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焰彬 周锦涛
提要:革命报刊的扩红宣传是推动中央苏区扩红工作取得进展的重要助力之一。《红星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委的机关报,它自然要分担扩红宣传的重任。《红星报》通过开展阶级动员,强化苏区民众心中的阶级敌我观念,以使民众积极主动参加红军保卫苏区,维护自身利益;通过报道各处扩红成果、树立扩红模范以营造追赶的竞赛氛围来激发各处扩红动力;通过报道优待红军及其家属的条令与实际情况,以此缓解民众参红的后顾之忧;通过采取家信、歌谣、漫画等多种适宜民众特性、实况的具体方式来丰富宣传风格,提高扩红宣传内容的真实性与通俗趣味性,增强扩红成效。《红星报》以其系统全面的扩红宣传策略推动扩红工作的进展,为扩红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红星报》于1931年12月11日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1932年1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在瑞金创刊,终刊于1935年8月,它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的机关报,是中央苏区四大红色报刊之一,也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长征过程中的唯一报纸,先后由张如心、邓小平、陆定一3人担任主编,其存在近4年,共发刊129期。在《红星报》存在的这几年中,扩红工作一直是中共中央的工作重点。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前后,为了响应中央的扩红指示,作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委喉舌的《红星报》尤为重视扩红宣传,它在发刊条件困难、战争形势恶化的情况下仍以较多篇幅开展扩红宣传工作,其中还刊载了朱德、周恩来等多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扩红动员类文章,如《红星报》第43期则刊载了朱德《武装起来,到红军中去!》一文,第39期刊载了周恩来《为土地,为自由,为苏维埃政权战斗到底》一文等。当前学界关于《红星报》的研究成果较多(1)当前主要成果有:朱全秀、耿艳鹏从邓小平在主编《红星报》时坚持的政治原则和宣传艺术为对象来进行研究(朱全秀、耿艳鹏:《试析邓小平主编〈红星〉报的政治原则与艺术》,《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黄平森从《红星报》为视角考察红军在长征中的宣传内容、形式等方面展开研究(黄平森:《〈红星报〉:长征途中的宣传员、鼓动员和战斗员》,《苏区研究》2018年第1期);王卫明、郑艳琦以《红星》报为视角来对中央苏区文化传播进行研究(王卫明、郑艳琦:《从〈红星〉报看中央苏区红色文化传播》,《中国出版》2017年第14期);王卫明、楼宁从《红星报》对红军思想政治方面作出的贡献进行研究(王卫明、楼宁:《〈红星〉报对红军思想政治工作的贡献》,《中国出版》2012年第12期);刘扬在其硕士论文中对《红星报》本体及党和红军的军事策略、思想政治建设、群众工作等进行研究论述(刘扬:《〈红星报〉研究》,湘潭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此外还有部分纪念性文章。,但专就《红星报》在扩红宣传策略方面的研究却很少(2)阳勇、洪涛主要就长征中《红星》报的扩红工作进行了考察(阳勇、洪涛:《长征中〈红星〉报与“扩红”工作之历史考察》,《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李亮的《邓小平与中央苏区的扩红运动——兼论苏区扩红运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军事历史研究》2018年第1期)一文主要论述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扩红运动的贡献,兼论苏区扩红运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由于邓小平曾主编《红星报》很长一段时间,故有略微涉及。这与本文所要论述的相差较大。。因此,本文立足于对《红星报》的扩红宣传工作展开探讨,以求此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化。
