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贵州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

2021-11-25 01:47
贵州社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王 钦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006)

一、引言

中国开发区发展同改革开放历程基本同步,自1979年第一个开发区——蛇口工业园区成立,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态。当前,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开发区发展的核心目标,相关政策措施加速颁布,各地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贵州省开发区发展起步于1992年,基本与全国大多数省市一致,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开发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同全国总体水平相比,在发展规模和质量上还有一定差距。“十四五”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首先需要对贵州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做?这些基本问题进行回答。

二、贵州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为了对上述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回答,本文构建了一个“使命—机理—过程”的分析框架。我们试图从这三个维度出发,明确发展目的,把握发展规律,清晰发展任务,为贵州省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奠定理论基础,为政策方向和重点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

(一)使命:获取地方竞争优势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一方面经济循环的畅通、科技的自立自强、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成为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区域产业分工布局在加速调整,区域竞争优势在重新塑造。贵州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向后半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1],工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发展阶段,贵州省工业的竞争优势从哪里来?当前,开发区集聚了贵州省工业产值的80%,是工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承载着塑造地方经济竞争优势的核心使命。

从开发区发展的基本规律看,关键是在“人员”和“岗位”之间形成正强化,最终具有其他地方无可替代的专业化优势。[2]即通过本地企业成长或者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实现资金和技术的进一步聚集,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进而吸引具有更高技能的人员进行集聚,从而再进一步激发相关企业进行投入,创造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开发区的市场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讲,获取地方竞争优势是开发区作为产业空间聚集形态存在的价值所在。换言之,没有地方竞争优势的开发区也就不能持续发展。

王缉慈等[3]对相关主体地理上邻近创造地方竞争优势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地方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两个方面。开发区中企业和相关机构地理上的邻近,是创造地方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得以实现,地方竞争优势才能够真正创造出来。前者需要通过形成生态循环和即时供应等主体间联系,通过劳动力市场和基础设施等资源的共享来实现。后者需要通过构建学习型产业社区和企业支持系统,加快专业化知识的分享和溢出,充分挖掘出地方特质来实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定性描述的含义是,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2020年,全国人均GDP为10484美元,贵州省人均GDP为7131美元(按年度平均汇率折算)。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等四个国际机构的标准平均值来看,发达国家人均GDP的中位数大约为2.45万美元。按照这一目标,未来15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实际增长需要保持在4.7%左右。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预测,中国将在2033年达到人均GDP2.4万美元。[4]要同步实现这个目标,贵州需要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在8%以上。

对于贵州而言,“十四五”时期将是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工业占比将会进一步提升,工业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工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是开发区,开发区存在的价值是获取地方竞争优势。归根结底,只有通过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获得地方竞争优势才能对贵州经济较高速增长起到强力支撑。

(二)机理:三螺旋上升

开发区保持持续发展的机理是什么?从动态角度看,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是“人员”和“岗位”之间持续正强化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会带来高质量企业和人员的聚集,并会表现为开发区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纵观全国各地开发区的发展来看,能否保持发展路径的“正强化”,持续提升效率和市场竞争优势直接决定了开发区能否持续发展。但不可回避的是,开发区发展很容易陷入三重锁定状态,即行政区划锁定、社会资本锁定和价值链低端锁定,无法弥补市场竞争优势缺口,陷入发展路径的“负强化”。[5]对于大量处在低端产业集群的企业而言,会陷入“逐底竞争”困境,甚至会出现衰退或者产业转移[3]82。

“正强化”形成的背后需要有“三重”效应释放。第一重效应是产业乘数效应,即在开发区实现产业发展的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促进专业技能劳动力市场和专业研发机构的形成,上述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首级乘数效应。[6]

第二重效应是城镇化乘数效应,即更多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民进城就业,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让更多农业人口聚集到城市。这就需要城市为转移农业劳动力提供住房、公用设施、零售等诸多个人需求;并进一步在地方财力改善的基础上,提供学校、健康服务和娱乐设施等公共服务。这两点共同作用释放出第二重乘数效应,并构成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第三重乘数效应是创新乘数效应。仅仅释放了第一和第二重乘数效应,并不能够实现开发区的持续发展,仍有可能陷入衰退。现实中,开发区发展无论是处于起步阶段,还是处于成熟阶段,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以创新驱动开发区成长。经济地理、产业经济和创新政策的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开发区如何培育形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这个问题上来。[7][8][9]

