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中的舞蹈动作技巧分析

2021-11-25 19:08林鑫英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戏曲表演传统艺术

林鑫英

摘要:戏曲表演是一项集美术、灯光、声乐、武术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在表演上对于演员声腔、形体、仪态以及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综合要求较高。其中,舞蹈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部分之一,能够将戏曲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情感通过肢体更加生活、灵活地展现出来。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戏曲表演中舞蹈的重要作用和运用法则,并结合舞蹈动作从舞蹈句法和舞蹈结构深入剖析戏曲表演中的舞蹈技巧。

关键词:戏曲表演;戏曲舞蹈;动作技巧;传统艺术

前言

随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戏曲表演作为中国古典艺术也逐渐融入了杂技、武术和舞蹈等多种创新元素的表现形式[1],其中舞蹈动作通过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将戏曲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喜怒哀乐以一种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为戏曲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由此可见,加强对戏曲表演中舞蹈动作的技巧分析有助于促进中国戏曲的长远发展。

1. 戏曲表演中舞蹈的重要作用

1.1 表现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戏曲表演中舞蹈展现最基础的作用就是用肢体语言表现生活,戏曲表演本就是以故事情节为背景、以舞蹈展示为表现形式来阐述故事内容,传达人物情感,表现故事主旨和内涵,戏曲舞蹈表演可以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一典故进行再现,也可以是反映当代社会中的某一典型社会现象,然而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都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相较于其他如拉丁、芭蕾、爵士等纯粹的舞蹈,戏曲舞蹈更多的是将舞蹈动作生活化和现实化,从而形成戏曲表演中的独特舞蹈艺术形式。

1.2 抒发情感

戏曲表演中无论是唱腔也好还是舞蹈也好,都是传递和抒发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舞者通过将戏曲中所蕴涵的情感和故事情节的叙述融入进每一个舞蹈动作中,将情节、情感、戏曲与舞蹈动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升华,让观众从舞台光影的变换、歌者的唱腔和舞者的舞蹈动作让观众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舞蹈看似无声无言,却能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神态激起观众情感的共鸣,更加体现出戏曲舞蹈的艺术美。

2. 戏曲表演中舞蹈的运用原则

2.1 技巧性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中的四大基本功,也是每一位戏曲表演者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其中戏曲舞蹈主要以“做”和“打”为主[2],融合了表情神态、形体仪态和动作等综合表演技巧为一体,更加具备技术性和节奏型,不同的戏曲表演风格相对应的就有不同的舞蹈表现形式和联系技巧,作为一名舞者,柔韧性是最基本的身体特性,然形体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定型,需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如此方可勤能补拙。如《活捉》中的阎惜姣,舞者为在舞台上展现出足尖不露、快而不乱的水波感,苦练脚功,通过联系夹着纸张站立、夹着扫帚走路练就小碎步的姿态,从而创造出最符合戏曲情节和人物设定的舞台表演要求。

2.2 演绎性

戏曲舞蹈表演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形式将戏曲中的故事情节用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表现出来,达到了推动情节发展、演绎故事内容和传达人物情感的重要作用,戏曲表演者通过将故事情节和角色内心的情感波动通过舞蹈动作演绎出来,不仅增添了戏曲舞蹈的生活性和演绎性,还强化了戏曲本身的艺术美。

3. 戏曲表演中的舞蹈句法和结构

戏曲表演中的舞蹈动作需要根据戏曲故事情节的推动将舞蹈表演进行结构分段和层次布局,通过将舞蹈演员形体动作的动与静,设计舞蹈身段的起、行、顿、止,从而表现一组舞蹈动作中的开始、发展、停顿和结束[3]。

首先,“起”是指一组舞蹈动作或是一个舞句的开始,舞蹈起身要具备形体力量,在起身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同时由于戏曲表演通常蕴含故事情节及人物的情绪波动,因此戏曲舞蹈动作的所有动势都要和眼神相联系,通过神领和眼神情感的传达将肢体语言和情感更加传神地表现出来,更加能打动观众,从而聚焦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行”是指戏曲表演中舞蹈动作的肢体表现过程,也是整个舞蹈动作的核心和主体部分,占据主要作用。

