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涛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卫生部(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外科教研室主任、普通外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普通外科学系主任。擅长胃肠及肝胆外科手术,包括肝脏移植、肝胆微创手术、代谢(减重)手术等。
门诊时间:周四下午
张鹏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分中心普外六科(减重及代谢外科)副主任。擅长糖尿病、肥胖症以及胃食管反流病的微创外科治疗;青少年及成年人的体重管理。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
刘洋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分中心副主任医师。有丰富的减重与代谢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经验,能熟练完成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腹腔镜单吻合口胃旁路术,尤其擅长隐藏切口的美容减重代谢手术。
门诊时间:周五上午
很多人不将肥胖当成疾病,但统计数据显示,近20年来,全球范围内肥胖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二者常合并存在。当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时,肥胖既可增加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难度,也可促进多重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聚集,加重心脑血管损害,增加猝死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另外,肥胖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还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那么,肥胖人群该如何科学减重又降血压呢?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的张忠涛主任、张鹏副主任、刘洋副主任医师为我们带来了掌握体重密码的方法,科学控制体重、管理血压。
肥胖其实就是脂肪在身体上的过度堆积。人体内主要有三种储存脂肪的形式:皮下脂肪、深部脂肪和内脏脂肪。
脂肪首选堆积的部位是皮下,形成皮下脂肪,主要在下肢堆积;脂肪继续堆积,就会成为深部脂肪,主要在上半身堆积,比如腹腔内;紧接着如果脂肪量继续增加,脂肪便会继续向内深入,逐渐堆积到内脏,成为内脏脂肪,比如堆积到肝脏就会形成脂肪肝。
那么,脂肪堆积在身体的哪个部位最可怕呢?答案当然是内脏。
东方人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的皮下脂肪空间很大,东方人的皮下脂肪空间却很小,所以同样肥胖的西方人与东方人,东方人体内的脂肪更容易向腹腔内堆积。因此,中国人的肥胖类型主要是腹型肥胖,即脂肪主要堆积在腰腹部,形成“以肚子大为中心、四肢逐渐修长”的向心性肥胖特征。这种腹型肥胖是最危险的肥胖类型,可能带来多种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甚至肿瘤!
当大量的脂肪围绕在肝细胞里面时会引起脂肪肝,对肝脏细胞带来严重的损害,甚至会引起肝细胞的变性或者坏死,减弱肝细胞的正常免疫系统,从而诱发慢性肝炎或者肝脏纤维化。若是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话,会转化成肝硬化或者肝癌。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因素是错误的饮食结构或者不合理的减肥方式,这些因素会让身体上的脂肪或者蛋白直接转化成脂肪转移到肝脏内。若是身体缺乏能够促进脂肪代谢的酶类,也会让大量的脂肪在肝臟中滞留。
大部分肥胖患者伴随着慢性肾脏疾病。肾脏具有排泄功能,能通过尿液的方式把体内的代谢产物以及毒素排出体外。但是当大量的脂肪在肾脏堆积时,势必会减慢循环速度。这种情况下,脂肪细胞会分泌出大量细胞因子,减慢肾小球内血管的舒张以及缩小,增加肾小球内压,让肾小球变得肥大,甚至引起肾组织纤维化,损伤肾功能。
大量的脂肪在心脏堆积时极有可能引起心肌脂肪浸润,脂肪组织会在心外膜下堆积,并且慢慢地浸润到心肌纤维,从而引起心肌纤维的萎缩,严重的话会出现心源性的猝死。
血脂就是血液里面的脂肪类物质,而肥胖人群的血脂含量往往显著超标。血脂含量超标的血液一般会过于黏稠,因此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便会逐渐形成小斑块。随着病情的发展,斑块会增多增大,掉落或堵塞血管,从而诱发脑梗或者心梗,危及人们宝贵的生命。
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引路者”,比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胃食管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
高血压在肥胖患者中很常见,血压和肥胖之间还有一个“234理论”:超重患者高血压患病率增加2倍,如果达到肥胖高血压患病率增加3倍,腹部肥胖型身材高血压患病率增加4倍。
目前有
很多研究都提示肥胖引起的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相关,高糖高脂食物摄取之后,会刺激身体分泌大量胰岛素,进而刺激血管收缩,血流运行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另外,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可引起交感活性亢进,使机体产热增加,这是人体对肥胖的负反馈调节,但这种调节以血压升高和血脂代谢障碍为代价。
