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历史决议看党史学习需遵循的四个统一

2021-11-25 23:26王顺顺毛尚卿
政工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决议统一错误

王顺顺 毛尚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学习党史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为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提供了重要遵循。两个决议,即1945年扩大的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一个决议)和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二个决议),分别对党成立以来的24年历史和60年历史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结论,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辉,蕴含着党史学习的重要遵循与基本方法。从两个决议看,学习党史需遵循以下四个统一。

一、遵循“向前看”与“向后看”相统一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现实、未来的相互贯通性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遵循“向前看”与“向后看”相统一,即“向前看”不能忘记“向后看”,“向后看”为了更好“向前看”,用历史映照现实与远观未来。

两个决议就是遵循“向前看”与“向后看”相统一的典范。从第一个决议产生背景看,土地革命时期党内三次“左”倾错误,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给党的事业带来严重灾难,遵义会议虽然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但并未从思想路线上予以根本肃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在党内还存在不小影响。延安整风通过党史学习和反对主观主义,彻底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转向,第一个决议作为党史学习的集中成果,目的在于彻底清除教条主义错误影响,团结统一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最终取得人民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第一个决议作为延安整风的一部分,也确实做到了“向前看”与“向后看”相统一。正如第二个决议所总结的那样:“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所一致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曾经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促进了人民革命事业的迅猛前进和伟大胜利。”从第二个决议产生背景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而党的历史遗留问题的未完全解决对思想统一、安定团结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第二个决议正是希望通过客观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的若干历史问题,特别是“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评价‘文化大革命’,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尽快地从历史问题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达到“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目的。正如邓小平在谈到对第二个决议稿的起草和修改的意见时所说,“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争取在决议通过以后,党内、人民中间思想得到明确,认识得到一致,历史上重大问题的议论到此基本结束……现在要一心一意搞四化,团结一致向前看”。

这启示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必须遵循“向前看”与“向后看”相统一,不能只为了了解过去而学历史,而要通过学习历史照亮前行的路,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如何应对现实的和潜在的风险挑战依旧是一个重大课题。回望过往的奋斗路,从党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才能看得远,从党的历史中坚定信念、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坚持“向前看”与“向后看”相统一,是应对前行路上风险挑战、成就我们事业的必然遵循。

二、遵循分清主流和支流相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的发展具有内在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这启示我们要遵循分清主流和支流相统一以正确认识事物。

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与失败、胜利与挫折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一切进步事业发展的逻辑。我们党在进行伟大事业的探索中,既有耀眼的成绩,也难免出现错误。如何看待成绩与错误?两个决议作了一个分清主流和支流的经典诠释。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右倾错误和长期存在于党内的“左”倾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特别是1931—1934年的第三次“左”倾路线,曾经一度使革命事业陷入低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主张正确路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同错误路线斗争,促成两条路线斗争力量的增减,不断在斗争中赢得群众、获得胜利,使得这一时期的成绩始终是主流、错误是支流。党在这个时期“创造了红军,建立了工农兵代表会议的政府,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分配了土地给贫苦的农民,抗击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进攻和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以来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民的新民主主义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绩”。第一个决议作出这样的总结:“党在个别时期中所犯的‘左’、右倾错误,对于二十四年来在我党领导之下的轰轰烈烈地发展着的、取得了伟大成绩和丰富经验的整个中国革命事业说来,不过是一些部分的现象。”第二个决议同样强调,“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观点看问题,我们党的错误和挫折终究只是一时的现象”。我们既要看到新中国成立前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真正地站起来了,也要看到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探索中出现挫折和失误,但“我们毕竟在工农业和科学技术方面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也就是说,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党领导人民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在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就,在国际上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看,党的成绩终究是主流,看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更不能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这启示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必须遵循分清主流和支流相统一。一方面,看到“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只有看到这一主流,才能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激发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同时,又要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中认清错误是党的事业的支流,对错误采取“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的郑重态度,认识到即使是错误也是党的事业的艰辛探索,有些错误因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处于幼年时期的党的不成熟是不可避免的,学会辩证地分析错误,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命”。