再者,“顿”是指戏曲表演中每组舞蹈动作中的小停顿,同时也是舞蹈演员正式亮相前的准备,“顿”考验的不仅仅是舞蹈演员对于戏曲节奏、情节推动和情感递进上的把控,更加考验的是舞蹈演员与同台演员和伴奏乐队在表演配合上的默契程度,用更加内行的词语来表达就是“底锣”、“给肩膀”。另一方面,“顿”与前面的“起”、“行”形成整体上的动静结合,适当的停顿也能给观众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的舞蹈动作能够将戏曲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章法清楚、条理清晰地展现出来。最重要的是,往往“顿”后的再次亮相会将整个舞蹈动作的速度和力度推入新的高潮,将舞蹈情绪瞬间爆发达至激烈,也能将观众的情绪推至最高点。

最后,“止”是舞蹈的结束点,也是将前面观众达至顶点的情绪进一步调动和宣泄出来,将整场表演进行完美的收尾,让观众高涨的情绪得到满足,不留遗憾。

4. 戏曲表演中的舞蹈技巧

“起承转合”是戏曲表演中的舞蹈结构的内在表现形式,通过有比例、有顺序、有层次递进的舞蹈动作编排和分部技术技巧,为舞蹈整体的开始、进行、转折和结束构建合理的表演结构。以典型戏曲表演《挑华车,望阵,石榴花》为例对戏曲表演中的舞蹈技巧展开具体分析。

《挑华车,望阵,石榴花》是一段独舞,在舞蹈起势部分,由于故事情节中人物情绪此刻较为低落,因此戏曲唱腔趋于平缓,整体舞蹈动作之间间隔较大、线条较长,同时也是为后续情绪的持续上升蓄力,低调起舞,蓄势待发;接下来到了舞蹈动作的持续推进和主体阶段,戏曲唱腔内容从“番营蝼蚁,似海潮……”开始,舞蹈动作开始从跨腿、踢腿逐渐加快舞蹈力度和起势,舞蹈速度上升、密度加紧,整体表演氛围呈上升趋势;随后,当戏曲唱腔内容到达“……兵喧闹吵”后,舞蹈演员整体停顿后的再次亮相,此时舞蹈情绪达到峰值,舞蹈动作的速度和力度也进入白热化阶段,从唱腔、舞蹈、舞台灯光等各方面将观众情绪推至高潮。最后唱到尾声,舞蹈演员们也从台中逐渐归到下场门,打击乐起,舞者用一串更具爆发力的连续翻转定格亮相,为正常戏曲表演和舞蹈表演划下有力的惊叹号,观众不由自主的掌声接连成片,既是情感最后的宣泄也是对表演艺术者们最大的赞美和肯定。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舞蹈在戏曲表演中发挥着表现生活、抒发情感和创造艺术价值等重要作用,戏曲表演通过将舞蹈、唱腔、武术、杂技等各种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在“唱、念、做、打”中将戏曲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等喜怒哀乐融入舞蹈动作中,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表情神态展现戏曲故事内容,让戏曲表演更具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性,通过舞蹈动作的起承转合、起行顿止,将戏曲表演推向一个个高潮,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深度挖掘故事情节走向和人物性格特征,对舞蹈动作进行创造性的取材和组编,提高戏曲舞蹈的表演艺术性,让中国传统的戏曲古典艺术之美得以充分的展现和更好的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新亭 . 戏舞浑成——浅析戏曲舞蹈产生與发展的背景及其“叙事性”特点与功能 [J]. 艺苑,2014(10)

[2]岳小俊. 浅析戏曲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J]. 艺术教育,2018(05):97-98.

[3]宫晓娟. 谈戏曲表演中的舞蹈动作技巧[J]. 戏剧之家,2020(10):30.

猜你喜欢
戏曲表演传统艺术
用真实外化于形 用真情内化于心
试探赣南采茶戏与传统艺术的结合
戏曲表演意境营造的探索与研究
浅谈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
浅谈戏曲舞蹈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戏曲元素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浅谈赣南采茶戏传统艺术的传承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