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新概念、新名词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便是21 世纪的最新产物,区别于世界历史上的其他一切新旧“共同体”思潮。当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时,市场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世界历史应运而生。世界历史向何处去?21 世纪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表现出包容宽广的姿态,通过一系列创新改造,表现出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不容置疑的关系,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
当今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频繁、更紧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们明白,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一体化的世界正在逐渐形成,谁拒绝这个一体化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并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框架和实践路径。这种“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P15-18)的主张旨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它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必将给各国创造更多机遇,更好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主张充满了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全球文明观。
马克思所构想的以自由人的联合为主体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消灭一切国家和阶级为前提的。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必然由无阶级对立的社会制度取代以阶级剥削和压迫为本质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和阶级的消亡是自由人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因此,马克思一直对资本主义制度秉持着强烈的批判态度。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承认并尊重世界各国发展的差异性。当今世界的国家和阶级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国家仍然是代表民族根本利益、维护领土主权独立的行为主体,且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各个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形态,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国际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并不阻碍国际环境的和谐发展,因为和谐不是排除一切异己,而是在“求同”中以最大的限度“容异”,并且,理解并尊重这种差异的存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及谋求国际合作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说,资本主义制度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消亡,中国共产党正是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因此,为了整个人类的共同命运着想,只有各方积极寻求理性、友好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尽可能减少由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所带来的摩擦及争端。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各国要以包容的姿态尊重每个国家的独立发展。这个共同体是遵循平等、民主、独立原则和谐发展的国际共同体,包容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而承认并尊重国家和民族差异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前提。
实践性是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P506)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首次从本体论的意义上确定了实践的重要地位,并开始以实践为基础构建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自此,实践便成了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马克思第一次把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设想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以实践唯物主义为理论根基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阶级联合”的思想与“自由人联合”的思想均来源于所处时代的现实实践。正是通过对欧洲社会工人运动的分析与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喊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并为世界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为了分析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并对东方社会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进而提出了国家发展的过渡性阶段理论。最后,它的实践性特征还体现在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服务与指导上。随着世界范围内受压迫的无产者的增多和压迫程度的加大,各种反对资产阶级的运动相继爆发,却因力量分散而频频受挫,无产阶级的联合意识觉醒,在马克思阶级联合思想的指导下,共产主义者同盟、国际工人联合会等相继诞生。不论是无产阶级阶级联合的思想,还是自由人联合的共产主义理想,都没有停留在纯粹理论或口号上,它们具有与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相生相随的实践特性。
诞生于21 世纪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主张一脉相承,且具有更多、更具体的实践特性。中国采取了丰富的国际实践形式,为推进各国关系的友好发展贡献积极力量。经济上,中国高举“和平”旗帜,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延续了古代“平等互补、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有效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合作。而且迄今为止,中国已连续数十年帮助亚非拉贫困国家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如修筑铁路、建立学校、援建医院等,大大改善了受助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已不再处于对立状态,而是和谐统一的。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2](P185),人与自然是休戚相关、命运与共、无法分割的有机整体。而自近代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类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沉溺于使自然臣服于自己脚下的优越感之中,以牟利为目的地对自然进行无休无止的破坏,浑然不觉大自然的报复已然来临。21 世纪的今天,很多国家意识到,这种“非自然”的现实状况必须得到改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便包含这一价值诉求。