中央苏区时期,频繁的战争导致红军兵力损耗较为严重,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然要着手扩大红军队伍。而要想扩大红军规模,就必须使扩红成为一种群众运动,必须在群众中创造出“当红军去”的热烈空气(3)王稼祥:《扩大红军工作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932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74页。,因此扩大红军的宣传必须在群众中扩大与深入。为了使扩红宣传工作深入群众,并取得有效进展,《红星报》尤为重视阶级动员,大力报道国民党的反动行径,以此向苏区民众揭露其反动本质,同时积极开展战斗动员,强化苏区民众心中的阶级敌我观念,号召苏区民众为了维护自身既得的阶级利益而勇敢保卫苏区。
为了在群众中扩大红军队伍,必须先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强调在宣传工作中要扩大反国民党的宣传,要“利用统治军阀对于农民群众之各种压迫,屠杀工农的新的事实继续不断的在工农群众面前揭露其罪状”(4)《江西工作计划》(192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73页。,因为很多简单的真理都同样需要事实的证明与细心的解释,连续报道国民党的罪状更有利于向苏区民众揭露其反动本质。事实上,《红星报》在宣传过程中正是这样践行的。
为了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强化苏区民众心中的阶级敌我观念,《红星报》大量刊登报道国民党军欺压、残害苏区民众的反动行径。如1933年10月29日第13期,《红星报》刊登了国民党军进入黎川城后的场景:如狼似虎的白军到了黎川城后欺压群众,强迫开会,在会场上白军狗官长和狗县长发表演说,要求:“一、每家马上要开门。二、每家每日要替我们(白军)办一担米——不管你自家有没有吃。三、要拿菜出来卖。以上三件事情办不到的要‘杀头’”,群众没有一个敢说“不”字。白军还抢群众的鸭子,买东西不给钱,街上有人唱了一首红军歌也被捉走。随后,《红星报》号召“同志们!白军占领了我们的黎川城,他正在杀我们的人,抢我们的谷,打我们的鸡子猪鸭,占我们的房屋,他们还有更残酷的手段来屠杀我们呢,动员起来……”。(5)《国民党军阀的残暴行为——两个由黎川城出来的谈话》,《红星报》第13期(1933年10月29日),第3版。《红星报》如实报道国民党军阀欺压、残害苏区民众之行径,有利于强化苏区民众对国民党军阀的敌视,以此借势来动员民众,武装民众,扩大红军等。
为了进一步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红星报》还转发了蒋介石的反动训令。训令中谈到:进剿军只屠杀“匪”军,不铲杀“匪”民,两年以来包围封锁不能奏效,其原因是“匪”民为“匪”军搞运输、掩护、侦探等,故强调“急应变更方略先从肃清‘匪’民下手,将‘匪’附近村尽烧之‘匪’民尽杀之”。(6)《用战争的胜利来回答法西斯帝的烧杀政策》,《红星报》第23期(1934年1月7日),第4版。《红星报》如此宣传,一方面可以提高红军将士的战斗士气,同时也能促使苏区民众树立与红军共存亡的意识,以使苏区民众主动参加和支持红军。
除了显而易见的军事“围剿”外,国民党还企图用欺骗民众的反革命宣传来蒙蔽民众,以此分离群众与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红军之间的鱼水关系。为了帮助民众认清国民党军阀的反动本质,揭破其“假面具”,《红星报》刊载了国民党军阀在进至永丰县之古县、荇田、杏塘、沙溪(注:古县、荇田、杏塘、沙溪均为永丰县辖区)一带时开始大肆进行欺骗宣传,在进占杏塘时3天的工夫就捉捕了300多个被欺骗回来的群众,当即屠杀了60余个群众,其余一部说是“送去后方工作”,其实是在半途先挖好坑活埋了,而在沙溪、荷塘亦屠杀了10余个群众。(7)谢茂才:《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反对国民党法西斯帝的白色恐怖》,《红星报》第35期(1934年4月1日),第4版。除此之外,文中还接连报道了国民党杀人放火等行径,力求民众看清国民党是何等的残酷,望迅速动员起来。《红星报》如此宣传,有利于帮助苏区民众尽早认清国民党的反动实质,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认识到唯有动员起来参加和支持红军,与苏维埃政府一起反抗国民党才是出路。
