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直
张梓:我的比赛一票难求,我的比赛有人买衍生品,有人就想做带着我们的logo的东西,有人会为我们的logo去买单。
Q = 记者
A = 张梓
Q:咱们回忆一下2004年的事儿吧。
A:2004年……我1984年的,04年我刚20。那时候我在打职业,是运动员,在广州。当时我家里人觉得说你怎么去那么远。
Q:您之前跟我讲过,好像时说最开始您去打职业,家里是不太同意的。
A:怎么讲呢……其实我爷爷同意。因为我算是生长在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时我就和爷爷说,我做的这件事情是竞技,是有意义的。而且他觉得只要是我喜欢的事情,都能做得足够好。他知道我从小就有那种好胜心。
我一开始玩网游,最早玩的《金庸群侠传》,我在整个服务器排第二。那时很多朋友都玩。任何时候你去看,你们打架了,我在练级,你们不打架了,我还在练级,你们睡觉,我还在练级,你们起床,我还在练级。我是属于不管我玩得多晚,但是我会用最短的时间来缩短我的差距。我干什么事都是这样。
我打CS,直接从1.6开始。我玩半个小时,就想吐,就觉得太晕了,晕3D。我在的网吧在北京也算比较有名的,在劲松,一个小二楼。有一次,网吧包夜,少一人,人家带着我打了一场比赛,就是那种娱乐性的比赛。带我玩了一场之后,我突然感觉到这个游戏的魅力。
因为我是80后,从小就是独生子女,我对于任何的这种团队性的事儿,都有一种热爱。我觉得这个游戏有这种归属感,有一种团队的归属感,有互相协作的这种精神,我觉得它跟我在网吧里面认知的玩起来嗷嗷叫的那种不一样。我还想打,我得练练枪。
那个时候对一个学生来讲,在网吧上网都不便宜。但在玩这个游戏之前,我会花一两个小时的网费去练枪,打机器人,然后迅速成长。我觉得枪法是这游戏的灵魂,是第一位的。什么比赛的理解度,这些东西都是之后(要考虑的)。
我们跟他们一起打了一段时间比赛,我觉得不行,我要打职业,我想真正变成一个职业选手。我觉得我得找赞助,我得有一个免费的平台,才能吸引人。
我自己去谈了一家网吧。之后我在网上去招募,从天津、从山东有一些人过来。我们打的第一届WCG是2004年的,我们是北京的八强。当时我记得有一个报道还专门提了。那时候有一个媒体记者算是一個知名记者,还点了我的名,北京是通过这次比赛,有一些新的人才出现。
2006年底有一个机会,可以去华奥上班。2015-16年出来做(电竞)的时候,我才能深刻体会,我以前从来没有抱着一个打职业的心态来对待这件事情,但是我的队友,他们都是抱着一个职业的心态来做这件事。
我那时候觉得说我不着急,我想玩得更好,我是个玩家,我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职业的选手,很职业地来对待这件事。
我觉得就是玩游戏,享受胜利的喜悦。但是人家是真真正正地说我要为了这个努力,我要拿冠军。
在那个点上,因为家庭,我有很多退路,就有点像现在的职业选手。他们选择职业,但并不是说他们除了这条路没有路可走,他们的家庭觉得你花了两三年时间去玩(可以接受)。
那时候我们住我宿舍,一个队住一个屋。那一个屋也就十几、二十平,上下铺。每个人的家庭都不一样,个人素质、习惯等各个方面,你会发现截然不同,我完全接受不了。条件就是那样,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就有了一个颠覆性的变化,但是人家觉得都能接受。比如四川的队友,广西的队友,他们在一起是不排斥的,我是很排斥的状态,从生活习惯上,卫生习惯上,我一下就不喜欢了。
Q:您刚开始说,您有点晕3D,后来是怎么克服的?
A:因为后面这个游戏的节奏变了。以前到处都是人,你来回来去地转。后面你是站定的,在这个区域、在这个空间范围内,你控制好这个区域,它不是个来回来去看的过程。
Q:刚刚您也提到了,刚接触队友的时候,有点不适应他们的状态,对吧?你大概有多长时间处在这种不适应的状态里?