打造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理念之一。其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樊笼,将人在自然面前的位置摆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3](P697)人类和自然同为世界的一部分,地位没有高低之分,在自然面前,人类应改变自己“凌驾万物”的“唯我”心态,保护自然,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共同体。其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必须转变。社会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会趋于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以合作谋发展,用长远的目光审视未来的发展,把资源、气候等问题看作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各自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建设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针对当今国际形势所提出的具有创新性内容的新理念,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人类整体为主体,以“分享、合作、共赢、包容”为核心,以促进国际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为目标,坚持认为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共为一体,这是中国对全球化形势下人类命运发展出路所给出的新思考。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主张就其本质上来看是一致的,因为前者是实现后者的过渡性目标,后者是践行前者的总体价值导向,二者都是人类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建立的所谓“自由”“平等”的共同体是虚假而荒谬的,带有浓厚的普世主义道德属性及资产阶级利益属性,这种共同体无法解决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只有扬弃资本主义制度,跨越种族和国家的界限,建立以共产主义为基础的自由人联合体,抵达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为每个人都提供全面、自由发展的充分条件,才能使世界成为真正美好、和谐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从根本上体现了全世界人民共同面对全球经济困境、气候困境和资源困境,同心合力,共度时艰的美好愿望。这是现时代的人道主义和共患难思想,唯如此才能拯救人类,共创未来。马克思则强调在世界历史中实现人的解放,建构以“类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虚假共同体”关系,在物质丰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从“偶然的个人”到“作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再到成为“有个性的个人”,人们才能在“类生活”中实现“类存在”,超越因物质匮乏和交往异化而带来的诸种问题,直至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中国倡导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今国际发展的现实诉求。在21 世纪的今天,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仍处于资本主义阶段,他们在国际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且由于科技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严重失衡,这种差距尤其体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许多国家内部尚且存在一定的矛盾,国与国之间更是因利益冲突而不断产生新矛盾。当今社会,不论是物质基础,还是思想文化基础都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与共产主义社会更是相距甚远;“人类命运共同体”便是中国立足于当下国际形势所提出的新型发展战略,这是介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人类共同体意识之间的一种理念[4](P191),同时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新路径和人类通往“自由人联合体”的新思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无疑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好思路。大疫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愈发凸显出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尊重各国的社会制度选择和文化传统,以期积蓄能力,发扬光大,为世界各国人民的融合奠定基础;其次,联合各国人民,求同存异,共同对抗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最后,超越零和博弈、冷战思维和种族主义,以合作代替挖坑与对抗,协商解决国际争端,齐心协力共抗疫情。
世界历史在黑格尔那里被演绎成了绝对精神的发展史,他把“理性”置于主宰世界历史的主体性地位。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显然是本末倒置的,但值得肯定的是,黑格尔所认为的历史并不是由各种偶然性事件组成的静态堆积,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动态发展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汲取了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成果,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批判和改造,最终构建了一套全新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纯粹、抽象的逻辑演绎,而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发展过程。“当马克思把世界历史这一概念放置在‘直接面对真实历史的实证批判’中时,它就‘不再是绝对观念的世界历史,而是资本的世界历史’”[5](P481),可以说,世界历史的形成开始于资本主义阶段。
世界历史的诞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生产方式变革所导致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带来了社会分工的极速扩大,且分工越是发达,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交往便越是密切,因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2](P520)。其次,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是物的流通,更是人的流通。资产阶级将工人视为商品,用工资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这种既包括物又包括人的世界性流通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再次,出于拓展商品销路进而累积资本的需要与目的,资产阶级把目标市场转向了全世界,他们到处建工厂,低价征用当地的劳动力,这便无形地为世界各国建立起了一个巨大的商品生产贸易网,在为各国带来各种商品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新奇丰富的文化和价值观。最后,一些民族、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或入侵,都主动或者被迫地由封闭状态走向对外开放,并且这种开放越彻底,世界范围内的交往就越普遍,历史也就越是世界的历史。
