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王婧洁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并指出要加强信息化教育教学和教师教研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伴随着传统教学模式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转变,个体学习向集体学习进行转变。教研作为教育研究的基础,传统教研方式单纯的“校本教研”已经无法满足信息课堂带来的时间与空间的嬗变。借助互联网技术,依托数字化学习平台与信息化教学手段展开混合式教研,促进教学教研一体化,成为高职院校积极践行的创新模式。
2018年,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混合式教研作为传统教研与在线教研的结合体,价值远不止两者模式之间的功能叠加。传统教研方式“面对面”特点因空间范围小与时间跨度长的问题,教研内容的传递具备封闭局限性。在线教研虽然能够快速地进行内容共享,但因质量监管的有限性与专业实践性不足,也会影响教研质量。而混合式教研是混合式学习模式在教研和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最终的目的是不管在线或者离线、自定步调或者实时同步、结构化学习或非结构化学习、面对面学习或者远程学习,都为学生从内容到体验、从技术到教学提供多维互动服务。因此混合式教研形态呈现出教研主体与教研对象的多元化、教研目标的维度化、实施环境的差异化、资源媒体的多样化、教研组织的灵活性等特点,能够实现不同教研方式混合的优势互补,全方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办学的起点是服务产业发展的需要。鉴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高职专业教研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工作领域技术技能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坚持课程开发与职业标准“互嵌共生”,课程内容与企业用人需求和职业标准对接。学校、行业、企业多元主体协同教研方式,使得教研互动不再局限于封闭环境,而是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的联系与融合。结合专业内容属性与教研主体的认知维度进行教研个体的自主学习探究与集体的协同合作,不仅能够从整体提升教研主体的专业水平,还可以多维度构建教研环境与活动实施,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一来能有效解决教研内容与职场环境相脱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离等问题,二来对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社会培训,推进教学改革等都有显著成效。
基于教研主体的多元需求与教研目标的多维度,教研活动具备多样性与灵活性。传统的教研交流活动常见开课、说课、评课活动等,常见的教研问题有“形式单一而研究泛化”“只研教学不研课标”“各自为战、协作乏力”等问题。基于多形式融合的混合式教研,教师可以在教研组织者或企业技术的指导与帮助下,灵活融合网络在线学习、集中面授研修和专家引领的校本实践教研等方式,通过线上探究型、观摩型、互动型、仿真型、指导型与线下研训型、竞赛型、实操型等方式相融合展开教研活动,实现在线教研与在场实践的融合。
传统的面对面教研环境无法满足信息技术催生的多种教学需求。教研组要突破传统面对面教研的不足与短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依托“ 资源+工具+管理+平台”手段重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环境。如基于信息技术构建在线教研平台,针对学科特点与教研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头脑风暴、仿真体验、资源共享等线上平台进行交流;根据在教学实践产生的问题,通过行业调研、竞赛实训、职场实践、竞赛研训等多种线下教研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方式取得教研实践成果。线上网络教研与线下实践教研相互辅助与支撑,利于打造教研实践-教研反思-教研再实践-教研总结的良性循环,形成满足主体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区域交流的混合式教研平台。
随着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深入实践,教育部对教研主体主动适应新技术发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综合信息化素养提出了要求。教研主体要灵活转变思路,努力实现由提供优质资源向提供优质资源教研服务的转变。如通过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智慧职教等在线开放学习渠道共享媒体资源,结合自身需要优选文本、图像、课件、视频、音频、虚拟仿真等媒体资源进行教研研究。同时教研组织者可根据教研需求,结合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目标,整合、组建优质资源,强化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扩容教研知识储备,为教研组提供优质教研服务。
