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丹 刘 波
辽宁博物馆收藏的敦煌吐鲁番文献,部分为罗振玉旧藏,系1948—1952年间通过征集、拨交等方式入藏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前身);部分来自文物商店以及私人藏家的购藏与捐赠。这些文献的旧藏者,除罗振玉外,还涉及梁玉书、吴士鉴、高时敷等人。文献时代与已知敦煌吐鲁番文献相吻合,上自十六国,下迄五代,涵盖北凉、北魏、隋、唐等几个重要时期。文献内容较为丰富,大多数为佛教典籍,也有少量道经、史籍、书仪写本,此外还有粟特文、回鹘文文献残片①郭丹:《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西域文献简目》,《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301~308页。。其中5件附有近人题跋,内4 件出自敦煌,1 件出自吐鲁番,在溯探敦煌吐鲁番文献近代流转轨迹等方面,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兹将各卷题跋录出,并略加笺释。
此卷装裱写经残段三种,均为楷书抄写,有乌丝栏,经文多处残损。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分类卡片登记名为“北魏写经残卷”。引首外有梁玉书题签:“北魏写经残卷。吐鲁番出土,素文珍藏。”钤有“东北博物馆珍藏之印”,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前身,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成立,1959年改名辽宁省博物馆。
三件写经残段分别为:
其一,《妙法莲华经》卷第一序品第一。首尾俱残。长35.3 厘米、高24.7 厘米。存20 行,前4 行及8、10、11、14、16行经文有残缺。所存经文起自“我念过去世”之“我念”,迄于“能奉持法藏”,参见《大正藏》No.262《妙法莲华经》卷一(第9册第4~5页)。
其二为《佛说长阿含第三分究罗檀头经第四》。首尾俱残。长95.7 厘米,高25.5 厘米。存3 纸49行:第1纸仅存1行;第2纸完整,存25行,经文有残缺;第3纸存23行,经文有残缺。所存经文起自“语诸人言”,迄于“种姓”(存残画),参见《大正藏》No.1《长阿含经》卷十五(第1册第97页)。
其三为《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二》、《大悲拔苦忏悔法》,首尾俱残。长109.7厘米、高25.5 厘米。存4 纸65 行:第1 纸存4 行半,下部残缺;第2、3 纸完整,每纸30 行;第4 纸存半行,上部残缺。《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起自“听闻”(存残画),迄于“不退之心,不名佛性”,参见《大正藏》No.374《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第12 册第534 页)。《大悲拔苦忏悔法》起自首题“大悲拔苦忏悔法”,迄于“定心揌观自”(“揌观”二字左残),未收入《大正藏》。
拖尾有梁玉书题跋一则:
宣统初元(1909),奉使北庭监理财政,公余与新城王晋卿方伯考订金石,得历代文翰不尠,间有具年号者,因以考知为魏凉墨迹,装池载归,冀为考古之助。乙丑(1925)春,丹阶乡兄出席善后会议,结果圆满,国是有豸,昕夕过从,知有同好,爰拣此卷,藉以赠行。民国十四月(年)四月,素文梁玉书敬识。
钤“曾向天山射猎回”朱文方印、“六代三唐写经室主人”朱文方印。
梁玉书,字素文,奉天(今辽宁沈阳)人。曾任度支部郎中。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任新疆监理财政官,此跋所谓“奉使北庭监理财政”即指此而言。在新疆期间,正值吐鲁番文书大批出土,梁玉书留心搜罗,所得颇丰。
