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平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思想家的产生及其思想体系的成熟完备,均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并通过现实对其反复锤炼完成思想的蜕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4月到8月期间创作的非常重要的文本,它作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有着极其重要的思想地位。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通过对非对象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关系的论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与劳动不可调和的对立,为后来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关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人类社会当今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界对异化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异化,其原意是指从事物自身分裂出去一个东西。到了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那里,异化成为权力转移的代表。直到黑格尔,“异化”才获得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概念,并逐渐成为马克思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广泛沿用的范畴,马克思也正是在批判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
作为哲学史上系统阐述异化理论的第一人,黑格尔认为异化是指绝对精神外化为了有异于自身的现实世界,然后再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扬弃从而完成自身复归的过程。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观中对立性和复归思想的积极意义,并对此加以继承,但在异化主体和异化领域方面与黑格尔存在不同。马克思认为异化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感性对象化活动的人。黑格尔则将“绝对精神”看作异化的主体,对一切事物的分析都基于“绝对精神”之上,认为异化只是单一的发生在思维层面,本质上属于唯心主义范畴。马克思基于此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进而提出了对现实的批判。
费尔巴哈则是从感性的人出发,揭示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建立了自己的异化观,即人的本质是宗教的异化。费尔巴哈所谓的劳动异化,主体是抽象的人而非进行感性活动的社会中的人,即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里进行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体,其异化观在历史领域又走上了唯心主义的道路。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并结合自身的经济学知识,立足于从经济生产中寻找异化的根源,将哲学上抽象的人过渡到了现实的人,从人本身出发,在对前人的批判与继承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著作中,马克思详细地阐释了资本主义所有制下异化劳动理论的丰富内涵,并用大量的篇幅重点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以及异化劳动与共产主义的关系等内容,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现实的深入剖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与无产者的悲惨生活,最终为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第一,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在资本主义所有制条件下,工人一贫如洗,为了维持生存,被迫为资本家打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自己的生存所需。结合这一经济生产实际,马克思概括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存在的两面性:一方面,给资本家带来了大量财富;另一方面,为工人变得赤贫,使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财富分配不公。一般而言,劳动产品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二者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和谐,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47。即是说,工人在工厂中越辛苦越拼命劳作,他动手创造出来的奴役、反对自身的异己力量却变得更加强大。因此,马克思认为在出现异化的情况下,劳动者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完全丧失了人的自由。
第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在分析了劳动者和自身产品之间的异化后,马克思又对劳动活动进行了观察总结。他指出,如果劳动没有强制性、人们可以自己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的话,人们定会像逃离“瘟疫”一样逃避这种劳动的。劳动过程中的工人感到自己的生命活动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50。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成为一种个人维持生计的手段,束缚着劳动者各方面的发展。
第三,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同动物相区别,人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在自然界获取生存所需。马克思认为固然动物也会进行生产,但它只生产自身,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识进行喜欢的劳动,不受外界力量的约束。然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使人的类生活完全沦为了个人谋生的手段,忽视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丧失了自己的类本质,使劳动变得机械单一、毫无创造性可言,人仿佛变得和动物没有区别。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总是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与社会密切相连。因此,在劳动者先后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类本质发生异化后,直接的表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发生异化,最典型的就是资本家和工人阶级。资本家为了谋取更多的财富和利润,残酷地剥削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使工人在异化中变得越来越贫穷,越来越失去人的本质,最终在二者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关系,即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一系列分析指出,私有制的出现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在私有制还未产生的社会里,劳动和消费是直接相连的,人们是自由自觉的,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生产属于自己的产品,劳动活动并未发生异化。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劳动逐渐演变成了谋取生存资料和获得利益的手段,私有制产生了。私有制的存在,使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社会财富分配极不平等。与此同时,劳动者开始从自己产品的拥有者、支配者转变成了自己产品的奴役对象,劳动对此时的工人而言,只是维持其肉体生存的手段,是精神和肉体遭受双重折磨的枷锁。然而,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从资本家的角度来看,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财富,一定不愿意打破这种异化格局,反而会进一步强化异化劳动,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只有通过对私有制的本质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从根本上消除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关系的深刻剖析,揭示了私有制是造成异化劳动的根源,异化现象的存在,必然会给工人阶级以及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并强调要在私有财产的统治下实现社会的解放,只能寄托于工人的解放,即实现共产主义。并不是一切的共产主义都是被认可的,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剖析之前,马克思率先对粗陋的,以及其他不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进行了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初步阐述了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主张用私有财产普遍化来代替个别私有财产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倒退,在本质上仍然是私有制。共产主义不是简单的平均主义,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2]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要想摆脱资本家的操控,实现自由自觉,首要的前提就是要先消灭私有制,而共产主义即是扬弃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
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来源于其对自己所处时代异化现象的全面而深刻地批判,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异化现象依然存在,身处21世纪的我们更应认真把握这一理论,结合当今社会现实,积极寻找解决方法,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理论遵循。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全部被资本家剥夺占有,而工人只能获得维持自身肉体生存的极小一部分。大量财富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十分贫困,为了避免丢失这唯一的生存来源,工人只能将自己束缚在日复一日、单一重复的生产活动中,渐渐地丧失了对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饱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无限折磨,严重丧失了人自身。这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异化彻底束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整个社会的进步无疑是消极的。人作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及人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且人作为整个的核心和基石,不断地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活力。因此,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懈奋斗,想民之所想,和人民一起致力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才能最终实现各方面的稳定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在论述“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问题时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他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48。这从侧面映射出马克思对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肯定态度。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不断索取与过度开发利用,使大自然中的很多资源濒临消失,温室效应、雾霾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鉴于此,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我们将要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二者彼此影响、相互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对于自然界的馈赠,我们也应保持一颗感恩之心,尊重自然规律,爱护自然环境,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对待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推动人类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极其贫困的状态,虽然重视劳动,但其出发点是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额外利润,异化了的劳动,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打击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工人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生产力水平还不是很发达,劳动仍然是人们获取生存资料、追求幸福生活的最主要手段。当前我国关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相对还不是很健全,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需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确保劳动者在平等自由的环境下进行生产活动,克服劳动本身同人相异化及劳动对人本性的压抑,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实践活动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强调,“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3]。因此,劳动作为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时刻尊重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目标不懈奋斗。
通过认真学习和把握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中现存的异化现象,为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