A:我觉得它只是一部分。真正核心的原因是,我没有准备好。或者我直接说,可能我没有那么投入,我没有那么认真对待这件事儿。我没有100%投入在这件事上。
生活的一些不习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有人都说我的节奏是很好的,我的天赋是少有的,但是不太投入。
我现在长大了。但从事这个行业的前几年,我就觉得我没有准备好,我没有100%投入,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
对于创业,我们一直觉得这事可以没做成,它可以失败,我能接受这件事情,没有结果,没挣到钱,但我不能接受,回过头来想一想,是因为某一个环节,某一个时间段我不够努力导致没有抓住一些机会,没有坚持住,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
现在我一直是投入200%的精力的状态。这是职业选手的经历导致的。我怎么来认知我到底是行还是不行?我没有办法界定这件事。
你的市场不好,你没花够那个钱,你没有试出来,到底是团队不懂、是团队不行,还是说你钱没花够?到底有没有验证出来?我不希望创业的这条路给我留这样的遗憾。
A:以我们的资源,我们推动了电子竞技城市化的发展。我们去昆山,福建,厦门,南昌,义乌,很多二三线城市。我们让很多城市接触电竞,了解电竞。而且我们接触的都是市领导,最起码是副市长这种级别的人,他们直接了解到电子竞技。那个时候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我们给了他们电子竞技这个题材,他们觉得现场有人流,都是年轻人,电竞又是文化、科技、体育相结合的,政府看好这件事情。所以我觉得我们对中国电竞产业是做出了贡献的,这些角度让我们有一个自己对自己的认同感。
Q:当时可口可乐那个案例是怎么做的?
A:那个时候我们大量的去找代理公司,帮我们把NEST的品牌推出去。当时是上海一家公司找了上海的罐装场,相当于可口可乐上海分公司,他们的诉求是进高校。然后NEST在同济大学等上海高校做了一些比赛,他们觉得非常好,然后集团才开始关注电竞人群,调查用户画像,然后他们很清楚的说,我不用告诉你可口可乐是谁,我要告诉你,可口可乐是跟你的生活方式贴近的。后来因为雪碧是他们为年轻人打造的品牌,就专门用雪碧去投LPL。
Q:好像麦当劳的诉求也是高校是吧?
A:麦当劳也是要高校。当时高校渠道之外,我们是推出了定制化服务,我们在商圈里面做决赛,我们讲的逻辑是电竞用户每天有5-8个小时花在游戏时间上,这个场景下一天有两餐,麦当劳可以把这两餐送到手里。当时我们做了小程序,你用这个小程序点餐,店员直接把餐送到观赛用户的手里。
Q:之前您说做NEST的时候,很多事情都要去试一试是吧?只有试过了才知道行不行,是为了弥补当年没尽力的遗憾么?
A:打职业给我留下的遗憾是我知道我不够努力,我没有付出我100%的,所以我有遗憾。退役之后,其实所有的事我都要尽可能地去付出100%的努力,哪怕他失败了,我不希望自己因为没有付出100%的努力而留下遗憾,它可以不成功,这公司没做起来没做大没上市都可以,我都能接受,但我不能接受我自己不努力。
Q:NEST马上要步入第十年了,您觉得这十年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A:我觉得可以分成三个阶段。2013-2015这三年是NEST相对来说快速成长的一个阶段。随着英雄联盟的成长,NEST想到了英雄联盟成长的红利,获取了流量。然后职业战队越来越成熟,让大家感受到了NEST杯赛偶然性的魅力。之后随着IG连续夺得了NEST的冠军,NEST开始被称作IG杯,算是NEST稳步发展的一年。从2018年开始,IG等队伍没有参与,NEST的影响力开始下降,直到现在。
Q: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A:我慢慢去释怀这件事情,就是说来的队伍从一线队变成了二线队,或者说3带2的方式等等。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一方面是赛事本身的价值没有做出来。要是差异化能够做出来,没找人家,他们也会来选择你。这是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我觉得,在这个行业里边没有一个正向的价值观的引导。这些年轻人有了成绩,有了光环,不重视一些赛事。这也是一种悲哀。
现在,每一个选手都可以是网红,他们会在直播间里面说比赛的奖金低,而不是说我这个比赛应该如何拿冠军。他们缺乏体育精神。你上去是打了一场比赛,但哪怕就是艺人,拿了钱,你只要清清楚楚把需求说给他,他们会逐一履行好。职业运动员,他上了赛场那就要为冠军去思考。
但电竞不是这样的。其实不止是我面临这个问题。只是说不从源头去落实,所有行业里边,政府部门都是头部的人,是金字塔尖的存在,但是你看看这个行业里面政府资源在什么角度。
Q:那您觉得,电竞还能称之为一项运动吗?或者说,问题出在哪些方面?