“新城王晋卿方伯”,即王树枏(1851—1936),字晋卿,号陶庐,河北新城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官户部主事及四川青神、铜梁等县知县,后入两江总督张之洞、陕甘总督陶模幕。光绪二十九年任甘肃平庆泾固化道,后署巩秦阶道、兰州道,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911)任新疆布政使。1914 年任清史馆总纂。著有《陶庐文集》、《新疆访古录》等,纂有《新疆图志》。王树枏因职务之便收藏敦煌吐鲁番文书甚多,且与当时新疆官员中有同好者交流密切,他们不仅共同欣赏、互相题跋题签,还经常以出土文书互相馈赠,此跋所谓“公余与新城王晋卿方伯考订金石,得历代文翰不尠”,正是这一情况的真实记录。
“丹阶乡兄”指孙广庭(1876—1959),字丹阶,号痴侠、不见子,辽宁铁岭人。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日本参谋本部士官学校。民国初年任东三省陆军测量学校校长、长春等地税捐局长等职。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辞职,闭门读书。藏书甚丰,多达20 余万卷,不乏珍品。1947 年12 月,将所藏古籍碑帖等捐献给筹建中的东北图书馆。1949 年任东北图书馆研究员。1957 年任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著有《易巽》等。
“善后会议”是1925年2月北洋政府执政段祺瑞召集各省军阀、政客举行的一次会议,目的是解决1924年10月冯玉祥北京政变之后留下的政治、财政、军事问题。此次会议历时一个多月,于4月21日结束,通过了《国民代表会议条例》、《军事善后委员会条例》、《财政善后委员会条例》等三个主要议案,故此跋称“结果圆满,国是有豸”。
据梁玉书跋,此卷三件残片系梁玉书任官新疆时所得,装裱为一长卷;1925 年梁玉书将此卷赠送给赴京参加善后会议的同乡友人孙广庭。孙广庭曾向东北博物馆捐赠大量古籍、拓片等文物,此件或即其中之一。
此件原为卷轴装,首尾均残,存5 纸,106 行,有乌丝栏。第1 纸存11 行,下部残缺,第3 行中部残损2 字半;第2—4 纸24 行,第2 纸第8、9 行中部有残损;第5 纸23 行。近代割裱为册页,共14 开,每开高24.1厘米,宽13.6厘米。从内容上看,前2开次序前后颠倒。无首尾题,有品题“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起自“此光照东方”,迄于“大数有八万”,参见《大正藏》No.262《妙法莲华经》卷一(第9册第4~6页)。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分类卡片登记名为“唐人写经残片册页”。有题签“初唐人写妙法莲华经残卷”。钤有“东北博物馆珍藏之印”。
后有宋伯鲁、宝熙、陈名侃、裴景福、高树、罗继祖所撰7则题跋。
1.宋伯鲁跋
此卷尤完好,真希世珍也。尝论西儒嗜古过于中国,即西域一隅,若阙特勒(勤)等碑数年前已发土得之。近年南疆各城恣意劚掘,所获梵像、残经、铜陶之器,不可胜数,皆驼致本国博物院,以资考证。盖中土考古家但知理会地面,西人则专从地中求之,其怀愚公移山之志,遇事皆然,不仅考古一端,而即此已可见其百倍于吾等矣。因念吾秦为古帝王州,劫火百番,收归地底之物不知凡几,其得诸耕夫锄头者,不过汉瓦古玉数事而已,从未有人终岁荷锸,不惮烦苦而为此不急之务者。苟有之人,必以怪物目之矣。然吾恐阿旁、建章、麒麟、白虎二千年瑰宝秘诸地中者,皆将待西人出之,岂直金椀玉鱼已哉。为之三叹。宣统纪元闰二月七日(1909.3.28)夜,醴泉宋伯鲁识。
钤“伯鲁”白文方印。
宋伯鲁(1854—1932),字子钝,号芝田、九嵕山樵等,陕西醴泉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清末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都察院掌印御史等职。二十四年在京发起关西学会,后与康有为等合组保国会。戊戌政变后被革职。光绪二十八年赴新疆,入伊犁将军长庚幕府。民国初年任陕西通志馆馆长等职。撰有《新疆建置志》、《新疆山脉志》、《西辕琐记》、《星轺日记》、《海棠仙馆诗集》、《知唐桑艾录》等。
