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谱 刘惠文
摘 要:我们已经不可避免地处于数字化的世界中,数字化世界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交互性,这种交互不仅是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也是主体间的交互,数字世界的叙事方式也从单一的叙事方式变成一种交互性的叙事方式。在思政课程的数字化过程中,这种交互性能够很好地为思政课程赋值。数字媒介的交互性提升了思政课程的叙事效果,丰富了思政课程的叙事内涵,很好地实现了思政课程立德树人这一价值旨归。
关键词:数字媒介;交互性;思政课程;赋值
在数字化深入影响现代社会的今天,人的生产、生活、交往都被融入到一个数字化的世界中。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处于数字化的变革中,现在已有的数字课堂可以理解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型课堂。在数字化为基础的新型课堂的建构中,交互性这一特点逐渐成为数字化课堂的一大特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和互动模式、思政课程的叙事以及思政课程的效果,都被数字媒介的交互性深刻改变。数字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在数字化时代的效能转化,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增强思政课程的生命力,提高教学对象在思政课堂上的收获感,对于培育德才兼备高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媒介的交互性
交互性这一概念最早是计算机领域的名词,指当程序开发人员输入某些指令时,程序会对指令发出者作出相应的动作,这一系列的过程就称之为交互,这种交互,实际上就是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转化为人与机器的沟通。就数字媒介而言,交互可以被视为互动,交互既可以理解为人与人的互动,也可以看作是人与对象的互动。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人们可以与生活中电视、网络、广告媒体等多个方面产生互动交流[1]。
在数字化初期,交互主要以电视广告等形式展开,这一时期,卖家可以在广告中出现宣传商品的特点以供消费者选择。今天,出现了线上直播平台、线上课堂等新兴媒介,这种媒介的特点就是实现了主体与客体、主体间的实时互动。这种交互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限制、不受主体限制。数字媒介使得人们可以实时对对象和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人本身作为一种数字化存在,就在存在于这样一种交互场中,可以不再受限于空间障碍进行交互。在数字化的世界中,人不可能脱离数字而存在。“数字化技术和智能算法的出现,已经将我们带上了一列高速运行的列车,我们不可能让这辆列车停下来,重新回到缓慢的生活中来寻找灵魂的慰藉。”[2]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数字媒介的交互性都使人不可避免地走入数字化世界的交互场中。
二、数字思政课堂的交互叙事机制
(一)主体与客体的交互叙事
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言,数字媒介的叙事风格呈现出数字媒介的交互特性,在这种叙事的文本中,对象不仅成为人的认识对象,而且作为交互对象而存在。数字媒介的交互性叙事,不仅是一种客体主体化的活动,也是一种主体客体化的活动。即主体通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的生命结构因素或本质力量的因素,这一客体主体化的活动使得主体很好地认识了客体;主体在交互性的叙事中,通过对象性的活动,使得客体带有主体的属性,客体叙事内容和风格也被带上了主体的烙印。在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过程中,不仅主体认识了客体,客体融合了主体,而且因为主客体的融合,实现了主客观相统一。数字媒介的交互叙事中,人不仅是认识主体,还是生产主体。这也就意味着受众不仅可以参与叙事,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出发创造性地形成新的叙事。数字化的叙事体系中,主体对叙事的参与,可以通过数据参与并通过算法治理实现叙事系统的转化。这样一种叙事系统有别于传统的叙事系统,这种互动叙事更加关注叙事的创作者和受众以及叙事参与者三者的关系。
数字媒介的主客体交互叙事表现在思政课堂中即思政课内容与思政课受众的交互。在数字思政课堂中,思政课的材料也可以由主体所创造。线上思政课堂采用线上评论等形式开拓了主客体交互叙事的形式。不仅如此,新型的数字媒介,使得思政课堂可以在开课前就使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制作中,学生也可以成为思政课程的主讲者、制作者。数字媒介的应用,使思政课堂由单向的传播过程转变为双向的交互式的传播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本身,首先知识传播的目的达到了,培养人才的目的达到了,然后学生的参与也从主体的角度出发,丰富了思政课的视角和内涵,使得思政课更加接地气、更加具有生命力。
(二)主体间的交互叙事
叙事主体间的交互,就叙事主体而言,可以有叙事讲述主体,叙事内容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主体即叙事内容主体。数字媒介下的交互叙事,存在叙事主体间的交互性。首先,故事讲述主体与故事本身即故事内容主体存在交互,叙事讲述主体对叙事内容主体的认识,带有叙事讲述主体的属性,叙事内容主体又进一步影响了叙事讲述主体的内在结构。就叙事讲述主体而言,存在着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在思政課堂中,这一课程又进一步影响了受众对叙事内容的观点、看法。就故事本身即叙事内容主体而言,存在着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交互。在数字媒介的技术条件下,思政课堂可以呈现出电影式的复合式叙事,故事既巧妙又更加有说服力。
叙事接受主体间的交互,无论是电影还是直播等,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叙事。这种交互,使得叙事接受主体的身份更加多元,叙事接受主体可能不仅持有一种观点和立场,因为与叙事内容主体、和其他叙事接受主体的交互,叙事接受主体摆脱了旁观者的姿态,叙事接受主体也可以成为叙事内容制作者和其他主体,立场的变化产生身份特征和观点的多元。所以在数字化媒介加持下的叙事中,存在着叙事接受主体的身份多元,这种多元的状态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混乱和认知失调,而是叙事接受主体通过交互进行矛盾斗争的过程。