三、遵循警惕右与防止“左”相统一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式表达。违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会犯“左”的或者右的错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限制和主观认识的局限,思想认识并不总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并不能时时事事做到实事求是。有时思想认识远远超越客观实际,在这种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在发展问题上容易表现出激进与冒进的情绪,在斗争问题上容易斗争过火,发生“左”的错误;有时思想认识远远落后于客观实际,在这种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在发展问题上容易表现出保守与落后的倾向,在斗争问题上不敢斗争,发生右的错误。无论“左”的错误还是右的错误,都是主观主义的表现,都与实事求是相背离。

两个决议就是对党的历史上出现的“左”的和右的错误的一次彻底的大清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和重申。两个决议逐一剖析革命时期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路线、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左”倾错误;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投机主义,土地革命后期的张国焘分裂党的严重右倾错误,抗战初期王明右倾错误等。同时,总结了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着重联系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养成正确的党风,实行民主集中制,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反“左”和反右的经验。从两个决议看,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不断与“左”的和右的错误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

这启示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必须遵循警惕右与防止“左”相统一,特别注意“左”。革命时期党内主要受三次“左”倾错误路线影响,“建国后,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八年,我们吃亏都在‘左’”,“搞现代化建设,搞改革、开放,存在‘左’和右的干扰问题……最主要的是‘左’的干扰”。只有遵循警惕右与防止“左”相统一,才能深刻把握党是在不断地与“左”的和右的错误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才取得胜利的,才能深刻领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作为党的历史的一条重要经验被写入党的章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社会上不断出现主张消灭民营经济、全面实行公有制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彻底实施私有化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遵循警惕右与防止“左”相统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右以不变应万变,坚持改革开放抵制“左”在变中求发展,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四、遵循把握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与杰出人物贡献相统一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就发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他们倾注毕生心血于人民群众事业,创造科学理论以武装人民群众,建立工人组织以团结人民群众,指导革命实践以发动人民群众,终极目的在于解放人民群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依靠人民群众这一力量源泉,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深刻地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人民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然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并不否定杰出人物贡献,两者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演进历程。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具有进步意义的杰出人物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往往首先发现或提出新的历史任务,为群众指明历史发展方向,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两个决议就是遵循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与杰出人物贡献相统一的典范。第一个决议全面剖析土地革命时期三次“左”倾路线错误,得出未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的错误之源。譬如,政治上,未能根据革命需要和阶级关系变化团结人民群众,而是相反地去割裂人民群众,“主张整个地反对资产阶级以至上层小资产阶级”,“否认中间营垒和第三派的存在,尤其强调反对富农”;军事上,不愿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实行单纯的军事主义,“把红军的三项任务缩小成为单纯的打仗一项”;组织上,割裂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但形成了脱离党外群众的宗派主义,不把党当作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也形成了脱离党内群众的宗派主义,不使党内一部分人的局部利益服从全党的利益;思想上,不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在人民群众面前不愿当学生而是称英雄摆资格,坚持教条主义和狭隘的经验主义。第二个决议也通篇彰显着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指出“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但是党永远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要信任和依靠本国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否则,无论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取得胜利,胜利了也不可能巩固”。两个决议在突出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忘少数杰出人物的贡献尤其是毛泽东同志的伟大贡献。譬如,邓小平在对第二个决议起草意见中指出,“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这个问题写不好,决议宁可不写”。事实上,第二个决议给予毛泽东同志以实事求是的评价,针对有些人借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来否定毛泽东,第二个决议指出“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邓小平甚至下过这样的结论:“中国革命的历程已经证明,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才能取得胜利。”

这启示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必须遵循把握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与杰出人物贡献相统一,既要看到党的伟大成就与光辉历史是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也要看到少数杰出人物在其中的突出贡献,才能全面客观地把握党的历史。同时,还需认识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通常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主动为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发挥创造条件。通过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协调好利益分配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发挥创造基本的经济条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为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发挥创造直接的政治条件;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为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发挥创造重要的精神文化条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发挥杰出人物尤其是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无产阶级领袖代表的是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他们杰出作用的发挥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通常是相一致的。当前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与杰出人物贡献相统一,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猜你喜欢
决议统一错误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一份决议 助力亚运添光彩
在错误中成长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三读决议
通分是不是统一分数单位?
淝水之战
一个统一的爱尔兰:爱尔兰统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