宋伯鲁此跋论中西考古家之不同,对于西人“怀愚公移山之志”,“终岁荷锸,不惮烦苦”,“专从地中求之”的精神,赞叹不已,且感慨中国地下文物“将待西人出之”。宋伯鲁有志维新,能正视西方人的优长,其见识远超当时一般的官员与文人。其中提到的“阙特勒”,指“阙特勤碑”,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李隆基撰并书,立石于外蒙古和林,19世纪末由俄国人发现。
2.宝熙跋
此卷用笔精严,初唐经生之书大率如是。谓为六朝人书,过为高论,未敢附和。沈堪宝熙题。
钤“沈盦”朱文方印。
宝熙(1871—1942),字瑞臣,号沈庵、沈堪,满洲正蓝旗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清末历官翰林院侍读、山西学政、内阁学士、度支部右侍郎、学部侍郎。民国初年供职于逊清小朝廷,并出任约法会议议员、参政院参政等。伪满洲国成立,任宫内府大臣、参议府参议等职。工诗善书,精鉴赏,富收藏。著有《工余谈艺》。
3.陈名侃跋
唐人写经如此完好者颇不易得,不必定为六朝始足宝贵也。甲寅(1914)季夏陈名侃题。
钤“尗之尗中=之白=之尗”白文长方印。
陈名侃(1848—1929),字梦陶,江苏江阴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历官内阁中书、户部郎中、外务部左丞、宗人府丞、左副都御史。民国初年居北京。工书。
4.裴景福跋
己酉(1909)闰月裴景福敬观。
钤“景福私印”白文方印。
裴景福(1854—1926),字伯谦,号睫暗,安徽霍邱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任陆丰、番禺、潮阳、南海知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撤职查办,遣戍新疆。宣统元年(1909)被赦。民国初年任安徽省公署秘书长、政务厅长。著有《睫暗诗抄》、《河海昆仑录》、《壮陶阁书画录》等。
5.高树跋一
此唐人书法之学钟绍京者,未见所书年月,当是高宗武后时。甲寅三月廿二日(1914.4.17),髙树敬观。
钤“树”朱文圆印。
高树(1848—1931),字蔚然,号珠岩,四川泸州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历任兵部郎中、军机章京、兵部司员、锦州知府等职。工诗文、擅书画。著有《金銮琐记》、《鸽原录》。
6.高树跋二
题此后,傅沅叔来此,适见之,曰:此字未必是唐人书,其笔意似是唐以前六朝人所书,钟绍京乃其苗裔耳。细审良是。因忆丙戌(1886)在京见初出之《莲华经》,笔意、结法亦如此,李若农先生宝爱之,评定为六朝人。树再题。
傅沅叔,即傅增湘(1872—1949),字叔和、沅叔,号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等,四川江安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后入袁世凯幕府。1914 年任约法会议议员,1915 年后任肃政厅肃政史,1917年至1919年任教育总长。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富藏书,精校勘。身后所藏善本捐赠北京图书馆。著有《藏园群书经眼录》、《藏园群书题记》、《双鉴楼善本书目》等。
李若农,即李文田(1834—1895),字仲约,号芍农、若农,广东顺德人。咸丰九年(1859)探花,官至礼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工书善画。治元史、金石之学,著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西游录注》、《塞北路程考》、《和林金石录》、《双溪醉隐集笺》等。
7.罗继祖跋
癸未中秋前一日(1943.9.13),观于集虚山房,笔意遒紧,在隋唐间。遽定为六朝人书,未敢深信。沈堪侍郎说是也。继祖识。
钤“继祖之印”半白半朱方印。
