不沉迷其中,用好手中的工作权力为同学服务而不是以“权”谋私。大学生要牢牢守住心中防线,才能免于走向歧路。在矛盾汇集处坚守底线,遇到棘手问题,或两难抉择要亮出底线,勇于坚持底线,守住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方向。

最后,要超越底线,化挑战为机遇。超越底线体现了实践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规律。要立足现实情况,正确把握规律。大学生在面临风险挑战时,要找到风险的根源,才能找到对应解决之道。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保证最低目标达成。如此方能化危为机,争取更好的结果。

(二)积极的风险防范心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3]38积极的社会心态内在地包含了积极的风险防范心态,二者在基本要素上是一致的。

自尊自信在大学生风险防范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相信自己有规避风险的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未雨绸缪,能够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风险的防范;针对日常生活中不足之处能够及时反思漏洞并不断改正,努力提高自我教育、获得长远健康发展的能力。

理性平和是指大学生在面对风险事件时,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客观的认知态度,妥善地处理分歧。尤其是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空间,各种偏激言论、错误思潮层出不穷,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情绪饱满的成年人,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就娱乐圈追星而言,要客观冷静地看待明星和流量,学习积极向上的品质,而非肤浅地因为某个明星颜值尚可就疯狂投入时间和金钱成本。

积极向上是指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况和健全的人格,不悲观、不沉沦、不失望,是一种正向的社会心态。习近平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选择。”[7]173因而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培育积极向上社会心态的根本。

(三)自觉的风险责任意识

风险是面向大众的风险,责任是人人共担的责任。风险责任意识是指群体或者个人以共同抵御风险为目标而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一种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多手难题’(The Problem of Many Hands)指出,由于现代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地由集体而不是个人完成,所以对于一项结果而言,我们很难确定不同责任主体对结果的贡献,也就难以将责任归咎于这些主体”[8]。事物的普遍联系决定了风险形成的复杂性和风险后果的广泛影响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决定了风险责任的分散性。“在复杂社会思潮的激荡中,厚植大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将促使人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深沉的爱国情怀、正确的公共思想与理性正确的政治观念,使人们在应对复杂社会思潮冲击时,能够坚定从容,自觉维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的公共利益,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和谐统一”[9]。

培养大学生的风险责任意识,首先,使其从思想上厘清风险与个人和群体的关系。风险本身是潜在的,只有遇到了诱发因素和合适的滋生土壤,才会转化为风险事件。风险事件的产生并非个人行为,但离不开每一个人所为,风险事件的影响表面上看是作用于群体的,但最终却落到了每一个人身上。总之,风险的产生和影响既是个人的,又是群体的。

其次,要树立广泛学习、终身学习的责任意识。风险往往与未知联系起来,我们之所以会受到各种风险的困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该领域认知上的空白。所以大学生要有效避免风险事件发生,不仅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创造社会实践学习的机会,还要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甚至引领社会发展,以超前的眼光和超快的知识更新来打破未知,化解风险。

最后,要对法律规则心存敬畏,言行举止皆有度。法律法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基于调节矛盾、维持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目的,从表面看似乎限制了人们的言行举止,实则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大多数人的自由,使我们从许多社会矛盾风险中予以解脱并找到应对之法。新时代大学生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三、新时代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培育的路径

风险防范意识培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牢固的风险防范意识养成是一个由知到行、由表及里、由受教到自教的过程,需要从高校课堂教学、融媒体传播、模拟演练和实践活动多途径综合发力。

(一)以高校教学为主渠道,夯实大学生的风险防范知识体系

高校课堂是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各类课程在提高大学生风险防范知识素质的目标引领下,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搭建有效的知识防护网。

1.思政课教学

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抵御错误思潮的侵蚀。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思想滑坡是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危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新时代大学生的头脑,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用“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等重要时代任务。当前高校中的四门主要思政课程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应当围绕各自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又在培育效果上合而为一,共同织密风险防范知识网。

2.专业课教学

发挥高校专业课程的专精尖优势,培育化解社会风险的专业人才。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十分丰富且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培育专业安全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致力于保障国家安全;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专业致力于保障人们饮食安全营养;心理学专业致力于疏导人的消极情绪、引导人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临床医学专业致力于保障人的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各专业在培养社会专门人才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扩大理论知识辐射面,惠及更多学生,最大化地发挥其校内育人价值,为社会性应用打好基础。

3.安全知识讲座

聚焦理论与实践前沿是打破专业局限的更广泛意义上的高校教学手段。讲座具有创新性、理论性与针对性。在大学校园开展安全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以培育大学生的警惕心理,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性地获取关于某方面风险的较为完备的防范技巧。如学术类安全知识讲座,以其严谨的论证逻辑和深刻的理论内涵,能够使大学生对于风险防范知识有系统化、深层次的了解。警察宣传反诈骗等案例型讲座,则更有利于大学生学习识别风险和化解风险的实践技巧。

各类课程虽各有侧重,但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方面是同向同行的,以与时俱进的知识武装头脑、打破未知,以公共课与专业课结合、课堂与课外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形式打好风险防范知识基础。

(二)以融媒体为依托,拓宽大学生风险防范教育途径

所谓融媒体,是利用媒介载体将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资源优势进行整合,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是实现“资源共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10]的新型媒体。借助融媒体的力量,各种新兴教育平台层出不穷,微课、慕课等教学模式快速发展,拓展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场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进程。