具体某次战役的前后是树立和强化阶级敌我观念的契机,也即是动员苏区民众参加红军的重要契机,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如果不进行战斗的动员,不解释敌人第五次“围剿”的计划与红军反第五次“围剿”的情况来提高群众的参战热情,则会导致动员工作的失效,(8)《赤少队突击运动的初步检查》(1934年3月25日),《罗荣桓军事文选》,解放军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因此开展战斗动员,解释具体战况,强化阶级敌我观念尤为重要。
1934年4月22日,广昌战役打响前夕,《红星报》便刊载了周恩来的《工农红军和全苏区群众一致动员起来为保卫广昌而战!》一文。周恩来在文中首先强调广昌得失对敌我双方的重要性,以使苏区民众意识到当前形势的严重,他认为:“敌人这次占领广昌的企图,与以前四次战争更有着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形势。敌人在持久战略与堡垒主义战术下,进占广昌是其战略上重要的步骤是深入中区,实行总进攻的主要关键”,而对于自身来说,保卫广昌的战斗若是胜利了,“将造成敌人更大的困难与失败的条件,将造成我们彻底粉碎五次‘围剿’的更有力的基础”。为此,周恩来进一步强调:“为保卫广昌而战的严重意义与严重任务,迫切而紧张的放在百战百胜的红军的肩上,同样也放在全苏区特别是江西的工农劳苦群众的肩上!”文末,周恩来号召:“一切苏维埃的公民,应该为着完成红五月扩大红军的突击运动而斗争,为着完成百万铁的红军而战斗!勇敢的工农如潮水似的涌上前方去,扩大红军,加强红军”。(9)周恩来:《工农红军和全苏区群众一致动员起来为保卫广昌而战!》,《红星报》第38期(1934年4月22日),第1版。如此,才能保卫广昌,保卫中央苏区。在广昌战役打响后,周恩来又一次发文强调:广昌的得失是第五次“反围剿”成败的关键,战火的震动已不能允许苏区任何一个工农安居下去了,号召群众不能再让英勇的红军单独的在前线血战,而是要拿起武装,红色战士和工农群众必须为着自己已得的土地、自由和苏维埃政权抛头颅洒热血。(10)周恩来:《为土地,自由,为苏维埃政权战斗到底!》,《红星报》第39期(1934年4月29日),第1版。
在广昌沦陷之后,周恩来再次发文说:“在决战形势的前面,敌人围剿了我们的大门,无疑的这将给我们以许多新的困难”,而“只有猛烈的扩大红军,巩固红军,提高红军战斗技术,只有全苏区群众,武装起来,……,创造更多的红军,才能夺回广昌,保卫苏区”。(11)周恩来:《广昌虽然陷落了,我们无论如何要粉碎敌人!》,《红星报》第40期(1934年5月5日),第1版。《红星报》刊载周恩来在广昌战役前、中、后的战争动员类文章,可以激发红军战士保卫苏维埃政权和维护群众利益的士气,更重要的是使苏区民众意识到当前战争形势的严重性,自己参加红军、投身革命的重要性,以此激发民众的参战热情。
为了更好动员民众参加红军,保卫苏维埃政权,就必须“使群众明白,要保障土地革命和一切已得的利益”,就“必须扩大红军,创造铁的红军”(12)王稼祥:《扩大红军工作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932年4月25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第274页。,因为当民众深刻理解自身已得利益与扩红之间的密切关联,他们便自然而然主动参加红军,而不应该在宣传内容上实行“党八股”,不应该“无论什么问题来的时候,我们就有那么一套话来对付,从拥护苏联、拥护苏维埃与拥护红军起”,如果这么做,不管群众是否接受,只顾自圆其说,那么“像这样的宣传鼓动,当然没有法子动员广大的群众到我们的领导之下。”(13)张闻天:《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1932年11月),《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第602页。而《红星报》在扩红宣传过程中便极为重视向民众阐明保卫苏区就是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本质,以使民众熟知其中的利害关系而主动参加红军。
在第五次“反围剿”最后紧要关头,红军兵力损耗极为严重,扩红工作急需取得更大成效,《红星报》则刊载了中央军委主席朱德的扩红号召。在扩红号召中,朱德首先向苏区民众分析了在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失陷了的广昌、建宁、门岭、龙岩等地的一般现状,即民众在苏维埃政权领导下分得的土地被夺去,房屋被烧毁和拆散,鸡鸭牛羊也被抢去吃了,成千成万的工农群众被屠杀等,随后朱德号召:“同志们!难道我们愿意把土地和自由还给地主资本家吗?难道我们愿意在帝国主义国民党的铁蹄之下,过着垂死的奴隶生活吗?不!谁也不愿意这样!我们苏区的工农群众,只有用自己的血和肉,为土地,为自由,为保卫苏维埃而战斗到底!”(14)朱德:《武装起来,到红军中去!》,《红星报》第43期(1934年5月20日),第2版。朱德将民众既得的阶级利益和革命成败紧密联系起来,极赋号召力。