就开发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而言,从参与主体的视角看,龙头企业是产业创新网络和价值获取的关键协调者,同时创新无法由单个企业独立完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产业合作网络和内部交互机制,对促进产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10][11]从发展阶段的角度看,在形成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第二产业GDP占比指标的贡献较大;在系统成长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第二产业GDP占比、R&D人员数量、GRP、专利申请和获得授权数量的贡献较大。[12]从系统架构的视角看,平台架构将会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产生长期影响,其中的关键是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第三方机构、政府等行为主体之间形成联动共生,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市场应用等各方面实现价值共创,最终形成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和知识生态系统联动的平台生态系统。[13][14][15]

在开发区发展中,通过产业和城镇化二重乘数效应释放,开发区完成了双螺旋上升。但这还不能够保证开发区的持续发展,还需要创新乘数效应的释放,以产业、城镇化和创新生态系统三螺旋上升方式实现持续成长就构成了开发区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理。

以三螺旋发展推进“四化”统一。“十四五”贵州省提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统一推进,而非“四化”分立发展,各自为战。“四化”整体是一个大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大系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破解城乡二元化,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当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重要、最迫切和最根本的问题。

就目前贵州所处工业化发展阶段而言,第一、三产业在生产要素质量、生产效率上都低于第二产业。也就是说,未来需要开发区以工业的突破为中心,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吸纳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持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开发区发展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结合点和突破口,是触发产业乘数效应和城镇化乘数效应的核心节点。只有在这一核心节点上实现突破,才能触发产业乘数效应和城镇化乘数效应的释放,形成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螺旋式上升,并进而触发创新生态乘数效应释放,通过三螺旋上升开创内生发展动力强劲的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局面。

(三)过程:四聚演进

中国开发区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从演进过程上看基本经历了孕育期、初始培育期、高速发展期、稳定调整期、创新发展期五个阶段。[16]进一步聚焦在开发区产业发展上,笔者将开发区发展划分为聚集、聚核、聚链和聚网四个阶段,即形成了从产业聚集,到产业聚核,再到产业聚链,最后进入产业聚网的开发区演进规律。

从全国的开发区发展情况看,在2010年前后,上海、广东和江苏等地国家级产业开发区基本进入第四个发展阶段——聚网发展阶段。经过10多年发展这些开发区转变为以产业为主导的多功能综合性区域,产业和城市发展实现一体化,并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参见表1)。

表1 开发区发展阶段特征对比

第一阶段:产业聚集发展阶段,即开发区1.0版本。这一阶段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产业从“点式散布”向“政策驱动聚集”的转变,但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不是很强,沟通合作很少,产业发展呈现“集而不聚”,缺乏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产业聚核发展阶段,即开发区2.0版本。这一阶段一般需要经过10年左右时间,在开发区内逐步形成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企业间联系与合作加强,由“物理集聚”向“化学相容”转变,开发区发展驱动力从政策驱动向功能驱动转变,管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专业化管理转变。

第三阶段:产业聚链发展阶段,即开发区3.0版本。这一阶段一般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该阶段开发区发展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依托核心企业和主导产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链协调发展模式。

第四阶段:产业聚网发展阶段,即开发区的4.0版本。该阶段产业发展进入创新发展期,除了各类服务机构的日趋完善之外,创新的平台和生态也日渐形成,企业间基于信任的合作更加紧密,主导产业逐步演化成为创新型产业体系。

总体上讲,获取地方竞争优势的使命是开发区存在的价值,产业、城镇化和创新生态的三螺旋上升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聚集、聚核、聚链和聚网的演进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使命为引领,遵循三螺旋上升的内在机理能够系统处理好产业、城镇化和创新生态三者之间的触发和正反馈关系,根据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四聚演进基本规律,将有利于明确贵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寻找符合贵州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三、贵州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新发展阶段,贵州开发区肩负着创造地方竞争优势的重要使命。需要在对贵州省开发区基本现实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保障、发展底线和发展体现五个方面来分析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一)贵州省开发区发展的现实判断