资产阶级的目标是完成政治解放而不是人的解放,由于其狭隘的阶级偏见和利己主义本性,无产阶级实际上被迫处于比奴隶更加悲惨的异化状态。更关键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自然关系已经被货币关系所取代,金钱俨然成了人们精神上的最高统治者,在这里,人、共同体和自由都变成虚幻和抽象的了。
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通过人类共同任务的完成,实现天下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天下一统、制度同一,而是在丰裕的物质基础之上,实现世界历史的转化,用自由人联合体的所有制取代个人所有制,走向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世界历史注定不是真正的世界历史,它违背了历史发展中“人的发展”的基本目的,资产阶级缔造的自由与解放仅仅是本阶级的所有物,与广大无产阶级无关,人类命运的整体性在严重的阶级分化下遭到割裂,一个阶级在另一个阶级的压迫下承受着极度的痛苦,这个时候,只有那些被压迫的阶级联合起来,为改变全人类的命运而进行义无反顾的斗争和革命,才能开启真正的世界历史,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呼吁道:“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6](P66)
无产阶级的联合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和思想基础之上的联合,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压迫下生存状况堪忧,他们有获得解放的迫切渴望。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无产阶级遭受着非人道的悲惨待遇,他们逐渐丧失了自己生而为人所应有的种种情感,在日复一日毫无人性的压榨中彻底沦为资产阶级累积资本的牺牲品。只要是人,便有对自由的渴望,被欺压的无产阶级更不例外,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越是牢靠,他们便越是想要摆脱这种束缚,这种渴望成为无产阶级联合反抗资产阶级的内在动力。
其次,无产阶级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现实地位,而这种地位导致他们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身获得解放。相比于资产阶级,就无产阶级来说,一切好处都与它无缘,“它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它已经不被承认是一个阶级”[2](P542-543)。可以说,无产阶级作为人的地位已完全丧失,而且随着资产阶级虚假本性的暴露无遗及无产者人数的不断增加,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得以树立,他们看清了整个人类的处境,自觉到全人类的解放是本阶级解放的前提,因此,必须消灭资产阶级,建立一个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无阶级社会。
最后,面对资产阶级的国际压迫,工人阶级只能采取同样的联合措施进行反抗与斗争,才有可能获得最终的胜利。从表面上看,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的压迫是在本国范围内进行的,事实上,一旦有任何一个国家存在无产阶级试图反抗资产阶级统治的行动,便会招致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敌对,面对无产阶级的反抗与斗争,资产阶级总是显得格外团结,他们本能地联起手来对无产阶级实施镇压,以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纵观无产阶级历次斗争的经验与教训,国际因素便是多数斗争以失败而告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并且这种联合不是一国或几国范围内的小部分联合,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正如马克思所说:“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6](P50)
马克思以社会形态为依据对人类历史进行了划分,当人类社会从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时,历史便扩大为世界历史。社会形态的这一更替为个人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扩大创造了一定条件,但与此同时,为人所创造的物质力量又反过来控制着人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控制首先表现为实质上的不自由。
从表面上看,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把人从腐朽的专制制度中解放出来,确实使人自由了,但这种自由只是形式上的。事实上,不论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就其本质来说都是“非自由”的,并且这种“非自由”也具有阶级性。作为劳动者的无产阶级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能任人摆布;而资产阶级亦被虚假的自由所迷惑,他们在异己的力量控制之下,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更加不自由。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与人类个体从片面向全面、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历程相吻合。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这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和根本目的,而共产主义只有与世界历史相融合才能得到实现,并且前者是后者发展的最高阶段。由于共产主义运动必须依托于世界历史才能展开,所以单一民族、某一阶级的解放并不能称之为共产主义,只有全人类的解放才是共产主义实现的根本体现。因此,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在那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P53),这是一个“自由人”组成的社会,这里每个人的命运都由自己掌控,他们既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又有高度的社会性,其工作和生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随着无产阶级解放的完成,世界历史将逐渐向共产主义靠拢,“人类命运共同体”亦在世界历史的前进过程中逐渐取代狭隘的民族和区域意识,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呈现出和谐共生之势,这是彰显和谐、自由、整体性发展理念的真正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求同存异,提倡宽容,倡导合作,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认为世界将经历一个和而不同、兼蓄并包、互相借鉴、互相交流、协商对话的漫长时期。其间,中国将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则“留出足够的自由不让政治干预并任由市场自己演化来回应这些挑战,那么市场经济就会‘生长’出一个足以应对这些问题的制度”[7](P105),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国家仍旧实行市场资本主义制度。它并不排斥其他各国自由选择,走自己的道路。但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指向是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的自由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核心,世界历史的完善形式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