罗继祖(1913—2002),字奉高、甘孺,号鲠庵,浙江上虞人,生于日本京都。罗振玉之孙。1939年任教于沈阳医科大学,1942 年任教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1946 年任职于旅顺市教育局,将家藏书籍9 万余册捐献国家。1950 年任东北博物馆研究员,1955 年任教于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著有《辽史校勘记》、《枫窗脞语》、《蜉寄留痕》等,主编《罗振玉学术论著集》。
以上宝熙、陈名侃、高树、罗继祖五跋,讨论此卷时代。高跋记录傅增湘意见,为六朝书,并改变自己早先的看法,表示赞同;而宝、陈、罗诸跋均认为书于唐代或隋唐间。可见关于其时代历来有不同看法,几十年间争论不断。
此卷首尾俱全。18 纸,第1 纸、18 纸26 行,第2、4、5、6、8、9、10 纸28 行,第3、7 纸29 行,第11 至17 纸27 行,第19 纸1 行。共496 行。长904 厘米,高23.6 厘米。有乌丝栏,楷书。经近代装裱。有首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卅五”,尾题“大般涅槃经第卅五”。起自“善男子!我于经中作如是说:若有比丘犯四重已”,迄于“是名如意语”,参见《大正藏》No.374《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至三十五(第12册第568~574页),但分卷有所不同。
引首外有题签:“敦煌石室唐人写大般涅槃经。仲恕吾兄鉴藏。士鉴持赠。”综合本卷所附跋文可知,此卷系吴士鉴得自侯葆文并赠送陈汉第者。
陈汉第(1874—1949),字仲恕,号伏庐,浙江杭县(今杭州)人。清末举人。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清末历任杭州求是书院监院、浙江高等学堂监督、湖广总督文案、四川总督署文案、浙江巡抚衙门民政科参事、东三省总督署交涉科参事。民国初年历任浙江都督府秘书长、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长、参政院参政。晚年寓居上海。善画,好金石,藏印甚富,有《伏庐藏印》、《伏庐印谱》。
吴士鉴(1868—1933),字䌹斋,号含嘉、式溪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江西学政、资政院议员。精于金石碑帖之学,藏书颇富。著有《含嘉室日记》及《续记》、《晋书斠注》、《补晋书经籍志》、《含嘉室诗文集》、《敦煌唐写本经典释文校语》等。
拖尾有吴士鉴跋一则:
敦煌莫高窟石室秘藏发见于光绪庚子辛丑间(1900~1901),匈牙利人斯坦首往游历,购求经籍载归欧西。法人伯希和继往,所得唐以前卷子类多中土不传之书,戊申(1908)秋携至京师,朝士大夫惊叹欲绝,深恐吾国千余年古笈一旦尽入他人之手。乃由学部檄取之,仅得写经卷子七百余轴,大半前后割裂,无一整卷者。余亟寓书安西州牧侯真甫丈葆文搜求一二,以餍好古之心。明年邮寄数卷,皆隋唐间写经精品,且首尾皆完全无缺,此《大般涅槃经》第三十五卷亦其一也。今以持赠仲恕吾兄,愿共宝之。甲寅七月既望(1914.9.5)吴士鉴识。
钤“士鉴题记”朱文方印。
此跋提及的“斯坦”,即最早攫取敦煌遗书的外国探险家斯坦因。“安西州牧侯真甫丈葆文”,即侯葆文,字真甫,陕西合阳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甘肃安西直隶州知州,在任约一年。后曾署理甘肃庆阳知府。吴士鉴曾从侯葆文处获得敦煌遗书数件。汪康年《汪穰卿笔记》卷七载:“敦煌石室之唐人写经已送之学部,而前后散于外间者尚多,亦当有留于彼地者。吴䌹斋识安西州牧合阳侯真甫葆文,得写经三卷,其一卷为北周建德二年正月所写《大般涅槃经》,写经之人自称‘清信弟子大都督吐知动明’,有题识六行。吐知为代北复姓,一千三百四十年之纸本完好无恙,良可宝也。”①汪康年:《汪穰卿笔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185页。此跋所述可与之相互印证。吴士鉴之后续有购存,后散出,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亦存有其旧藏。