目前,贵州省开发区纳入省级监测的是95家。其中,高新区11家、经开区56家、工业园区26家、综保区2家。区域分布相对均衡,包括:贵阳市11家、遵义市15家、六盘水市9家、安顺市7家、毕节市9家、铜仁市12家、黔南州13家、黔东南州11家、黔西南州6家、贵安新区2家。工业总产值千亿级开发区1家,500亿级开发区1家,300亿级开发区2家,200亿级开发区7家,100亿级开发区19家,50—100亿开发区20家,50亿以下园区44家。

第一阶段:起步探索期(1992—1998年)。1992年,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4家成立,成为全省最早成立的开发区;同年11月,贵阳高新区成为全国89个国家级高新区及开发区之一。与全国开发区经济的大发展相比,贵州开发区只是在不同地区零散涌现。

第二阶段:局部拓展期(1999—2009年)。该阶段贵州仅有11家开发区成立,分布在贵阳、遵义、安顺、铜仁、黔东南与黔南六地,表现出明显的自发形成特征。相比于全国开发区经济持续调整推进,这一时期的贵州开发区发展显得较为保守。

第三阶段:加速发展期(2010—2012年)。贵州在2010年召开全省工业发展大会,在此背景下,贵州“开发区热”时代来临。短短3年间,贵州集中设立69家开发区,其中2011年和2012年分别达到28家和35家,遵义、铜仁、黔东南三个相邻地市新设立开发区数量均超过10家。

第四阶段:快速收紧期(2013—2017年)。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分别设立6家、2家和1家开发区,主要设立在贵阳、遵义和六盘水。这一时期设立的开发区均具备较强的技术密集属性,体现了贵州对于开发区设立思路的转变。

第五阶段:调整优化期(2018年至今):2018年以来,贵州并未成立新的开发区,而是在既有基础上开展整合、提升、优化、调整工作,开发区数量(1)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监测的开发区。优化至95家。

当前,贵州开发区在发展阶段上总体上还处于第一阶段——产业聚集阶段。其中,有近半数的开发区正在进行产业聚集,有四成左右的开发区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有不到一成的企业处于聚核发展阶段,还有个别开发区已经拥有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正在进入聚链发展阶段。

(二)贵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五个维度

明确了贵州开发区当前总体上所处的阶段,以地方竞争优势创造为使命担当,遵循开发区发展三螺旋机理和四聚演进规律,贵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完成从产业聚集向产业聚核、聚链阶段的跃迁,其内涵具体表现在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保障、发展底线和发展体现五个维度(见图1)。

1.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动力。从开发区发展机理上看,开发区三螺旋上升实现的关键是形成内生发展动力,产业、城镇化和创新生态三者螺旋上升持续推进开发区升级和创新发展,推进开发区内企业的各类创新行为持续涌现。一些持续成长开发区,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具有良好的创新氛围。从根本上讲,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来源于企业、政府等相关主体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不是外部环境所赋予的、被动接受的,而是内生的和主动创造的。

因此,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就成为贵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之一。从操作性的含义讲,内生动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府推动力和市场拉动力有机的结合;二是开发区内在创新驱动力的释放。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初期阶段,亟需产业发展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完成聚集,并进而完成聚核与聚链的任务,为创新驱动奠定坚实基础。实践中,就是通过招商引资工作促进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两种力量的结合,为开发区引入“企业种子”,为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促进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提升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图1 贵州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方式。聚核聚链发展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式,重点是解决开发区的持续成长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问题,就是通过聚核聚链发展首先释放三螺旋上升中的产业乘数效应。

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贵州开发区基本完成了聚集的任务,开发区内具有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生存能力,但小而散,缺乏龙头企业的问题依然存在。龙头企业在开发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居于供应商和客户大网络的中心位置,发挥着释放投资外部性、促进知识扩散、带动企业合作创新、提升品牌竞争力的作用。[17]

聚焦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实现从缺核向聚核的转变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式之一。对龙头企业的判断有三个基本标准:一是是否在全国具有竞争力;二是企业总部或区域性总部是否在本地;三是是否同其他企业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分工协作。透过开发区发展的基本规律看,如果缺乏龙头企业,没有实现聚核发展,就很难进一步形成聚链发展。

