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针对“00后”大学生自身、学校以及家庭对性道德教育的认知与态度展开调查,基于性别差异、专业类别差异、年龄差异为视角进行大学生性道德观的比较分析,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使用 SPSSAU 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恋爱行为道德失范,性观念开放,男生比女生对性行为的接受度更高,特别是艺术类学生性观念开放程度极高,性观念开放程度据年龄增长而增加;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性道德观教育有引导作用,但存在忽略和缺憾;学校性道德观教育十分必要,但缺乏有效的内容和形式。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来研究当代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现状,以便更好地开展性道德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关键词】00后大学生;性道德观;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性道德观是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指人类调整两性性行为的社会规范的总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性道德观正经受不同程度的冲击,朋辈的影响、家庭的影响、社会上媒体等对爱情及两性关系的不断渲染,频频曝出大学生恋爱的负面新闻。大学生群体能否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合理地处理恋爱问题,一定程度上关系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00 后”大学生的性道德观表现出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新特点以及新问题,研究并引导“00 后”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性道德观,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家庭婚姻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直接而长远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青岛科技大学的643名大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43份,回收有效问卷595份,其中男生209份,占 35.13%,女生386份,占64.87%。
(二)研究方法
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针对“00后”大学生自身、学校以及家庭对性道德教育的认知与态度展开调查,基于性别差异、专业类别差异、年龄差异为视角进行大学生性道德观的比较分析,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使用 SPSSAU 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性道德观:恋爱行为道德失范,性观念开放
1.恋爱不道德行为:恋爱行为道德失范,产生不良影响
当代部分大学生恋爱观中存在一系列道德失范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恋爱行为不文明。有38.33%的大学生对不道德行为持“比较反感”的态度,可见情侣在公众场合的亲昵行为确实会让周边人感到不舒服,而42.92%的大学生对这一不文明行为早已麻木,觉得无可厚非,与自己无关,甚至还有17.8%的大学生觉得这一现象非常正常,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大学生恋爱中诸多不文明不严肃行为已成常态,而这些不文明行为一旦常态化蔓延化,就会对生活在社会有机体中的他人和整个社会公德造成不良影响。[1]
2.基于性别差异对性观念展开分析:性观念较开放,男生比女生对性行为的接受度更高
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有了婚前性行为未尝不可,体现了当今社会西方恋爱观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针对男女生对婚前性行为或校外同居问题是否接受展开调查,结果如下:
利用卡方检验从上表可知:“性别”对于此问题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hi=16.192, p=0.000<0.01),这说明不同性别对于是否接受婚前性行为或校外同居现象呈现出差异性。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女生对婚前性行为或校外同居现象选择上较为谨慎,53.21%的女生表示恋爱期间不接受发生性行为或校外同居,而这在男生中仅为26.19%;大部分男生(占比73.81%)的男生接受婚前性行为或校外同居,较女生占比多27.02%,可看出“00后”男女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男生比女生对性行为的接受度更高。
3.基于专业类别差异对性观念展开分析:艺术类学生性观念开放程度极高
利用卡方检验从上表可知:不同的专业类别对于“婚前性行为或校外同居现象是否接受”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hi=30.644, p=0.000<0.01),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艺术类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和校外同居现象的接受率高达93.33%,明显高于平均水平56.25%,可见艺术类学生性观念开放程度极高。
4.基于年龄差异对性观念展开分析:性观念开放程度据年龄增长而增加
利用卡方检验从上表可知:年龄对于“婚前性行为或校外同居现象是否接受”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hi=27.687, p=0.000<0.01),通过百分比对比差异可知:2001年之前出生的大学生更能接受婚前性行为及校外同居现象,接受率明显高出平均水平,而2002年之后出生的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及校外同居现象的接受率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可见不同年龄的大学生對于性观念的开放程度是明显不同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率增加。
综上研究结果可知,男生比女生性观念更加开放,艺术类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性观念更加开放,年龄越大的学生较年龄小的学生性观念更加开放。日益开放的性爱观,与大学生性知识的匮乏、性教育落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如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爱观,使其对性有足够的、正确的认识,是当下大学生恋爱观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性道德观教育有引导作用,但存在忽略和缺憾
大学生性道德观教育首先要看父母婚姻对其孩子的影响及家庭是否对其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据调查结果分析:仅有17.08%的大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性道德观教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都具有良好影响;54.58%的大学生受到过家庭教育,但仅仅是偶尔提起;另外有28.33%的大学生从没受过家庭对于性道德观的教育,可见家庭教育的缺憾。
