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倦岛
1922年,吳孟超出生在福建省闽清县。因为家贫,父亲背井离乡去了南洋打工。吴孟超长期营养不良,3岁时才学会走路。5岁时,他随母亲去了马来西亚投奔父亲。一家人团聚了,但日子更加清贫。吴孟超只能读半天书,另外半天舂米做米粉、喂猪、编篮子,跟着父亲去橡胶园割橡胶来赚钱补贴家用。
几年下来,他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后来,吴孟超回忆道:“割橡胶是很讲技巧的,要把树皮割开,里面的胶才能流出来。但树干本身有个水线,是供应营养的,割的时候不能割破这层水线,否则这块伤口上就长出一个疙瘩,下次就不能从这里下刀了。有的人不管这个,但我就特别注意。这个跟做手术差不多,好的医生开刀,要准,还要稳,切口尽可能的小,我现在拿手术钳就是这样,非常精细。”
1940年,吴孟超回到国内,在昆明同济大学附中就读。班上的一位女同学引起了他的注意。她从杭州来,跟他同龄,家庭条件不错,人长得秀气,性格活泼,还乐于帮助同学。
那时,昆明刚有电灯,电灯泡极为紧缺,经常被偷。吴孟超每天都会把电灯泡拧下来带走,第二天再拧上。
那位女同学特别用功,经常自习到很晚,吴孟超从不催她,总是默默地陪伴她,等到她离开再拧下灯泡。女同学感激他的陪伴,见他冬天衣服穿得少,就织了一件毛衣给他。他非常感动。
后来,两人开始交谈。刚开始谈的是学习,继而谈到了战争、社会、理想,两人发现对方的看法与自己惊人的一致,越谈越投缘。
高中毕业后,吴孟超想读工科,女同学却劝他学医。她说工程建设对国家有贡献,学医对人类更有贡献。不久,他们双双考入了同济大学医学院。这位女同学就是吴佩煜。
钱钟书说:“同行最不宜结婚,因为彼此是行家,谁也哄不倒谁,丈夫不会莫测高深地崇拜太太,太太也不会盲目地崇拜丈夫,婚姻的基础就不牢固。”
但吴孟超和吴佩煜是个例外。
当时,吴佩煜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当住院医生,吴孟超在二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当住院医生。那时几乎所有医院均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住院医生不论年龄多大一律不准结婚。
但是,这两位29岁的大龄青年就是要结婚,领导不批也要结婚。婚后没几天,新郎吴孟超就接到了行政记大过处分,虽然过了不久处分就被撤销了,但仍是当初“爱得冲动”的证明,每一次回忆起来彼此都会对视着爽朗大笑。
他们从1951年走入婚姻,到2011年吴佩煜病逝,相守60余年,一直恩爱如初。
吴佩煜是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技术精湛,颇有造诣,曾参与编撰过多部妇产科教材。她把事业做得好,也把吴孟超和3个孩子照顾得很好。
对此,吴孟超感怀于心:“现在回想起来,我对她还是有点内疚的,我没关照好她,没照顾好她。她也是做医生的,很努力,有工作任务,也有晋升的要求。但家里的事我从来不管,她必须把很多精力放在家和孩子上面。她有时候也会说我把家当成旅馆了,但每当我有新的任务,她都会告诉我:‘你放心去做吧,家里你就别管了,我来管。”
生活中,吴佩煜总是以吴孟超为主,他喜欢的就买,不喜欢的就不买。吴孟超喜欢看新闻、看战争片,她喜欢看越剧,每次她都会迁就吴孟超,陪他看喜欢的节目。她说:“他一天到晚就这么一会儿工夫能看看电视,而且看一会儿就又去书房忙他的事了,所以他想看什么我就陪着他看什么,陪着他看节目比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还开心!”
吴孟超很忙,晚上在家也要处理工作和学术上的事情,为了不影响吴佩煜休息,两人分别睡在两间屋子里,但每晚吴佩煜都会守护着丈夫到梦乡:“只要他的台灯不熄灭,我就睡不着觉。有时候他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一只手里拿着书,一只手里拿着放大镜,像个孩子一样。这时我就轻轻地走过去,把他手里的书和放大镜一样一样轻轻地拿下来,然后给他放平枕头,盖好被子。”
吴佩煜性格开朗,天大的事都不会放在心上。吴孟超修养极好,从不把烦心事和坏情绪带回家。据了解他们夫妻的熟人说,吴孟超每天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客厅看吴佩煜是否在,如果在,他可能一句话也没有,如果不在,他的第一句话一定是:“哪里去了?”
两人相伴多年从不吵架,吴佩煜曾说:“我和吴孟超从来没有吵过架。年轻时两人的工作都很忙,更多是在医院工作,难得有时间在一起,所以不会吵架。年纪大了以后都知道体谅和理解对方,更不会吵架。”
吴孟超少小离家,尝尽了人间苦难,是吴佩煜给了他一个安定、温暖的大后方。吴孟超经常出差,到了当地第一件事就是给吴佩煜打电话报平安,他知道妻子会一直守着等着。
他说:“一起生活这么多年,我们俩之间太了解了,很多时候不说话就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她对我非常支持,如果没有她的支持,我也很难干好工作。我从心里感谢她。”
婚姻里,真正的爱结合了理性、意志和能力。它要求包容、妥协、让步。真正的爱也需要细心维护,共同成长,彼此做生活中的引路人。伟大的妻子会成为丈夫的支撑,令其获得更大的成就。只有幸福的夫妻才懂得,婚姻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彼此实现他们的梦想。
(摘自《恋爱婚姻家庭》)(责任编辑 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