《红星报》耐心详细地报道国民党军阀欺压民众的事实,以事实来不断揭露国民党的反动实质,粉碎其哄骗民众之虚假宣传,并且在具体战役前后大量刊载摆事实讲道理而非“党八股”类的动员文章,将维护群众自身既得利益与扩大红军队伍、保卫苏维埃政权紧密联系起来,以此开展阶级动员,强化阶级敌我关系,以使苏区群众积极响应号召而主动参加红军,这很大程度推动了扩红工作进展。
革命竞赛是推动苏维埃工作越好越快完成的重要方法。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革命竞赛,也善于运用革命竞赛的方法,它反对将竞赛变成简单的锦标主义,“革命竞赛要成为提高工作积极性,消灭落后的现象”(15)《中共苏区中央局关于扩大红军的决议》(1933年6月6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64页。,并且强调:“革命竞赛的方法应该成为广大群众的运动,应该成为先进提拔落后的运动,应该成为全苏区的工农群众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之下,以布尔什维克的速度来完成我们目前紧急任务的运动”(16)《苏区中央局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前面党的紧急任务决议》(1933年2月8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基于革命竞赛的效用,中国共产党在扩大红军的突击运动中也运用了革命竞赛的方法,并且强调在扩红竞赛中要用“最有成绩的区域去帮助最落后的区域,以报名的先进分子去鼓励落后的群众”(17)《中共苏区中央局关于扩大红军的决议》(1933年6月6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第264页。。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央的扩红指示,《红星报》在宣传过程中通过报道各地扩红实况,树立先进模范等方式来营造竞赛氛围以激发各地扩红的动力。
江西、福建两省作为中央苏区红军兵力来源的主要区域,它们的扩红工作自然备受关注。为了推动江西、福建两省扩红工作的进展,《红星报》以报道的形式推动两省形成竞赛之势。1933年10月29日第13期,《红星报》刊载了扩红工作在江西省各级党团大会及各县区扩大会上进行广泛的宣传后得到了党团干部们热烈响应的景象,并举例其中几个县区的扩红成果。如在兴国模范县县委扩大会上,干部们争先恐后的报名参加红军,全县在十月份扩大红军几千余名,而博生县梅江区在开完扩大会议后就积极动员,全区扩大红军700多人。(18)《兴国及博生梅江区扩大红军光荣的动员》,《红星报》第13期(1933年10月29日),第2版。在宣传了江西省的扩红成果后,《红星报》收到福建通讯来稿,随后将此出刊报道福建省扩大红军的热潮:福建省全省党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听完政治报告和省委工作后,他们以布尔什维克的精神回答中央代表提出的“最好的干部到红军中去”“加强党对红军的领导”“猛烈扩大红军”等口号,先打冲锋,热烈地全体自动地加入红军,随后福建各地代表争先恐后的报名参加红军。报道中还引用了中央代表对福建省扩红工作的评价——“福建党是不弱于江西党”“福建党为苏维埃而奋斗不落后于江西党”(19)《福建省党代表大会扩大红军的热潮》,《红星报》第15期(1933年11月20日),第3版。,并且以“福建党是不弱于江西党”作为该文副标题。其后又陆续报道江西、福建两省扩红热潮下所属各地扩红成果,以此形成竞赛之势,推动扩红工作。
赤少队、模范营等作为地方群众性军事和半军事组织,他们比普通群众更具战斗力,他们是“巩固苏区、补充红军的守备军补充队”,是“积蓄兵力的场所”(20)总政治部办公厅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历史资料选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2》,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因此他们自然成为了扩红工作中的重点动员对象。为了推动全苏区赤少队、模范营等参加红军,《红星报》竭力报道扩红先进地方的扩红成绩,同时鼓励落后地方追赶而上。如《红星报》以兴国、长汀、胜利、长胜、西岗、太雷6县为例,宣传6县在推动赤少队、模范营等参加红军方面的具体革命成果,并评价“模范的兴国始终站在最前线”“长汀首先赶上兴国”等,同时反问“其他各县怎样?落后的赶上前去呵”,(21)《六县赤少队模范营整营整团加入红军》,《红星报》第41期(1934年5月10日),第2版。以此形成对落后县区的督促。营造“争先恐后”的竞赛氛围,以扩红先进地方激励落后地方的此类扩红宣传,在《红星报》中比比皆是。