另一方面,还有水钠潴留的问题。肥胖患者体重基数大,导致相同血管容积下血容量要增加,那么单位面积的血管压力便会增大,血压便会升高。另外,肥胖人群的肾脏排钠能力一般也会有所下降,体内总可交换钠增多,血糖升高,导致循环血容量和细胞外容量增加,心输出量相对较高,心脏舒张期腔径增大,也会造成血压升高。这些因素所导致的长期高血压还会导致动脉硬化,增加血管阻力,也会让血压进一步升高,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临床试验还发现肥胖人群的血管收缩反应性会有明显的增强。研究表明,肥胖人群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钠泵和钙泵活性降低,钠-氢离子交换增多,以及血管壁增厚与壁/腔比值增大,这些均导致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下的阻力血管收缩反应增强,周围血管阻力升高,引发高血压。
老年人肥胖且伴有高血压会更加危险。高血压发病十几年后,如果合并动脉硬化、动脉狭窄,在一些急性诱因下,可能会出现一些恶性的心脑血管事件,比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对于肥胖人群,通过减肥将体重调整到正常值,高血压也有可能逆转,因肥胖引起的相关疾病也能得到更好的控制。
您有没有这样的困惑,经常运动、食量控制体重依然只多不少?短期不进食只喝水,有减重但很快反弹?专家告诉我们,这是体内的“体重调定点”在发挥作用。
体重调定点就是身体的一个控制系统,每个人的体内都有,它控制着机体的能量平衡。个人体内脂肪含量的多少、体重的变化都由这一控制系统调配,科学家将这个调节系称为“体重调定点”。“调定点”设定后,当机体摄入量增加时,“调定点”可以使机体代谢率增高、消耗增加;当体重下降时,“调定点”又可以使机体代谢率降低、消耗减少,从而使体重一直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这就好像空调设置恒温一样。
我们人体内还有很多类似的调节系统,“体温调定点”便是典型,人体的正常体温调定点为36~37摄氏度,当体温下降至低于调定范围时,身体会自发颤抖,通过抖动将四肢的血液运送至躯干以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和温度; 而当体温上升至超过37.5摄氏度时,我们的身体则会大量出汗,通过皮肤上的汗腺进行快速散热,以达到降温目的。
为什么体重会有“体重调定点”呢?简单地说,人体就好似一个十分精密的大型仪器,但这个大型仪器的各项参数并非是固定值,而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正常波动,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只有在动态平衡的内环境下,人体的各种器官和系统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体重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体重不断地变动,机体就无法处于稳定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
肥胖患者体重调定点往往处于较高水平,通过传统的减肥方法是很难将体重调定点下移,例如节食,肥胖患者通过节食减重可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恢复正常饮食后,由于体重调定点并没有下移,因此体重很快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为了帮助肥胖患者减重降脂,北京友谊医院普外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的张鹏副主任向我们分享了三个调节体重调定点的方法。
俗话说吃饭吃到七分饱,但如果需要减肥,专家建议吃到六分饱即可,这样可造成部分能量亏空,长此以往会有缓慢的减重效果,这也叫“黄金分割减肥法”。
张主任还带来了健康食谱,根据下图中的健康食谱摄入三餐可将热量控制在1400大卡,既营养健康也容易产生饱腹感,饭后仍觉得没吃饱还可以吃2个核桃和200毫升低脂牛奶作为加餐。
有部分肥胖患者会将米饭放凉再吃,认为这样有助于减肥。对此,专家认为这样的看法缺乏科学依据。理论上,米饭经过加热再冷却以后,它的抗性淀粉成分比例会增加,人体吸收率会降低,但仅仅将米饭放凉的过程并不能显著降低米饭的总热量。因此,专家建议不管吃热米饭,还是凉米饭,控制总量是最重要的。
运动是肥胖患者减重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运动主要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二是运动本身能带来热卡消耗。
对于中老年朋友们来说,保护身体更为重要,因此运动需要量力而行,可以选择快走,快走15分钟比慢走半小时减肥效果更好;也可以用小哑铃练练肌肉、采取不同的姿势拖地等,将全身的肌肉带动起来的方式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此外,原地快速踏步和原地奔跑也能帮助减肥,但踏步时应注意关节和肌肉的保护。
肥胖到一定程度,由于调定点的增加,减重将会变得十分艰难,并且还很容易出现代谢性并发症,这时候可能需要手术来帮助解决。
手术总体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袖状胃切除,将胃一部分切除,通过限制食物的摄入来达到减重的目的;另一类是胃转流术,将胃切开一小部分与下面的肠子接在一起,食物入胃后更直接进入到小肠,摄入量减少,吸收量也减少。原来的胃还留着,将来还可以恢复。
以上的两种手术都可以用腹腔镜来微创操作,更先进的还有机器人手术,更精准、清晰、灵活。
还有可吞咽式的胃内球囊,类似一个带细管的大药丸吞到胃腔内,再通过这个细管往球囊中打水450毫升,抽出细管,球囊在胃中占位,减少进食。球囊在体内4~6个月就自行崩解排出体内,比较适合微胖、并发症较少的人群。
當然术后也要遵循医生的指导来正确饮食、合理运动,不好好管理也有可能会复胖。
(编辑 车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