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英语基础》课程思政创新案例研究

2021-11-25 09:42王珊珊胡丽萍李怡然王乐鹏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年6期
关键词:医学案例思政

王珊珊,阎 莉,胡丽萍,李怡然,程 旺,王乐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1.人文学院;2.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9)

近年来,教育部倡导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要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2]。医学院校的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课程体现了学生从基础大学英语向专业医学英语学习的转变,同样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德育因子和思政元素,将传授语言技能与文化育人充分融合,发挥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本文通过展示两个教学实践案例,具体探讨课程思政理念如何有机融入医学英语教学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合一体,实现英语课程的“全人教育”目标。

1 研究背景

1.1 《医学英语基础》课程特色

医学英语基础(fundamentals of medical English)以西医内容为主,主题涵盖了从健康、疾病、调查研究到医学的沟通技能等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使用教材为由英国格伦迪宁和霍华德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剑桥医学英语(ProfessionalEnglishinUseMedicine)》[3]。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医学英语词汇体系,训练学生的医学英语阅读、表达能力,提升国际学术交流水平;从文化认同视角入手,通过各西医主题的讲授,结合学生中医背景知识,借助中西语言对比及中西方文化对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修养、推动价值观认同。授课过程引入了产出导向法(POA)、问题式学习(PBL),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将课程的语言目标与人文目标融为一体,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2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2017级卓越针灸推拿对外交流专业本硕连读三年级学生。该阶段学生已基本完成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大学英语基础课程、部分提高类英语选修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中西医基础课程知识储备,掌握了基本的中医英语词汇和表达,具有一定的正确理解中西医文化的能力。同时,授课对象已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且具有较好的合作学习能力。该班学生学风浓厚,大多能够做到上课积极发言,作业认真完成,并且善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此外,该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均具备英语语言文学与中医学交叉学科背景,能够保证授课的专业性。

2 设计理念

2.1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

《医学英语基础》作为一门语言与专业相结合的ESP课程,将英语、医学、思政育人紧密结合,以西医内容为主,通过中西医结合的讲授,实现该门课程工具性目标(语言技能)与人文性目标(思想意识)的统一。

2.1.1 课程目标具体化,互融互促

该课程目标涵盖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见图1。

图1 课程目标

2.1.2 通过案例分析,贴合学生专业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如流行病、精神疾病、医患沟通等,通过案例分析,补充话题资料,使学生清楚了解常见疾病的成因、表现,同时与所学专业的中医知识结合,探寻解决中西医问题的办法。借助合适的话题讨论,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心理教育。

2.1.3 中西医结合,培养文化认同

通过对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体现中医院校西医类课程的特色。具体讲,该课程设计基于文化认同的理念,通过中西方语言对比和中西医学案例对比,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人文修养,推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

2.2 教学理念与方法

该课程引入了“产出导向法”(product-oriented approach, POA)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教学理论的教学理念,主要针对英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问题,按照“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进行一体化情景教学设计。将听、读等输入性学习和说、写、译等产出性活动密切结合。帮助学生多输出,以输出促输入,尤其强调学生的学习产出,注重“学用一体”,从而从根本上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情景交际能力。POA的教学理念分为“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4]。“以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用一体”,将课文中的知识点与思辨内容通过演讲、写作等方式输出,检验学习成效,又实现了所学化为所用;“全人教育说”,重视课程的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的结合与实现。POA的理念融入该课程,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使得课程的各项目标具体明确、落到实处。

该课程还引入了“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通过设计真实情景问题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辨能力。研究发现,PBL教学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探索性、主动性、问题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任务的设置同时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和组织协调能力[5]。基于此,教师结合教材主题、社会热点,挖掘思政元素。

3 教学案例

3.1 案例一

3.1.1 教学目标

本案例为Unit 25 Mental Illness(精神疾病)。通过设计各项子任务进行词汇、句型的输入,帮助学生针对精神疾病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有逻辑的阐述;结合大学生抑郁症的案例学习情绪疾病,分组讨论抑郁症的概念、成因、症状及治疗,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1.2 教学过程

按照POA“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见表1。

表1 “精神疾病”教学过程

3.1.3 思政融入

该话题与大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关系密切,比较容易引起讨论的兴趣,学生有话可讲,分享的内容也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大学生中存在的情绪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等,如果处理不及时得当,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通过案例分析,补充话题相关影视作品、演讲等资料,使学生清楚了解常见情绪问题的成因、表现,更重要的是获得积极阳光地面对问题的勇气,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解决办法。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提醒学生不仅要及时解决自身困难和问题,还应关注身边人的心理健康,共同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最后,从该话题引申至对当今大学生整体思想状况、精神状况、心理状况的反思,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和心理建设。该课实际指导意义较高,从生活中提炼问题,找寻问题解决办法,最终将思考所得再回归至生活。再者,学生将专业所学与疾病结合探讨,提出中医对于情志病在诊断和治疗上的优势,体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思辨能力。