(二)学校教育:需要学校性道德观教育,但缺乏有效的内容和形式
53.75%的“00后”大学生都受到过学校性道德观教育并认为此类教育非常有必要,对自己形成健康的性道德观和及时排解消极情绪有很大帮助;30.42%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学校性道德观教育,但他们也认为此类教育很有必要,但学校开展性道德观教育还存在一些困难,调查可知:65.84%的大学生是非常乐意参与性道德观教育的,但是学校教育缺乏有效的内容和形式,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不想参加或者举办的效果不好等情况出现,同时有43.75%的学生认为是学校不重视。大学生性道德观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校有关部门要对此引起重视,尤其是对于遭受性侵犯、性骚扰、恋爱冲突、恋爱暴力、失恋行为等导致学生心理抑郁等现象。
三、引导“0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性道德观的对策建议
(一)用思政课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性道德观
本次调查问卷中获得的数据表明,大学生获取性道德观指导的途径主要来源于网络、影视作品、书籍、朋友聊天、家庭教育等,而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中占比并不高,36.58%的大学生是从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获得并感觉影响很大,20%的大学生却认为影响不大,可见,高校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他们需要参与性更强、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性道德观教育。
大学生通过网络、影视作品等家庭、社会影响因素来了解爱情是片面和单一的,高校课堂应当成为“00 后”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教育课堂的主要阵地。系统化的课程应当包括: 培养爱的能力教育——深层次理解爱的内涵,学习如何爱; 爱情心理学——了解恋爱的心理; 婚姻与家庭的关系; 性健康教育——爱与性的关系等。[2]同时,在网络社交媒体建立辅助教学媒体资源库,在“00 后”大学生聚集的网络空间中开设以网络为载体的爱情指导课程。针对上文提到的性道德观误区,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明确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爱情的本质,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自我的性情感与性行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以防止学生做出超出法律界限的性行为,走上犯罪道路,并引导学生利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权益。
( 二) 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白,给孩子健康理智的关爱
恋爱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应然过程,中国家长不能再一味逃避,必须承担起恋爱观教育和性道德观教育的责任。家长要摒弃腐朽的性道德教育观念,依据家庭环境的特点,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性道德观教育,及时关注孩子的“性心理”“性生理”“性道德”对子女进行适时、适度的性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学会调节与控制自身性情感与性行为。
(三)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纠正不良行为,重塑正确性道德观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要从原动因——大学生自身谋求出路。由于大学生在恋爱中缺失责任感,恋爱动机更倾向于生理和心理的满足,较侧重于填补内心空虚和寻求精神寄托以及对异性充满爱慕,所以恋爱中的大学生要秉持一种深刻严肃的态度,增强责任意识,追求恋爱双方心灵的共鸣与精神的一致性。其次,大学生在恋爱中要保持务实平和的心态,不能心浮气躁。大学生有义务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浮躁气息,超越道德底线的性爱观念是大学生必须时时提防的。因此,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性爱观,对性有足够的、正确的认识。
(四)理性审视西方思潮,弘扬爱情传统美德,开展良性的性观念教育
西方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性解放”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也波及到了他们的性道德观层面。[3]这些极端的思想使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和择偶观及性道德观发生扭曲,在模糊性道德观的引导下,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行为容易失范,随处可见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合无视他人感受过分“秀恩爱”、部分情侣认同婚前性行为让许多家长对大学生的恋爱深感忧心。[4]因此,要帮助大学生矫正恋爱中的不良行为,理性审视西方思潮,弘扬爱情传统美德,开展良性的性观念教育。
(五)开展健康良性的同辈教育,发挥核心人物的正面引领作用
同辈教育也叫朋辈教育,是一种学生间自主开展自我教育方式,也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教育方法之一。同辈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虽然小众甚至隐性,但其发挥的某些特殊作用却是常规教育所不及的。同伴之间可以借用“座谈会”的形式就当代大学生典型的不良性道德行为进行辨析和争论,抨击那些不负责的性行为,并警示群体成员一定要吸取教训,反观自身。其次,教育者要加强对核心人物的教育,确保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道德观,进而发挥榜样的力量,对其他成员进行榜样教育,将合乎理性,合乎道德,合乎人性的性道德观向群体传播开来。总之,良性的同伴教育和核心人物的正面引领作用能使成员明辨是非、收获真理,一步步对自己的性道德观进行澄清,从而在复杂多元价值观的交织中抵制诱惑,坚守正确的性道德观。
参考文献:
[1]马骎.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现状及教育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0(01):153-154.
[2]宋新雅.“00后”大学生恋爱观及其引导——以陕西省部分高校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4(01):29-35.
[3]向晋辉,葛缨.大学生非婚性行为的网络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0):1895-1898.
[4]潘丽萍,王秋芬.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性爱观及高校性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03):344-345.
作者簡介:
赵欣荻(1997-),女,山东省邹平市,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