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振君 左仁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成渝区域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化和革命文物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产物,其中,这些革命文化和革命文物遗址、遗迹主要有国家、市、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通文物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抗战遗址等公共教育设施,都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光辉历程,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激励人民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贡献力量的精神支撑。
一、成渝地区革命文化内涵价值
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2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国家经济战略发展将成渝区域经济建设推向新一轮发展的最好时机,成渝区域革命文化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是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不竭动力。成渝区域革命文化,其价值涵盖有:一是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中国南部地区人民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实践所孕育的红色文化;二是抗战时期,大后方人民坚持团结、一致抗日的救亡图存历史形成的抗战文化;三是源远流长,有其深厚历史背景、集聚地域特色所形成的巴蜀文化;四是成渝地区百万原住民“舍小家,为国家”举家迁移,实现三峡大坝工程建成,破解“世界级难题”所培育的移民文化。成渝区域丰富的革命文化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共产党在成渝广泛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并领导国统区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斗争而凝聚的不朽红岩精神;记录了巴蜀地区人民热爱故土、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家国情怀;记录了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所形成的“移民精神”。成渝区域革命文化价值是以革命文物作为载体,而形成不可再生的物质文化资源的有形价值,以及以革命精神为内涵精神文化的无形价值。无论是革命文化的有形价值或无形价值,它们都反映成渝区域人们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它们都曾引领成渝区域人民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而被一代又一代人民所弘扬与传承。
二、拓展深化成渝区域革命文化研究领域
成渝地区革命文化是人民参与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是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记,无论是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等方面都具有研究价值,其中就其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行浅析。从“多样性”来讲,成渝区域革命文化与中国革命文化的形成具有一致性,它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机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中,而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元素特质。如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巴蜀文化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了国家文化自信和民族利益的国家形象。成渝区域革命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在不同时期由一代人、一批人在革命实践不同阶段所创造、传承、弘扬的,它反映了每个时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包括有形的物质载体(革命遗址、遗迹、文献、回忆录等革命文化记忆)和无形的精神内涵,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从“差异性”来讲,成渝区域革命文化,保存有本区域固有的地域文化特性、风俗习惯。如革命遗址中邓小平故里、杨尚昆故居、聂荣臻故居等建筑物都保留着地方民俗的建筑风格,成为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革命文物的重要见证物。因此,加强对成渝区域革命文化的研究,对于拓展深化研究成渝区域革命文化新的领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弥补当下成渝区域革命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
从总体上看,成渝区域革命文化的研究和宣传都还存在不足。从研究上看,特别是自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成渝地区研究者或许将更多的关注点聚焦到四川、重庆各自区域内的革命文化研究中,互动交流的活动也逐渐减少,导致相关课题研究项目的分流,如重庆的学者更多研究“巴渝文化”,四川的学者则选择“蜀都文化”,出现巴渝文化研究的断层。而在重庆直辖市成立之前,巴蜀文化可谓同宗同源,研究成果比较丰硕。其他革命文化研究也如此,使革命文化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因此,将成渝区域革命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有利于深化成渝区域革命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弥补成渝区域革命文化研究的断层所造成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并将大大丰富成渝区域革命文化的内容。
成渝区域革命文化还涵盖有诸多精神内涵,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目前常见于每一种文化或每一种精神的专题研究较多,难以将区域革命文化研究加以深入,特别是在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建设过程中,需要更多凝聚区域民众力量的革命文化为推手。因此,将成渝区域革命文化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叠加进行研究,其意义在于,可以填补成渝区域革命文化研究的不足,使成渝区域革命文化赋能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中,更加凸显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和革命精神引领作用,更有利于扩大红色基因在全国的传播力。
四、深化成渝区域革命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一是摸清成渝区域革命文物资源家底。随着近年来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使更多的革命文物遗址、遗迹,进入到革命文物资源名录中。如2020年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中长征片区榜上有名,成渝两地均有红军的革命史实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活动。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载体,是研究成渝區域革命文化的依据,而新发掘的革命文物亟待考证、鉴定、评估等工作,只有经过甄别、审定的革命文物,才能有效提供研究革命文化佐证材料,因此未作鉴定的革命文物成为研究的难点。二是深挖成渝区域革命文化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当代价值。成渝区域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化和革命文物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产物。其中,这些革命文化和革命文物遗址、遗迹主要有国家、市、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通文物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抗战遗址等公共教育设施,都能较好地反映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光辉历程,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激励人民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贡献力量的精神支撑。
五、整合成渝区域革命文化资源促文旅融合发展
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和中共重庆五届九次全会提出“文化兴市”,要深化川渝合作、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共兴战略,聚焦“一极两中心地”目标定位,促进区域革命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和普惠共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此,成渝两地梳理和整合成渝地区同源共生的自然与人文相融共生,人文旅游、文旅地标、成渝人文品牌、历史文化名人等革命文化资源,加强成渝两地文物保护利用合作,共同挖掘巴蜀文物资源的价值和内涵,以成渝文化内涵、旅游标识、艺术审美、创新创造、社会影响等多维度考量,以城市历史文化、巴蜀文化、革命文化、抗戰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长江生态文化等为重点,创新打造红色文化研学、重走巴蜀古道、走进伟人故居等一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推进“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出炉,推进成渝区域15家文化馆联盟成立,推进“成渝地区文物保护与利用国家示范区建设”,加强了西南博物馆联盟内在陈列展览、学术研究、公共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框架的签署。为了使成渝革命文化得到有效利用,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新路径,推进两地革命文物事业协同发展,成渝两地携手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联合编制保护利用规划;实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丝绸之路南亚廊道和蜀道文化线路保护利用、石窟寺及石刻文物保护利用以及三国文化保护传承。成渝两地共同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合作开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巴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合作开展巴蜀考古重大研究项目,推动构建重庆——四川三国文化学术研究体系。成渝两地以科技赋能,建立共享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建立文物安全平台数据,宋(蒙)元山城防御体系遗址、盐文化遗址保护展示,建立互通共享的三国文化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推动形成两地巴文化遗址的集群效应和联动效应。打造推介一批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力争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革命文化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成渝双城历史文化积淀,是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文化载体。在全力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建设中,成渝两地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文化兴城,保护、研究、利用好革命文化,建设成渝双城国际知名旅游城市,以“十四五”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以革命文化为引领,全域打造巴蜀文化旅游长廊,深度提炼革命文化内涵,强化革命文化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张力,全力构建成渝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作者简介:
唐振君、左仁英,单位: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