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贵友
摘要:受到社会高速发展的影响,教育形式已从单纯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组成的综合性教育。对于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家校共育的模式是最为适合的。但目前来看,城乡结合部中的学校与家长对于家校共育理念并无深入了解,更无法进行合理开展。本文将从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探寻符合城乡结合部推行家校共育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家校共育;策略
一、家校共育的概念
家校共育,顾名思义即家庭与学校共同培育、教育孩子[1]。家庭与学校之间需要划分各自需要负责的部分以及能够参与或是干预的部分,相互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在家校共育的理念下,家庭与学校是处在一个同等的地位上,家长对于学校的教学模式不过多干预,同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听取教师意见,教师也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家庭教育主要负责的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教育重点在于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学校与家庭之间要多去磨合,尽早解决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实现学生在家校共育模式下积极成长的目标。
二、家校共育存在问题
(一)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
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大多存在落后的教育理念,因为该地区的家长多数都在外奔波无暇顾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认为学校应承担学生教育的全部责任,不在乎学生的家庭教育,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受到限制。还有家长因为素质水平低的原因认为学生只用在乎学习成绩的好坏,只注重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而不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另外一部分家长在乡村改革中提升了家庭经济水平,其就认为学生不需要接受教育也可以很好的生活,对待孩子也就保持放任的态度,根本不在乎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认为家庭教育是可有可无的。
(二)学校不重视家校共育
学校更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水平和学习能力,不愿付出精力去推动家校共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学校认识不到实施家校共育的意义,导致教师在推行家校共育时只注重形式而不在乎其实际效果,教师也不愿意主动向家长介绍推行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家校共育的推行中还是只重视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上也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家庭与学校之间缺少交流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不一致的进程导致家庭教育出现脱节的情况,从而影响学生的教育情况。家校共育本身需要家长与学校之间多沟通,多沟通才能让家长了解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及生活习惯。但目前来讲,学校与家长之间缺少一个交流的平台,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主要靠学校单方面维持,这不利于实现家校共育理应达到的目标。
三、家校共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改变家长教育理念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参与家庭教育讲座的方式改变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家长通过讲座可以获得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与孩子有效交流,明晰孩子在校园生活及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
学校也可以为家长开设专家座谈会,让家长通过专业人士的解答学会教育方面更专业化的知识。例如学校可以邀请研究青少年心理的专业人士来为家长们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可能发生的问题并给出应对策略,让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能够有效观察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并在孩子出现问题时给予专业解答,让学生在正确的家庭教育中健康成长起来。
另外学校还可以为家长们开展教育心得交流会,让教育孩子比较好的家长现身说法,传授教育心得,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在交流中也能逐渐摸索出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二)优化家校共育形式
家校共育的实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因此,国家方面应基于家校共育模式设立完善的制度,学校再依据国家政策合理划分权责,与家长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义务。首先,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让家长也参与到学习建设中来。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让家长明确自己在学生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让家长能够有效参与孩子的教育中,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其次,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同游校园的活动,家长通过参观校园能够了解到孩子的学习环境及日常生活环境。同时,学校可以在家长参观校园的当天进行学生优秀作品展出,可以是学生书法、写作、绘画等多种多样的作品,使家长对在学校中的孩子有了更清楚地认识,也使家长更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三)增加家校沟通机会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通常以家长会、电话联系为主,但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学校应转变思路。教师可以采用建立微信群的方式搭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平台,通过微信群教师与家长之间能够实现更加便捷的沟通,有助于相互之间进行实时沟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的了解不会出现延时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信群及时向家长传达目前教育方针,不断更新教育资源,有助于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保证了家校共育的一致性。
当然家校沟通一定要建立在真实平等的基础上,如果家长存在纵容心理对孩子的坏习惯进行包庇不利于学校了解真实情况,学校也就无法有效开展学校教育。家长在沟通时不能把教师放在弱势地位,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指手画脚,这样会严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师在沟通时也应尽职尽责的反馈学生状况并给出提升学生教育的方法。
结论:教师单一教育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学校与家庭之间一定要明确学生教育的责任归属问题并相互配合,以推动家校共育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实施进程。
参考文献:
[1]陈妍,叶丽敏.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教育(海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