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用药之道

2021-11-25 03:26王金凤赵桂芝
家庭医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组胺鼻塞过敏原

王金凤 赵桂芝

进入秋季以来,过敏性鼻炎患者明显增多。过敏性鼻炎类似“天天感冒”,先是鼻内发痒,可伴有眼睛及咽喉处发痒,之后是阵发性或连续性发作的喷嚏,每天数次,每次多于三个,甚至连续十几个,多在晨起时发生,或夜晚入睡、季节变换时加重。许多患者伴有并发症,如持续性鼻塞时,由于张口呼吸引发咽喉干燥、疼痛;合并有鼻窦炎时,可引起头痛、失嗅、口气异味。还可合并鼻息肉,使鼻腔堵塞不能缓解;并发过敏性哮喘可引起憋气、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确诊此病后,医生会针对鼻黏膜的过敏性炎症来用药。这些品目繁多的药物该如何科学使用呢?

⒈糖皮质激素喷鼻剂。通过降低鼻黏膜局部炎性反应而缓解鼻塞等症状,其生物利用度低,全身副作用小,是鼻腔和鼻窦炎症性疾病的理想局部用药。正确掌握使用方法很重要。喷鼻时喷雾器喷头应朝向鼻腔外侧(即外眦方向)。右手持药喷左侧鼻腔,左手持药喷右侧鼻腔,避免两侧喷药时都对着中线,即鼻中隔的部位,以免导致鼻中隔损伤。喷完后尽量使鼻孔朝天,用鼻尽力往里吸,使药液向后较均匀分布在鼻腔黏膜,充分发挥药物作用。

不良反应主要局限于鼻腔局部,如鼻部干燥感,有时可有鼻出血、涕血,部分人使用后会有鼻部刺激征(鼻部不适或热感)、鼻溃疡、咽炎、咽痛、咳嗽、头痛、发热、真菌感染、支气管痉挛、哮喘症状、反胃或恶心等不适,极个别使用不当的病例会出现鼻中隔穿孔。

⒉抗组胺药。组胺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症状的主要物质,它和鼻黏膜和眼结膜等部位的H1受体结合后引起鼻痒、眼痒、打喷嚏和流鼻涕等症状。抗组胺药可结合H1受体,从而阻断组胺发挥作用。有些抗组胺药物还可通过其他致病环节发挥作用。

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等,一般一天只需口服一次。此外还有氮卓斯汀等鼻喷剂型。这些药物起效快,一般半小时到一小时即可起效,对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效果明显。某些药物对鼻塞症状也有一定缓解效果,疗效能持续12~24小时,嗜睡及影响判断力和操作能力等副作用较氯苯那敏(即扑尔敏)等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明显减轻。

⒊减充血剂。此类药物可对鼻甲的容量血管产生收缩作用,缓解鼻塞症状。口服减充血剂常与解热镇痛药、止咳祛痰药或抗组胺药组成合剂,用于治疗感冒。单独应用减充血剂有失眠和烦躁等副作用,也不适用于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鼻用减充血剂起效迅速,喷雾剂的分布效果强于滴剂。如果使用频率过高或疗程过长,可使鼻黏膜损伤,导致药物性鼻炎,因此,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超过1周。

⒋抗胆碱药。抗胆碱药通过拮抗迷走神经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达到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和减少呼吸道黏膜分泌物的效果。代表性藥物是异丙托溴铵,国外已有鼻用剂型,国内仅有经口吸入气雾剂和溶液。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幽门梗阻患者和对阿托品过敏者禁用。

⒌肥大细胞稳定剂。常用眼用(水溶液)和吸入剂型(干粉),用于控制眼痒等症状。鼻用色甘酸钠可选用气雾剂。其他肥大细胞稳定剂包括奈多罗米钠、四唑色酮等。一般而言,该类药物药效持续时间短且不如抗组胺药和鼻用皮质类固醇。

⒍抗白三烯药物。主要治疗哮喘,也可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目前国内有孟鲁斯特钠口服片剂和干混悬剂,但是治疗鼻炎的疗效不及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

⒎抗IgE单克隆抗体。对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均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是因价格昂贵,目前在国内尚未用于临床。

⒏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根据患者检测的主要过敏原,通过反复皮下注射或者舌下含服等途径,逐渐增加过敏原疫苗的摄入量,使患者达到对这些过敏原耐受的目的。适用于对一种或个别几种过敏原过敏的患者。一般半年到一年起效,总疗程需要3年时间。这是WHO推荐的唯一能够改变患者免疫状态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组胺鼻塞过敏原
鼻塞不通食辛夷花
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查出过敏原 预防过敏反应
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
澳大利亚发布强制性过敏原标识问答
面点制品中食源性过敏原调查
评价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关于过敏性皮肤病的过敏原检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