事实上,在第五次“反围剿”后期,红军兵员损耗极为严重,扩红需求更大。为了加速扩红进展,《红星报》进一步提出“每三人扩大一个红军”的口号并展开竞赛,且谈到“战斗的号召,要求战斗的回答,光荣的红板等待着扩红的模范者!”(22)《每三人扩大一个红军》,《红星报》第68期(1935年1月15日),第2版。此外,《红星报》还提出“为着打大胜仗消灭敌人,我们号召全体红色指战员从四号起至七号止,四天内每三个人扩大一个新战士”(23)《扩红号召》,《红星报》第11期(1935年3月4日),第2版。的竞赛号召,以此激发扩红动力。
对先进模范的报道是报刊推动相关工作取得进展的重要方式。张闻天曾强调说苏维埃报刊必须大量宣传和表扬先进典型、先进模范,要介绍他们具体生动的事迹,树立榜样。(24)转引自刘建辉、曹普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第1卷 1921—1949)》,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页。为了更好地推动各地扩红工作取得进展,《红星报》尤为注重先进模范的报道,注重树立先进的扩红模范县区、机关组织、个人等,以此对扩红落后地区、单位、个人等产生有效激励,从而促使扩红革命竞赛能真正成为“先进提拔落后的运动”。
为树立扩红模范县区,《红星报》以龙岗县南坑区为模范,它在报道中谈到虽然龙岗县在初期的扩红突击工作中十分落后,十多天来没有扩大红军,但是南坑区在经过反机会主义斗争后,南坑区率先在扩红工作有了很大进展,并且带动了龙岗全县的扩红工作进展,《红星报》评价这是“落后的赶上了前头”(25)《落后的赶上了前头——龙岗县南坑区扩大红军的动员》,《红星报》第15期(1933年11月20日),第4版。。为了推动机关单位及相关组织的扩红进展,《红星报》也积极树立这一类模范。1934年4月15日第36期,《红星报》有意识地报道兴国县莲塘区中洲乡工人支部的扩红成绩:在听了扩大红军任务的报告后,到会的每个工友都极为兴奋,在工会主任带头参加红军的情形下,该支部的会员全都跟随其后,除了残废老弱外其余都报名参加红军到前方,还带动了农民同志一齐参加红军,因此,《红星报》号召“赶快来学习这一光荣的模范吧”。(26)《一个工会的模范支部全部加入红军》,《红星报》第36期(1934年4月15日),第4版。为对个人扩红成绩的表彰和树立个人模范,激发个人扩红动力,在1935年2月11日第9期,《红星报》刊载警卫二连一位青年干事1人扩大红军9名,一科的一位青年同志1人扩大红军8名,通讯连某战士1人扩大红军5名等。而后总结警二连从过去扩红较为落后到现在所取得这样成果的经验,号召各连队要加强学习他们的经验并改正自己的缺点。(27)《扩大红军的模范》,《红星报》第9期(1935年2月11日),第2版。
事实证明,《红星报》通过开展竞赛动员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扩红工作,如1933年8月19日,《红星报》号召红军要在白区每月扩大1000名红军,并提出“看谁是这一阵线上的胜利者”(28)《本报号召》,《红星报》第3期(1933年8月19日),第2版。,以激发各红军团体的扩红动力。这一竞赛号召很快“得到各部尤其是东方军的响亮回答”(29)《关于红星报的号召》,《红星报》第18期(1933年12月3日),第4版。,从8月28日到9月12日的这两周中,东方军某部的扩红人数便达到1260名,其他各部正在赶上(30)《给红星号召□布尔什维克的回答》,《红星报》第10期(1933年10月8日),第2版。。
要使民众自愿加入红军,就必须全力优待红军,这是动员和鼓动群众热烈加入红军的主要条件之一。(31)《中共苏区中央局关于扩大红军的决议》(1933年6月6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第263页。这一条件是否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扩红工作的进展。为此,《红星报》尤为重视优待红军,在宣传过程中大力报道优待红军条令与实际情况等,以使民众安心参加红军,推动扩红进展。《红星报》关于优待红军的报道工作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优待红军家属的报道;二是优待红军个人的报道。
