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签》中的四时养生法

2021-11-25 02:59汪文忠
家庭医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肝木阴气道教

汪文忠

《云笈七签》是北宋真宗年间官任著作佐郎的道士张房君辑录的一部道教经典。“云笈”是道教对藏书容器的称呼,“七签”是道书有“三洞四辅”七部。用张房君自己的话说,就是“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

《云笈七签》内容繁杂,既有神仙的传略,也有修身养性之法。其中以四时养生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来探究道教独特的养生之法,对道教養生中春夏秋冬四个时节所对应的服食、起居和情志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与整合,对当今医学养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四时服食

《云笈七签》引《黄帝内传》所述:“春宜食甘,甘走肉,多食则痰溢,皮肤栗起。夏宜食辛,辛走气,多食辛则气躁好蹎。秋宜食酸,酸走骨,多食酸则筋缩骨中疼。冬宜食咸,咸走血,多食咸则血澁口干,多食苦则呕逆而齿疏。”另外录《玉华灵书》:“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末,各取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胃气。但依此养生,亦可得三百岁矣。”

根据季节属性进行味补,是中国传统养生的特色之一。春季肝木旺,易伤脾土,因此要多食甘甜之物以养脾气;夏季心火旺,易伤肺金,因此适宜多食辛辣之物,以养肺气;秋季肺金旺,易伤肝木,适宜多食酸之物,以养肝气;冬季肾水旺,易伤心火,因此适宜多食苦之物,以养心气;在每月末适时增加咸鲜之物,以养胃气,来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四时起居

春季阳炽阴伏,封藏于地下的阳气逐渐生发,适宜早起,使自身阳气随外界同步生发。夏季自然界阳气充盈,阳盛阴衰,适宜进行一定的沐浴斋醮;但要避免冷水浸肢,导致邪风入体,郁藏体内化火成疾。经过夏季的阳盛,秋季阳气逐渐减弱,故《云笈七签》说:“秋季为少阴,阴气与阳气互存,阳气下沉,阴气滋生,早卧以养阳气。”认为秋季应早睡早起,达到收敛神气的目的。冬季阳气逐渐消退,天寒地冻天地闭塞,阴气日渐旺盛居于主导地位,“冬季为太阴,属水,主封藏,阴气最盛,阳气最弱”,冬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闭藏阳气,早睡等待破晓方可起行,有意识地减少剧烈运动造成的皮肤出汗,保证充分的睡眠休息,减少阳气的耗损。

四时情志

《云笈七签》认为:“天有四时五气九星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兴居喜怒。”基于天人相应的观念,四时变化会影响到生灵的情志感受,因此提出了四时的情志调解。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医学养生,《云笈七签》不仅追求身体的健康,更是在追求个体生命的精神质量。“神静而心和,心和而神全。神燥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神,先在理神。”这种恬和养神自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的观念,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养生思想,也与现代医学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并重的追求不谋而合。

调节情志对当今的社会生活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云笈七签》引《养摄枕中方》所述:“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事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因此,“夫养性者,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好恶,行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建议人们在对待人、事的态度上都需要克制自己的过激情绪和欲望,“情动则性乱,性乱则心荒(慌),心荒(慌)则移神伐性,亡无日也”。在生活中要避免过度的思虑和伤情,来保持神静心和。

猜你喜欢
肝木阴气道教
蛇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鼠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蛇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狗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此情可待》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和嬗变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青梨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