三、数字媒介交互性对思政课程的赋值
(一)数字媒介交互性提升了思政课程的叙事效果
传统思政课的理解路径主要是在教师对课本的讲解为主,基于数字媒介的思政课,由于交互性使得思政课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叙事接受主体相互互动,这一课堂模式中,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文本讲解中理解思政课,也可以在数字媒介这样一种交互性符合叙事中理解。学生看见的不再是简单的文本图片,而是一条一条交互的叙事线,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仅作为“旁观者”理解思政课,更可以作为“当事人”去理解思政课,思政课的理解就更加深刻。
基于数字化媒介,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叙事接受主体所产生的交互,叙事接受主体基于自身因素的差异产生观点碰撞。实际上,在这样一种互动场中,矛盾就产生了,事物就处于一种对立統一的状态,通过矛盾的斗争,真理才会得以展示全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个体思想的交融碰撞回来带思想的火花,思政课就从文本理解这样一种课堂活动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有别于传统课堂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方式,基于数字媒介的数字课堂,由于交互性的课堂模式,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材料的理解,视频资料、学生间的互动都可以成为一种理解方式。数字媒介的交互性不仅启发了学生在交互中理解思政课程,还通过交互性的复合型叙事让学生置身于叙事中,感受思政课程的生命力,从而提升了思政课程的叙事效果。
(二)数字媒介交互性丰富了思政课程的叙事内涵
有别于其他课堂,思政课堂的叙事不仅是一种文本叙事,更应该是一种价值叙事、情感叙事。传统的思政课堂往往因为技术手段的缺乏、叙事交互性的缺失而在课堂叙事价值和叙事情感上存在不足。基于数字媒介的数字课堂,不仅能够很好地把知识传播给学生,还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数字思政课不仅讲述知识,还通过交互性这一特点把学生带入到事件中,交互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对历史中的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情感体会,数字媒介的交互性就丰富了的思政课堂情感内涵。
数字媒介的交互性丰富了思政课程的价值内涵,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3]基于数字媒介的思政课堂通过交互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就能够启发学生走出了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关键一步。只有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学生才会发现思政课程的价值内涵。
(三)数字媒介交互性实现了思政课程的价值旨归
数字媒介的交互性发扬了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数字化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呈现出自我中心化的特点,基于数字媒介的思政课堂的交互性,不仅承袭了这一特点,而且很好地发扬了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基于相互承认的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4]数字思政课堂摆脱了传统思政课堂那样的单向师生关系,交互性的数字思政课堂,师生关系是双向的,这种交互性的关系给予了学生思政课堂上很大的自由沟通和自主选择,学生在这种交互性的师生关系中,感受到了差异的包容性和平等。从人的心理层面看,人的需要的满足也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彰显。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爱与归属的需要是一种深层且基础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需要层次的最高阶段。基于数字媒介的交互性的思政课堂中,由于学生有了很大的沟通自由和自主选择性,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满足,实现了爱与归属感的需要,达到了学生人格的实现;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表达,满足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讲,基于数字媒介的交互性的思政课堂发扬了学生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的实现,体现了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的职责,始终要围绕着育人工作这个核心。发挥数字媒介交互性这一特点,数字思政课堂实现了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主体性,不仅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价值品质,使学生成为人格完善的独立个体,就是在根本上实现思政课程的立德树人这一价值旨归。
参考文献:
[1]刘麟霄,张馨予,杨铮.数字媒体交互技术在影视中的应用研究[J].出版广角,2018(24):67-69.
[2]蓝江.智能算法下人的数字异化与生存变革[J].人民论坛,2021(Z1):20-22.
[3]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杨勇.高校思政课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J].前沿,2010(10):23-25.
作者简介
徐谱(1995—),男,汉,河南郑州,籍贯河南潢川,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单位所在省市:湖北武汉,单位邮编430070
刘惠文(1997—),女,汉,河南陕州区,籍贯河南陕州区,本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单位所在省市:河南郑州,单位邮编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