民众参加红军后,其所在家庭必然面临着因青壮年劳动力缺失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民众参加红军的决心,也影响着家庭成员对其参红的支持程度。因此,中央在开展扩红工作时非常重视优待红军家属,毛泽东曾强调说“优待红军家属,是使群众欢喜去并且安心留在红军部队的一个根本工作”(32)《才溪乡调查》(1933年11月),《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1页。。事实证明优待红军家属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影响着扩大红军的进展,从1933年8月15日至“九·一八”的一个月零三天中宁化县扩大红军共1400余名,其重要原因则是“普遍的执行了优待红军条例”(33)《宁化工农群众潮涌般的加入红军》,《红星报》第9期(1933年10月1日),第1版。。在中共中央的相关指示及扩红实况下,《红星报》显然认识到了优待红军家属的重要性,故其在宣传过程中积极转发中央优待红军家属的条令,及时报道各地优待红军家属的实际情况,以此来缓解民众参加红军的后顾之忧,推动扩红进展。
为了让扩红动员对象和前方红军战士了解优待红军家属的具体情形,《红星报》时常宣传报道各地优待红军家属的一般情况。如1933年11月20日《红星报》则举例介绍了上杭县才溪区的具体工作:在才溪区,以乡为单位组织了拥护红军委员会,统计分配劳动工,要求平时每月每个群众帮助红军家属劳作5天,若是红军家属劳动困难的,应该帮助劳动更多天数,在耕种季节时,组织耕田队自带饭菜、劳动工具帮助红军家属耕作;组织妇女同志每天去红军家属中慰问,并满足红军家属如担水、破材、种田等需求;红军家属去合作社买东西,比一般群众便宜2/10,红军家属还拥有购买优先权、赊账等权利……。(34)《扩大红军慰劳红军的模范》,《红星报》第15期(1933年11月20日),第8版。才溪区优待红军的具体工作覆盖全面,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因劳动力缺失而给家庭带来的系列问题,而且也给家庭带来了一定便利。
以才溪区优待细则为例的具体报道,更多是缓解农村民众参加红军的后顾之忧,然而,扩红对象并非全集中于农村,城市成分也是扩红重点之一,优待城市红军家属工作也需受到重视和全力落实。故此,《红星报》转载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命令——《优待城市红军家属的办法》。在该条例中,中共中央指示今后优待城市红军家属工作应当如此开展:一、筹集经费:收集工人每个月4个礼拜六的工钱,收集贫民每个月4个零工的工钱,收集商人额外增加5%的商业税;二、经费的分配:以全数70%作为城市红军家属的津贴,以30%作为城市出身的政府及群众团体工作人员家属的津贴,对于生活困难的,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应多发一些津贴,而不能平均分配;三、将全市的居民划作几个市区,由附近居民帮助红军家属及政府工作人员和群众团体工作人员的家属,替他们砍柴、挑水等;四、替红军家属找工作等。(35)《优待城市红军家属的办法》,《红星报》第15期(1933年11月20日),第8版。《优待城市红军家属的办法》的颁布与转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市民参红的后顾之忧,坚定其参加红军的决心。
除了转发《优待城市红军家属的办法》外,《红星报》还转载了其他优待条例。如1934年3月4日,《红星报》转载中央政府内务教育人民委员部的联合通知——《红军子弟免费读书》。该通知谈到:凡是在服务期间的红军子弟入校读书时,除了免去一切学费,由乡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于优待红军的基金中抽取一部分,以补贴纸张、笔墨、书籍等费用。(36)《红军子弟免费读书——中央政府内务教育人民委员部的联合通知》,《红星报》第31期(1934年3月4日),第4版。免去学杂费,补贴笔墨纸砚之费,这对于农村子女来说是很大的优待,更有利于吸引民众参加红军。《红星报》转载各种优待红军家属条例,不仅可以使各地群众了解参红的优待政策,而且可以引起各地扩红工作人员的重视与熟知。
优待红军的另外一方面,则是优待红军个人。在几次“反围剿”战争中,尤其是第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相差甚大,红军将士死伤惨重,参加红军实际上有着很大的生命危险——致残甚至牺牲。人身安全及善后这方面的顾虑,也是民众参加红军的后顾之忧。