吴士鉴此跋对敦煌遗书运京前后事件,叙述有不确处。其一,此跋称伯希和戊申(1908)秋携卷子至京师,实则伯希和到达北京的时间在1909 年(己酉)6 月下旬或7 月上旬,10 月4 日出席京师学者公宴,10月11日启程离京返回法国②王冀青:《清宣统元年(1909年)北京学界公宴伯希和事件再探讨》,《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2期,第130~142页。,此跋将时间提前了一年。其二,此跋称学部“仅得写经卷子七百余轴”,亦系传闻失实,通行的说法是八千余卷,实则此次运京的篇幅较长卷子编为8679号,残卷于1930 年代整理出1192 号,此外另有一些残片经初步整理后装箱保存,1990 年代重新整理,编为4000余号,共计13000余号。
此卷首断尾全,长160 厘米,残高24.6 厘米。存4 纸,第1 纸16 行,第2、3 纸28 行,第4 纸23 行,共95 行。有乌丝栏。经近代装裱。前有品题“金光明经王法正论品第廿”,有尾题“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八”。起自“尔时,此大地神女,名曰坚牢”,迄于尾题。参见《大正藏》No.665《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八(第16册第442~444页)。
引首外有罗惇曧题签:“唐人写金光明经。弱海赠。愔仲藏。瘿公题。”
弱海即潘之博(1869—1916),字若海,弱海,号弱盦。广东南海人。康有为弟子。与同门麦孟华(字孺博,1875—1915)齐名。曾任职于民政部。1914 年入冯国璋江苏将军幕府。袁世凯称帝,潘、麦同在冯幕,策划联络倒袁。袁世凯怒命严捕,遂避往香港,呕血而死。著有《弱庵词》。康有为汇刊潘、麦之作为《粤两生集》。
愔仲即胡嗣瑗(1869—1949),字愔仲,又字晴初、琴初,别号自玉,贵州开阳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清末任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总办。民国初年入冯国璋幕府。1914 年任江苏将军府咨议厅厅长,1915 年任金陵道尹。1917 年6 月张勋复辟,任内阁阁丞,失败后避居上海租界。1932 年后任伪满洲国执政府秘书长、参议府参议。
瘿公即罗惇曧(1885—1924),字掞东,号瘿公,广东顺德人。早年就读于广雅书院。康有为弟子。清末任邮传部郎中。民国初年历任北京总统府参议、国务院秘书等职。后弃政从文,诗文、书法名擅一时。著有《太平天国战记》、《中英滇案交涉本末》、《中俄伊犁交涉本末》、《中法兵事本末》、《中日兵事本末》、《藏事纪略》等。
卷首下钤“高绎求”朱文连珠印、“乐只室”朱文方印、“弱盦所有”朱文方印,卷尾钤“络园鉴藏”白文方印、“中书房”朱文长方印。“高绎求”等为高时敷藏印。高时敷(1886—1976),字绎求,号络园,浙江杭州人。工书画,善治印。辑印有《乐只室古玺印存》、《乐只室印谱》等。精鉴别,富收藏。1988年辽宁省博物馆自高家后人手中购入藏品千余件。
引首题:“光明微眇。丁巳三月。魏戫。”钤“山阴魏戫”白文方印。丁巳即1917年。魏戫(1860—1927),字铁三、铁珊,号匏公,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曾任两广总督谭钟麟督署文案。民国初年居天津。工书,通诗词声律,精通乐器及昆、徽等戏曲,梅兰芳、程砚秋、余叔岩、俞振飞等都曾向其学习。
引首前后又钤有“活死人”朱文椭圆印、“复盦鉴藏金石文字”朱文方印。可知此卷曾为杨复(1866—?)收藏。杨复,字见心,浙江杭州人,曾任浙江藏书楼监理、浙江图书馆会办。家富藏书,继承其父贵州学政杨文莹(1838—1908)藏书之外,大事搜罗,后不得不售书还债,所藏大多于1929年售予清华大学,成为该校古籍收藏的基础①刘蔷:《杭州丰华堂藏书考》,《清华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77~80页。。