3.2 案例二

3.2.1 教学目标

本案例为Unit 44 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掌握话题相关的常用表达后,对流行病进行探讨,尤其是结合历史上某些疾病在全球的大流行,引起学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成因,正确看待现象,探寻解决方案;通过讨论COVID-19,从流行病引申至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3.2.2 教学过程

按照PBL问题式学习理念,将教学过程简化为项目前、项目实施以及项目后三个阶段进行教学设计,见表2。

表2 “流行病学”教学过程

3.2.3 思政融入

学生创造性地从中医学视角思索西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结合专业所学,尝试将中西医结合,探索中医药在西医疾病诊疗中的作用,并提出具体诊疗方案,并萌生了编纂传染病中医预防手册的想法,在各大高校进行推广。虽然尚在大胆尝试阶段,但体现出学生良好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整体观念。这一探索令学生们欣喜不已,对于中医在世界医学中发挥的作用充满信心。该话题的讨论,引起学生对全球性疾病的关注,意识到某些疾病需全球通力合作共同解决的必要性。教师同时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引领大学生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理念。这堂课以中西医双向视角,打开了学生思维的新境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展现出了很好的创意,口语练习中不仅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的表达,还能结合临床实际拓展发挥。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使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此外,思想意识上对精神健康的体会更加深刻,并探寻了一些实用性强的防治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指导价值。

4 课程思政效果评价

学期末,通过统计分析学生反思日志及文字、视频、音频等产出作品,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感提升;通过问卷和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化;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反思。综合以上信息,评估该门课程的思政效果。其中,通过学生撰写学习反思日志,记录学习动态,对学习进行阶段性评估和过程性评估;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日志,随时总结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4.1 学生反思

学期末,学生撰写反思日志。分别从gains(收获)、problems(问题)、suggestions(建议),简称GPS,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学生普遍反映,教师在学期初清楚介绍了教学理念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给他们一个清晰的思路,知道课上、课下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让他们很快进入状态。教学过程中,学会了大量医学词汇、常见表达,口语能力得到提升。虽然这是一门西医英语课程,但是授课教师的中医知识也较专业,尤其擅长从中西医两个角度探讨疾病,帮助他们形成了中西医比较意识和中西医结合意识。通过案例分析任务,引导学生跟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讨论一些问题,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日常生活对话,而是能够批判性地就一些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学生希望教师再多提供一些案例分析,组织小组讨论和展示。总之,该门课程课堂内容十分丰富,既拓展了知识,感受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深感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复杂话题的讨论让学生更加理解在解决全球问题上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展现出令人欣喜的创造力。

4.2 教师反思

课程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和难点。例如,有的学生由于听说尚存在一定困难,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不够自信,尤其是口语能力有待提高。少数学生性格较内向,不太擅长交流内心活动,对某些问题表现出不够积极参与分享。教师不仅应从技巧上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示个性。同时应配合调整任务难度,利用有难度层次的任务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从学期末的表现看,教学效果较为满意。学生对一系列话题兴趣较高,课堂案例讨论热烈。一方面检验出前期学习效果较好,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令学生感受到知识积累的成效,从而激发了更大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随着学习进度逐渐提升,性格较内向的学生发言频次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氛围良好,课堂气氛活跃。从学期末的调查问卷得知,学生普遍喜欢案例式教学,喜欢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并解决问题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强化了知识,交流了感情,互换了认知。学生尤其喜爱教师推荐的主题相关演讲视频、影片,集合了趣味性、实用性,拓展了思路,是课本内容的有效补充。

5 结语

《医学英语基础》课程的两个案例,一个依托于POA教学理念,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以产出为导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展示学习成果,学生最终输出的不仅是语言知识和技能,还有对价值观、社会问题等的反思。另一个案例借助于PBL学习法,通过任务的布置和所需学习素材、技能的提供,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的步步引领,指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围绕课本主题进行拓展,以课本为出发点,以反思为落脚点,实现知识与思想升华的自然融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反思日志中的良好反馈说明实践路径与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实践证实,课程思政创新实现了两大效应:迁移效应和参与效应。教师把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迁移到现实的情景中,使学生通过视听、思考、讨论、展示的过程,达到“乐于表达、言之有物”的目的;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以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剖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从材料收集到成果呈现,从个人准备到小组报告,学生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提升了成就感。作为中医院校的一门西医英语基础课程,该课程融合了中医特色与优势,展现了丰富的思政元素。英语课堂的思政教育为语言教学注入了创新活力,也践行了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的统一。

猜你喜欢
医学案例思政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安徽医学》稿约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