对于民众这方面的忧虑,《红星报》在宣传中着重介绍了中央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的成立经过、其工作职责和实际工作情况,它介绍到:为了抚恤伤残的红色战士,特设立红色战士残废院,内均设立列宁室,俱乐部,并有地方的慰劳队前去慰问及替洗衣服等,若是想回家到地方工作,抚恤委员会将拍照留作纪念并发抚恤金、抚恤证等欢送其回地方工作。(37)《实行优待红军条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的成立》,《红星报》第7期(1932年1月15日),第2版。
此外,《红星报》还积极刊载优待红军个人生活之实况,以使民众安心参加红军队伍。如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部队为了服务红军而成立相关消费合作社,为红军个人生活消费提供便利等。
优待红军家属和红军个人是扩红工作的并发性工作,是扩红过程中需妥善施行的重要部分。《红星报》积极转载中央优待红军及其家属的条例、报道各地优待工作实际情形、推动与监督各地优待工作进展,以优待红军家属及个人贯穿扩红动员始终,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民众参加红军的后顾之忧,为扩红工作进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扩红宣传工作若要发挥实际效用,必然要从苏区民众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适宜苏区民众特性、实况的方式开展动员宣传。《红星报》在开展扩红动员时则充分意识到了此点,灵活开展动员宣传,以家信、歌谣、漫画等符合民众特性、实况的方式丰富宣传风格,增强宣传内容的真实性与通俗趣味性,推动扩红进展。
家信是前方红军将士同后方亲友之间极为重要的联系方式,家信的具体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前后方对某件事的情感态度,而且双方对家信内容信任较高。为了增强民众对扩红宣传内容的信任程度,《红星报》充分利用家信这一传播载体,以家信承载扩红宣传的相关内容,推动扩红进展。
为了发挥家信的扩红效用,《红星报》大力鼓励红军写家信回去,它号召每个红军战士每个月至少要写两封家信,这样就可以把前方胜利的信息和红军生活等情形告知他们,以此来安慰自己的家属,并鼓励后方的工农群众来加入红军。(38)《每个红军战士每个月写两封家信》,《红星报》第9期(1933年10月1日),第4版。同时,《红星报》也注重刊登后方家属给前方战士的家信,介绍红军家属在他本人当了红军后所获得的优待,如“你当了红军,我们一家人光荣极了!家虽只有祖母和我们几个女子,然而一切困难都在贫农团、乡苏帮助下解决了。病的有人照顾和医药,田□总比人家早做好,收成又多”(39)《一封红军家信》,《红星报》第20期(1933年12月31日),第4版。,因为当新战士得知家属确实受了政府优待,“他们也就会把当红军的好处,向他们的亲戚、朋友以及相好的人,大宣传而特宣传,因为他们有地方感情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宣传效力,非常的大,群众格外的相信。于是你邀我我约你,就约了一些来(就是新兵招新兵的办法)”。(40)李芬:《我对扩大红军的一点贡献》,《红星报》第4期(1931年12月30日),第1版。
基于红军家信的重要性,《红星报》强调:要对负责收发红军家信的同志加强思想教育,告诉他红军家信对于红色战士的重要,要求他们迅速转交,若是转交不到的家信应该退回各兵团政治机关登报询问。(41)《不要失落一封红军家信》,《红星报》第55期(1934年7月25日),第4版。《红星报》还主张对没收红军家信的坏分子进行严厉处罚。对于那些不会写字的红军战士,《红星报》要求各级政治机关采取有效方法如组织写信队去帮助他们写家信等。
《红星报》鼓励和号召红军写家信回去,同时也大量刊载后方红军家属给前方战士写的家信,以此形成前后方的书信互动,以这种书信互动的方式来承载扩红内容,民众对家信中的内容信任程度高,宣传效力大。如独立团六连的家信扩红成果,全连每个同志都积极地将前线的胜利写给父母叔伯,亲戚朋友,鼓励他们来当红军,在一二天内就扩大了新战士六七名。(42)《写信回去扩大红军》,《红星报》第15期(1933年11月20日),第4版。而福建省为了扩大红军发动红色战士写扩大红军的家信,在2个月内写出扩大红军的家信1000余封,扩大了新战士有300余人。(43)《福建红军扩大红军的经验》,《红星报》第3期(1933年8月19日),第3版。