3.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保障。开发区平台服务能力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开发区发展三螺旋上升中,产业乘数效应的释放离不开劳动力、资金、信息等基础服务,以及各类检测和研发服务的支撑;城镇化乘数效应释放离不开硬件基础设施,政务、商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供;创新生态乘数效应释放离不开为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以及相关机构之间创新服务网络的形成和高水平的互动。从“基础环境—企业—市场”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分析模型看,其中重要的是企业、政府、基本产业服务、信息服务、研发服务等各类主体之间相互连接所形成的创新服务网络。[18]总体上讲,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硬件基础设施保障,还需要软环境的提升。开发区之间创新绩效的差异更多来自于平台服务能力的差异。

聚焦在产业发展层面,平台服务基本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硬件基础设施具备和政务服务提供;二是劳动力、资金、信息等基础服务提供;三是检测平台、研发平台等服务提供。上述涉及的平台服务内容很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作为开发区发展的促进者和政策提供者,提升开发区平台服务能力就成为重要的政策指向。此外,一般认为贵州开发区发展受到更多自然条件的约束,这就更加需要积极主动地营造产业和企业发展的软环境,以平台服务能力提升来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4.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底线。贵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必须守住生态和发展的两条底线,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发展,更需要走出一条资源利用高效、环境保护好的绿色发展之路,真正将特色资源和生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资源承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特色资源的高效利用;二是绿色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就前者而言,需要破除以增量为核心发展空间的固化思维,强调增量扩张与存量挖潜并重,形成土地资源动态全景管理体系。同时,聚焦特色资源和生态的高效利用,集中力量打造“精品”“爆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展提升产业链条,提升特色资源的价值,扎扎实实地让“特色”成为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就后者而言,主要是通过推进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形成开发区绿色和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

5.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体现。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为产业层面的发展,还体现在城镇化效应的释放上。对于城镇化的辐射带动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开发区社区的形成,即基本生活配套设施的具备;二是公共服务的提供,即基本教育、医疗和娱乐设施的具备;三是城市综合功能的提供,即高层次教育和高水平医疗服务的提供。

总体上讲,内生动力是贵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聚核聚链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平台服务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保障,资源环境承载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城镇化辐射带动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四、贵州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如何做

按照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要求,贵州省开发区在实现从聚集向聚核聚链跃迁的过程中,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内生发展动力、首位产业竞争力、龙头企业带动力、平台服务支撑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社会辐射带动力。那么,如何来提升“六力”?

(一)政策选择的契合点

政策选择总是在约束条件下进行,贵州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同样也需要平衡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系统突破和局部突破,本地培育和外部引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本地发展和区域协同等方面的关系。在这里,采用“二分法”进行分析思考,会将上述关系置于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而采用“演化法”,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来平衡上述关系,才能寻找到政策选择的契合点。

从时间维度看,开发区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是第一阶段通过产业聚集具备生存力,第二阶段通过产业聚核具备成长力,第三阶段通过产业聚链具备竞争力,第四阶段通过产业聚网具备创新力。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看就是形成产业创新生态,具备持续创新发展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持续渐进、长期演化的过程。因此,在不同阶段就需要有不同的政策侧重,但最终目标不变。

从空间维度看,贵州省开发区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如果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内涵出发,按照开发区发展规模大小和发展质量高低来衡量,就可以做出四类划分:规模大质量高的开发区、规模大质量低的开发区、规模小质量高的开发区和规模小质量低的开发区。比如,第一类开发区存在开放发展理念不足、创新服务平台支撑不够的突出问题;第二类开发区存在首位产业竞争力较弱、专业化运营管理水平低的突出问题;第三类开发区存在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土地空间受限的突出问题;第四类开发区存在发展方向不明、萎缩态势明显的突出问题。可以针对不同开发区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精准施策。

(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初步两方面的结论:一是贵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需要在保持总体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分阶段设定目标和聚焦政策重点,实现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的统一。同时,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总体框架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开发区进行精准施策,实现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二是在贵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企业主体的培育、人力资源的积累和平台载体的建设这三个核心因素,适时进行有效的政策触发,促进形成三螺旋上升的正反馈,最终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进一步将上述两方面的结论同贵州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际工作相结合,就可以得出“项目—人才—平台”的基本发展路径,将阶段目标设定为短期看项目、中期看人才、长期看平台。