A:其实说实话,我觉得它是运动,它带有体育里很多重要的基因和元素,但是他没有受到过传统的训练和教育。以体育为例,可能从小就去什刹海体校,体校学完了以后进地方代表队,然后再进国家队,这是一个流程。在每一个环节里,都在教你做人做事,不是完全地教你运动技巧。
电競是在网吧里练,能教你做人做事吗?进到俱乐部以后,谁不上来就要看你的技术,去用你的现有价值,谁会教你做人做事?这个过程里教育本身是匮乏的,这是价值观输出的匮乏。另一部分匮乏是从业者的匮乏。电竞教育可能不缺新东方,不缺蓝翔,缺的是MBA,缺的是EMBA。哪怕是拿着人脉、资源吃老本,也要吃得高级一点。
Q:其实这么多年,你可能越来越融不进电竞的圈子了?
A:也没有,我不想浪费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我可能更希望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未来可以挣钱的事儿,比如说线下,这些事儿是我希望能够把精力放上去的,去思考,去看,然后去学习。接着再找到一些商业机会,让他们去结合相应的业务。多数人没跳出,我是少数的跳出来的人。我觉得应该去想怎么把事情做好,这个东西能带来什么。价值不是说出来的。
Q:您希望看到什么价值?
A:我的比赛一票难求,我的比赛有人买衍生品,有人就想做,有人就想做带着我们的logo的东西,有人会为我们的logo去买单,我觉得这就是我的价值。或者说,用户的认可是更我想要的认可。
Q:今年NEST计划落在哪些城市?
A:我们今年计划做一站深圳龙岗,还有一站做福建。后面就会把相关信息发出来。
Q:对NEST有没有什么印象很深的事儿?
A:印象最深的,可能真的是不好的回忆。NEST真的是一个特别奇怪的比赛。我们做了万全的准备,但还是会出一些问题。
第一次去厦门的时候,屏幕在开始前半个小时,屏幕突然有一个坏点,然后整个屏乱了,当时只有那一台设备,他得重新调。然后市政府的领导都在。如果比赛直接开始了,背景是一个黑屏,可能NEST这个品牌就凉了,被喷死了,但我当时就生让领导们等了一个小时。
然后厦门金砖节的前一年,被警察封门。客观原因不说了,我们也做了报备,可能因为金砖,人家就比较上纲上线,比赛前一个小时警察把我们的门封了,所有观众在等着检票,还有一些主播在直播。然后当时我母亲还在现场。
后来事情解决了,我母亲很欣慰。我们的团队井井有条地、有序地让比赛开幕了。她也去跟年轻人交流,问为什么喜欢电竞。她看到很多小姑娘,厦大的一些女学生来看比赛。
我觉得她更了解我现在做的事,我觉得这也是 NEST给我带来的一些东西。
Q:她当时有对你说什么吗?
A:她觉得我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未来年轻人有意义的事情。夸我们是一个非常棒的团队。
Q:其实都是一些意外。
A:那几年每年都有一些遗憾,而且不是说我们没有准备,都是有准备的情况下还是会来,但是那些遗憾让我们团队成长。线下做过赛事的人都知道这些突发状况,每个比赛、大型活动都会临时有一些突发情况,这些都是收获,回去想一下也挺有意思。现在让我面对一个突发情况我就不太会紧张。经历多了,就都不是事儿。
Q:您感觉到现在为止,哪一年的NEST是您比较满意的?