歌谣、漫画对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普通民众而言,它们通俗易懂且生动形象,是宣传动员的有效媒介。事实也证明,图画、唱歌等的宣传鼓动方式更为群众所欢迎,更能吸引大众。(44)张闻天:《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1932年11月),《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第601页。《红星报》在扩红宣传中也运用了歌谣、漫画。
1931年12月30日,《红星报》刊登了红色歌曲《快去当红军》。曲中首先诉下层民众生活之苦,“田没有多,牛没有养,天天抽着肚皮来过活”,以此引发民众的同感;其次描述地主豪绅的富裕生活和下层民众受压迫的生活经历,“十九年的深坑地狱!想起这一切,那一切,一切的一切,都曾在我眼前出火,这般有钱人的□局,有钱人的威势!人是一样的耳目手足,何旧做他们□轨下的牛马”,以此激起民众对地主豪绅的不满与仇视;紧接着该曲号召下层民众反抗地主豪绅,“我们要没收地主的家产,我们要瓜分土豪的亩地”,同时进一步号召下层民众反抗军阀,“我们要趁此机会冲锋陷阵,勇敢前进,捣破军阀的狗窝,斩军阀狗头”(45)霭民:《快去当红军》,《红星报》第4期(1931年12月30日),第2版。,而对帝国主义这只恶兽要“一齐瞄准呵!很快捷的把它轰倒”;最后曲子写到“前面展着辉煌夺目镰刀斧头式的红旗,是代表工农劳苦群众的标志”,因此鼓励民众“大踏步走进这旗子底下去啊”。(46)霭民:《快去当红军》(续),《红星报》第6期(1932年1月10日),第2版。同时,这首歌曲以“去哟!去哟!誓死当红军去哟”这种直接而极富号召力的歌词贯穿歌曲前后,并在曲中反复出现,有利于激励下层民众参加红军。一首红色歌曲,篇幅虽简短,却道出了旧社会封建势力、军阀、帝国主义压迫之苦,向民众道出了参加革命当红军才是出路,可见《红星报》在歌谣扩红宣传工作中的良苦用心。
《红星报》除了刊载动员下层民众参加红军的歌曲,还刊载了面向白军下层士兵的劝降歌曲来推动扩红进展,如《白军士兵歌》。《白军士兵歌》以一年的十二个月为每句歌词的开头,如“正月里来梅花落”,“二月里来兰草花儿开”,“三月里来杨柳梢儿青”等,以此形成每句的过渡,同时增强节奏感。在其具体动员内容上则宣传国民党官长们的腐败生活,天天大鱼大肉,克扣士兵饷钱,打骂士兵等军阀作风,士兵们则是挨打挨骂、当炮灰、穿破草鞋等穷苦生活,以此形成对比,进一步提出“弟兄们要想找出路,调转你的枪头当红军”,(47)《白军士兵歌》,《红星报》第21期(1933年12月23日),第4版。希望以此唤醒白军士兵的阶级觉悟,扩大红军队伍。
刊载漫画也是《红星报》扩红宣传工作中的一部分,漫画以图片并配以简要文字的形式可以很形象地向苏区民众表达扩红需求,而对于民众而言,漫画更能符合他们的理解接受程度。
《红星报》利用家信对身处前后方的红军及红军家属的重要性以及双方对家信内容的高度信任来做扩红宣传,很容易取得民众的信任,并且运用红色歌曲、漫画等形式进行扩红宣传很容易吸引民众注意力,同时也符合当时苏区民众对宣传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
报刊作为有效的传播媒介,是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在扩红宣传中,《红星报》一方面从苏区民众着手,开展阶级动员,强化阶级敌我观念,促使苏区民众积极主动参加红军,并且注重宣传和报道中央优待红军及其家属的条例以及各地的一般优待情形来缓解民众参加红军的后顾之忧,同时通过采取多种适宜民众的具体动员方法增强扩红宣传内容的可信度及通俗趣味性,丰富宣传风格;另外一方面又从各扩红单位着手,营造竞赛的氛围激发扩红动力,以其系统全面的扩红宣传策略推动扩红工作进展。不仅如此,《红星报》还注重新战士的思想教育工作,督促与指导各单位及时对新战士开展巩固工作,防止扩红后新战士的流失。尽管《红星报》在具体扩红宣传工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临时中央“左”倾错误影响,但它在扩红宣传中并没有盲目追求扩红数量,仍是时而对各地扩红工作中的消极怠工、威逼利诱等不正之风提出严厉批评,发挥着一定的舆论监督作用。《红星报》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下坚持办刊,以系统全面的宣传策略开展扩红动员工作,推动扩红工作进展,其丰富经验可为后来的报刊宣传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