据题跋及题签,此卷系罗惇曧赠予潘之博,潘转赠胡嗣瑗,后为杨复所得,转归高时敷,1988 年由高家入藏辽宁省博物馆。拖尾有潘之博、沈曾植、王潜、朱孝臧、李孺、罗惇曧、陈方恪、胡嗣芬、徐沅、白廷夔、陈曾寿题跋11则。
1.潘之博跋
北归尘土尚沾衣,愿息劳生蹔掩扉。安得抱经长共处,六时花雨梦中飞。
世间胜位宁长保,正法区区亦泛论。尚觉世丶(尊)好饶舌,不如君我两忘言。
以唐人所写《金光明经·王法正论品第廿》寄赠愔公道长,并缀二绝句。乙卯六月大暑(1915.7.24)荥阳潘之博题。(“世”字下漏“尊”字。)
钤“弱盦”朱文长方印。
2.沈曾植跋
北风振户霜在瓦,东方一士今何之。诗好宁无郑笺作,琴亡更待成连知。
为转光明梵呗书,晴窗泪滴玉蟾蜍。人间岂有藏锋地,剑气成虹入太虚(去岁正月,弱盦诒余三诗,其起句云:藏刀原尽善)。
愔仲以此卷属题,留余斋经数月矣。每一展视,辄为气塞。今晨检书,见三诗手迹,重有所感,记数语于此。宣统九年立春日(1917.2.4),植。
钤“沈”朱文圆印。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盦、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清末历任刑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江西广信知府、安徽提学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宣统二年(1910)年辞官居沪。1917年7月张勋复辟,授学部尚书。著有《海日楼文集》、《海日楼诗集》、《汉律辑补》等。
清亡,沈曾植以遗老自居,故此跋仍用“宣统九年”纪年。此跋称“每一展视,辄为气塞”,原因是有感于潘之博早逝。
3.王潜跋
渊明宅南村,绸缪素心人。伯牙绝鸣弦,悼彼知音沦。天道与积善。善人常苦辛。仁者不必寿,寿者乃违仁。昔时樽中酒,今日陌上尘。豺狼塞四邑,冥冥凤与麟。秋风败丛兰,骄莠偕时新。庄周见道丶(者),伯夷与跖伦。栎社木不材,卒逃匠石斤。人天自在力,妙谛绎世尊。欲利诸有情,常转正法轮。(者)
愔仲避地歇浦,始与弱厂同巷居,劈笺唱酬,乐数晨夕,时亦牵引及仆。奄忽之间,死生契阔,愔仲欲寿此卷以塞其悲。因为率笔题此,不知地下修文于意云何也。宣统丁巳(1917),潜道人。
钤“王潜”朱文长方印。
王潜,原名王乃征(1861—1933),字聘三、病山,清四川中江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历官监察御史,江西抚州知府,直隶按察使,顺天府尹,湖北、河南、贵州布政使。工书,尤长北碑。清亡后隐居上海,改名王潜,号潜道人,行医鬻字为生。
此跋所称“歇浦”,代指上海。相传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疏凿黄浦江,故称黄歇浦,简称歇浦。1915 年3 月,袁世凯任命胡嗣瑗为金陵道尹,意在将其调离冯国璋将军府,胡嗣瑗不得已避居上海。此跋所谓“避地歇浦”,即指此事而言。此跋“奄忽之间,死生契阔”一语,指的也是潘之博早逝。
4.朱祖谋跋
妙伽陀谛绝传衣,花雨香中旧楗扉。一逝翩如黄鹞子,刺天海水又群飞。
江左一流今日尽,诗篇连卷共谁论。不如自拨炉烟坐,饶舌丰干已不言。(用弱盦韵)愔仲仁兄属题即政。孝臧。
钤“彊邨”朱文方印。
朱孝臧(1857—1931),名祖谋,字藿生、古微,号彊村,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光绪九年(1883)进士。历任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总纂、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兼署吏部侍郎、广东学政。民国初年隐居上海。早年工诗,后专力于词,辑唐宋金元一百六十三家词为《彊村丛书》。撰著汇编为《彊村遗书》。
5.李孺跋
新亭对酒感前游,今日开函涕泗流。海上一龛能住否,胜从地下说埋忧。
佳篇投赠寻常事,别有慯心忆故人。谁造修罗刀雨劫,乙年残夏丙年春。
愔仲老棣属题,孺。
钤“李孺私印”白文方印。