A:维度不一样,没有我各方面都满意的,总是差点东西,差点内核的东西。
比如说你是全运会,你得有使命感吧,你才能说在这个定位下哪些东西应该做成什么样,商业化能带来什么。所以我没有办法说哪个真的好。
阶段性的话,比如2015年,2015年所有人坐地下看比赛。现场都坐满了,然后很多人坐地上,因为我们在会展中心。效果上面我觉得是最好的一年。
然后,2019年贵阳那次。那次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档期好,队伍好,而且贵阳年轻人没有想到说原来我们这儿能接触到英雄联盟,在限制购票的情况下座无虚席,我觉得包括他们对舞美的感受,对赛事的专业性的感受,都是比较认可的。另外一个维度就是商业化,我觉得比较好的可能也就是18年,因为那次一汽、丰田和浦发银行,从冠名到特约赞助商到行业合作伙伴非常齐,是特别完整的一年。
记者:有哪些人,您觉得在华奥的发展过程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梓:我的合伙人杨总,黄振,他们对华奥的贡献都很大。黄振是当初CEG赛事转播的负责人,算是事业上带我入行的人。杨总则教给了我很多有用的东西。还有王熹、洪森,他们都是团队里的骨干。再就是带我进入职业圈的桑楠,当时的中国第一身法,还有我的师父,高扬。总之,我很感谢我的背后能有这么一支优秀的团队。
Q = 记者
A = 王熹
Q:和张梓相处了这么长时间,您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A:就是北京人吧,很仗义,有点工作狂。这么多年了,我觉得他工作状态和私下状态分得很清楚。
Q:这两个状态哪里不一样?
A:说实话我可能因为太熟了,一时间说不出来。
Q:最初你们两个人怎么分工?
A:那个时候其实业务体量也没那么大,只有NEST一个赛事,基本上张梓可能对总局那边多一些,然后我那时候还处在学习阶段,跟着张梓一块去体总开会,把一些领导的需求了解清楚,然后转达给游戏风云那边。我就是监督他们做执行运营,大概是这样的。
Q:过去这些年里,你们又要做自己的赛事IP,又要做一些内容和赛事,会很累吗?
A:会很累,但更多的是难,越来越难了。因为现在厂商赛事越来越多,他们本身的赛程、赛制、规章制度,这些标准化的东西其实慢慢在弱化我们。
最开始可能我们只需要和总局同步,现在随着LPL体量越来越大,我们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局限。比如说赛程现在已经压缩到了只有一周的时间,而且还不能变,只能放在厂商赛事的空档期。感觉现在NEST的影响力在慢慢减弱。
Q:做了這么多年比赛对吧,有没有你记得比较深的事?
A:有。但说实话没有特别影响整个赛事进程的,有一年比赛刚开始,屏幕就黑了,后来换了一下设备,就解决了。我们不管干自己的业务,还是干其他人的业务都是比较踏实的,先保证不出错。
Q:先保底是吧?你们这种理念是怎么形成的?
A:我觉得还是跟我们这些人有关吧。有事的时候真正地扎进去,把每个环节都控制好,保证不出错了。每个人都是这样,不会说糊弄。
Q:从2013年到现在,在你看来观众对 NEST本身认可吗?
A:我觉得还是支持的偏多,差不多7成观众都是支持我们的。有一些观众说我们做得不好因为他们拿我们和LPL对比,这本身不太公平。
NEST我觉得每个地方说实话都不差,但还是有一定局限性,导致了有些东西没有办法去拔高。
Q:在赛事现场有没有觉得有哪些时候或事,比较能突出张梓的性格?
A:这两年好多了。前两年就是会盯盯这儿,盯盯那儿,然后这怎么那样,那怎么那样?这两年现场不会看到他操心。其实每年总决赛开赛前,开会的时候我们都会跟他说现场你就放心。
Q:现在CS:GO赛事的观众多吗?
A:线上观众还是不够多。
Q:国际赛的峰值大概能到多少?
A:我们去年因为疫情没做线下,做的线上。大概的峰值,几个平台加起来也有千万了。因为我们邀请的都是T1级别的队伍。
Q:听说你们最早做CSL的时候,还是受到了假赛的困扰
A:对。那时候我们其实比较寒心,做完了第二年CSL就不做了。因为第二年做的时候慢慢就变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