1.短期看项目。在短期内,大项目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重要推动力和生命线。通过大项目的触发来实现企业聚集、龙头企业培育和产业链布局,进而使开发区的产业乘数效应得以释放。在这一时期特别需要重视规划管理和招商工作。

就强化规划管理而言,重点是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管的三位一体。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突出规划的法定和约束作用。进一步做精做细开发区规划,推进产城融合,落实多规合一,突出规划引领,围绕规划进一步细化招商目录、土地资源配置模式、服务保障路径等,为“图纸上的规划”转变为“落地的规划”创造条件。二是推动规划的执行和落地。制订规划实施的“路线图”和“时刻表”,明确规划的责任和实施主体,定期评价和实时推进,推动规划的真正落地实施。三是加强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动态监管。将亩均税收、亩均固定资产投资、容积率等土地效率相关指标作为对开发区内企业实施差异性政策的主要依据,将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纳入常态化土地管理,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水平。

就强化招商工作而言,重点是完善招商体系,激发开发区招商动力。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完善招商工作体系。以重首位、强链网、建体系、重服务为新发展阶段贵州省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总体思路,明确重点招引项目,落实项目招引负责人,细化招引工作任务和方案,实施工作动态评价,实现高质量招商引资。二是压实招商责任。强化“一把手招商”,落实“一把手”责任,赋权“一把手”统筹各方资源。三是实施精准招商。围绕开发区首位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精准招商,以龙头企业招引为核心,将招商与引资、引智共同推进,以系统化政策、良好环境营造和一站式服务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驻和创立。四是创新招商模式。大力推进专业招商、驻地招商、返乡创业招商、以投引商、平台招商、推介招商、以商引商、中介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模式。五是建立促进招商引资的激励监督机制。既要建立严格的督察督办与问责制度,又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容错免责机制。

2.中期看人才。在中期内,通过以大项目为触发点,进一步触发人才的聚集,包括开发区管理人才、企业家、高水平团队、专业技能人才的聚集,形成项目和人才之间的正反馈,进而在人才集聚过程中释放开发区城镇化乘数效应。同项目建设能够在短期内看到成果不同,人才聚集的成果以及创新氛围的形成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这一时期除了硬件设施的完善,特别需要重视企业家氛围营造和人才队伍培育。

就企业家氛围营造而言,关键是营造开发区创业和创新氛围,激发开发区管理者和企业家作为制度创业者和创新者的动力,激发本土企业家不断涌现。

就人才队伍培育而言,关键是四支队伍的培育。一是开发区管理人才队伍。选取一批讲政治、懂经济、懂招商、懂经营、有激情、敢担当的干部作为开发区的“一把手”。二是培育企业家队伍。发挥开发区的平台作用,加强开发区与政府机构、行会、协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的联系,形成各类市场主体的协同互补,为企业家涌现创造良好土壤。三是吸引高层次人才团队。以产业引导基金为牵引,吸引社会资本为新创团队和市场主体提供风险投资基金,为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四是完善专业技术工人队伍培育体系。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提供技能提升专业服务。建立“特殊技能人才”培育计划,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制度。

3.长期看平台。伴随着项目和人才的积累,将会进一步触发二者与平台之间的正反馈,企业和人才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企业之间、企业与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进一步形成,合作关系日益密切,产城一体化将更加紧密,基于开发区平台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逐步呈现,创新生态系统的乘数效应得以释放。长期看,开发区之间的终极竞争是基于开发区平台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地方竞争优势的根源所在。

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平台架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平台未来的演进和长期的结果。具体而言,有四类平台是架构的重要内容:一是基本服务支撑平台。引入市场化服务机构,为开发区企业提供人员招聘与培训、管理咨询、财税、融资、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二是围绕首位产业打造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在产业链上游重点培育发展信息咨询、工业设计等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在中游重点培育发展检验检测、试验验证、投融资服务、质量控制、市场推广等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在下游重点培育发展现代物流、运营维保等专业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支持龙头企业打造企业创新平台。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优势龙头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四是打造产学研用合作与协同攻关平台。探索院(校)园合作机制,在开发区设立产业研究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人才基地,鼓励开发区龙头企业牵头搭建面向首位产业和重点产业的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探索组建联合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联合体。

猜你喜欢
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