李孺,原名李宝巽,字子申。河北遵化人。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官至湖北提学使。工书画,善治印。清亡后居天津。1930 年前后为天津词社冰社、须社成员。此卷题跋者中,胡嗣瑗、徐沅、白廷夔、陈曾寿均为该社社员。该社词作结集为《烟沽渔唱》,1933年郭则沄铅印行世。
6.罗惇曧跋
经卷当年我所贻,故人绝笔有题诗。不堪急劫收枰后,回念江亭野哭时(丙辰[1916]三月,伍宪子自港书报弱海凶问,时禁网急,弱海方在名捕中,余乃独登江亭为位哭之)。二士隔年慯共尽(麦甥孺博与弱海生死交,孺先一年逝),同昏八表竟何之。重摩四印斋头物,合报扬云赵嘏知(余得是经时,方居王幼遐故宅之四印斋,同时分贻孺博及杨昀谷,昀谷转贻赵尧生,皆弱海故交也)。
愔仲以弱海所贻《金光明经》属题,慯逝感昔,为赋长句。丁巳三月(1917),惇曧记于津门旅邸。
罗惇曧此诗自注中,提及多位人物:
伍宪子,即伍庄(1881—1959),字宪子,号梦蝶,广东顺德人。康有为弟子。1904 年赴香港,加入保皇会,清末民国在香港、新加坡、广州、北京、旧金山、纽约等地办报。1957 年任香港联合书院教授。著有《梦蝶文存》等。
孺博,即麦孟华(1875—1915),字孺博,号伤心人、聋僧人,广东顺德人。康有为弟子。参与“公车上书”。曾任《万国公报》撰述、编辑,加入康有为等创立的保国会。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协助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后任《新民丛报》撰述、《不忍》杂志编辑。民国初年入冯国璋幕,参与倒袁。著有《蜕庵诗词》三卷,收入《粤两生集》。
王幼遐,即王鹏运(1848—1904),字幼遐,号半塘、骛翁,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历官内阁中书、内阁侍读、监察御史、礼科给事中。光绪二十八年(1902)南归,居扬州。工词,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汇刻五代宋元诸家词作为《四印斋所刻词》。
杨昀谷,即杨增荦(1860—1933),字昀谷,江西新建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清末官至四川候补知府。民国初年任国史馆协修、交通部推事。晚年居天津。著有《杨昀谷先生遗诗》等。
赵尧生,即赵熙(1867—1948),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清末历任国史馆纂修、江西道监察御史等职。1912 年避居上海,年底携眷返川。著有《香宋诗前集》、《香宋词》等。主纂《荣县志》。
据罗惇曧自注,他曾将所得敦煌遗书赠送外甥麦孟华及潘之博、杨增荦,杨增荦所得又转赠赵熙。
7.陈方恪跋
弹指华鬘迹已陈,飞灰无计说能仁。从今俯仰佳人意,此是光明最胜因。
丁巳(1917)暮春与愔仲世丈会于津门旅邸,示兹卷命题,率成一绝,即希莞正。彦通陈方恪。
钤“彦通”朱文方印。
陈方恪(1891—1966),字彦通,江西义宁人。陈三立第四子,陈寅恪之弟。毕业于复旦公学。民国初年曾任中华书局杂志部主任、景德镇税务局局长、厘金局长,又任教于无锡国专等校。抗战初期曾任伪职,后参与抗日活动。1949年后任职于南京图书馆、《江海学刊》编辑部。少负才名,工诗词,有《陈方恪诗词集》。
8.胡嗣芬跋
一切本无言可说,故人诗舌妙青莲。写经偶记开皇后,成佛能居谢客前。
新拟山游随惠远,底须丶(礼)壁向文殊。倘逢迦叶应微笑,何肉周妻累已无。(礼)
今年闰花朝(1917.3.24)后,愔仲视余来北,并约南游,适苦卧疴,沈顿弥月,病起获观此卷,率赋短言。向生思旧之篇,漆园无生之说,不能无所感也。丁巳三月廿九日(1917.5.19),嗣芬并识于沽上庽廔。
钤“胡嗣芬印”白文方印。
胡嗣芬,字景威,号宗武,贵州开阳人。胡嗣瑗之兄。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清末曾任河南夏邑知县、四川劝业道。民国初年与修《清史稿》。善书画。
9.徐沅跋
沧流剩欲证无生,诗鬓重逢岁几更。一卷疏镫相对处,依稀副墨话瞻明。
咒师译后此抄摩(《隋书·经籍志》昙无忏译《金光明经》,忏明解咒术,西域号为大咒师),震旦河山几劫磨。依旧梵天见清朗,端应闭阁署头陀。