一是结合融媒体的音频、图像、文字相结合的特点,丰富风险防范知识教育形式。如通过制作动画的形式将灾害场景与逃生过程模拟出来,一目了然。这种直观的场景更贴近现实生活,将原本枯燥的纯理论讲授变得更富吸引力。以人民网为例,有一期推出《民法典成语新说》,以生活中常见的涉及法律纠纷小故事为蓝本,以动画作为形式,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广大网友的一致好评,甚至还有催更后续的建议。真正做到了普法“小切口,大道理”,是利用融媒体进行安全知识普及教育的成功范例。

二是充实大学生风险防范教育资源。风险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国家安全,如警方披露的间谍、海关查获非法携带物品;社会公共安全,如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个人日常安全,如重庆公交坠江案、不恰当养狗伤人事件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通过反面案例的讲解让我们时刻提高警惕,树立风险责任意识,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真正将风险防范意识化于心、显于行。危机事件报道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危机教育资源,借助融媒体立体的传播样态,为新时代大学生风险防范教育提供了最新的、关注度和话题度最高的教育素材,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

三是大学生能够运用融媒体的交互特性自如地进行角色切换。尤其是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创作,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视频博主,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路径。当从外部习得关于风险防范的知识经验时,处于受教育者的角色。当大学生利用融媒体平台进行二次传播或进行基于自身经验的原创传播时,就充当了教育者的角色。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以及表现自我、渴求关注的心理,在短视频的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在持续“涨粉”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经过角色的转换,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资源筛选能力也得到了强化,起到良好的自我教育的效果。

(三)以模拟演练为抓手,提高大学生的风险防范能力

“模拟演练是一种在假定风险中执行实际风险发生时各自职责和任务的演练活动”[11]。模拟演练在风险规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模拟可能发生的危险场景,刺激人的大脑应激反应,做出保全自身、自救互救的最佳选择,提升大学生对风险的感知、预防、应对和善后能力,将风险的发生率和潜在影响因子降到最低。

“风险规避中的逃生技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需要具备处惊不乱的心理素质、协同配合的整体意识、科学规范的逃生技巧、自救互救的专业知识,对人的安全综合素质要求较高”[12],因而停留于理论知识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的风险防范能力必须要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提高。为最大程度上利用资源,一是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争取利用社会现有模拟基地及其设备。二是为提高模拟的真实性和专业性,应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联合进行培养,让长期从事各类型风险管控的专业人才给予技术性指导,切实提高避险技能。三是为保证风险防范能力的持续锻炼,模拟演练活动应该常态化、制度化,常练常新。不仅仅停留在大一刚入学和大四毕业时,而要将安全演练活动贯穿整个大学生活。针对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根据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在常态化的演练中及时更新技能和培养目标,做到与时俱进。四是要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如VR来提高模拟场景的真实性和吸引力,提高大学生参与度。

模拟演练实际是预体验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通过场景模拟既能使其端正心态,重视风险又不至于消极被动,又能提升大学生应对风险的相关技巧。高校管理事实证明,通过常态化、创新化、合作化开展避险模拟演练,可以促进大学生风险防范思维的养成、风险防范心态的形成和风险防范技巧的提升,对于大学生安全健康发展、高校稳定和谐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四)以实践活动为重点,提升大学生风险防范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根本。实践育人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具有应用性、导向性、综合性的活动,目的在于培育创新精神、求实品格、动手能力等优秀品质,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实践活动搭建了高校与社会、学术与生活的桥梁,是减少未知社会风险,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防范意识的关键。高校要创造条件让更多师生走进社会,提升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如让学生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网络内容管理等。

实践活动于大学生抵御风险、健康成才起着关键作用:一是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国情、反映民意,避免坐而论道。将学术做在中国大地上是时代的呼声,是科研工作者的根基所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学生学术研究更要遵循这一原则,反映现实需求、聚焦热点问题,大学生的学业才算有效完成。二是在实践活动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坚守人民立场。立场问题关乎高校育人成效与大学生自身价值实现,只有在实践中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立场,立志为人民做实事的志向,有了正确的人生方向,才不会陷入享乐主义的泥潭。三是在实践活动中艰苦奋斗、锤炼能力,消解本领恐慌。实践是最能锻炼人的,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奋斗幸福观,培养社会所需技能,为将来的就业与长期发展奠基。四是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抵御西方舆论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在追寻红色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在见证农村脱贫致富过程中、在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得到关注过程中、在少数民族交通越来越便利这些具体而生动的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变化中,大学生深刻地、自然而然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心,坚定“四个自信”,西方国家蓄意抹黑中国的政治谣言就会不攻自破。

走向实践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必经之路;扎根实践是锤炼新时代大学生风险防范能力的长效机制;广泛实践是新时代大学生对抗复杂风险的有力抓手。任何时候都要紧紧站稳脚下这片土地,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以扎实学识服务人民,将自我价值实现融入到社会发展需求中。

概而言之,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的风险是复杂多变的,但风险是可防可控的,牢牢把握与大学生最紧密相关的教育路径筑牢风险防范意识,方能在充满风险挑战的社会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猜你喜欢
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方丽洪 “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
当代大学生典型诗病举隅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放飞女大学生创业梦想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