以红色思政价值引领为导向,通过校校区域联盟、校企师资相互流动的方式构建了一支由“党建骨干+专业骨干+企业骨干”组成的结构化教研师资团队。数十名长期工作在教学及管理一线,拥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专业带头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资线上流动,组建专项调研队伍,根据区域特点调研各校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在行业处于中上水平的龙头设计企业作为互聘互兼的合作企业,我校推荐具备专业技术水平高,理论基础扎实,富有团队精神的专业带头人兼任企业顾问,企业推送适应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的设计总监任实训指导教师。校企师资互聘互兼,身份融通,发挥各自所长,实现优势互补,双向服务到教研实践指导与生产管理过程。截至目前,建立校企合作单位200余家,建成了由400多名设计总监、一线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复合型教研师资队伍,形成了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混合式教研模式,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学习关系重组、学习空间重构、学习技能重新定位,高职院校需要认真审视教研内容体系的构建。结合专业特色,定位“市场需求,服务发展,促进就业”,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我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教研组汇集国内权威行业企业、一流高校,以思政引领为前提,制定了满足行业企业、学生教师、社会学习者(含下岗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学习需求的课程标准与资源认证标准,建设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真项目,活模块,重德育,强技能”教研内容体系,致力提升数字化课程资源能学辅教、职业进阶与职位提升和终身学习服务能力。教研组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选取企业真实项目为教研案例,深入工地实践,反思教学需求,精准设计教学重难点,教学全过程深入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培养具备爱国主义情怀的大国工匠型社会主义接班人。
校企协同开发混合式教研实践平台,促进教学一体化,实现产学研有机衔接。一是依托国家级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校企联合开发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三新教学资源,开发岗位技能培训包、师资培训包、展开1+x考证培训等育人服务资源,为教研主体提供开放共享的线上教研服务。二是以岗位技能培养为导向,教研场所融入企业工作环境,将学校创办的“致青春”“美和家居”等设计工作室,以及以赣州华浔装饰、赣州丛一楼装饰等本地产教融合紧密的企业作为载体,将企业真实项目和工作标准融入专业教研中。教师通过自主参与不同类型的企业项目,投入到“制图—设计—预算—施工—管理—验收”生产实践活动,通过对自身专业技术、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实现教研质量与项目技能目标相适应。三是联合名雕装饰股份、深圳居众装饰、广东华浔品味装饰等优质企业开设订单班,由企业一线设计师、工程监理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通过腾讯、视频会议系统将企业工作实景同步直播课堂,实现企业人员远程参与教研。
混合教研服务管理不仅是课前工作,而且始终贯穿于环境支持—资源展示—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等整个学习过程。2020年2月,我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面向校内师生与行业企业全面展开免费线上教育资源培训服务。教研室通过多次线上集中会议统一思想、确定目标,构建了由“教学链—评价链—监管链”组成的教研组织链。①教学链:建立“两云端三阶段四服务”教学模式。基于“职教云+直播平台”展开教学服务,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助力学生线上教学知识内化。解决学习环境从学校转移到家庭,教学组织从行政班级转变为分散个体,教学环境从面对面教学转化线上视频教学等教学组织与实施问题。②评价链:一是教师以目标链为依据,对教学目标与考核点设定值进行自我诊改,突出自我评价的可测量性。二是通过调查问卷,平台数据等线上渠道获取课程学习体验感,便于调整教法策略。三是通过抗疫思政课堂评选,带动思政课堂建设。③监管链:一方面监管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实施,制定《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办法》《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与考核制度》等保障机制;一方面监测资源库社会服务情况,形成课程质量报告与资源库应用分析,有效驱动教学质量提升。经过实施,在2020年2月—5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资源库服务院校超1600多所,作出了突出贡献(见图1)。
图1 疫情背景下的生态教研组织链
混合式教研作为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新形态教研,具备全方位、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有序的教研组织与管理是教学过程秩序管理的前提,并且贯穿了师资结构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平台管理建设、质量监管建设全过程。教研活动要突出“德育培养+技能培训”的融合性:一是要重视师资结构的优化,可利用调查问卷、诊改预警等数字技术对教研者进行用户画像,驱动教研者有效自我发展、优化教研形态,保障教学质量。二是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混合式教研平台,丰富教研实践资源类型。广泛联合校、行、企,协同构建“校内+校外、线下+线上、课堂+企业”的产、学、研共同体,提升教研活动的时效性与实用性。三是要坚持价值引领,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与教学能力。拓展教研视野,提升教研实践经验。四是提升教研组织监管,配套层级式、规范式管理的相关机制保障,确保教研秩序。然而随着线上教学实践的深化,基于信息技术创新教研形态将会是一直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