丁巳(1917)初夏,与愔仲道长话旧海津,属题是卷,率成二绝,即请方雅教正。矼盦徐沅。
徐沅(1873—1955),字芷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二十九年考取经济特科一等。清末历任山东聊城知县、馆陶知县、直隶洋务局会办、津海关道。1912年任津海关监督,1915年任肃政史,次年任山西省政务厅长,1917年辞职。后于上海设律师事务所。工词。须社社员。著有《小薜荔园词钞》、《檐醉杂记》等。
徐沅题诗自注中的“昙无忏”,即东晋十六国时期天竺来华僧人昙无谶(385—433)。其人名《隋书·经籍志》写作“昙无忏”,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四、慧皎《高僧传》卷二作“昙无谶”。
10.白廷夔跋
香火残经听夜钟,故人今住碧莲峰。疾雷柱下孤吟定,曾记安禅制毒龙。
闭门同是在家僧,诗偈能参最上乘。好待微尘历三劫,文殊出世证传镫。
愔仲道长属题即正。丁巳(1917)四月,廷夔。
钤“廷夔”白文方印。
白廷夔,字曼殊,号栗斋。籍隶满洲京旗。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官直隶候补道、北洋武备学堂教习。善书画,工词。须社社员。
11.陈曾寿跋
曾校炖煌十万笺,龙宫宝藏梦如烟。何缘残偈重披对,却是人王正法篇。
凤靡鸱张事可哀,失声潘麦并奇才。期君直证光明性,钉取虚空一缝来。
愔仲仁兄斋年属题。戊午二月,曾寿。
首钤“苍虬阁”朱文长方印、“虽九死其犹未悔”朱文长方印。
陈曾寿(1878—1949),字仁先,湖北蕲水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学部郎中、广东道监察御史。民初以遗老自居,寓居杭州西湖。1917年张勋复辟,授学部右侍郎。1925年赴天津,为逊帝皇后婉容师傅。后任伪满洲国宫内府近侍处长、陵庙事务总裁。工诗词书画,须社社员。著有《苍虬阁诗集》、《旧月簃词》等。
以上十一则题跋均出自胡嗣瑗友人之手,他们大多为清末维新派或逊清遗老,有几位还是天津清遗民词社——须社的社员,他们将这件敦煌写卷视为传统书法作品并题写跋语,有的跋文还寄寓了对亡故友人的怀念,从中也可以看到遗民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社交网络。
此卷首残尾全,长385 厘米,高24.1 厘米。存11 纸,第1 纸17 行,第2 至10 纸23 行,第11 纸3行,共227 行。楷书,有乌丝栏,经文多处残损。有尾题“大般涅槃经第十七”。起自“以是因缘”之“以是因”(“以”字存残画),迄于尾题,参见《大正藏》No.374《大般涅槃经》卷十七至十八(第12册第463~468页),但分卷有所不同。
经近代装裱。引首外题签:“大般涅槃经。敦煌莫高窟藏经之一。六朝人写本。乐只室藏宝。壬辰(1952)十二月。”
引首前钤“可庵”朱文长方印、“书宗两汉”白文方印,后钤“梅王阁主人四遇岁朝春”白文方印,卷首钤“野侯审定”白文方印,均为高时显藏印。高时显(1878—1952),字欣木,号野侯、可庵,斋号梅王阁、五百本画梅精舍。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官内阁中书。民国初年参与创办中华书局,任常务董事、美术部主任。善治印,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善画山水花鸟,尤工画梅。
引首有高时显题端及跋:
燉煌莫高窟藏六朝人写涅槃经
乐弟收藏莫高窟藏汉魏晋六朝隋唐五代人写经多种,审定极精,均可珍弆。此卷六朝人之
秀美者,结体笔踪绝无可疑,为题引首以识之。辛卯嘉平七四叟野侯书于梅王阁。
钤“紫薇舍人”白文方印、“高野侯印”白文方印。
此跋中的“乐弟”,即高时敷,因其斋号乐只室,故有此称。高时敷与其兄高时丰、高时显并称“高氏三杰”。高氏家富收藏,收藏书画、甲骨、青铜、陶瓷、印信等数量甚夥,1988 年辽宁省博物馆自高时敷后人手中购入近千件以充盈馆藏,其中包括此卷与LD29380《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